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作者: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刘鲜林

    目的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作用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 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别放人20%雷丸、1%阿苯达唑和0.04%吡喹酮培养液中.37℃培养18h,清洗后用戊二醛固定,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构变化并记录结果.试验以含5%猪胆汁的0.9%NaCl溶液为空白对照. 结果 空白对照组囊尾蚴头节翻出,顶突闭合,周围有短索状皱壁;吸盘内壁形成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和结节状邹褶;颈部皱褶规则整齐,微毛有棘样尖端;囊部表面呈珊瑚礁状,表面密布微毛,微毛密集、细长连呈网状.雷丸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水肿严重,顶突呈火山口状,索状皱壁消失,皮肌僵直坏死;吸盘肿胀破损,基底部变厚,横向皱褶消失;颈部皱褶变宽,裂沟加深,有颗粒状物附着,微毛消失,出现溶蚀状孔;囊部表面溶蚀状,僵直坏死,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微毛脱落.阿苯达唑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顶突收缩,有环形皱褶,皮肌老化,吸盘无明显变化,吸盘内壁有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皱褶;颈部裂沟增宽,有残留的微毛结构,出现溶蚀状小孔;囊部表面呈丘壑状略平坦,皮肌外观柔和,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可见微毛基部残留结构.吡喹酮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未能翻出;颈部裂沟增宽,微毛消失,皮层变薄,表皮有薄壁空泡结构,有透明杆状物附着;囊部表面凹凸不平溶蚀状,有许多溶蚀状孔,微毛结构消失,有杆状分泌物附着. 结论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破坏作用,3种药物对囊尾蚴表面形态结构的破坏强度以吡喹酮强、快,雷丸次之,阿苯达唑弱.

  •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常傲霜

    目的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作用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别放入20%雷丸、1%阿苯达唑和0.04%吡喹酮中,于37℃培养18h,清洗后戊二醛固定,制成透射电镜标本,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实验以含5%猪胆汁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 结果 空白对照组囊尾蚴皮层和实质区形态正常;微毛密集整齐,有棘样尖端,基部较粗有颗粒状物;基膜界限清晰,基质区有大量囊泡和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环状肌束靠近实质区外侧,纵状肌束呈散在分布,均为平滑肌,纹理清晰.皮层细胞、实质细胞、石灰小体及石灰小体细胞形态正常.排泄系统由焰细胞和初级排泄管、收集管和集合管组成.雷丸组囊尾蚴损伤严重,皮层及实质区呈坏死状,石灰小体消失,微毛完全脱落,基底膜消失,基质区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消失.实质区结构疏松,肌束断裂、溶解.实质区组织溶解,正常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完全消失.阿苯达唑组囊尾蚴皮层和实质区均受损,微毛断裂脱落,基质区结构疏松,部分区域基底膜尚清晰.肌束肿胀,肌纤维弥漫性扩张,实质区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被破坏,部分区域实质组织尚可辨认,可见形态完整的石灰小体.吡喹酮组囊尾蚴组织损伤严重,呈坏死状.虫体出现长杆状分泌物并排出虫体外,石灰小体形态正常.微毛脱落,基底膜消失,基质区电子致密度下降.实质区结构疏松,肌束严重溶解变形,正常结构消失,成空泡状,仅残部分肌纤维结构,正常细胞结构和排泄系统完全消失. 结论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杀伤作用,其中雷丸作用程度与吡喹酮相当,且优于阿苯达唑.

