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王峰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 60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累及皮肤系统36例(60.0%),其次消化系统6例(10.0%),过敏性休克4例(6.7%),心血管系统4例(6.7%),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占比较小.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检测、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冯雪飞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系,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以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部分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探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方法等.

  •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王春新;祁国阳;糜祖煌;陈国千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26株临床分离的Pa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11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26株PaTEM、IMP、OXA的阳性率分别为42.3%、30.8%、3.8%,oprD2基因缺失高达92.3%,而SHV、CTX-M-1、PER、VEB、GES、VIM、DHA、MIR基因均阴性.结论我院临床分离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为产TEM、IMP型β-内酰胺酶和缺失外膜蛋白oprD2.

  • 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合理性分析

    作者:高健;张钰欣;王桂芝;张特立;李子民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菌药物,他们的化学结构中均有β-内酰胺环,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临床工作实践中为了扩大抗菌谱常采用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来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或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为了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获得协同作用等目的时也常联合用药[1].

  • 肺炎链球菌抗菌素耐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崔建林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抗菌素耐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228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经过及疗效,探讨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更好的治疗肺炎链球菌提供依据。结果:近年来世界各国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亚洲地区为严重。肺炎链球菌多重耐药,以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显著。结论:肺炎链球菌耐药现象需引起临床重视,增强耐药性监测,深入研究、临床合理用药,可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 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黄东标;徐素兰;周茂亮;胡晓燕;马拥军;孔海深

    目的 调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互关系,以及菌株间的亲缘性关系.方法 收集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耐药基因TEM、CTX-M-1、aadA5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raA、IS26、ISEcpl相关联,耐药基因OXA-1、aac(6′)-Ⅰb、ant(3″)-Ⅰ、rmtB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rbC、IS903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显示,本院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可分为两个群,并且两群菌株演化明显.结论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对菌株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可获得菌株亲缘性关系,对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 KPC-12型碳青霉烯酶分子进化及与β-内酰胺类药物分子对接分析

    作者:朱健铭;姜如金;肖丹宇;吴康乐;孔海深

    目的 分析KPC-12型碳青霉烯酶分子进化及其与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结合自由能.方法 根据有无碳青霉烯酶活性将A类β-内酰胺酶分为两蔟,用MEGA4.1软件中的Minimum Evolution法分析KPC-2~ KPC-13、SFC-1、SME-1、IMI-1和NMC-A型具有碳青霉烯酶活性的A类β-内酰胺酶及TEM-1和SHV-1型无碳青霉烯酶活性的A类β-内酰胺酶氨基酸序列的分子进化.根据KPC-2型晶体结构在SWISS-MODEL数据库作KPC-12型同源建模,并用ArgusLab 4.1软件中的DOCK模块做KPC-12型碳青霉烯酶与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底物的分子对接,后计算酶与底物的结合自由能(△G).结果 KPC-12型与KPC-2型分子进化为接近.KPC-12型碳青霉烯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自由能下降居前3位的为青霉素G钠盐、厄他培南和氨苄西林,△G分别为-8.45149、-8.36383和-8.19326 kcal/mol;结合自由能下降排在后2位的为氨曲南和克拉维酸,△G分别为-6.50614和-6.88533 kcal/mol.结论 KPC-12型碳青霉烯酶对青霉素G钠盐、厄他培南和氨苄西林的催化能力高,而对氨曲南和克拉维酸的催化能力低.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BP1A、CarO及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分析

    作者:翁幸鐾;糜祖煌

    目的 了解一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js01株)可能存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对自2011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样本js01株分离,用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菌种.用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3种A类酶基因、10种B类酶基因、2种C类酶基因、8种D类酶基因)和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以及CarO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再用分段PCR法扩增PBP1A编码基因,双向测序后拼接成全长序列.结果 js01株检出β-内酰胺酶TEM-1、ADC-30、OXA-23和OXA-66编码基因.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显示ISabaI-ADC-30和ISabal-OXA-23为阳性.js01株carO基因序列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76.0% (189/249),存在3个氨基酸缺失.js01株PBPIA编码基因序列与SDF株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的一致率为99.6%( 848/851),存在3个氨基酸变异,但js01株PBPIA蛋白分子立体结构比SDF株丢失2个螺旋结构.结论 本株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主要与该菌株管家基因(PBP1A、CarO编码基因)突变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异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有关.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新疆分离株中发现C类β-内酰胺酶基因blaADC新的变异型

