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103例分析

    作者:李小毅;钟定荣;陈思;刘跃武;高维生;刘洪沨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和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院198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3例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3例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患者的2.26% (103/4 552).确诊胃癌的年龄为(63.98±11.93)岁(30~84岁).同时多原发癌29例;异时多原发癌74例,其中胃癌确诊前异时多原发癌46例,胃癌确诊后异时多原发癌28例.共发生胃癌以外恶性肿瘤113个,以结直肠癌多,占27.43% (31/113),肺癌其次,占15.04% (17/113).异时癌的发生时间距胃癌确诊前或后(87.95±92.98)个月(7~506个月),65.49% (74/113)合并的原发癌距胃癌确诊的间隔时间在5年内.全组患者总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48.43%,其中同时多原发癌患者为36.40%,胃癌确诊前发生多原发癌者为42.31%,胃癌确诊后发生多原发癌者为69.52%,胃癌确诊后发生者的预后明显好于胃癌确诊前发生者和同时发生者(P<0.023,P<0.009).在死亡原因明确的33例患者中有20例因胃癌死亡.结论 胃癌治疗时需注意同时并发其他器官原发癌的可能,对于这类患者胃癌仍然可能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肝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维涛;杜晓辉;宁宁;晏阳;丁毅;闫文姬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并分析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胃癌根治术及结肠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腹胃癌根治术组(OG组,n=43)、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LAG组,n=35)以及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组(LAC组,n=23),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和7天血清AST、ALT、TB和AL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LAG组和OG组患者术后5d内血清AST和AL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LAC组患者术后未观察到肝功能的变化(P>0.05);除术后第1天LAG组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高于OG组(P=0.035和P=0.041)和术后第3天LAG组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OG组(P=0.048)外,2组在其余时间点血清AST和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G组患者术后5d内血清AST和ALT水平均较LAC组为高(P<0.05).LAG组和OG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TB和AL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胃癌患者术后血清AL水平升高与体重指数(P=0.038)、手术时间(P=0.011)、术中肝损伤(P=0.035)以及入肝血流的异常阻断(P=0.048)有关,而与手术方式无关(OG比LAG,P> 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均有一过性肝功能损害,而造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与术中对肝脏的牵拉和损伤以及对入肝血流的异常阻断有关,而非CO2气腹的影响.对于无严重肝功能损害或其他重要脏器疾患的患者来说,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 超声引导腔内治疗联合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冰;黄英俊;张宏光;周晨光;吉国辉;扬铮;张亮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联合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13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其中5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31例因肝静脉闭塞,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再行分流术,对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腔内治疗后,本组患者的下腔静脉压均明显降低(P<0.01),下腔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右房压均明显增加(P<0.01).13例患者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3例出现胰腺炎,1例术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下腔静脉及分流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介入治疗术后第3天起肿大的肝脾开始缩小(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下交点至肝脏或脾脏远端的距离计),肿大的肝脏缩小2~7 cm(平均5.5 cm),肿大的脾脏缩小3~8 cm(平均5.8 cm),术后腹水消失时间为3~60 d(平均14 d).1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3年),1例患者于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1例患者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支架术后3年合并肝癌,1例患者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6例不孕症患者1年后5例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简便、安全,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方法为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短段闭塞合并肝静脉闭塞的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体会

    作者:王春;陈哲宇;曾勇;严律南

    目的 探讨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初步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1个医疗组收治的20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中行手术切除15例,切除率为75%.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10例,非根治性切除术5例;行左三肝+尾叶切除(右前右后肝管成形、肝管-空肠吻合+空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7例,行扩大右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左外左内肝管成形、肝管-空肠吻合+空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6例,行肝方叶切除(左外内、右前后肝管分别整形后行2个胆-肠吻合术)2例;其中2例因总胆红素> 400 mmol/L而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门静脉栓塞(PVE)后再手术,l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另1例行非根治性切除术.不能切除者5例,其中3例因发生肝脏及远处广泛转移,行术中PTCD,另2例因肿瘤侵犯门静脉左右支,行术中T管引流、联合术后PTCD.行手术切除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术后生存时间l~3年,平均1.5年;肿瘤未切除者生存3~6个月,平均4.2个月.本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对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应精确评估,力争切除肿瘤,解除胆管梗阻;如不能一期切除则行PTCD和PVE,力争二期切除.

