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苯达唑治疗前后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富荣;石佑恩;史大中;DA Vuitton;PS Craig

    目的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2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用FCM分析了CD3+、CD4+、CD8+、CD19+、CD38+、CD16+56+和HLA-DR+细胞的数量.结果治疗12个月后,患者CD8+细胞数继续上升(P<0.01),CD4+/CD8+比值进一步倒置;治疗24个月后,CD4+细胞数开始升高(P<0.05),CD8+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升高(P<0.05);CD19+细胞在治疗24个月后显著性升高(P<0.05);CD38+和HLA-DR+细胞在治疗24个月后呈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CD8+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所减轻,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

  •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常傲霜

    目的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作用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别放入20%雷丸、1%阿苯达唑和0.04%吡喹酮中,于37℃培养18h,清洗后戊二醛固定,制成透射电镜标本,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实验以含5%猪胆汁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 结果 空白对照组囊尾蚴皮层和实质区形态正常;微毛密集整齐,有棘样尖端,基部较粗有颗粒状物;基膜界限清晰,基质区有大量囊泡和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环状肌束靠近实质区外侧,纵状肌束呈散在分布,均为平滑肌,纹理清晰.皮层细胞、实质细胞、石灰小体及石灰小体细胞形态正常.排泄系统由焰细胞和初级排泄管、收集管和集合管组成.雷丸组囊尾蚴损伤严重,皮层及实质区呈坏死状,石灰小体消失,微毛完全脱落,基底膜消失,基质区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消失.实质区结构疏松,肌束断裂、溶解.实质区组织溶解,正常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完全消失.阿苯达唑组囊尾蚴皮层和实质区均受损,微毛断裂脱落,基质区结构疏松,部分区域基底膜尚清晰.肌束肿胀,肌纤维弥漫性扩张,实质区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被破坏,部分区域实质组织尚可辨认,可见形态完整的石灰小体.吡喹酮组囊尾蚴组织损伤严重,呈坏死状.虫体出现长杆状分泌物并排出虫体外,石灰小体形态正常.微毛脱落,基底膜消失,基质区电子致密度下降.实质区结构疏松,肌束严重溶解变形,正常结构消失,成空泡状,仅残部分肌纤维结构,正常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完全消失. 结论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杀伤作用,其中雷丸作用程度与吡喹酮相当,且优于阿苯达唑.

  • 7例脑囊虫病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欧强;程训佳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7例脑囊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中3例有绦虫病史,均有头晕、头痛症状.其他症状表现为:癫痫、肢体麻木、发作性眩晕、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等,其中4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7例患者血清特异性囊虫抗体均阳性.头颅CT和MRI对于诊断脑囊虫病具有重要的价值.脑囊虫病的治疗应首选阿苯达唑.

  •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杀虫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岳继娥;霍海英;杨淑芳;傅婷霞;毛德华;史世俊;高歌

    阿苯达唑(ALB)、吡喹酮(PQT)作为治疗脑囊虫病的特效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脑囊虫病患者在服抗囊药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轻重不同的杀虫反应,现将临床上常见的杀虫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 阿苯达唑驱虫糖治疗蛲虫病疗效观察

    作者:方悦丽

    蛲虫病是常寄生虫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过集体生活日益普遍,蛲虫的感染也增多.为了探索适宜的防治方法,作者观察了不同剂量阿苯达唑驱虫糖治疗蛲虫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连续7年化疗后武汉市郊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作者:方正明;朱艳红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地很多中小学校每年一次向学生发放阿苯达唑片剂防治肠道寄生虫病,剂量为400 mg顿服.为了解连续多年集体服药对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2002年选取武汉市新洲区大渡陈小学为试验点,对该小学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

  • 阿苯达唑和复方甲苯咪唑控制蛲虫感染效果观察

    作者:蒿红梅;李绪臣

    应用阿苯达唑和复方甲苯咪唑对兖州市2所幼儿园进行驱虫实验,儿童易于接受,驱虫效果良好.

  • 囊虫病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葛凌云;李庆山;王金祥

    近30年来,囊虫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随着免疫诊断的开展和影像学在囊虫病诊断上的应用,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水平.特效抗囊药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的应用,抗囊中药的筛选和研制,使药物灭囊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外科及其他辅助治疗措施的应用,使囊虫病的治疗日臻完善.但在医疗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正规抗囊治疗后癫痫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重症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手术遗留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研究等.现就囊虫病治疗研究作简要的回顾与展望.

