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翔;胡品津;郑瑶;廖山婴;彭穗;陈旻湖

    目的研究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间接免疫荧光生物薄片法检测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34例克罗恩病(CD)及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SCA和pANCA的表达.结果 pANCA在CD组、U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47.1%、69.0%和16.0%, 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 (P<0.05).ASCA在上述3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11.8%、58.6%和8.0%,UC组亦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 (P<0.05).ASCA+/ pANCA- 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是0、 89.7% 和 0 ; pANCA+/ 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20.7%、 64.7% 和 33.3%.结论 ASCA和pANCA阳性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却不能敏感地筛选患者;ASCA和pANCA联合检测不能作为汉族UC和CD鉴别诊断的指标.

  • 炎症性肠病Montreal分类的应用

    作者:杨川华;陈香;戴军;张尧;冉志华;萧树东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110例住院CD、UC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Montreal标准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其特点.结果 110例CD患者中诊断年龄小于16岁者较少(3.6%),17~40岁者多(65.5%),后者中回肠结肠同时累及者所占比例高(37.3%),诊断年龄大于40岁组以回肠累及者稍多(14.5%),各年龄组的累及部位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穿透者均少(5.3%),狭窄者多(50.4%),各诊断年龄组狭窄和穿透的发生趋势相似(P=0.984);结肠累及组狭窄者少,回肠累及组与回肠结肠同时累及组狭窄者均多,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110例UC患者中初发型未治疗者34例,其余为已治疗过或复发者.各累及范围组均以轻中度为主,达到重度的仅7例,均在广泛结肠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 CD患者诊断年龄在17~40岁者多,穿透发生率低,易发生狭窄,狭窄部位主要在回肠;UC患者以轻中度为主,即使广泛结肠累及也是轻度多,重度少,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结肠镜下所见累及范围没有一致性.

  • 沙利度胺治疗免疫相关性肠病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罗涵青;谭蓓;吕红;钱家鸣

    目的 分析免疫相关性肠病患者应用沙利度胺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对35例免疫相关性肠病患者[克罗恩病(CD)31例、溃疡性结肠炎(UC)2例、白塞病(BD)2例]应用沙利度胺治疗所发生的ADR进行随访分析,包括ADR种类、程度、发生时间以及神经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沙利度胺的剂量为(109.29±30.37) mg/d,疗程(18.8±12.4)个月.ADR发生率为94.3%(33/35),位居前3位的ADR依次为手足麻木[51.4%(18/35)]、嗜睡[48.6% (17/35)]和皮炎[37.1% (13/35)],其用药至发生AD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50、0.25和1.00个月.因重度ADR而导致停药者占20.0% (7/35),分别为周围神经炎3例、皮炎2例和骨髓抑制2例.周围神经炎的发生与沙利度胺的大剂量及起始剂量无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 中等剂量沙利度胺在免疫相关性肠病治疗中ADR发生率虽较高,但多为轻度,可耐受,密切监测下多数患者可安全用药.

  • 英夫利西升阶梯及降阶梯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肖英莲;陈白莉;何瑶;高翔;黄美娟;胡品津;陈旻湖

    目的 比较英夫利西升阶梯及降阶梯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差别.方法 本研究为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的前瞻性开放性研究.升阶梯组纳入经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活动性CD患者.降阶梯组纳入未进行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活动性CD患者.第0、2、6周给予英夫利西(5 mg/kg)作为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维持,临床及内镜随访30周.分别在开始治疗后10周及30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的情况.结果 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1例,其中升阶梯组24例,降阶梯组17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病程(P=0.006)、合并用药(P <0.001)及疾病严重程度(P=0.01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0周及30周时,升阶梯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45.8% (11/24)及58.3% (14/24),内镜下黏膜愈合率分别为33.3% (8/24)及54.2% (13/24);降阶梯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0.6%( 12/17)及82.4%( 14/17),内镜下黏膜愈合率分别为35.3%(6/17)及52.9% (9/17).两组患者在10周及30周的临床缓解率、内镜下黏膜愈合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升阶梯组和降阶梯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10/24)及29.4%(5/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22).结论 英夫利西升阶梯和降阶梯治疗均可使超过半数的CD患者在治疗30周时达到临床及内镜下缓解,降阶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快速缓解症状.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的鉴别