  • 8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手术早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师天雄;解孝章

    目的 随访85例经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直视下对所有患者行腔内修复,按照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5.3% (81/85),临床成功率为91.8% (78/8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8例,均为急性期手术死亡,无慢性期死亡病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期患者高(38.2%比13.3%,P<0.05).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13例,部分封闭2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41例患者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腹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不明显.其余不存在远端破口者在随访过程中腹主动脉段无新发破口出现.结论 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腔内修复均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慢性期行腔内修复较急性期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右侧椎动脉通畅且颅内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可以直接行左锁骨下动脉封闭,不必先期或一期行颈动脉旁路手术,如果术后出现不能缓解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并确定是由于左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可行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对于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 盐酸沙格雷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的初步观察

    作者:黄斌;赵纪春;马玉奎;卢武胜;杨轶;袁丁

    目的 观察盐酸沙格雷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的患者174例,年龄(71.8±8.2)岁,其中男148例,女26例.腹主动脉瘤直径(55.2±12.9) mm,累及髂总动脉52例(29.9%).EVAR治疗方法包括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169例(97.1%),单臂型5例(2.9%).其中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术后均口服盐酸沙格雷酯1 00 mg,3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2~4周.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臀肌和下肢发生缺血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行EVAR术顺利,无中转开腹;行全身麻醉88例(50.6%),硬膜外阻滞麻醉52例(29.9%),局部麻醉34例(19.5%);术中失血量为(125.2±43.1) ml,术中无输血,手术时间为(145.5±38.7) min;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分别为(14.7±5.2)h和(7.2±4.3)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1±2.7)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6% (22/174),术后30 d死亡率为1.1% (2/174).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中2例出现同侧臀肌轻度疼痛,行走疼痛加重,跛行距离100 m,5例出现同侧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距离100~200 m;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中4例术后出现臀肌轻度疼痛,跛行距离200 m,均采用口服盐酸沙格雷酯和阿司匹林扩血管、祛聚治疗后2~4周好转,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无臀肌坏死发生,无再行介入或外科干预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6.1个月,未诉特殊不适.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在EVAR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疗效满意,尤其适合于封闭双侧或一侧髂内动脉和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吕成余;谢洪虎;王蓓;陈维;袁爱华;殷信道

    目的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6月期间40例行胃癌根治术切除的281枚和10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切除的39枚,共计320枚淋巴结标本,以CEA、CK-19和CK-20为引物进行qRT-PCR检测其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0例胃癌患者中有28例(70.00%)、31枚(15.35%,31/202)淋巴结检测出有微转移.10例胃溃疡的39枚淋巴结标本,HE染色检测和qRT-PCR检测均为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qRT-PCR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且特异的方法,对胃癌临床分期、判断预后以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加贝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Meta分析

    作者:张骏;李非

    目的 评价加贝酯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70~2010年12月)、PubMed(1966~2010年12月)、EMBASE(1966~2010年12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年12月),查找加贝酯预防PEP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其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1篇文献,包括3 0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持续(≥12 h)大剂量(≥1 000 mg)使用加贝酯可以有效预防PEP的发生(OR=0.27,95%CI为0.11~0.64,P=0.003),并可以有效预防ERCP术后腹痛的发生(OR=0.44,95%CI为0.25~0.79,P=0.005).快速(≤6.5 h)小剂量(≤500 mg)使用加贝酯并不能有效预防PEP的发生(OR=0.85,95%CI为0.59~1.34,P=0.570),不能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OR=0.86,95%CI为0.69~1.07,P=0.180),也不能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腹痛的发生(OR=0.66,95%CI为0.32~1.35,P=0.250).加贝酯组与乌司他丁组比较,2组对PEP预防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7,95%CI为0.39~6.24,P=0.520),对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预防效果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1.85,95%CI为0.83~4.13,P=0.130).结论持续(≥12 h)大剂量(≥1 000 mg)使用加贝酯能够预防PEP以及ERCP术后腹痛的发生,对于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也有一定效果.加贝酯与乌司他丁对PEP和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效果相同.上述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Wernicke脑病7例分析

    作者:王云;杨文举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Wernicke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37例老年胃癌患者中,围手术期并发Wernicke脑病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分析与其发生有关的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眼球震颤7例,共济失调4例,大脑功能紊乱6例,贫血4例.辅助检查:血生化指标异常7例,尿酮体阳性5例,血维生素B1含量减低2例,头颅MRI检查异常1例;治疗前确诊5例,经试验性治疗后确诊2例.4例治愈,1例明显好转,1例好转,1例死亡.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或幽门梗阻以及术后出现肠瘘或胃瘫综合征者,其Wernicke脑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和并发症者(P<0.05).结论 Wernicke 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可联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围手术期及时改善或防治 合并症和并发症,并补充足量B族维生素是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胆胰管结扎法制作大鼠胰源性肺损伤模型△

