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加美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是发生于脾脏窦岸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因本病少见,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且影像学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改变.因此,术前极易被误诊为脾脏其他病变.脾脏切除是目前治疗LCA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有关LCA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LCA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 脾脏肿瘤19例诊治体会

    作者:丁明胜;黄金叶

    脾脏肿瘤临床少见,早期缺乏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1].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现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6月作者诊治的19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治经验,以进一步提高脾脏肿瘤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

  • 脾脏转移性胰腺腺管癌1例

    作者:曹文枫;张连郁;胡忠

    脾脏的转移癌较少见,约占全部脾脏肿瘤的2.4%~7.1%.近5年,国外文献报告43例,国内报告约22例.现将我院2001年1月诊断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岁.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遂于当地医院检查,超示:未见明显病变,未治疗.后于入院前1个月余,再次复查腹B超示:胰尾占位病变,考虑肿瘤,T示:肝脏有数个散在转移灶,于天津市某医院行胰体尾及脾脏切除术,肝脏肿物切除术.

  • 1例脾肿瘤自发性破裂的护理配合

    作者:朱艳;陆云;翟安静

    脾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又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诊断及治疗极为困难[1].脾脏肿瘤有自发性破裂的可能,且本身常合并血液系统疾患,极易导致出血迅猛,凝血困难[1],就诊时患者常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给临床的抢救及护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2011年12月我院成功救治1例脾肿瘤自发性破裂的患者,经紧急抢救手术治疗和成功的护理配合,使患者在手术室生命得以延续,现将手术抢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脾脏肿瘤19例诊治分析

    作者:马明;雷忠;王超

    目的 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9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19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 16例,恶性肿瘤3例.16例良性肿瘤中12例行脾脏切除术,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3例恶性肿瘤中 2例行脾脏切除术,1例行脾联合胰体尾切除术.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脾脏肿瘤病变以良性为主,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脾脏肿瘤37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红;刘永锋

    我院自1985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脾脏肿瘤3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脾脏肿瘤31例诊治分析

    作者:李建军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病例.结果:31例中有28例术前诊为脾脏肿瘤.18例良性肿瘤中14例行脾切除,4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13例恶性肿瘤中12例行脾切除术,1例广泛转移未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3年以上3例,生存2年以上1例,小于1年6例,一例未手术在两个月内死亡: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长于非综合治疗患者(P<0.05).结论:B超、CT等影像字检查是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并根据不同性质的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脾脏肿瘤 诊断 治疗
  • 脾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朱立元;曹宏;季德刚;吕国庆

    脾脏肿瘤临床上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甚至误诊.我院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脾脏肿瘤2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作者:朱云波;王芳;高萍宇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L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直接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表现为脾大,其中2例有贫血、牙龈出血等脾功能亢进症状;2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病灶,9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11例均未见钙化及包膜。CT平扫均表现为脾内囊性低密度影,其中6例为单囊性病变,5例为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3例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1例病灶延迟期囊内容物出现强化。结论:SLA在CT平扫上表现为囊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并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 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汤海东;顾晶;张玉良

    为了提高超声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中超声发现的7例脾脏肿瘤或类肿瘤病人的声像图特征.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本文7例脾脏肿瘤或类肿瘤均系96年¨月至99年4月间我院超声首诊发现并诊断的患者.全部病人均做其它影像学检查(CT、MRI),其中4例手术,并经病理证实.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2-55岁.

  •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史继敏;史留生;孙曼萍;蔡则骥;桂律;叶宣光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PLS)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6例PLS进行观察.结果:粟粒状肿块2例,单发性肿块2例,多发结节状肿块2例,其形态特点与其组织学类型密切对应.镜下肿瘤由异型淋巴细胞构成,小细胞性2例,大细胞性和混合细胞性4例,大细胞性淋巴瘤相对多见.免疫标记显示多数病例(5/6)为B细胞源性.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复杂多变,多为B细胞源性,结合相应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可确诊.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邓丽萍;裘敏剑;章士正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1WI显示不明显,T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脾脏肿瘤35例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谭广;于华龙;王忠裕;殷朔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和脾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spleen,MC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5例经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脾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强CT检查对术前良恶性肿瘤鉴别准确率为85.7%,B超误诊率达20%.34例行手术探查,33例行脾切除或部分脾切除.术后病理显示,21例属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以恶性淋巴瘤常见,占80.9%;恶性淋巴瘤术后化疗,1年存活率为90.5%(19/21),3年存活率52.4%(11/21),1例术后9年仍存活.原发性血管内皮肉瘤和脾纤维肉瘤合并肝转移者各1例,手术介入治疗术后分别存活13个月和18个月.11例原发性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为多见,分别占45.5%和27.3%,本组脾转移癌3例占8.5%(3/35),分别为胃癌脾转移、结肠癌脾转移和卵巢癌脾转移;2例于术后半年内死亡,1例术后14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淋巴瘤常需辅助性化疗.良性肿瘤术后无须特殊处理,瘤体小者行部分脾切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肿瘤的生存率,对于MCS采取加强临床探查、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望提高检出率.

  •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报道

    作者:陈天星;陈建伟;汪琳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罕见,由Ianghans在1879年首先报到[1],经检索国内至今共报道40余例.我院于2001年诊治1例.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作者:张子臻;倪醒之;殷晓璐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 脾错构瘤一例报道

    作者:王兆亮;朱建善;林鸿翔;陈以明

    脾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变,其特征性是由结构紊乱的红髓组织组成,缺乏散在分布的白髓[1].体积较大的脾错构瘤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现报道一例我院收治的脾错构瘤病例.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左下腹不适伴隐痛两月余.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作者:李桂梅;乐美兆;张佃乾

    1 病案摘要患者女,60岁,因头昏、头痛伴乏力1年就诊,无发热、咳嗽、盗汗、心慌、胸闷、气喘、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门诊血常规检查结果:WBC 1.9×109/L,RBC 2.63×1012/L,Hb 88g/L,PLT 49×109/L,拟"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入院进一步检查.患者1年前因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手术.

  • 核因子-kB在小鼠早期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陈兴平;黄朝卫;熊瑛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DNA结合蛋白,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免疫受体等基因的表达,参与机体的各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1].我们通过建立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剂BN52021处理白念珠菌感染小鼠,观察不同时间点肾脏NF-κB P50的表达,同时检测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水平,肾脏菌落形成单位变化,以探讨NF-κB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

  • 脾脏原发性肿瘤9例临床分析

    作者:季刚

    脾脏原发性肿瘤9例中8例行手术治疗,1例未手术 ,7例为良性肿瘤,1例为恶性肿瘤,术后恢复良好,保守观察半年尚未见明显变化1例.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主要依据.肿瘤的良恶性主要靠术后的病理诊断 ,一般手术疗效良好.

  •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米宝明;张玮;吴翼伟;潘律德;章斌;徐峰坡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ET/CT诊断的12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5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ET/CT诊断的12例患者,PET阳性12例,CT阳性6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 12例全部阳性且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07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