  • 雷丸多糖S-4002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朱秀媛;杜晓敏;Jan Christer Janson;薛立明;李宁元;白金叶;程桂芳

    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t Mass,异名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aet)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干燥菌核,中医主要用于治疗绦虫、钩虫等多种寄生虫症.用凝胶(Sephacry 1 S-400)过滤法从雷丸中分离出两种多糖S-4001和S-4002,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在1×106以上.本研究主要探讨S-4002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 雷丸古今临床应用概述

    作者:郭炜

    雷丸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品能杀虫消积,可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诸证,为历代医家所喜用.近年来,药理研究证实雷丸具有抗炎、抑制肿瘤等方面作用,引起医者的重视.为充分发挥雷丸的临床疗效,本文对其古今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 胡天成驱虫药治疗抽动症

    作者:孙香娟;周江;杨昆

    胡天成认为抽动症病位多在肝,与心、脾、肺、肾有关,涉及风、热、痰、湿、虚等,肝风与此病关系密切;实证多属湿热内蕴、痰热内蕴、脏腑积热等;虚证多属气虚、血虚、脾胃虚弱等.无论虚实,均可导致五脏功能失司,邪气壅滞,影响肝木疏泄,肝风内动.胡天成教授治疗善用槟榔、鹤虱、雷丸、榧子、芜荑等驱虫药,祛除五脏六腑壅滞之邪.附验案2则.

  • PVP荷载雷丸蛋白诱导人胃癌细胞MC-4的凋亡作用

    作者:陈宜涛;陆群英;林美爱;吕沁风;丁志山

    目的:研究雷丸蛋白对人胃癌细胞MC-4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溶剂提取雷丸饮片蛋白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后以DMEM培养液稀释到180mg·mL-1,120mg·mL-1,90mg·mL-1,60mg·mL-1和45 mg·mL-1,体外作用于胃癌细胞MC-4,37℃、5% CO2条件下培养18h后,光镜检查作用结果.以Hoechst 33258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以Annezin V-PI双染色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查细胞的死亡和凋亡情况.结果:随着蛋白质用量的增加,MC-4细胞死亡率与剂量间呈现量效关系,180mg·mL-1时达高值29.6%.凋亡率和剂量间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曲线,120mg·mL-1时凋亡率高,可达29.4%,聚乙烯吡咯烷酮无作用.结论:PVP荷载雷丸蛋白对人胃癌细胞MC-4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杀伤机理和凋亡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雷丸菌核与发酵菌丝蛋白体外抑瘤对比分析

    作者:陈宜涛;施美芬;姚金晶;杨书榕;丁志山;程东庆;蒋福升

    目的:研究雷丸发酵菌丝与菌核蛋白体外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提取雷丸菌核与发酵菌丝蛋白,进行体外抑瘤试验,记录细胞形态变化,计算抑瘤率,分析两者在抑瘤效果上的差异.结果:两种提取蛋白在体外对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近,高可达80%左右.结论:发酵菌丝蛋白具有显著抑瘤作用,在深入研究药理毒理的基础上可替代菌核入药.

    关键词: 雷丸 菌核 菌丝 肿瘤
  • Folin酚法测定雷丸中雷丸素的含量

    作者:孙晓辉;张贵君;王倬暄

    目的:建立测定雷丸中雷丸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Folin酚法测定雷丸中雷丸素的含量.结果:雷丸素含量为38.68%±0.15%,加样回收率为103.43%±2.27%.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雷丸及其制剂中雷丸素的含量测定.

  • 能治怪病的"雷丸"

    作者:贡树铭

    中药"雷丸",是杀虫效果很好的要药.提起雷丸,它还有一则能治怪病的小故事呢!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洛阳有个士人患了一种怪病,他每当说话的时候,腹中就有声音回应.他向名医张文仲求治.可张文仲从未遇到过这种怪病,一时无法医治.第二天,他叫患者逐页朗读<本草>,患者腹中的回音,也照样回应不止.然而当读到某一味药时,回应声竟没有了.张文仲就断定此药可治怪症,就让患者速服此药,终于治好了怪症.