    作者:王锋;黄鹤光;陆逢春;陈燕昌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模型的方法,以利于胰源性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疾病的研究.方法 健康Sprague-Dawley (SD)大鼠分成结扎组(n=20)、传统组(n=20)和假手术组(n=20),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结扎法组给予结扎胆胰管远端,传统法组不结扎,假手术组不注射5%牛磺胆酸钠;术后补液支持,观察24h后SAP肺组织损伤和水肿程度以及自然病程.结果 结扎组模型能诱导明显的ALI,48 h内全部大鼠(100%)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死亡率明显高于传统组(20%),P< 0.05.结扎组有4只大鼠出现胸腔积液,而传统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未见明显胸腔积液.结扎组大鼠腹水量为(21.15±5.33) ml,明显多于传统组大鼠的(7.75±2.66) ml,P<0.05,而假手术组未见明显腹水产生.结扎组大鼠血清淀粉酶为(2 470.70±399.73) U/L,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 528.40±289.54) U/L和假手术组的(831.10±93.26) U/L,P< 0.001.结扎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为(6.90±1.66)g/L,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3.10±0.99) g/L和假手术组的(16.20±0.92) g/L,P< 0.001.结扎组大鼠肺W/D为6.50±0.23,明显大于传统组的4.92±0.18和假手术组的4.61±0.16,P< 0.001.结扎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为(29.25±1.07)分,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2.65±1.98)分和假手术组的0分,P<0.001.结扎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为(15.95±0.15)分,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3.75±0.66)分和假手术组的(0.13±0.29)分,P< 0.001.电镜下见,结扎组大鼠肺毛细血管基膜水肿溶解,连续性中断;细胞核变形、溶解;内皮吞饮小泡增多,功能活跃;细胞间紧密连接水肿模糊,甚至破裂;肺泡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间隙明显变宽,其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较传统组严重,而假手术组肺组织在电镜下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 本实验动物模型可重现临床上胆源性SAP并发ALI或ARDS的发病过程,适用于研究SAP早期诱发严重肺损伤的相关机理,可为研究胰源性ALI提供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

  • 血清TSH浓度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晓波;刘文勇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浓度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TSH浓度与合并甲状腺癌间的关系.根据TSH值不同,将患者分成5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SH浓度为(2.10±1.38)mU/L,较未合并者的(1.51±0.98) mU/L高(P<0.000 1);随着血清TSH浓度的升高,合并甲状腺癌比率升高(P=0.023 5),TSH0.3~0.9 mU/L组为9.91%、0.9~1.7 mU/L组为12.37%、1.7~4.8 mU/L组为20.09%、>4.8 mU/L组为27.27%.肿瘤直径<2 cm组、2~4 cm组和>4 cm组比较,直径较大的TSH浓度更高(P=0.018 6).TNM分期T3~T4期患者TSH浓度高于T1~T2期患者(P=0.030 6).结论 术前血清TSH浓度可能是预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风险的一个指标.

  •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清扫研究进展

    作者:宋鹏;吴蕾

    目的 总结并分析目前胃癌外科手术中关于淋巴结转移与清扫的不同观点.方法 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清扫方法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 胃癌周围淋巴结清扫是根据临床分期和肿瘤的位置整块清除周围淋巴结;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有效、创伤小且近期、远期效果良好;前哨淋巴结在临床上应用于对早期胃癌的评估是可行的,准确率和敏感性均较高;胃癌周围淋巴结显像是一种有效、易行和安全的方法,对胃癌淋巴结清扫有指导作用;胃癌的循证外科治疗给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论 精确评估各种清扫方法是困难和复杂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胃肠外科学者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并终形成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 闭孔疝8例报道

    作者:王华;张兵;董培德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10月至2009年8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8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为女性,其中7例是老年、体弱的多产妇,l例是已婚年轻女性.平均年龄74.6岁(46~85岁),平均体重为39.1 kg (34~43 kg),平均生育5胎(1~10胎).8例患者中5例术前经CT检查确诊而行手术治疗,3例由外院转入者在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确诊.7例行坏死小肠切除吻合术,1例行嵌頓小肠复位术.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l例肺炎、1例切口感染、1例低蛋白水肿、1例为酸中毒和低血钾(死亡).7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 闭孔疝缺乏特异性表现,对年老体弱的经产妇出现腹痛、呕吐和股部疼痛应想到闭孔疝的可能;CT检查能提高闭孔疝的诊断率.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手术干预是改善闭孔疝患者预后的关键.

