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

    作者:王伟;谭晓华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肿瘤的发病机制有了,肿瘤的靶向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近年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肿瘤靶向治疗理论机制不断完善,多种治疗手段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的成就.就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的现状简明分类并阐述如下.

    关键词: 肿瘤 靶向治疗 瘤苗
  • 苦参碱对TIM2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作者:马玲娣;张彦;文世宏;何於娟;刘小珊;康格非;蒋纪恺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TIM2转基因修饰小鼠H22肝癌细胞瘤苗的体内作用.方法:构建小鼠TIM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用以转染H22细胞,经体外稳定筛选后获得TIM2转基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瘤苗(H22-TIM2),用以建立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观察该瘤苗在小鼠体内的成瘤性和免疫原性;加用药物苦参碱(matrine,M)治疗后,观察苦参碱对其体内抗癌活性的影响.结果:筛选得到的TIM2转基因H22肝癌细胞瘤苗有TIM2 mR-NA及EGFP的稳定表达,此瘤苗接种后,在小鼠体内的成瘤率为41%,远低于H22对照组和H22-EGFP空载体组(H22-EGFP)(后两者成瘤率在92%以上),对小鼠肿瘤的抑制率为69.2%,明显高于苦参碱治疗组(67.5%)和其他各组.同时苦参碱可进一步增强H22-TIM2瘤苗的肿瘤抑制率.H22-TIM2组小鼠的脾指数,CD4+T细胞亚群和CD4/CD8较其他实验组明显增高.结论:TIM2基因修饰H22细胞瘤苗可显著降低H22肝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苦参碱可明显改善其体内抗癌活性,为进一步研究TIM2基因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苦参碱的抗癌机制奠定了基础.

  • 人γ-干扰素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沈历宗;王建华;王海权;吴文溪

    目的 研究人γ-干扰素(human interferon-γ,huIFN-γ)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的成瘤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质粒pL(IFN-γ)SN将人IFN-γ基因转导入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中,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抗性克隆CT26/IFN-γ,比较CT26/IFN-γ与野生型CT26的成瘤性,评价CT26/IFN-γ对野生型CT26细胞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 CT26/IFN-γ能在含0.6 g·L-1 G418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RT-PCR证实IFN-γ基因在CT26/IFN-γ中表达;CT26/IFN-γ细胞能分泌人IFN-γ,体外培养体系中产量为3.5 fg·cell-1·d-1;CT26/IFN-γ的成瘤性比野生型CT26差[Balb/c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480±138)mm3与(991±176)mm3,F=31.29,P=0.000];CT26/IFN-γ对野生型CT26的肝转移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荷瘤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P=0.000).结论 人IFN-γ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β-葡萄糖神经酰胺与HBsAg-DC瘤苗协同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戴强生;李鹤平;龙健婷;曾睿芳;张冰;周波;幸思忠;曾志荣;陈伟;杨建勇

    目的探讨β-葡萄糖神经酰胺(β-GC)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瘤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构建HBsAg-DC瘤苗。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A-F,6只/组),其中A、B、C组接种PBS液2次,D、E、F组接种HBsAg-DC瘤苗2次。皮下注入HepG222.1.5肝癌细胞当天始, B、E组接受β-GC(1.5μg)腹腔注射,C、F组接受β-GC(15μg)灌胃给药,A、D组为安慰剂对照,比较不同组间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B、C组移植瘤生长较之A组明显受抑(P<0.05),E、F组移植瘤生长较之D组明显受抑(P<0.05)。A-F组移植瘤大小(mm3)分别为364.2±3.06,236.5±8.96,251.0±5.76,75.0±5.9,35.3±4.46,38.5±5.47。经腹腔注射给药与灌胃给药相比在抗瘤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GC经腹腔或灌胃给药均具有提高HBsAg-DC瘤苗的免疫治疗作用,其协同抗肿瘤效应的机制可能通过激活NKT细胞。