  • 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宋国平;李金福;陈艳;徐婧

    目的 了解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用20、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培养液以及20、80和320 μg/ml吡喹酮培养液分别体外培养裂头蚴4、12和24 h,单纯培养液培养4、12和24 h为感染对照组.168只昆明小鼠均分为21组(每组8只),每组小鼠经口感染相应条件培养后的裂头蚴各5条/鼠.感染后1周剖杀各组小鼠,计数每鼠裂头蚴检出数,并计算每组小鼠的减虫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不同培养处理后的裂头蚴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小鼠感染经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分别培养4、12和24 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6、1.0和0.3条,0.3、0和0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3.5和3.3条)(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60.0%、71.4%和90.1%,92.7%、100%和100%,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经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分别培养4、12和24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9、1.3和0.4条,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53.7%、62.9%和87.9%,显著高于20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14.6%、2.9%和6.1%以及80 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24.4%、17.1%和24.2% (P<0.05).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h以及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和12h后,裂头蚴虫体出现轻度挛缩;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12和24 h,虫体微毛凝集、融合或脱落,质膜破裂,石灰小体释出,皮质组织受损;经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12h,虫体损害逐渐加重,至24 h,裂头蚴组织结构严重受损,无法辨清;经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24 h,虫体前端挛缩明显,质膜水肿、泡状隆起,石灰小体形态改变,糖原颗粒耗损,分泌颗粒增加及焰细胞核质浓缩.经2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20和8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12和24h的裂头蚴虫体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 结论 随着吡喹酮和雷丸体外培养浓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裂头蚴对小鼠的感染性逐渐降低,并引起虫体广泛的组织结构损伤;雷丸的作用较吡喹酮明显.

  • 雷丸pPeOp蛋白抑制胃癌细胞MC-4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研究

    作者:陈非飞;杨永乐;龚维瑶;张淑红;秦越;陈宜涛

    [目的]研究pPeOp蛋白对胃癌细胞MC-4迁移的抑制作用,为雷丸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MTT法研究pPeOp蛋白对人胃癌细胞MC-4的增殖抑制作用;划痕实验观察pPeOp蛋白干预后MC-4的迁移情况;RT-PCR、明胶酶谱法以及ELISA法分析MMP-2和MMP-9的表达和活性.[结果]在30μg· mL-1~120μg·mL-1浓度范围内,随着pPeOp浓度的增加,MC-4细胞的存活率逐渐减小;划痕实验显示MC-4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pPeOp蛋白浓度为120μg· mL-1时,抑制作用明显;RT-PCR的结果显示,MC-4细胞在对照组和30μg·mL-1pPeOp蛋白组中能检测到MMP-2基因的表达产物,但在45μg·mL-1~120μg·mL-1浓度范围内未检测到MMP-2基因的表达产物;明胶酶谱法结果表明MMP-2含量随pPeOp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各组均无法检测到MMP-9蛋白的条带;ELISA法结果显示,pPeOp蛋白可降低MC-4细胞MMP-2的分泌,但对MMP-9无显著影响.[结论]pPeOp蛋白能够抑制胃癌细胞MC-4的增殖和迁移,且迁移抑制作用与MMP-2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MMP-9无显著相关性,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雷丸蛋白pPeOp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机制研究

    作者:赵肖涯;陆仲夏;杜丽君;梁浩威;陈宜涛

    目的 探究雷丸蛋白pPeOp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pPeOp(30、60、90 mg·L-1)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活性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TNF-R1、Fas/FasL、Bcl-2、caspase-3、caspase-8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阴性对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5-Fu)组细胞存活率为(53.71±7.34)%,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30、60、90 mg·L-1的 pPeOp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0.95±6.25)%、(53.48±5.70)%、(44.61±6.50)%,存活率降低且与浓度呈负相关(r=0.984,P=0.01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VP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Fu组细胞凋亡率为(39.30±3.34)%(P<0.05),30、60、90 mg·L-1 pPeOp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90±1.25)%、(28.80±2.70)%、(32.00±3.50)%,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TNF-R1、Fas/FasL、caspase-3及caspase-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 pPeOp能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与pPeOp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有关.