    作者:程利;黄梅芳;梅鹏飞;柏文辉;邓长生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7例CD及69例ITB患者临床资料,并评估新近制定的临床及内镜评分系统对CD与ITB的诊断价值.结果 (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ITB相比,CD患者男性更多见,确诊时间长,肠道手术率高,腹泻、血便、腹部包块、肠梗阻、肠出血、肛周病变及肠外表现更常见(P值均<0.05),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压积更高,血白蛋白更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比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及粪潜血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或P<0.01);而低热、盗汗、肠外活动性结核、红细胞沉降率升高、X线胸片异常、精制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及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阳性在ITB患者更多见(P<0.05或P<0.01).(2)小肠影像学:CD病变多累及小肠,出现肠腔狭窄及腹腔脓肿(P<0.05);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多见于ITB(P <0.05).(3)内镜下表现:与ITB相比,CD患者纵形溃疡[41.12% (44/107)比5.80% (4/69)]、鹅卵石征[15.89% (17/107)比4.35% (3/69)]、阿弗他溃疡[23.36%(25/107)比10.14%(7/69)]、病变≥4个节段[24.30%(26/107)比7.25% (5/69)]、累及直肠[17.76%(19/107)比5.80% (4/69)]、回盲瓣口狭窄[21.50%(23/107)比8.70%(6/69)]及黏膜桥形成[5.61% (6/107)比0(0/69)]更多见(P<0.01或P<0.05);ITB患者环形溃疡[37.68%(26/69)比9.35%(10/107)]、鼠咬状溃疡[24.64% (17/69)比12.15% (13/107)]、回盲瓣口固定开放[39.13% (27/69)比19.63% (21/107)]、结节样及息肉样病变[36.23%(25/69)比20.56%(22/107),37.68%(26/69)比22.43%(24/107)]较CD患者常见(P<0.05或P<0.01).(4)病理组织学:透壁性炎[5.61% (6/107)比0(0/69)]、裂隙状溃疡[14.02% (15/107)比4.35% (3/69)]、非干酪样肉芽肿[5.61% (6/107)比0(0/69)]、淋巴小结形成[16.82% (18/107)比5.80% (4/69)]及隐窝脓肿[9.35% (10/107)比1.45% (1/69)]检出率在CD组高于ITB组(P值均<0.05).(5)应用临床及内镜评分系统对全部病例进行评分,以总分≥ 3分诊断CD 54例,占确诊CD患者的50.47% (54/107),以总分≤-3分诊断ITB 46例,占确诊ITB患者的66.67% (46/69)(P<0.05).结论 CD与ITB鉴别诊断时需重视临床、内镜及病理结果的综合判断,应用临床及内镜评分系统有助于鉴别诊断.

  • 芳香烃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作者:吴超群;曹曙光;夏宣平;徐昌隆;夏盛隆;林秀清;金捷;丁然;蒋益

