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冷睡个“细节”觉

    作者:高花兰

    大家都知道,许多动物到冬天需要冬眠,而人也变得不愿意动,睡觉是为舒服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冬天天气寒冷,觉也睡得比夏天香.但睡得多不等于睡得好,要想提高睡眠质量,重要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培养健康的睡眠行为.冬天要想睡个好觉,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 如何确认打鼾是否需要治疗?

    作者:

    鼾症俗称打呼噜,其有轻重之分,有一些对身体健康没多大影响的单纯性鼾症,就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平时在睡眠行为上稍微注意(如侧卧位)就会改善。但如果打鼾到严重到一定程度,或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会影响身体健康,那就一定要治疗。

  • 铁路在职职工睡眠行为的现况调查

    作者:董玉军;党同梅;吴琼;刘连启;窦怀洲;任显峰

    目的 探讨铁路在职职工睡眠行为的特点.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2名济南铁路分局在职职工.对所抽样本进行睡眠行为与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BQS)及一般项目调查表的调查.全部资料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铁路在职职工一般晚10时半左右上床,入睡时间需要24分钟左右,早上6时40分左右起床,每晚睡眠7小时零10分钟左右.有超过1/3的男性和超过1/2的女性有午睡的习惯,而超过40%的男性和超过30%的女性午睡的原因是因为上夜班.结论 铁路在职职工的睡眠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铁路主管部门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应对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提高睡眠质量.

  • 3-6.5岁麻烦型气质儿童睡眠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

    作者:李侠;王洪;毕淑英;杨博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3-6.5岁麻烦型气质儿童的睡眠行为的作用.方法:用CTPS(China Preschool-childrenPemperamentScale)问卷对400名3-6.5岁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家长填表评定;按国内常模结合评定划分出5个气质类型,对其中50名麻烦型气质儿童的睡眠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对麻烦型气质儿童的睡眠行为问题进行3个月的心理干预治疗,并对其睡眠行为做干预前后的进入睡眠前所需时间,起床所需时间及睡眠情绪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可以纠正麻烦型气质儿童的睡眠行为,改善睡眠情绪,对提高睡眠速度与起床速度有效.

  • 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行为特征对照研究

    作者:吴任钢;张春改;邓军

    目的:调查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62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和配对睡眠正常者完成睡眠行为特征量表(包括有无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三个分量表)、应对方式和I-E心理控制源量表评估.结果:慢性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比较有更多的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t=8.96,P<0.01)和夜间情绪焦虑(t=37.61,P<0.01),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分(t=6.36,P<0.01)和自责因子分(t=4.17,P<0.05)分别低于和高于睡眠正常组,I-E心理控制源量表分高于睡眠正常组(t=4.5,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失眠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与解决问题、心理控制源有相关性(P均<0.01).结论:慢性失眠症患者存在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与睡眠正常者比较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能力低,心理控制源外控.解决问题方式和心理控制源外控可能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的形成构成影响.

  • 正念行为训练对军队离退休慢性病老年人睡眠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霍婧婧;陈雪;樊秋明

    目的 探讨正念行为训练对军队离退休慢性病老年人睡眠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疗养离退休慢性病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念行为训练.干预前后分别评估两组老年人睡眠行为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12周后,干预组老年人的睡眠行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P<0.05).结论 正念行为训练干预可明显改善慢性病老年人睡眠行为,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 老年人不良睡眠行为的调查

    作者:李建民;温丽雅;董胜莲;李淑杏

    目的探讨老年人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城乡1 0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存在很多影响睡眠的不良睡眠行为;男女之间,城乡之间有所不同.结论应重视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纠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提高其睡眠质量.

  • 睡眠行为与子宫肌瘤关系

    作者:翟淑娜;闫佳;李岩;姜腾轩;孙文慧;卢智泉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睡眠行为与子宫肌瘤(UL)的关系.方法 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病例为经临床诊断为UL,术后经病理证实为UL患者;对照为未患UL及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各385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询问研究对象的睡眠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UL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 CI进行估计.结果 病例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PSQI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PSQI总分与UL的发生有关;为进一步控制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的影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评分>2分者睡眠质量(OR=2.030,95%CI=1.261 ~3.181,P <0.001)、睡眠效率(OR=2.437,95%CI=1.465~4.056,P<0.001)、睡眠障碍(OR=1.564,95% CI=1.002~1.862,P=0.023)发生UL危险性均高于评分<1分者;PSQI总分升高与UL呈正相关,总分5~10和>10分者发生UL的危险性均高于总分<5分者(OR=1.833,95% CI=1.308~2.497,P=0.002; OR=1.923,95% CI=1.515~2.687,P =0.019),并且随着评分的增加,发生UL的危险性也增加(P<0.05).结论 睡眠可能会对UL造成影响,因此绝经前女性应提高睡眠对UL影响的意识,保持身心愉快,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UL的发生.