  •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

    作者:卢星榕;池畔;林惠铭;黄颖;徐宗斌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的发生率,总结EPISBO的诊治经验.方法 非随机同期对照分析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81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LS组)与615例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OS组)患者的资料,比较2组EPISBO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EPISBO总发生率为4.56% (65/1 427),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死亡病例.LS组患者术后EPISBO的发生率为3.20%(26/812),低于OS组的6.34% (39/615),P< 0.05.LS组患者术后EPISBO的治愈时间为(7.51±5.72)d,OS组为(8.12±-5.74)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可降低EPISBO的发生率,EPISBO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 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广军;周彤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行腹腔镜及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患者102例,其中腹腔镜组53例,小切口组4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术前1d及术后第1及第5天外周血中CD3、CD4+、CD8+、CD19及NK细胞比例的变化,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第1及第5天,腹腔镜组和小切口组患者的CD3、CD4+、CD8+、CD19及NK细胞比例(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同腹腔镜组比较,小切口组术前及术后CD3、CD4+、CD8+、CD19及NK细胞比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对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无明显影响.

  • Ultrapro轻量型网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曾辉;郑本波;李锋;许进;刘山

    目的 探讨Ultrapro轻量型网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优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期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Ultrapro轻量型网片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共行疝修补术36例次,其中实施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9例次,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 27例次;1例TEP中转行TAPP.平均手术时间为(103.4±39.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7±4.9)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1.4)d.术后修补区暂时性神经异常1例,阴囊积液2例,尿潴留1例.28例均随访(15±1.6)个月(1~25个月),期间未观察到网片感染、疝复发、慢性疼痛、异物感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Ultrapro轻量型网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方便、视野清晰、柔软、硬度适中、放置定位容易,术后患者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内镜下治疗胆管乳头状瘤的价值

    作者:牟一;胡兵;饶林强;唐承薇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胆管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 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管乳头状瘤患者在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6~8周行胆道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术,对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例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逐渐增多至100~400ml/d(平均250 ml/d),胆汁黏稠度明显减轻,黄疸减退.术后随访l~3年,平均2年,3例患者术后黄疸、腹痛明显减轻,至今无复发;2例在继续治疗中;1例患者随访半年,T管引流通畅,但因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治疗胆管乳头状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朱磊;林琳;郭大伟;孙文郁;王学范;梁健;姜晓峰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10年来经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就其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共16例次患者,肿瘤分别位于胸腔、腹股沟、后腹膜、外阴、颈部、下肢等部位,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经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确诊.对患者定期随访,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5年和7年肿瘤复发,2例分别随访3年和5年后失访,2例患者分别于随访的第9个月和16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其余患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局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目前仅能依靠术后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手术切除是佳的治疗方法.

  •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38例诊治分析

    作者:刘崇清;王小非;田云鸿;石刚;盛涛;李敬东;赵国刚;彭祥玉;雷俊阳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治方法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3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B超和磁共振(MRCP)检查确诊,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急诊囊肿外引流术.行择期手术者中24例行囊肿切除、胆肠吻合术,其中3例合并肝叶切除术;行内引流术4例;仅行胆囊切除术3例.囊肿剥除采用点状钳夹、电凝及推剥囊肿黏膜外纤维血管束的办法,不出血,无副损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38例患者中术后获随访28例(73.68%),失访10例;随访时间3~120个月,平均74个月.24例行囊肿切除者症状消失20例,偶感上腹痛、抗炎治疗后症状可缓解1例,3例失访;11例行内或外引流术者术后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其中6例于术后2~10年再手术,另5例失放,6例再手术者中2例术中发现癌变,分别于再手术后2个月和10个月死亡,余4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仅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失访,1例仍有反复发作的畏寒、发热及右上腹痛.结论 B超和MRCP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囊肿全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应作为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术式,囊肿外引流术仅在合并严重感染、全身情况差的患者采用;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贺长林;杨康;李鸿;秦凯;周晏林;黎秋曦;刘锋;杨向;张华茂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L-Dixon,L-Miles)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行L-Dixon术55例,L-Miles术12例,中转开腹行Dixon术1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4天1例并发吻合口漏、盆腔脓肿,行开腹引流、横结肠造瘘术,6个月后关闭瘘口,恢复正常.本组患者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均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手术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或更好的根治效果,使患者受益.