    目的 探讨浙江温州地区汉族人群中芳香烃受体(Ah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克罗恩病(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310例CD患者和573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AhR(rs10249788、rs2158041、rs2066853)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CD组和对照组间各SNP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及其对C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采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CD组中rs2158041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CT+TT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9.52%比25.04%,P=0.009;34.19%比44.68%,P=0.003).依据"蒙特利尔CD表型分型标准"将患者分层,回肠末端型CD患者中rs2158041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CT+TT频率低于对照组(16.79%比25.04%,P=0.005;28.24%比44.68%,P=0.001).狭窄型CD患者中rs2158041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CT+TT频率亦低于对照组(15.20%比25.04%,P=0.003;28.43%比44.68%,P=0.003).Haploview 4.2软件分析显示上述3种SNP (rs10249788、rs2158041、rs2066853)彼此连锁,且CD组中单倍型CC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44.73%比39.60%,P=0.039),而CTG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8.02%比22.78%,P=0.047).结论 AhR基因rs2158041变异可能影响CD发病风险、疾病部位和疾病行为.AhR(rs10249788、rs2158041、rs2066853)构建的单倍型CCG可能提高CD发病风险,而单倍型CTG则可能降低CD发病风险.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单抗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C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传统药物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手术治疗后复发或对药物不耐受的CD患者,于0、2、6周时静脉输注IFX(5 mg/kg)诱导缓解治疗,并对第一次输注后14周内的临床疗效,包括疾病活动度、血生化指标及结肠镜表现作出评估.结果 10例患者接受了IFX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中位年龄31.4岁.5例患者IFX治疗1周后即感症状得到改善,主观症状评分从2.2±0.6降为1.2±0.4(P<0.05);简化CD活动性指数(H-B指数)从6.6±1.6降为2.1±1.0(P<0.05);ESR、C反应蛋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也有明显改善;内镜下CD严重度指数也得到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输注反应;1例患者在第3次IFX输注后,血ALT及AST暂时性升高;1例患者输注后35周出现严重贫血(三系列均减少).结论 经3次IFX静脉输注方案治疗,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可获得较快、较好的改善.IFX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的研究.

    关键词: Crohn病 英夫利西
  • 我国克罗恩病不同年代发病率及患病率的比较

    作者:郑家驹;史肖华;竺霞霜;皇甫照;郭志荣

    目的 收集并分析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情况及时代变迁.方法 对2003至2007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全国性会议交流的所有CD相关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检索、复习及分析,并与既往50余年(1950至2002年)的系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到2003至2007年相关文献417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终62篇资料入选,包含2149例CD患者[男1288例,女861例;男女比例为1.50∶1,年龄为2.5~86(39.9.4±2.2)岁].本研究中2003至2007年报道的CD患者例数是1950至2002年(1526例)的1.41倍,发病年龄(仍以中青年患者为主)与性别之比(仍男性多于女性)无明显变化.推算2003至2007年我国的CD平均发病率及患病率分别为1.21/10万人年与2.29/10万,均比1950至2002年的相应数据(0.28/10万人年与1.38/10万)增高.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CD患者近年来进一步增多,似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仍低于西方国家.

  • 肽聚糖和硫唑嘌呤通过Rac1信号通路调控克罗恩病单核-巨噬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周哲;荆洋;冉影;赵婧;周璐;王邦茂

    目的 观察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炎症部位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和Rac1信号表达情况,并探讨硫唑嘌呤活性成分6-硫代鸟嘌呤(6-TG)和细菌成分肽聚糖通过调控Rac1信号通路对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诊断为克罗恩病的10例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健康对照者、克罗恩病肠黏膜炎症部位及非炎症部位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凋亡和Rac1信号表达情况.另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CD14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以肽聚糖和/或6-TG、Rac1抑制剂NSC23766分组处理后检测单核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Rac1及相关凋亡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克罗恩病肠黏膜炎症组的肠黏膜中,巨噬细胞数量多于健康对照组和克罗恩病肠黏膜非炎症组,但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巨噬细胞Rac1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AK1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克罗恩病肠黏膜非炎症组;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肽聚糖组抗凋亡信号(NF-KB、Bcl-xL和STAT-3)水平升高,而6-TG组则略降低;6-TG和NSC23766可显著抑制肽聚糖诱导的抗细胞凋亡作用[肽聚糖组、肽聚糖+6-TG组、肽聚糖+NSC23766组凋亡率分别为(8.6±3.7)%、(42.0±2.7)%和(58.5±6.9)%,P<0.05].结论 肽聚糖通过活化克罗恩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中的Rac1信号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而6-TG可改善克罗恩病Rac1信号的活化失衡,促进巨噬细胞凋亡,维持免疫稳态.