    作者:刘正祥;李晓玲;葛迪;史清海;伏建峰;冉继华;许海蓉;王霞;鲁洪男

    目的 对分离自新疆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总医院住院患者样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8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β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5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并检测常用抗菌药物对菌株的小抑菌浓度.结果 本组2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同时携带了blaTEM、blaADC、blaOXA-2群、blaOXA-23群、blaOXA-51群等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一株blaADC基因经测序后证明为blaADC新的变异型.20株菌株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仅50%的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 blaOXA-23和blaOXA-5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blaADC检出新的变异型.

  • 福氏志贺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元件检测及聚类分析

    作者:林宁;林涛;刘艳秋;焦梅;吴海鹏

    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短杆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导致人与动物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细菌性痢疾). 根据志贺菌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 来自全国性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报告(全国20个监测点)显示:我国福氏志贺菌( B群)分离率占67.26%,宋内志贺菌( D群)占32.74%.无痢疾志贺菌(A群)和鲍氏志贺菌(C群)检出[1].隋吉林等[1]报道全国志贺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95 .92%. 近年来,国内尽管有志贺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报道,但所检测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型别较少且鲜见涉及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载体——整合子和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 2-6 ].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和分析

    作者:王敏;张萍;杜鸿;周惠琴;谢小芳;崔大伟

    鲍曼不动杆菌是近年来检出率较高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表面,粘附力强,易粘附在各类医用器械上,引起一系列医院感染,如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手术部位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2].鲍曼不动杆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均有一定的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随着此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逐渐增多[3-4],使得临床治疗越来越困难.本研究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分离的35株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均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与分析.

  •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秋;黄文祥

    NDM-1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的英文缩写,因携带该基因的细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β-内酰胺酶,且活性部位为金属离子,又首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出现而得名[1].NDM-1基因可指导合成NDM-1酶,能水解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目前有效力的碳青霉烯类[1].现就NDM-1超级细菌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现状、耐药特性、检测方法和治疗5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 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朋玲;蔡培泉;糜祖煌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的一个种类.其完整的分类学谱系为Cellular organisms;Bacteria;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目;莫拉菌科;不动杆菌属,为严格需氧、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阳性且氧化酶阴性[1].不动杆菌属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水和土壤,在人类可定植于皮肤、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2].农牧养殖业和临床医疗中抗菌药物滥用导致极度耐药菌的产生.

  • KPC型碳青霉烯酶分子进化及与底物结合自由能分析

    作者:糜祖煌;翁幸鐾;秦玲

    目的 分析KPC-2、KPC-5和KPC-10型碳青霉烯酶的分子进化及与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结合自由能.方法 用MEGA 4.1软件中的Minimum Evolution法分析KPC-2、KPC-5和KPC-10型碳青霉烯酶的分子进化,用ArgusLab 4.1软件中的Dock模块作这3种酶与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子对接,并计算酶与底物的结合自由能(△G).结果 有碳青霉烯酶活性的A类β-内酰胺酶在同一簇且保守性较好,无碳青霉烯酶活性的普通A类β-内酰胺酶则在另一簇.KPC-2、KPC-5和KPC-10型碳青霉烯酶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结合自由能均下降,且降幅居前,它们的结合自由能比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更低.结合自由能较高的为氨曲南和克拉维酸.结论 KPC型碳青霉烯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催化能力高于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催化能力,对氨曲南和克拉维酸的催化活性低.

