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吡喹酮治疗囊虫病致不良反应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维真;孔巧云;杨淑芳

    吡喹酮是高效抗囊尾蚴药物,但用其治疗囊虫病特别是脑囊虫病时,经常出现杀虫反应,同时吡喹酮也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我们对200例囊虫病患者服吡喹酮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初步观察.

  •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杀虫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岳继娥;霍海英;杨淑芳;傅婷霞;毛德华;史世俊;高歌

    阿苯达唑(ALB)、吡喹酮(PQT)作为治疗脑囊虫病的特效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脑囊虫病患者在服抗囊药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轻重不同的杀虫反应,现将临床上常见的杀虫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 脑囊虫病CT分型与临床意义

    作者:贾凤菊;徐宏秀;孔庆安;李怀菊;傅婷霞;刘玉磊

    目的了解脑囊虫病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脑CT影像表现分型,与患者在抗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杀虫反应以及抗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抗囊治疗第1疗程易出现杀虫反应,但各型脑囊虫病患者出现反应的程度不同,并且抗囊治疗效果也不同.Ⅰ型患者杀虫反应轻,经2~3个疗程抗囊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已治愈.Ⅱ、Ⅲ、Ⅴ型患者第1疗程出现较重的杀虫反应,治愈率分别为81.4%、72.6%和74.1%.Ⅳ型患者杀虫反应轻,疗效较好.结论表明脑CT分型对指导脑囊虫病临床治疗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

    作者:胡颖新;贾凤菊;台桦;于振华;戴军;于涛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慧;毛德华;陈红旗;吕桂月;陈延平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 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达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吡喹酮治疗囊虫病的杀虫反应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霍海英;董玉华;程皖鲁;尹立新;张志华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出现杀虫反应时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患者1 056例,出现杀虫反应者326例(30.87%),其中脑囊虫病300例(92.00%),合并绦虫感染者75例(23.00%),仅有皮肌感染者26例(7.97%).吡喹酮药物剂量均为30 mg/(kg·d)×12 d,分3次口服.结果:杀虫反应表现为发热251例(77.00%),神经系统反应1 85例(56.75%),荨麻疹30例(9.20%),消化系统反应40例(12.27%),喉头水肿1例(0.31%),过敏性休克1例(0.31%).给予退热、脱水、降颅压、抗过敏等治疗,待症状减轻后可继续服吡喹酮抗囊治疗.结论:应用吡喹酮抗囊治疗可出现杀虫反应,服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治疗,对安全度过杀虫反应期至关重要

  • 脑囊虫病护理进展

    作者:吴晓燕;胡颖新;陈红旗

    脑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所致,因其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等.

  • 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脑囊虫病CT影像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贾凤菊;欧阳爱梅;吴晓燕;胡颖新;张志华;魏艳彬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CT影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380例脑囊虫病患者疗前CT影像表现分为单发小囊型、多发小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对比各型患者抗囊治疗后CT影像变化,并与其杀虫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CT影像呈现程度不同的吸收、钙化等病理变化.单发小囊型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疗效佳,并且治疗时仅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杀虫反应.多发小囊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但该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炎症型和混合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病灶吸收仍较差. 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病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