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舒健

    目的:研究分析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肝内结石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疗效显著.

  • 主肝静脉切除后保存引流肝段的临床应用

    作者:邢雪;李洪;刘卫国;欧坤;周旭

    为了探讨主肝静脉(major hepatic vein,MHV)切除后其引流的肝段能否进行保留,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自1997年12月至2002年7月共施行了9例合并MHV切除的肝段切除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选择性阻断肝门联合超声引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左朝晖;谌忠友;欧阳永忠;周晓;万能斌;梁赵玉;胡英斌

    肝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肝癌的发生与复发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关系,保留正常的肝组织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们应用解剖分离肝门联合超声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对我院收治的210例肝癌进行治疗,并与传统的肝癌切除术进行了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儿童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作者:袁新宇;苏英姿

    儿童肝脏肿瘤比较少见,约占所有儿童腹部肿瘤的5%~6%,但肝脏恶性肿瘤发生率则在儿童腹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Wilm's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约1/3的儿童肝脏肿瘤为良性.影像学检查在儿童肝脏肿瘤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在明确肿瘤性质、显示肿瘤位置、确定肿瘤分期及治疗后随访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在临床上,肝段切除术因其损伤小而日益受到肝胆外科医生青睐,影像学检查在术前确定肝脏肝段解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郑小波

    目的 对比研究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从2010 年1 月至2012 年3 月收治的90 例肝内结石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 组45 例,行肝段切除术治疗;B 组45 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随访监测3 个月,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A 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B 组的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除了切口感染与肠梗阻并发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A 组并发症明显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肝段切除术能有效治疗肝内结石,其有效率高于胆管切开取石术,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微波消融术与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对比分析

    作者:马智;杨帆

    目的 对比分析微波消融术与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 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就诊治疗的92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消融组和手术组,每组46例.消融组应用微波消融术治疗,手术组应用肝段切除术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住院时间、近远期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消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手术组高于消融组(P<0.01);两组血清白蛋白低于治疗前(P<0.05),且手术组低于消融组(P<0.01).两组平均生存时间、术后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及1年、2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3年、5年肿瘤复发率低于消融组(P<0.05).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波消融术与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近远期疗效相近,但是在远期复发率肝段切除术优于微波消融术,而微波消融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对肝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 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

    作者:胡志伟

    目的:探讨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于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计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中显著例数23例,有效例数11例,无效例数1例,有效率97.1%;对照组中显著例数11例,有效例数18例,无效6例,有效率82.9%。治疗组患者中1例发生胆漏;对照组中4例发生结石残留,2例发生切口感染。比较发现治疗组在并发症发生以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段切除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术种。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 肝段切除术治疗左肝外叶结石21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楠;邬林泉;袁荣发;冯潜;殷中强;殷香保;雷钧;邵江华;周涛;黄勇

    目的探讨肝Ⅱ段或Ⅲ段切除术治疗左肝外叶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1例左肝外叶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肝内胆管结石均局限于肝Ⅱ段或Ⅲ段。手术方法为解剖性肝Ⅱ段或Ⅲ段切除。结果病人均康复出院。21例病人随访18(2~32)个月,1例左肝结石残余,其余病例通过B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胆管炎及结石复发迹象。结论对于肝内结石局限于肝Ⅱ段或Ⅲ段胆管,而其他肝段胆管未见原发性结石及狭窄,应行解剖性肝Ⅱ段或Ⅲ段切除,不应该盲目切除左肝外叶。

  • 肝段切除术围术期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桡动脉压的变化

    作者:毕振华;毕晓琳;李忠斌;任波;徐晨;米卫东;王赛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合并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肝段切除术围术期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肝门阻断、开放后有创血压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肝段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3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于手术开始前、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即时、阻断开放后15min,分别采取动脉血化验血乳酸浓度,记录采取动脉血时血压值及开放后血压低值,设计为自身前后对照,应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开放即时与开放后15min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乳酸浓度与肝门阻断时间呈正相关,开放即时与开放后动脉血乳酸浓度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开放后血压下降程度与乳酸浓度无明显相关,与阻断时间无明显相关.肝门阻断前后及开放后15min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段切除术围术期行第一肝门阻断后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肝脏再灌注期间乳酸未进一步升高,甚至有所降低.开放后血压下降程度与乳酸浓度无明显相关.

  • 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少华

    目的:探析针对肝内结石病症予以胆管切开取石术和肝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肝内结石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等观察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内结石患者,予以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及肝段切除术治疗,虽然二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肝段切除术的效果较好,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的对比

    作者:杨木清;许元良;周凡;程阳;王长林

    目的 通过比较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评价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需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82例分为2组,术式中包含病变肝叶或肝段切除者为第1组,无肝叶或肝段切除者为第2组.比较2组术后结石的发生率.结果 第1组残余结石发生率为15.46%,第2组残余结石发生率为63.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含病变肝叶或肝段的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肝内胆管的结石残余率.

