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癌核磁共振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作者:林贤超;占博涵;文实;李志水;冯江华;黄鹤光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胰腺癌患者血清代谢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3例胰腺癌患者(设为胰腺癌组)及同期1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运用核磁共振方法检测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血清,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的差异代谢物.观察指标:(1)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PCA结果、PLS-DA结果和OPLS-DA结果.(2)筛选差异代谢物.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PCA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对原始资料的解释率分别为54.9%、23.5%,两者的累计贡献率达78.4%.PLS-DA结果显示:胰腺癌组和对照组样本得分点显示出较好的分离趋势.该模型的X矩阵解释率(R2X)、Y矩阵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为0.254、0.816和0.385.OPLS-DA结果显示:胰腺癌组和对照组者样本对比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两组得分点达到很好的区分效果,以此为基础筛选两组间的差异代谢物.该模型的R2X、R2Y与Q2分别为0.254、0.816和0.433.(2)筛选差异代谢物: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血清共归属出35种代谢物.与对照组比较,胰腺癌组患者血清中3-羟基丁酸、柠檬酸、甲酸、谷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表达量升高(r =0.524,0.511,0.656,0.566,0.503,0.498,0.648,P<0.05);而3-甲基组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表达量降低(r=-0.607,-0.508,-0.560,-0.568,-0.559,P <0.05).结论 与健康体检者比较,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多种氨基酸、柠檬酸和脂蛋白存在差异.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胰腺癌患者血清代谢变化.

  • 门静脉压力无创测定的方法和研究进展

    作者:吴敏;孙敏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由多项原因所致的门静脉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而对于门静脉压力的评估能够指导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然而现行的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开展仍存在较大困难.近些年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进一步认识及相关技术水平提高,在血清学标志物、超声检测、影像学和数字医学诊断技术等多方面检测方法上均有进展.笔者就近些年国内外所研究及小范围使用的门静脉压力无创测定的相关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 肌钙蛋白I在心脏发育期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高翔羽;姜毅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心肌受损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 I)是心肌损伤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自从1987年,cTnI作为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志物被Cummins等首次引入临床应用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肌钙蛋白I在心脏发育期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IM Min Ah;易晓芳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好发于育龄妇女,常导致盆腔疼痛与不孕等.EMS从症状出现到诊断平均需耗时3.3~12.1年,可能与对疾病的本质认知不足以及缺乏敏感的血清学标志物等有关.近年来,综合分析患者疼痛程度、不孕情况、手术史等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加快EMS早期诊断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从早期诊断预测的角度综述了EMS患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相关模型研究的新进展,期待通过有效的临床预测使患者得到及早诊治.

  • 前列腺特异抗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郑庆梅;张江涛;石玉华

    雄激素升高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重要指标,但是自1935年Stein-leventhal提出这一疾病至今,尚缺乏对高雄激素血症客观可靠的检测方法.目前研究表明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与 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PSA有可能成为PCOS诊断潜在的新指标.本文对国内外有关PSA在PCOS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 电化学发光免疫仪检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技术分析

    作者:邱新成;侯新蕊

    目的:研究分析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检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方面的应用。方法:通过临床研究,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时的一些关乎检验结果准确、符合临床判断和应用的重要技术环节。结果:结合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规范选用检测项目;应注意正确的保存、使用试剂,注意合并试剂的使用等技术环节。结论:在使用其检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时,严格控制技术流程的诸环节对保障检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罗氏电化学发光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李北坤;欧秀月;陆雯静;黄劲柏;苏明珍

    目的 观察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在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2560例孕中期妇女同时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和磁性分离酶免疫法进行血清学筛查.筛查项目为甲胎蛋白(AFP),HCG+β,比较两组的异常检出率及假阳性率结果.结果 观察组筛查出异常260例,检出率为10.16%,DS检出15例,检出率为5.77%,假阳性率为0%,检出神经管畸形2例,其他畸形1例;对照组检出异常148例,检出率为5.78%,DS检出8例,检出率为3.13%,假阳性率为2.03%,检出神经管畸形1例,其他畸形1例.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产前检查对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有积极意义,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对DS的筛查准确率比磁性分离酶免疫法高.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定量检测相关性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洪亮;张清禄;李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前S1 (Pre S1)抗原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检测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Pre S1抗原和HBV DNA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537例乙肝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Pre S1抗原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并对检测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37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总阳性率为52.70%;前S1抗原总阳性率为49.35%,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P>0.05),而且Pre S1抗原和HBV DNA检测的符合率为93.62%.在HBV DNA阳性乙肝患者中Pre S1抗原检测阳性率为89.05%,HBeAg检测阳性率为37.4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9,P<0.01).结论 Pre S1抗原与HBV 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能够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Pre S1抗原可作为血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补充,更适合在无条件进行HBV DNA检测的基层医院开展.