  • 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

    作者:麦坚凝

    儿童的睡眠问题日益受到小儿神经、精神及心理等专业的重视,睡眠异常对儿童认知发育的影响以及在某些神经内分泌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1].睡眠多导脑电图和睡眠行为及质量评估方法也应用于睡眠障碍儿童.在治疗方面,除开展睡眠卫生教育、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及采用、维持规律的睡眠-觉醒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和饮食习惯、光照治疗、认知和行为治疗等方法外,褪黑素治疗[2,3]和镇静催眠等药物治疗[4~6]也受到重视.

  • 上海市学龄儿童电视和电脑使用对睡眠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生慧;沈晓明;金星明;颜崇淮;吴胜虎;江帆

    目的 研究上海市学龄儿童电视和电脑使用对就寝/晨起习惯、睡眠时间和睡眠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对上海市10所小学一到五年级的4 108名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电视和电脑使用情况、个人及家庭状况;采用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儿童的睡眠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电视和电脑使用对儿童就寝/晨起习惯、睡眠时间和睡眠问题的影响.结果 4.1%的儿童平时(非周末)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2 h,周末看电视时间≥2 h的儿童占49.2%.88.2%的儿童"偶尔"(0~1次/周)使用电脑,11.0%的儿童"经常"(2~4次/周)使用电脑,0.8%的儿童"几乎每天"(5~7次/周)使用电脑.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看电视时间>12 h和"经常"使用电脑的比例逐渐上升.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电视和电脑使用可使儿童就寝时间和晨起时间推迟,睡眠时间缩短,并且是导致儿童就寝习惯不良、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睡眠焦虑和异态睡眠的危险因素.结论 看电视和使用电脑对儿童睡眠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寝/晨起习惯和睡眠时间上,而且会导致多种睡眠问题.关注电视和电脑使用对儿童睡眠行为的潜在不良影响,有助于促进儿童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改善睡眠质量.

  • 全身麻醉和睡眠的调节机制和功能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吴畏;王志华;昝志;吴志新;董海龙

    全身麻醉技术应用至今已有160多年,目前我国每年有大约3,000万患者经历麻醉和手术,他们中至少1/3会接受全身麻醉治疗.人们习惯把全麻引起的意识消失称为“睡眠”状态.与睡眠一样,全身麻醉也表现为可逆性的意识消失、无记忆、无自主活动和对相应强度的刺激不产生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和睡眠享有部分相同的调节机制.然而全麻并不等同于睡眠,两者之间存有差异.睡眠紊乱可以影响全麻效能,麻醉后的睡眠行为也会产生变化.本文将从两者的表型、脑电图(EEG)改变、调节机制以及功能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来揭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老年人睡眠行为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连启;唐济生;刘贤臣;刘兆玺;赵贵芳;王庚鑫;杨晓东

    目的探讨老年人睡眠行为的特点.方法以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山东省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3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睡眠行为与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BQS)以及一般项目调查表.全部资料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资料完整者1805人(调查应答率为90.1%),其中男性858人,女性947人.老年人一般晚9时半左右上床,入睡时间需要半小时左右,早上5时40分左右起床,每晚睡眠7小时零10分钟左右.有近1/ 2的男性和1/ 3的女性有午睡习惯.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者分别占19.6%、20.8%和5.0%.2.8%的老年人睡眠时相提前.结论老年人的睡眠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应对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 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

    作者: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睡眠行为特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时72例失眠症患者(干预组)和72例睡眠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前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以及自责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睡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过8周的心理干预后,失眠症患者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以及解决问题、自责因子分与入组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存在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解决问题能力低,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行为和应对方式.