  • 中西药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研究进展

    作者:张宏伟;彭心宇

    本文概述了西药如吡喹酮、西咪替丁、维拉帕米等,中药如青蒿琥酯、槐耳浸膏、汉防己甲素等,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其协同作用机制.中西药物联合阿苯达唑能够很好的治疗或辅助手术治疗棘球蚴病.

  • 阿苯达唑的体内过程和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华;温浩;孙殿甲

    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又名丙硫咪唑,属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物,1977年作为驱虫新药首次用于临床.在此之前,阿苯达唑已作为家畜用驱虫药在狗、猫、牛、羊等动物中使用.20多年来,由于阿苯达唑的低毒、高效和价廉,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及预防人和动物所患的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旋毛线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也用于治疗粪类圆线虫病.阿苯达唑对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和梨形鞭毛虫病也可能有效,甚至有抗疟原虫的作用[1].

  • 囊虫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杨艳君;甄天民;孔庆安

    本文综述了中、西药治疗囊虫病的效果、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 儿童棘球蚴病及阿苯达唑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韩帅;王立英;伍卫平;蔡辉霞;马霄;王虎;曾祥嫚;朱曜宇;牛彦麟

    目的 探讨儿童棘球蚴病及阿苯达唑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为评价阿苯达唑对儿童肝脏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对140名棘球蚴病患儿和50名健康儿童进行肝功能检查,其中78名棘球蚴病患儿经阿苯达唑药物治疗1年后再复查其肝功能. 结果 囊型包虫病患儿、泡型包虫病患儿和健康儿童AST异常者分别占1.67%、8.86%和0,GGT异常者分别占1.67%、8.86%和0,TBA异常者分别占28.33%、15.19%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服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1年,TBIL、DBIL、IDBIL、ALT、GGT、TP和ALB水平升高,S/L水平降低,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ST、CHE、ALP和TBA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服药前后12项肝功能指标异常者比例均无显著改变(P>0.05). 结论 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均能对部分儿童的肝脏细胞造成损伤,服用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功能可有轻微影响.

  • 脑囊虫病杀虫治疗后并发脑疝死亡1例

    作者:王日发

    本文报道1例脑囊虫病死亡病例.该患者为弥漫型脑囊虫病,在杀虫治疗后并发脑疝而死亡.该类型脑囊虫病较严重,治疗时绝不能按常规公斤体重用药,而应先给予杀虫缓和的阿苯达唑或中药治疗,待囊尾蚴活力降低后,再以吡喹酮迅速杀虫,治疗同时加用甘露醇和激素以脱水、抗过敏.

  • 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驱除动物体内肠道线虫的效果

    作者:唐中玖;陈闯;张孝蓉;张德洪;陈亚伟

    在钩虫病现场防治工作中,为探索一种驱虫效果好、排虫快的药物或疗法,我们曾采用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治疗人体肠道线虫感染,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1]。为进一步了解两种药物混合使用的疗效及给药后的排虫情况,1992年特做了大白鼠和犬的驱虫实验观察。

  •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大蒜素体外抗隐藏管状线虫的作用

    作者:许正敏;陶永平;佘波;李萍;张志勇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广谱低毒抗蠕虫药,广泛应用于吸虫病,绦虫病和线虫病的治疗.大蒜素对某些肠道原虫有一定的作用[1].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uelata)是鼠类的一种寄生虫,为观察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大蒜素体外抗隐藏管状线虫的作用,作者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广东省病原未明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14例临床分析

    作者:雷姿颖;朱建芸;莫志硕;谢冬英

    目的 总结病原未明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 对广东14例临床诊断为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并经病原治疗治愈的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情况和治疗疗效.结果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患者多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淡水鱼生、虾生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腹痛、皮疹,嗜酸粒细胞均明显升高,肝脏受累比例高达92.9%(13/14),受累肝脏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首诊误诊率高达78.6%(11/14).使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治疗效果好.结论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首诊误诊率高,驱虫治疗效果好.

  • 大剂量阿苯达唑口服治疗囊型肝包虫病疗效的超声评价

    作者:李彤;李覃;闫秀荣;陆胜德;胡艳红;张琰

    目的应用超声随访观察大剂量阿苯达唑(ABZ)治疗囊型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服药组936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服药前后肝包虫病灶部位、大小及形态变化,拍片记录并与手术和未服药治疗的553例对照组患者囊型肝包虫病灶行超声对比和疗效评价.结果超声随访观察3个月~18年,服药组患者治愈率31.62%(296/936),好转率52.99%(496/936),稳定率17.6%(165/936),恶化率0.6%(6/936).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x2=7.82,P<0.001.结论长期口服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囊型肝包虫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简便,可在疫区广泛推广应用.