  • 肝段切除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叶世进;余庆胜;汪革新;徐杰明;沈宗义;笪波

    目的总结肝段切除术为主综合手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外科在1997年5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为主加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联合治疗4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肝内结石的分布:左右双侧肝叶泛发22例,左半肝10例,左肝外侧叶9例,右半肝2例,合并胆囊结石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5例,其中已有1~4例次胆道手术史14例.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中,肝段切除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探查取石,是防治残余结石的重要手段.肝段切除术为主的手术加纤胆镜联合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方式.

  • 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姚文;张琦;王蔚;王珏;唐万彪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生率高,如果反复发作且并发感染,可引起局部肝萎缩、纤维化和功能丧失.手术治疗的目的就是切除病变部份的肝脏,包括不能切开的狭窄胆管、结石和感染的病灶,去除了结石的再发源地,并可防止病变肝段、肝叶的癌变.本院近年来完成肝叶切除术4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为潼南县人民医院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完成的肝叶切除术患者,其中男21例,女25例.患者年龄37~65岁,平均52.3岁.病因:左肝内胆管结石43例,右肝内胆管结石2例,原发性肝癌1例.1.2 护理方法1.2.1 术前准备 在患者入院后先收集其入院前影像资料,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确定出凝血功能.做B超、心电图、CT和MRI等检查,了解患者全身各脏器情况.做好术前治疗,包括输血和白蛋白,纠正患者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补充维生素K,增强患者凝血功能,使患者凝血酶活动度达到60%以上[1].如患者有肺部感染,输适当的抗生素,直到肺部感染控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治疗.术前备血,做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术前8h常规禁食、禁饮.术晨更换病员服后安置胃管,以防手术牵拉引起呕吐和误吸.1.2.2 手术护理 肝叶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有肝左外叶切除术、肝左叶切除术、肝右叶切除术和肝段切除术等.手术准备常规器械、电刀和肝叶拉钩等,摆好手术体位,如作肝右叶切除术取右侧垫高45°侧卧体位[2].按照肝叶切除手术护理常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并及时做好输血、输液等工作.

  • 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对比

    作者:陈中建

    目的 对比分析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术式.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肝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胆管切开取石术,手术步骤与传统方法一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76.8±12.7) min、(245±57) ml]显著低于对照组[(92.1±15.4) min、(352±69)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84%,对照组73.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38.78%,对照组79.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胆管切开取石术相比,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肝癌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魏云生

    目的 分析肝癌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预后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182例住院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应用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4个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6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8%、44.51%、28.57%.年龄、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癌栓、肝硬化、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8个临床因素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经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检测,年龄、AFP、ALT、癌栓、肝硬化是预后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是预后恶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具有高龄、高AFP和ALT血症、存在癌栓以及肝硬化的危险因素,预后不佳.

  • 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乐

    目的:比较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效果。方法将2013-02—2016-02间收治的90例肝内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胆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施行肝段切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胆管切开取石术相比,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有效率高。

  • 肝内胆管结石行肝段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陈玉兰

    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病例的16.1%[1],处理较复杂,术后并发症多,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我科1992年7月至1998年7月采用肝段切除联合引流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25例,取得良好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左朝晖;李永国

    0 前言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次于胃癌,位居我国第2位[1,2].目前治疗方法多样,肝切除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3,4].肝癌的发生与复发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关系[5].保留正常的肝组织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根据Couinaud的现代肝脏解剖学概念,完整的肝段切除可以使肝功能损害降至低,这也符合肿瘤微创外科的治疗原则,即彻底清除病灶,缓解疼痛,又减少了病人机体和心理创伤.

  • 经肝门血管解剖和靶肝段染色引导下肝段切除术加术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左朝晖;谌忠友;欧阳永忠;周晓;万能斌;梁赵玉;罗嘉;谢威

    目的 探讨肝段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分成两组:A组210例,术中应用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行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B组250例,行常规肝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AFP和影像学检查. 结果 A组比B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和并发症少(P<0.05),A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7%和31.41%,明显高于B组的42.28%和20.13%(P<0.05).A组1、3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0.24%,34.62%和44.20%,明显低于B组的43.21%、70.21%和89.24%(P<0.05). 结论 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32例分析

    作者:陈小平;陈世洪;孙宁东;施章时;王忠

    目的 探讨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2008年7月收治的32例肝癌患者 (A组) 行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 (B组) 接受常规肝癌局部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缘的阳性率、手术标本的微转移灶、复发率.结果 A组切缘的阳性率 (3.3%) 明显低于B组切缘的阳性率 (10.0%) .A组瘤外肝组织微转移灶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微转移灶的数量 (P<0.05) ;A组微转移灶扩散的中位距离为7.2 mm (2.7~25.6 mm) ,B组微转移灶扩散的中住距离为4.2mm (2.4~9.0 mm) .A组1年的复发率 (12.5%) 明显低于B组1年的复发率 (26.7%) (P<0.05) .结论 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操作简单,可减少肿瘤微转移灶的残留,降低复发率.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