  • 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应付方式及心理控制源的调查研究

    作者:刘立芬;曾昭祥;柳群方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应付方式及其心理控制源.方法采用睡眠行为特征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及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68例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组)和68名睡眠正常者(对照组)进行了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①失眠症组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3个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07、7.99、17.98,P<0.01),而睡眠效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15.65,P<0.01);②失眠症组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41,P<0.01),而自责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3.13,P<0.01);③失眠症组I-E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9.21,P<0.01).结论失眠症患者存在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解决问题能力低,心理控制源为外控.

  • 重庆市1~11个月婴儿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涂彬

    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对于婴儿来说,完善的睡眠结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尤其有着重要的作用[1].婴儿几乎很少用"睡眠障碍"一词.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作息规律本身存在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很难用正常与异常对其睡眠方式加以定义.因此,对于婴幼儿目前更多用"睡眠问题"来表述,这不仅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睡眠行为的不正确的应答所致[2].目前我国很少对婴儿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因此,我们在2003年9~11月间对在重庆市儿童医院进行儿保咨询的1~11月小儿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调查,特别针对婴儿每日累计时间及每周夜醒次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对婴儿睡眠节律的建立有帮助.

  • 上海市学龄儿童"白天困倦"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李生慧;沈晓明;金星明;颜崇淮;吴胜虎;江帆

    [目的] 通过白天困倦视角评估上海市学龄儿童睡眠现状,并从儿童就寝/晨起习惯、睡眠行为和睡眠环境中寻找白天困倦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分级整群抽样,于2005年11~12月对上海市10所小学的一至五年级4 108名学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个人及家庭状况基本情况(采用自制问卷),白天困倦表现及睡眠行为(采用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 [结果] 上海市学龄儿童白天困倦的总发生率为75.2%,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儿童睡眠习惯无规律、患有睡眠焦虑、异态睡眠和睡眠呼吸障碍、平时就寝时间晚、周末晨起时间晚、与父母同床睡或同房睡等八个因素为上海市学龄儿童"白天困倦"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上海市学龄儿童"白天困倦"十分普遍,相关影响因素涉及睡眠习惯、睡眠行为和睡眠环境.与单纯的睡眠"量"相比,睡眠的"质"和健康的睡眠行为可能更有助于儿童得到充分的休息.

  • 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行为调查

    作者:杨凡;熊菲;王静;江灵;宋亮;杨慧明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行为及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5年9~11月间在成都5个城区随机抽取2 848名学龄儿童,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的总发生率为58.08%.各年龄组之间的睡眠行为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良好睡眠行为的学龄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机率比没有良好睡眠行为的儿童低.[结论]目前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睡眠不良行为的发生也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睡眠质量.这一现象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 聊城市1~14岁儿童睡眠行为调查研究

    作者:杨巧芝;布月青;董胜英;刘贤臣;于爱菊;闫一兵

    [目的]研究聊城市1~14岁各年龄阶段儿童睡眠行为异常的发生及不良习惯的存在现状,分析可能影响儿童睡眠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2004年7~9月间在聊城市7个县市2个区随机抽取1 080名无疾病和无异常出生史的正常儿童,在严格质量控制的条件下由作者负责对其家长、儿童家庭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应答率97.96%.[结果]聊城市1~14岁儿童睡眠行为异常发生率为71.15%;其中城市儿童发生率80.9%,农村儿童发生率61.4%,差异有显著性(χ2=12.38,P<0.05).睡眠特殊习惯发生率、害怕单独睡眠发生率、说梦话、不按时睡觉等发生率城市儿童均高于农村,差异有显著性(χ2=7.51~91.94,P<0.05).影响儿童睡眠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职业、入睡需帮助等.[结论]聊城市1~14岁儿童睡眠行为异常发生率较高,其中城市儿童明显高于农村,主要原因是以社会、家庭环境因素为主,尤其是城市母亲工作节奏紧张,家居环境不安静,不能养成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

  •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

    作者:王维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是否具有特异性,这对单纯性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鉴别,抑郁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都有明显的意义.笔者着重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与单纯性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行为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对26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单纯性睡眠障碍的睡眠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对全部被研究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测,以观察睡眠生理的改变.结果(1)抑郁症组的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抑郁症组存在睡眠潜伏期长[(38.3±18.0)min]觉醒时间、觉醒次数、醒觉睡眠比,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低(P<0.05,P<0.01),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短[(62.6±30.8)min]等.(3)对照组主要是浅睡期时间短,整个睡眠周期缩短但睡眠周期完整,无明显特异性.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与睡眠生理的异常改变,其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