  • 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姜梅杰;赵立军;滕清良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中41株(89.1%)含OXA23组基因、17株(37.0%)含PER基因、6株(13.0%)含IMP基因,6株(13.0%)膜孔蛋白基因carO缺失。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含OXA23组基因,35株(83.3%)含TEM基因,42株(100%)含OXA64组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O。经测序IMP阳性基因为IMP-4型金属酶基因,OXA23组阳性基因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64组均为OXA-66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为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为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O检出率一直很高,IMP、PER、TEM和OXA64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不同时间段检出情况差异很大。

  • 阴沟肠杆菌分离株五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元件分析

    作者:张卉;徐燕;荆兆海;杨平玲;刘霞;王彦;周彦

    目的 调查一组20株阴沟肠杆菌中五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元件的携带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医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K-B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0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17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2种氯霉素耐药基因、4种磺胺类耐药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外均为耐药,对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药物亦均为耐药. 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1种氯霉素耐药基因、4种磺胺类耐药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除13号菌株外的其余19株显聚集性.其中4~7号菌株,6~11号菌株,14~16号菌株均为克隆传播.本组菌检出的3个克隆可能为医院感染.结论 本组20株阴沟肠杆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氯霉素耐药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功能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研究

    作者:李海英;孙敏;李月阳;王华;张亚妮;崔雅婷;薛海兰

    目的:调查一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间的亲缘性关系。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标本,从中分离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20株,了解其样本聚类分析的聚集性,为消毒隔离提供依据;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获得性耐药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1种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2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和毒力基因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00.0%、95.0%、80.0%、100.0%和40.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本组20株菌可分A与B两大群,A群又可分A1与A2两小群;A1群13个成员每个菌株均携带blaCTX‐M‐9cluster基因,A2群5个成员或携带blaCTX‐M‐1cluster基因,或不携带blaCTX‐M基因;B群两个成员均携带blaDHA基因。结论本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样本聚类分析显示出聚集性,对感染者仍有加强消毒隔离必要性。

  • 基于耐药相关基因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亲缘关系分析

    作者:黄东标;李云亭;单小云;周茂亮;胡晓燕;马拥军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状况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gyrA测序后BLASTn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0种β-内酰胺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两种膜孔蛋白基因、12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4种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很高,除未检出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外,其他基因均有阳性检出;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两种膜孔蛋白基因、两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可分为A与B两个簇群;A簇群5株,分别为1、2、3、4、16号株,为克隆传播;B簇群分B1、B2二亚簇群,B1亚簇群12株,分别为5、6、7、8、9、10、11、13、14、17、18、19号株,为克隆传播;B2亚簇群3株,分别为12、15、20号株,亦为克隆传播.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菌株呈3个克隆传播特征,为医院感染.

  • 浙江宁波分离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王珊珊;方晶晶;陶静;江洁曙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浙江省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33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类常见耐药基因、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14种氨基糖苷类常见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常见耐药基因、1种获得性外排泵泵蛋白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33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gyrA基因的突变,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 A‐51群;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 、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外排泵泵蛋白基因 adeB检出率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结果为:32株 blaADC 阳性菌29株blaADC‐ISaba1阳性(连锁检测阳性率90.6%);33株blaOXA‐23群阳性菌株blaOXA‐23群‐ISaba1均阳性(连锁检测阳性率100.0%);33株blaOXA‐51群阳性菌株blaOXA‐51群‐ISaba1均阴性(连锁检测阳性率0.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6号株为外簇群不携带 blaTEM 、blaA DC 、adeB等基因,其余为同一簇群(A 簇群),A‐1簇群blaADC‐ISaba1检测阳性,即blaADC由ISaba1介导,A‐2簇群blaADC‐ISaba1检测阴性,即blaADC不由ISaba1介导。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并存在5个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意义重大。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同一病区分离株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林宁;孙海平;唐朝贵;曹维克;梁松

    目的:调查同一病区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12月有呼吸道炎症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先经鲍氏不动杆菌种特异基因PCR检测确认菌种,再用PCR方法分析11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9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5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 rA基因的突变,共检出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 EM、blaS H V、blaA DC),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nt(2″)‐Ⅰ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intⅠ1、ISaba1);blaA DC基因与ISaba1连锁,连锁率100.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该组菌存在5个克隆传播,25株可分A与B簇群,A簇群又可分为A‐1与A‐2亚簇群,A‐1亚簇群中1‐2‐9‐10‐11号株,A‐2亚簇群中3‐6‐7‐14号株与15‐17为克隆传播,B簇群又可分为B‐1与B‐2亚簇群,B‐1亚簇群中5‐13‐16‐19‐22‐23‐24号株与20‐21为克隆传播。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5个克隆传播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将耐药菌检测到的耐药基因阴性与阳性二元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进而解析耐药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147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