  • 中国人群克罗恩病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唐睿晗;晁康;张盛洪;陈白莉;何瑶;高翔;曾志荣;胡品津;陈旻湖

    目的 调查中国人群克罗恩病(CD)患者初次诊断时的贫血发生率及特征,探讨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CD患者441例.分析确诊为CD患者首次就诊时贫血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类型,并对其中资料齐全的122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CD患者贫血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64.4% (284/441)患者达到贫血标准,其中,轻度贫血占69.0% (196/284),中度贫血占28.9% (82/284),重度贫血占2.1%(6/284);贫血类型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43.7%,124/2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偏高(OR=1.007,95% CI1.002~1.013)、血小板计数增加(OR=1.007,95% CI1.001 ~1.012)、红细胞沉降率增加(OR=1.024,95% CI1.000 ~1.048)、穿透型(OR=16.925,95% CI2.626~ 108.626)或狭窄型(OR=6.717,95% CI1.583 ~28.507)、确诊年龄大(OR=1.065,95% CI1.012 ~1.121)及体重指数(BMI)偏低(OR=0.769,95% CI0.633 ~0.935)均可能增加CD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结论 贫血是CD常见并发症.炎症活动、穿透型或狭窄型疾病行为、确诊年龄大、BMI低均为CD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

  • 炎症性肠病并发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建彬;高翔;张芳宾;杨莉;肖英莲;张瑞东;李子平;胡品津;陈旻湖

    目的 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骨密度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IBD患者血液学指标、身高、体重及腰椎骨密度进行测量,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IBD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克罗恩病(CD)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3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的T值分别为-1.72±1.20、-1.26±1.12和-0.62±0.87,CD组的T值低于UC组(P=0.045)和对照组(P=0.000),UC组T值低于对照组(P=0.014).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0%和0;CD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UC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BMI≤18.4kg/m~2)是CD(OR=11.25,95%CI 3.198~39.580,P=0.000)和UC(OR=14.50,95%CI 1.058~88.200,P=0.045)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病变部位、CD活动指数(CDAI)、服用糖皮质激素、服用免疫抑制剂、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在IBD患者中较为普遍,低体重是IBD患者骨质丢失的危险因素.

  • 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3在预测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疗效中的作用

    作者:张鑫;胡佳;索朗央珍;徐婷;张燕

    目的 探讨IL-17和IL-23能否有效预测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例接受IFX治疗的CD患者结肠组织中IL-17和IL-23的表达,另选取17例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取其肠黏膜组织检测IL-17和IL-23的表达.每个样本随机选取10个高倍镜视野(HPF)计数.结果 IFX治疗有效的CD患者共16例(69.6%),无效者共7例(30.4%).IFX有效组肠黏膜内IL-17和IL-2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IFX无效组和对照组.IL-17阳性细胞数在IFX有效组为26.7(18.0,38.6)/HPF,在IFX无效组为11.8(7.0,14.0)/HPF,在对照组为3.0(2.0,4.0)/HPF,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IL-23阳性细胞数在IFX有效组为74.5(44.8,128.6)/HPF,在IFX无效组为22.4(19.0,38.8)/HPF,在对照组为3.0(2.0,4.0)/HPF,3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8).与治疗前相比,IFX治疗后CD患者肠黏膜内IL-17和IL-2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IL-17及IL-23高表达的CD患者对IFX治疗应答更佳,IL-17和IL-23有可能是预测IFX治疗CD疗效的较好指标.

  • 肠贝赫切特病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进展

    作者:刘爽;李骥;钱家鸣

    肠贝赫切特病与克罗恩病均为慢性、复发性、累及多系统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往往病程迁延反复,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正确的鉴别诊断有利于实现佳的疾病管理.本综述旨在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学改变和影像学检查等多角度阐述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并基于两者发病机制的差异寻求新的鉴别诊断因素.

  • 临床病例讨论 第465例——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瘘

    作者:王亚楠;李晓青;郭帆;杨爱明;钱家鸣;李景南;薛华丹;周炜洵;马志强

    这是1例复杂疑难病例.患者男,62岁以反复肠梗阻起病,先后两次经历回盲部及结肠手术,又出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巨大瘘,与回结肠吻合口相通,瘘管内溃疡出血.经多学科讨论,置入空肠营养管旷置瘘管,情况改善后行十二指肠瘘修补、病变肠管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病情稳定好转.