  • 吉林省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调查

    作者:马俊凤;杨帅;王春萍;王伯莹;牛俊奇;闫玲;孙奎霞;廖雪雁;聂晶晶

    目的 了解吉林省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在医务人员中有效开展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包括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及390名退休医务人员,分别来自吉林省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729名,退休医务人员390名)、四平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1 053名)、公主岭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954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并用雅培Architect I2000分析仪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及核心抗体(抗-HBc).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39% (38/2 736)、33.44% (915/2 736)和63.49%(1 737/2 736),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30.81%(843/2 736).390名退休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33% (13/390)、61.54% (240/390)和60.77% (237/390),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23.33% (91/390).在不同年龄组的医务人员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显著高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低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所有医务人员中,随年龄增加,抗-HBc阳性率逐渐上升.辅助科室人员抗-HBs和抗-HBc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2.74% (424/804)和34.08% (274/804),3项标志物全阴性率为39.80% (320/804).结论 吉林省在职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和抗-HBc阳性率较低,但3项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率高达30.81%,提示这部分医务人员体内无HBV保护性抗体,应接种乙肝疫苗.

  • 催乳素水平与女性绝经前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翁雪芬;方裕森;黄旭纯;黄彬亮;庄珊珊;洪超群

    目的:研究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与女性绝经前后发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96例及乳腺良性增生144例,将其分为绝经前乳腺癌组(RⅠ组,48例)、绝经后乳腺癌组(RⅡ组,48例)、绝经前乳腺良性增生组(ZⅠ组,88例)与绝经后乳腺良性增生组(ZⅡ组,5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的催乳素水平。结果RⅠ组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与 RⅡ组及 Z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RⅠ组催乳素阳性率均高于 RⅡ组、ZⅠ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Ⅱ组与 ZⅡ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76)。 PRL 检测在女性绝经前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对比中,敏感性(P<0.001)及准确性(P=0.003)均高。结论催乳素在女性绝经前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意义,检测催乳素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 反复自然流产证治探讨

    作者:凌娜

    反复自然流产(RSA)属中医学"滑胎"的范畴.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免疫因素成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是各种免疫因素中常见的原因.抗磷脂抗体(APL)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它可导致体内未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自然流产、神经系统疾病等,临床把与之相关的一组症状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抗心磷脂抗体(ACA)是APS的血清标志物.ACA阳性导致的反复自然流产(RSA)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1].

  • 芜湖市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关系分析

    作者:许庆;卢宁;杨小祥

    目的 了解芜湖市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SGPT异常情况及各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赖氏法测定SGPT,选用ELISA法对264名SGPT异常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6种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检出SGPT异常率为1.42%;甲~庚型6种肝炎病毒标志物总阳性率为61.36%;SGPT异常者肝炎病毒标志物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28.03%),丙型肝炎为12.88%,戊型肝炎病毒为10.61%,庚型肝炎病毒为5.30%;甲型肝炎病毒为3.03%;丁型肝炎病毒为1.52%.结论 SGPT异常的肝炎病毒感染呈相关性,应重视从业人员中SGPT异常者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作用.

  • 贵州疾病监测县1~29岁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全阴人群动态分析

    作者:管庆虎;刘铭;冯军;张丽

    目的 研究贵州省疾病监测县1~29岁人群中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全阴者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为我省进一步加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我省5个疾病监测县2006年和2014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资料,对1~29岁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全阴的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年监测县1~29岁人群中乙肝五项全阴占比为41.33%,较2006年减少7.85%,降幅为1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人群存在差异,5~14岁儿童降幅12.17%,汉族降幅24.42%,两次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升幅11.48%,农民升幅21.04%,两次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9岁人群HBsAb阳性率2014年较2006年增长19.51%,HBsAg阳性率下降36.68%.结论 贵州疾病监测县乙肝五项全阴人群总体呈下降趋势,易感人群减少;不同特征人群变化存在差异,1~14岁儿童、汉族降幅明显,提示该部分人群乙肝防控成效显著;应加强对大年龄人群、少数民族和农民人群的免疫接种和乙肝防治健康教育.