  • 胃癌干细胞来源的伴侣分子-抗原肽瘤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功能

    作者:姜贻乾;郭庆敏;徐小平;梁军才;何一扬;安素红;苏芳;李朝阳;黄常新

    目的:探讨从胃癌干细胞中提取伴侣分子?抗原肽的方法及其免疫功能。方法低温超声裂解筛选胃癌干细胞和胃癌细胞,经盐析粗提蛋白及透析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分析伴侣分子?抗原肽表达量,采用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B亲和层析分离、纯化伴侣分子?抗原肽,采用反向高压液相色谱、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进行蛋白纯度分析,采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毒活性实验检测伴侣分子?抗原肽的免疫活性。结果成功制备并鉴定胃癌干细胞的伴侣分子?抗原肽,主要组分为HSP60?抗原肽、HSP70?抗原肽、HSP90?抗原肽和HSP110?抗原肽。0.75μg HSP70?抗原肽、1.00μg HSP70?抗原肽和1.00μg HSP90?抗原肽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其A490值分别为0.26±0.03、0.45±0.05和0.32±0.04,而相应剂量的 HSP60?抗原肽和HSP110?抗原肽不能激活淋巴细胞。1.00μg HSP70?抗原肽组和1.00μg HSP70组的细胞杀伤率分别为(45.0±2.0)%和(16.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00μg HSP90?抗原肽组和1.00μg HSP90组的细胞杀伤率分别为(36.0±5.0)%和(1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胃癌细胞中伴侣分子?抗原肽含量极低,而胃癌干细胞中伴侣分子?抗原肽含量明显增多,经提纯后可制备纯度较高的伴侣分子?抗原肽。提取的伴侣分子?抗原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在体外制作瘤苗,可能在胃癌靶向治疗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腺病毒介导IL-2基因转染的瘤苗体内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学荣;罗小玲;覃光灵;舒雨雁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IL-2基因转染的瘤苗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应用腺病毒介导的鼠IL-2基因转染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灭活后用作瘤苗治疗荷瘤小鼠,观察皮下肿瘤生长及其存活期。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CTL、LAK、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鼠IL-2基因转染瘤苗治疗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生长并明显延长其存活期(P<0.01)。体内免疫功能检测表明,鼠IL-2基因转染疫苗治疗组小鼠脾细胞CTL活性、LAK活性和NK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鼠IL-2基因转染的瘤苗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其机制可能是提高了荷瘤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 半抗原修饰的自体人黑色素瘤疫苗的免疫药理学分析

    作者:王凤丹

    一、背景:人类癌症疫苗(瘤苗)的发展很慢.虽然在过去的20年间有许多阳性的临床试验,但肿瘤学家对试验结果仍持怀疑态度,故在近期美国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药物上市.

  • 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作者:尤健;王长利

    肺癌已占癌症死亡率的首位.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十分迫切.免疫治疗代表了一种低毒,高特异性的新治疗方法,但是因为肺癌的免疫原性很弱且存在免疫逃选,使施行免疫治疗十分困难.本文综述了肺癌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瘤苗和基因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 不同时期应用细胞瘤苗对红白血病荷瘤小鼠抗瘤作用的研究

    作者:何爱丽;张王刚;赵万红;曹星梅;陈银霞;王一理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细胞瘤苗对红白血病荷瘤小鼠的抗瘤作用.方法:在不同时间内应用瘤苗免疫治疗红白血病荷瘤小鼠,观察小鼠生存期,皮下肿瘤大小及肿瘤、注射部位病理变化.结果:3天、7天瘤苗治疗的小鼠生存期延长,皮下肿瘤生长缓慢,病理可见瘤组织坏死及大量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与PBS组及10天瘤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3天、7天瘤苗比10天瘤苗组抗肿瘤作用强.