  • 几种不宜煎煮的中药及分析

    作者:刘红;石玉红;刘超;耿晓青

    汤剂是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吸收快、制作简便等优点,但汤剂制备不当,不该煎煮的中药却煎煮,会导致药物减效或无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笔者总结列举了几种不宜煎煮的中药,以供同仁借鉴.

    关键词: 雷丸 鹤草芽 芒硝
  • 雷丸的鉴定及药用经验

    作者:邓雪华;吴红菱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燥菌核.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别名竹苓、竹林子、竹铃子、竹铃芝、木莲子、雷实、雷矢.

    关键词: 雷丸 鉴定 药用经验
  • 不同栽培条件对雷丸菌核生物转化率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作者:李娜;罗敏;谭秋生;韩量;秦静;韦中强;肖波

    目的 探索不同栽种环境和基质对雷丸菌核生物转化率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为雷丸的高效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 以玉米秆、竹秆、竹根和竹叶作为栽培基质,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栽培获取雷丸样品,称重并计算生物转化率;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雷丸素含量和雷丸多糖的含量,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项测试指标均为室内优于室外.同一栽培环境下,以竹叶为栽培基质的生物转化率和雷丸素含量高,玉米秆其次;以玉米秆为栽培基质的雷丸多糖含量高,竹叶其次.栽培环境和栽种基质对雷丸菌核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影响显著;环境对活性成分的影响显著.结论 雷丸较适宜的栽培条件为以竹叶或玉米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室内环境.

  • 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金福;陈艳;徐婧

    目的 了解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裂头蚴疗效的影响.方法 (1)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将112只昆明小鼠分成14组(A-I),每只小鼠经口感染裂头蚴5条,每组8只小鼠,每组共感染裂头蚴40条. (2)感染后1周,A-C组小鼠分别用吡喹酮灌胃治疗1个疗程(1次/d×3 d),吡喹酮1个疗程的总剂量分别为1 500 mg/kg、3 000mg/kg和6 000 mg/kg;D-F组分别用雷丸灌胃治疗1个疗程(1次/d×3 d),雷丸1个疗程的总剂量分别为1 200mg/kg、2 400 mg/kg和4 800 mg/kg. (3) H-J组和K-M组小鼠分用吡喹酮和雷丸治疗一个疗程后,间隔7d,再治疗1个疗程,H-J组的总剂量同A-C组,K-M组的总剂量同D-F组;G组和N组小鼠仅灌服生理盐水,分别作为A-F组和H-M组小鼠的对照组.所有处理组及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1周剖杀,分别计数每组小鼠的裂头蚴检获数及减虫率.结果 (1)1个疗程治疗:A组及B组小鼠与G对照组相比,裂头蚴的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裂头蚴的平均检获数为2.13条,裂头蚴的减虫率为41.32%,与G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及F组小鼠裂头蚴的减虫率分别为48.21%、51.79%和44.90%,与G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个疗程的治疗:H、I和J组与N对照组相比,裂头蚴的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和M组小鼠裂头蚴的减虫率分别为48.22%、55.62%和59.17%,与N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丸各治疗组之间裂头蚴的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丸和吡喹酮在体内对猬裂头蚴感染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雷丸的疗效优于吡喹酮.

  • 雷丸中16种氨基酸的柱前衍生化RP-HPLC法含量测定

    作者:郑灏;程显隆;魏锋;肖新月;林玉莲

    目的:测定雷丸中16种氨基酸的含量.方法:样品以6 mol·L-1盐酸于150℃水解1h,以异硫氰酸苯酯(PITC)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后进行HPLC分析.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柱温为43℃;流动相A为O.1mol·L-1醋酸钠缓冲液(以醋酸调pH 6.5)-乙腈(93∶7),流动相B为乙腈-水(4∶1),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 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16种氨基酸浓度在1.16 ~47.32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 ~1.000);平均回收率在93.3%~107.2%之间;RSD均小于3.0%.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雷丸中氨基酸的检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