  • 肿瘤患者放疗前后血清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研究

    作者:王萍

    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一种早期反映皮肤和诊断心肌组织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灵敏和高度特异的血清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部分癌症患者CTn-T、CK浓度,并对其放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照射部位与血清CTn-T含量的变化关系与临床意义.

  • 肝癌早诊新指标有些以偏概全

    作者:李晓华;吴开春;樊代明

    肝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甲胎蛋白(AFP)为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但临床上仍有10%~30%肝癌患者的AFP检测呈阴性.是否还有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肝癌血清诊断标志物呢?本文针对发表在<肝蛀病学杂志>(Hepatology)2009年第49卷的一篇文章,就高尔基体磷酸蛋白2作为肝癌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期望在寻找肝癌早诊新标志物方面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 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何柯;吕纪平;朱新菊;王振原

    心源性猝死在成人猝死的死因中占首位,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早期心肌梗死发生突然,且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肉眼和镜下都缺乏典型的形态学改变,一直都是法医实践中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多年来心肌梗死的研究成果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及局限,展望新的临床指标在法医工作中的可行性,期望提高死后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率.

  •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通;何品玉;谢丽华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健康对照组和48例AMI组患者在胸痛发作后6小时内和6~12小时两个时段的cTnT、Mb、CK-MB进行测定,并统计三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6小时组和6~12小时组cTnT分别为(0.31±0.06)ng/ml和(0.52±0.14)ng/ml,均比对照组(0.01±0.00 ng/ml)显著增高(P<0.01),并随胸痛后时间增加而增加,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AMI≤6小时组和6~12小时组Mb分别为(100.36±31.64 ng/ml)和(161.39±35.51)ng/ml,均比对照组(31.48±8.01)ng/ml显著增高(P<0.01),并随胸痛后时间增加而增加,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AMI≤6小时组和6~12小时组CK-MB分别为(16.82±1.35)ng/ml和(40.14±2.32)ng/ml,均比对照组(2.01±0.51)ng/ml显著增高(P<0.01),并随着胸痛后时间增加而增加,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三项指标中cTn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5.64%和98.56%,分别高于Mb的92.68%和84.56%以及CK-MB的81.63%和83.69%。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TnT、Mb、CK-MB可以早期诊断AMI,其中cTn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母体血清中的microRNA表达谱及其诊断意义

    作者:顾卉;陈骊珠;薛佳;黄天楚;袁正伟

    目的 筛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母体血清差异表达microRNA(miRNA),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的无创产前诊断候选标志物.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并确诊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选取5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孕周、孕妇年龄与先天性心脏病组相匹配.利用miRNA芯片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母体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高通量筛选,并进一步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研究组与对照组胎儿母体血清中验证差异表达miRNA.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结果 芯片方法在孕妇血清中共探测到1033个人类miRNA,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倍数高于2倍以上的miRNA共38个.生物信息学信号通路分析显示相关的为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4个miRNA(miR-3199、miR-125b-2-3p、miR-4666a-3p和miR-4681)在先天性心脏病组中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miRNA(miR-3664-3p、miR-1275和miR-4796-3p)在先天性心脏病组中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孕妇血清中7个差异表达的miRNA可作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无创产前诊断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晨辉;吴高雄;臧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是诊治乙肝的常规项目,但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病情活动情况.而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1和前S2三种蛋白,其中前S1抗原(Pre-S1)是HBV-DNA的S区前S1基因编码产物,仅存在于具传染性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上,有很高的特异性,对于免疫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对抗病毒治疗、疾病预后以及弥补HBeAg变异带来的误诊有积极作用.为了解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比较分析.

  • 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

    作者:魏琼;林海山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实施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科室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150例乙型肝炎患者实施研究观察,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抗H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了解患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 150例患者检测HBV-DNA阳性率为70.7%.大三阳患者HBV-DNA检测阳性率较小三阳、急性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慢性携带状态、乙肝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更高(P<0.05).HBV-DNA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患者ALT异常率、AST异常率、PT异常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HBV-DNA检测高水平患者ALT异常率、AST异常率、PT异常率较HBV-DNA检测水平低于检测下限患者更高(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实施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价值显著.

859 条记录 42/43 页 « 12...35363738394041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