  • 胃癌转移规律及防治策略

    作者:梁寒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预计每年新发胃癌93万例,中国占其中的42%[1].由于缺乏有效的普查机制,我国临床收治的胃癌病例绝大多数为进展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3~2011年收治的3 544例胃癌病例中按UICC第7版分期属Ⅰ期者只有8.13%.迄今胃癌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标准淋巴结清扫(D2)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主要手段,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根治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2].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仅为1.5%~l3.7%,进展期胃癌总的复发率达到50%~70%.Tsujitani等[3]报道,进展期胃癌以腹膜转移为主,达34.9%;Yonemura等[4]对14 00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分析发现,腹膜转移率高达50.4%,淋巴结+残胃复发转率为25.9%,肝、肺、骨转移者占14.7%.胃癌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转移、腹膜播散及血行转移.近年来由于胃癌标准根治术的确立,因此局部淋巴结转移已非胃癌复发的主要原因,相反腹膜复发转移成为临床的主要问题.现重点讨论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治策略.

    关键词: 胃癌 转移
  • 胃癌肝转移多学科治疗评价

    作者:陈凛;卢灿荣

    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大约2%~9.9%于术前或术中确诊有肝转移.与此同时,肝转移还是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三种复发转移模式之一(其余两种:瘤床及区域淋巴结复发、腹膜种植转移).胃癌肝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GCLM)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除术前及术中诊断以外,同时性GCLM还包括胃癌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异时性GCLM则是6个月以后发生的肝转移.按照肝转移灶的数量及分布,GCLM还被细分为:H1,转移灶局限于1个肝叶;H2,2个肝叶可见数个散在转移灶;H3,2个肝叶可见多个、散在转移灶.

  • 胃癌术前化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国立;刘坤;王绪林;范朝刚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对胃癌的治疗效果并非与手术范围的无限扩大成正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进一步提高胃癌疗效的治疗模式[1].胃癌的术前化疗仅20余年的历史,在术前化疗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才逐渐发现术前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有许多不同之处,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包括探索更适合应用于术前的化疗方法,接受化疗后手术时机、手术范围的合理选择,化疗后局部癌组织的坏死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接受术前化疗病例的围手术期处理特点,化疗的效果与预后的关系等等,疗效的评价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胃癌 术前化疗
  • 进展期胃癌MRI影像分析

    作者:敖平;黄娟;张洪静;余建群;孙家瑜

    目的 总结分析进展期胃癌MRI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志愿者和3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 进展期胃癌胃壁呈不均匀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累及浆膜者浆膜面模糊、毛糙,部分于T1WI反相位可见病灶处胃壁与胃周脂肪间低信号带中断,侵及邻近器官者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和分层强化两种类型.结论 当胃壁不均匀增厚并信号异常,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增强扫描出现不规则强化或分层强化时对进展期胃癌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胃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现状

    作者:胡建昆;陈心足

    1 多学科办作模式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早年即提出胃癌诊疗需多学科协作完成,其专家组在2011版中更是鼓励参与诊疗胃癌患者的各学科协作制定多学科诊疗(MDT)决策1.MDT的理念已在国内外胃癌学术界内倡导和尝试.我院早在2007年开始关于胃癌MDT模式的摸索与推广,近期亦在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WCGCC)的框架下启动成都市胃癌MDT讨论会,以促进成都市内胃癌学术交流和更新的平台,以及基于胃癌病案的诊疗观点交流和共识.

    关键词: 胃癌 多学科诊疗
  • 肠憩室病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施丹丽;俞继卫;姜波健

    肠憩室病是普通外科中相对较难诊治的一种疾病,憩室可见于全消化道,以结肠常见、十二指肠次之.因缺乏特异性的确诊手段而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该疾病极易并发肠型蜂窝织炎,进一步发展可致肠穿孔、脓肿和腹膜炎、梗阻、瘘管形成及出血,后果极为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对肠憩室病有一些新的认识和诊治方法,现简述如下.