  • 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12例

    作者:张金辉;赵晋明;邵英梅;季学闻;邰沁文;李涛;吐尔干·艾力;何翼彪;温浩

    目的 总结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手术技巧及体会.方法 本组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05 年9 月至2012 年9 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活体肝移植的12 例供体及12 例受体.供体中男7 例,女5 例,年龄19~51 岁,中位年龄28 岁;受体中男7 例,女5 例,年龄13~51 岁,中位年龄39 岁.供体与受体为合法的亲属关系,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1 例小儿受体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左半肝移植,其余11 例成人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2 例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术后长期服用阿苯达唑15~20 mg(/ kg·d).观察移植物及供、受体术中血管、胆管重建情况,记录无肝期、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供、受体出院后接受门诊随访,记录供、受体并发症、存活和死亡情况.结果 12 例活体肝移植供、受体手术均获成功.1 例小儿受体移植物质量为400 g,移植物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V/SLV)为0.52,S4 段肝动脉发自肝右动脉,胆囊动脉发自肝左动脉,S4 段肝与胆囊动脉端端吻合后将供体肝左动脉与受体肝左动脉端端吻合.其余11 例受体移植物质量中位数为550(450~720)g,GV/SLV 为0.45(0.35~0.60).S5 段肝静脉属支用异体髂静脉架桥重建,S8 段肝静脉属支直接与肝后下腔静脉吻合.供体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为1(0~4)U,手术时间为318(280~3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9(7~12)d;受体无肝期为72(45~180)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为12(2~35)U,手术时间为690(580~1 08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7(14~28)d.供、受体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发生并发症.12 例供体随访时间为3~87 个月,均存活.12 例受体随访时间为3~63 个月,存活8 例,死亡4 例.1 例死于慢性排斥反应;1 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1 例死于肝细胞颅脑出血;1 例死于肝癌复发.2 例HAE 患者肝内及肝外均未见新生病灶.结论 活体肝移植的成功有赖于对供、受体血管及胆道的全面、精准的评估和精细的手术操作.HAE 术后长期服用阿苯达唑是预防HAE 复发的关键措施.

  • 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周跃兴;张武

    肝包虫囊肿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占人体包虫病的70%~80%[1]。开腹手术治疗一直是其主要治疗方法[2,3]。手术治疗疗效肯定,但也存在着创伤大,复发率较高,再次手术困难等问题[2,3]。近年来,由于阿苯达唑的应用,内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治愈率仍较低,仅为30%左右[4]。包虫囊肿张力较高,囊内含有较多的原头蚴,对其穿刺有可能造成囊液及原头蚴外渗,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原头蚴播散种植等并发症。因此,包虫囊肿穿刺一直视为禁忌[1,2]。但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穿刺为基础的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突破。本文就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囊虫病的荟萃分析

    作者:舒志刚;霍淑平;梅炳银

    目的 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囊虫病(NCC)的疗效,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5年1月—2012年2月,筛选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联合驱虫药物阿苯达唑治疗)NCC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文献员独立并交叉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63篇文献,后纳入有效研究13篇,共计1625例NCC患者.①单用糖皮质激素(213例)与使用安慰剂/无药物(213例)者比较,可使治疗后6 ~12个月的癫痫复发率显著减少(OR=0.39,95% CI:0.24 ~0.62,P< 0.0001);并可使影像学表现改善(头部CT或MRI检查显示病理损伤完全消失,无或仅有极低的残余瘢痕、钙化及病灶周围水肿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 CI:0.20 ~0.80,P=0.009).②而糖皮质激素联合阿苯达唑与安慰剂/无药物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阿苯达唑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NCC比较,癫痫复发率和影像学病变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安慰剂/无药物治疗和单用糖皮质激素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阿苯达唑可引起腹部不适、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 CI:0.22 ~0.64,P< 0.000 1).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降低6 ~12个月随访期间的癫痫复发率和影像学病变进展程度.但鉴于目前评价糖皮质激素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和样本量较少,仅弱推荐糖皮质激素治疗NCC.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比较糖皮质激素或安慰剂、驱虫剂、联合用药治疗NCC的疗效.

286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