  • 细胞瘤苗对红白血病荷瘤小鼠抗瘤作用的研究

    作者:何爱丽;赵万红;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王一理

    目的:观察三种瘤苗抗肿瘤作用.方法:用不同佐剂的三种瘤苗,免疫预防及治疗红白血病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小鼠寿命、局部肿瘤、全身脏器反应及病理变化.结果:由灭活细胞、不完全福氏佐剂及细胞因子组成的瘤苗,预防后小鼠成瘤率低,预防及治疗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存活期延长,与灭活细胞,灭活细胞加不完全福氏佐剂瘤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病理可见瘤组织坏死及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各脏器无异常.结论:包含细胞因子的瘤苗是安全、方便、经济、有效的瘤苗.

  • 瘤苗联合CpG ODN对白血病小鼠Treg细胞的影响

    作者:杨云;白菊;何爱丽;王芳侠;沈莹

    目的 探讨红白血病FBL-3细胞瘤苗联合CpG 1826治疗白血病小鼠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S组、瘤苗组、CpG 1826组和瘤苗加CpG 1826组,皮下注射红白血病FBL-3细胞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丝裂霉素C灭活FBL-3细胞制备瘤苗.PBS组、瘤苗组、CpG 1826组和瘤苗加CpG 1826组分别利用PBS、瘤苗、CpG 1826和瘤苗加CpG 1826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百分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Foxp3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BS组、瘤苗组小鼠CD4+ FoxP3+ Treg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血清中IL-10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S组与瘤苗组小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G 1826组、瘤苗联合CpG 1826组小鼠CD4+ FoxP3+ Treg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血清中IL-10水平比PBS组及瘤苗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瘤苗联合CpG 1826治疗小鼠白血病时Treg细胞减少,Treg细胞在白血病及免疫治疗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对病毒瘤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作者:杨晓峰;管美玲;李燕;叶萍;温瑞福;陆虹;朱慧萍

    给小鼠腹腔注入AMF能抑制巨噬细胞的移动,并且能影响瘤苗的免疫效果,由原来70%的保护率下降至33.3%(P<0.01).而NDV等病毒能降低AMF的抑制作用,由30%的存活率上升为60%~70%(P<0.01).当抗病毒抗体存在时,又失去了病毒拮抗AMF的抑制作用,由60%~70%的存活率下降为20%~30%存活率.

  • 小鼠β-防御素2肿瘤疫苗的构建及特性鉴定

    作者:马小彤;徐玢;董成亚;石洋;林永敏;吴克复

    目的:构建分泌性小鼠β-防御素2(MBD2)真核表达质粒,转染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转染细胞进行功能及特性鉴定.方法:RT-PCR法从小鼠皮肤细胞克隆MBD2成熟部分基因片段,用overlap PCR法将小鼠Igκ信号肽与MBD2成熟片段相连,构建MBD2分泌表达载体.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脂质体法转染L1210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RT-PCR、Western blot检测瘤苗MBD2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瘤苗分泌的MBD2对不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迁移的作用.细胞计数、PI染色及FACS观察转染MBD2对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MHC Ⅰ类(H-2Kd, H-2Dd)、Ⅱ类(I-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0)表达的影响.结果:转染MBD2基因的肿瘤细胞表达并分泌MBD2,并以剂量依赖方式趋化iDC,表明具有生物学活性.转染MBD2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MBD2白血病细胞疫苗,为进一步体内评价抗白血病效果奠定了基础.