    关键词: 憩室 诊断 外科治疗
  •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会阴部毁损性损伤2例报道

    作者:张忻平;张成

    会阴部毁损性损伤由于污染重、组织缺损多而治疗困难,以往漫长的换药处理往往导致患者消耗严重而恢复缓慢.我们受创伤外科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感染创面的启发,采取VSD技术治疗了2例会阴部毁损性损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胆囊穿孔致肝脓肿1例报道

    作者:刘洋;叶辉;郑万明;陈建宇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月,加重伴发热2d"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2年,血压、血糖均控制正常,无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全身感染病史.查体:T 38.3℃,全腹软,右上腹深压痛、反跳痛,肌张力不高,Murphy征阳性,肝区扣痛,移浊阴性.血常规:WBC 14×109/L,N 0 82;AFP及CEA 正常,CA19-9大于1 000 U/ml,CA-125 40 U/ml.急诊腹部B超: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囊腔显示不清;肝右前叶见直径约8 cm减弱同声区.入院诊断:胆囊癌?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波动在36.8~38.2℃.4d后复查血常规:WBC 10.6×109/L,N0.80.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腘动脉瘤1例报道

    作者:佟铸;谷涌泉;李建新;郭连瑞;李学锋;郭建明;刘梦霞;汪忠镐;张建

    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发现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2年,突发问歇跛行2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发现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2周前左小腿突然出现间歇跛行,跛行距离为30 m.患者述30年前左足第5趾无诱因出现溃疡和坏疽,经久不愈,1年后该足趾远端趾节脱落,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吸烟20支/d、40年.查体发现左足略苍白,皮温低,第5趾远端缺失,左股动脉搏动存在、无减弱,左腘窝处可触及3 cm×5 cm大搏动性肿块,未闻及血管杂音,左侧足背及胫后动脉均未扪及搏动;右下肢查体发现右侧胫后动脉搏动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弱.踝肱指数(ABI)左侧0.29,右侧0.8.

  • 术中置入胃管及鼻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及体会

    作者:肖硕萌;何雨;伍晓汀;庄文

    病例资料 早期肠内营养作为一种支持手段应用在胃癌术后患者已得到广泛认可.术中安置鼻空肠营养管是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方法.但要将鼻空肠营养管有效安置到屈氏韧带以下30 cm有一定难度.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共实施术中同时安置胃管及鼻空肠营养管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62岁.所患疾病为贲门癌23例,胃体癌7例.行近半胃切除23例,全胃切除7例.材料:普通胃管、一般鼻空肠营养管、润滑剂.

  • 胃癌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率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徐岩;孙哲;王振宁;徐惠绵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旨在为合理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实施手术的胃癌病例,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特点.结果 1505例胃癌患者中,92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1.7%.上部癌(U)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No.1 (32.9%)、No.3 (28.7%)、No.2 (20.4%)及No.7(18.6%);中部癌(M)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No.3 (32.5%)、No.4 (24.7%)、No.7 (20.6%)及No.1(17.3%);下部癌(L)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No.6 (33.7%)、No.3 (31.3%)、No.4 (25.6%)及No.7 (21.5%).结论 胃周淋巴结转移根据胃癌的部位、浸润深度等,有着不同的特点.了解胃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能够获得pN分期无法提供的信息,对于正确评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制订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 残胃癌外科治疗临床分析及再认识

    作者:钟晓刚;殷舞;麦威;秦千子;黄顺荣

    目的 分析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当前残胃癌外科治疗进行再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经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残胃癌并行外科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疾病为良性的残胃癌(RGCB)者14例,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RGCC)者12例,对其临床发病、HP感染、手术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RGCB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5~44年(中位时间为26.3年),RGCC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10.5年(中位时间为4.0年),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测残胃癌的HP感染率为73.1% (19/26),其中RGCB的HP感染率为71.4% (10/14),RGCC的HP感染率为75.0% (9/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均再次进行了手术治疗,其残胃癌手术根治率为46.2% (12/26),其中RGCB根治切除率为57.1% (8/14),RGCC根治切除率为33.3% (4/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根治性切除的12例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以小弯淋巴结转移率高(83.3%,10/12),其次为空肠系膜淋巴结(33.3%,4/12)和脾门淋巴结(33.3%,4/12).26例残胃癌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4例,Ⅳ期7例.18例手术切除者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有13例(72.2%)发生淋巴结转移;明确肿瘤侵犯胰腺或横结肠或脾脏者13例(50.0%);8例有腹膜转移(30.8%),其中RGCB的腹膜转移率为14.3% (2/14),明显低于RGCC的腹膜转移率(50.0%,6/12),P< 0.05.全组病例累积1年总体生存率为54.5%,3年生存率为38.5%,生存时间为2~6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病理分期与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残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而患者年龄、性别、第1次疾病、病理分化程度以及HP感染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早期诊断和根治手术是改善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腹腔镜探查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创伤.胃癌术后残胃癌与良性疾病后残胃癌在临床特点上不同,临床处理仍需区别对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