  • γ干扰素释放分析在亚洲地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准确性评价的Meta分析

    作者:徐蕙;李玥;钱家鸣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综合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研究,以评估γ干扰素释放分析(IGRAs)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的电子文献数据库,筛选评估IGRAs对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计算的主要参数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PLR)和阴性似然比(NLR),并进行效应量合并,计算综合接受者操作特征(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总的准确性.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12篇原始文献(均来自亚洲国家).计算IGRAs对于鉴别ITB和CD的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 (95% CI 78.4% ~86.6%)和86.7%(95% CI 83.2%~89.6%);总的阳性似然比(PLR)和阴性似然比(NLR)分别为6.870(95%CI5.345~8.830)和0.171 (95% CI0.105~0.279);总的诊断比值比(DOR)为44.030(95%CI27.964~69.325).sROC曲线的AUC值为0.939.结论 IGRAs对诊断肠结核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诊断特异性的一致性较好.在鉴别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时,IGRAs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诊断工具.

  • X线钡剂透视、多层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鹏;梁慧;李西河

    目的 探讨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观察40例经肠镜、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的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结果 40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70.0%(28/40),裂隙状、尖刺状溃疡60.0%(24/40),卵石征67.5%(27/40),肠腔狭窄57.5%(23/40),假憩室样改变40.0%(16/40),窦道或瘘管37.5%(15/40).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肠壁增厚97.5%(39/40),肠腔狭窄47.5%(19/40),肠壁强化95.0%(38/40),肠系膜血管增多呈"梳状征"55.0%(22/40)、窦道或瘘管17.5%(7/40),肠外脓肿和炎性肿块12.5%(5/40).X线钡剂透视有助于全面显示肠管内病变,CT更多的显示了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结论 X线钡剂透视和多层螺旋CT对于显示小肠Crohn病的肠内、肠外病变各有优势,结合两者各自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更有助于提高临床及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帮助.

  • 超声检查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价值

    作者:徐晓蓉;刘畅;徐辉雄;赵玉洁;施嫣红;夏玉敬;翁韵;刘占举;林辉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检查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价值。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克罗恩病患者25例。其中克罗恩病活动指数( CDAI)评分<150分(缓解期)12例,150~450分(活动期)13例。每例患者均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非炎性病变(缓解期)和炎症(活动期)肠段肠壁厚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内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与CDAI评分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5例克罗恩病患者经内镜检查判断活动期20例,缓解期5例。所有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超声图像。本组超声诊断克罗恩病22例,诊断准确率为88%(22/25)。超声检测非炎性病变(缓解期)肠段肠壁厚度为(2.06±0.62) mm,低于炎症(活动期)肠段肠壁厚度(7.90±2.90) 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本组25例克罗恩病患者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缓解期7例,活动期18例。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为92%(23/25);而根据CDAI评分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仅为64%(16/25),低于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0.05)。超声检查发现腹腔脓肿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7例,腹腔积液2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壁厚度、结构层次、回声及肠外并发症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准确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对克罗恩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苏丽;李楠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如何明确其发病机制,鉴定出致病基因/蛋白质、有效的生物标记物、药物靶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已成为医学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蛋白质组学以细胞、组织或器官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达到分离、鉴定及分析蛋白质的目的.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炎性肠病合并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晗晗;江学良;王胜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是一种与炎性肠病( IBD)密切相关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PSC增加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 PSC增加IBD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现有预防措施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可能会减少结直肠癌变的风险。

  • 重视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治疗

    作者:范建高;葛文松

    炎症性肠病( IB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规范化治疗对于IBD的疾病缓解、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IBD的规范化治疗需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诊断和全面的病情评估和充分的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主要包括早期积极个体化的治疗力争黏膜愈合,继以长期维持治疗缓解病情并预防复发。

409 条记录 3/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