  • 小鼠β-防御素2肿瘤疫苗的抗白血病作用研究

    作者:马小彤;徐玢;董成亚;张芳;林永敏

    目的:探讨小鼠β-防御素2(MBD2)肿瘤疫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小鼠体内接种转染MBD2的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MBD2),观察细胞的致瘤性改变;对长期存活的小鼠用野生型L1210细胞进行二次攻击,探讨瘤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用照射L1210-MBD2瘤苗注射荷瘤小鼠,检测瘤苗的治疗效果.采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法测定接种瘤苗后小鼠脾脏细胞CTL及NK细胞毒活性,ELISA法检测脾细胞产生IFN-Υ及IL-12含量.结果:转染MBD2使L1210细胞致瘤性明显降低(P<0.05),80%小鼠长期生存;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用野生型L1210细胞二次攻击后100%/小鼠仍能长期生存.照射瘤苗能使50%的荷瘤小鼠长期生存,而对照组小鼠则全部死亡,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MBD2瘤苗后,小鼠脾细胞对L1210的CTL及NK杀伤活性明显增强(P<0.05),产生IFN-Υ、IL-12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L1210-MBD2瘤苗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反应显示出较强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C215抗原基因转染的瘤苗联合单抗与超抗原的融合蛋白C215Fab-SEA的抗肿 瘤作用初步研究

    作者:王青青;余海;鱼达

    目的:研究抗C215单抗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 毒素A(SEA)的融合蛋白C215Fab-SEA与C215抗原基因转染的瘤苗共同激发的抗 肿瘤效应。方法:以脂质体法将人大肠癌相关C215抗原的基因转染B16小鼠 黑色素瘤细胞系制备成瘤苗,建立C57BL/6小鼠黑色素瘤荷瘤模型,观察其与融合蛋白C 215Fab-SE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融合蛋白与瘤苗联合治疗组小鼠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单用融合蛋白 组和单用瘤苗组(P<0.01)。结论:融合蛋白C215Fab-SEA与C215抗原基因转染的瘤苗 ,两者的抗肿瘤效应能相互增强,其共同激发的免疫应答能控制荷瘤动物肿瘤的生长。

  • IL-21 gpi和sGM-CSF共同修饰的瘤苗构建及其抗肿瘤效应

    作者:赵枫姝;胡卫华;窦骏;褚莉莉;何向锋;余方流;吴昀;刘春生

    目的:构建膜锚定IL-21和分泌性GM-CSF(sGM-CSF)双表达瘤苗,并对其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双表达IL-21 gpi和sGM-CSF重组质粒,将鉴定过的重组质粒以脂质体转染B16F10细胞制成瘤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瘤苗IL-21 gpi和sGM-CSF的表达.以瘤苗治疗荷瘤鼠,经观察小鼠肿瘤体积、生存率来分析瘤苗的抗瘤性,并检测了瘤苗治疗鼠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正确构建了pRSC/IL-21 gpi-sGM-CSF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可很好地表达膜锚定IL-21和分泌性GM-CSF,制备的瘤苗能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效应,其机制与瘤苗治疗鼠的脾细胞增殖活性、NK细胞及CD8+细胞细胞毒活性增强有关.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膜锚定IL-21和分泌性GM-CSF双表达瘤苗,为进一步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瘤苗 IL-21 GPI GM-CSF
  • B16F10/IL-21-gpi瘤苗通过减少调节性T细胞发挥治疗鼠黑色素瘤作用

    作者:赵枫姝;胡卫华;窦骏;胡凯;何向锋;唐权;吴昀;褚莉莉;文萍;刘春生

    观察B16F10/IL-21-gpi瘤苗对小鼠黑色素瘤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灭活的B16F10/IL-21-gpi瘤苗治疗黑色素瘤小鼠,经观察小鼠肿瘤生长大小、生存期长短判断其治疗肿瘤效应.以双抗夹心Eu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分泌的IL-4、IFN-γ和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21的表达状况;同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肿瘤组织中和肿瘤引流淋巴结Treg的比例.结果显示,B16F10/IL-21-gpi瘤苗治疗鼠未成瘤率增高,肿瘤生长变慢;GPI锚定的IL-21瘤苗可很好地在肿瘤局部表达,Treg比例减少,脾细胞分泌的IFN-γ有明显地升高.该结果表明B16F10/IL-21-gpi瘤苗具有良好的治疗鼠黑色素瘤作用,并可能通过表达IL-21诱导IFN-γ分泌增加而抑制Treg细胞的减少达到抗肿瘤效应.

    关键词: 瘤苗 IL-21 Treg
  • 白细胞介素-2基因工程人胃癌细胞瘤苗Ⅰ期临床研究

    作者:王克敏;张俊;朱正纲;王秀玲;程枫;燕敏;尹浩然;林言箴;钱关祥;陈诗书

    目的评价同种异型(HLA-A2+)白细胞介素(IL)-2基因工程人胃癌细胞瘤苗(HG-1/IL-2)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以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人IL-2 cDNA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经100 Gy 60Co照射灭活后,制备成HG-1/IL-2.对16例晚期胃癌病人施行HG-1/IL-2瘤苗治疗.5次接种为一疗程,接种时间分别在第1、8、15、29和58天,每次于一侧腹股沟和对侧腋部皮下注射.剂量分为4级,由初始剂量1×107/次开始逐级增加,每个剂量水平4例.每次接种后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并在治疗开始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评价,同时进行凝血功能、血液生化、肿瘤标记物和相关免疫指标检测.结果除1例因疾病属快速进展,在接种3次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余15例均完成5次接种.低热和注射局部红肿、酸胀感是常见的反应.治疗前后未观察到病人血液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清标志物等指标明显异常.部分病人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IgG、IgA、IgM,IL-2等体液免疫指标和CD+3、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在密切观察的前提下,HG-1/IL-2基因工程化胃癌细胞瘤苗应用于晚期胃癌的辅助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向Ⅱ期临床试验推荐的剂量为5×107/次.

  • HG-1/IL-2基因修饰瘤苗治疗晚期胃癌的初步临床研究(附8例报告)

    作者:张俊;朱正纲;程枫;尹浩然;王秀玲;叶正宝;燕敏;刘炳亚;钱关祥;陈诗书;林言箴

    目的:评估同种异型(HLA-A2+)IL-2基因工程化人胃癌细胞瘤苗(HG-1/IL-2)治疗晚期胃癌的毒副作用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以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人IL-2 cDNA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经100 Gy 60Co照射灭活后,制备成基因工程化胃癌细胞瘤苗(HG-1/IL-2).2001年4月~2001年7月,对8例晚期胃癌病人施行HG-1/IL-2瘤苗治疗.以5次接种为一疗程,接种时间分别在第1、8、15、29和第58天,每次于一侧腹股沟和对侧腋部皮下多点注射1×107个细胞.每次接种后严格观察毒副反应,并在治疗开始前一周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评估,同时进行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学、肿瘤标记物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结果:除1例在第3次接种后,因高热和全身性荨麻疹而终止试验外,余均顺利完成治疗.接种后低热和注射局部红肿、酸胀感是常见的反应.治疗前后未观察到病人血液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清标志物等指标的明显异常.部分病人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IgG、IgA、IgM、IL-2等体液免疫指标和CD3、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在密切观察的前提下,HG-1/IL-2基因工程化胃癌细胞瘤苗应用于晚期胃癌的辅助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不同途径免疫的AFP基因修饰DC瘤苗体内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作者:宋文刚;曲迅;李雅林;李松;吴聪;陈宪锐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AFP基因修饰的DC(AFP-DC)瘤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方法:采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瘤体注射三种途径回输AFP-DC瘤苗,比较观察AFP-DC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应用4h51cr释放杀伤实验、T细胞与NK体内剔除实验等方法,观察AFP-DC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及保护性免疫反应.结果:皮下注射AFP-DC瘤苗治疗效果在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存活期方面都明显优于瘤体内注射或尾静脉注射(P<0.05),AFP-DC瘤苗体内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细胞毒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再攻击.在AFP-DC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必需有CD4+T和CD8+T细胞的参与;而在其效应阶段,则依赖于CD8+T细胞的参与,CD4+T细胞为非必需;在免疫诱导及效应阶段剔除NK细胞对抗肿瘤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结论:皮下注射AFP-DC瘤苗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为DC介导的肝癌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