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评价及对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吴文中;张福仁;王福喜;韩建德;任小蓉;张华丽;谢倩;张书岭

    目的::评价复方甘草酸苷( CG)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PV)的疗效及对Th17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例PV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 n=50)及外用治疗组( n=50),联合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及卡泊三醇软膏外用治疗,外用治疗组给予卡泊三醇软膏单独治疗。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外用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和66.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IL-6、IL-17和IL-23下降水平较外用治疗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口服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优于单用卡泊三醇软膏,可能通过调节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起作用。

  • 与Th17细胞相关的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杨青

    随着以分泌IL-17为主要标志的新型T细胞亚型Th17细胞的发现,IL-23/Th17/IL-17轴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以此轴为基础对Th17细胞相关生物制剂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2型单纯疱疹病毒对 HaCaT 细胞分泌IL-17和IL-23 mRNA的影响

    作者:张杰;邵勇;于波

    目的::检测2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2)感染后HaCaT细胞分泌IL-17、IL-23 mRNA的水平变化,明确IL-17和IL-23与角质形成细胞( KC)是否参与了HSV-2病毒感染初期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用 HSV-2病毒感染HaCaT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 h、48 h、72 h及空白对照组IL-17、IL-23 mRNA的表达。结果: HSV-2病毒感染后72 h HaCaT细胞分泌IL-17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而IL-23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HSV-2感染KC初期,IL-17和IL-23可能参与早期免疫防御反应。

  • 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血清中IL-17、IL-23及皮损组织PAR-2表达的影响

    作者:任国华;胡涛

    目的 探讨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介素-17、白介素-23及皮损组织蛋白酶活化受体2表达.方法 口服消银颗粒,3.5g/次,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观察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检测血清白介素-17、白介素-23水平采用ELISA法;皮损处蛋白酶活化受体2表达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应用SPSS16.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两组治疗前PASI评分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005.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比较,P<0.001.两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介素-17、白介素-23,P<0.0005.两组治疗前比较,白介素-17、白介素-23,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白介素-17、白介素-23比较,P<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白介素-17、白介素-23比较,P<0.0005.两组治疗后白介素-17、白介素-23比较,P<0.005.两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白介素-17、白介素-23比较,对照组白介素17,P<0.0005;观察组白介素17,P<0.01,对照组白介素23,P<0.0005;观察组白介素23,P<0.005.治疗前病灶区胞膜及胞质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均匀分布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阳性表达较多,皮肤较厚.治疗后病灶区胞膜及胞质呈较小棕黄色细颗粒状仍均匀分布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阳性表达,皮肤较薄,厚度接近正常皮肤.观察组治疗前皮损内角质形成细胞PAR-2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与治疗后比较,P<0.0005.结论 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7、白介素-23及蛋白酶活化受体2在银屑病患者皮损表达降低.

  • 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 IL-17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王博;司传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疾病,不同的 T细胞亚群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T h17细胞亚群及其效应分子IL‐17主要发挥黏膜免疫防御和促进炎症作用,在多种慢性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 h17/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尚无定论,各家研究结果存在明显的冲突。本文全面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以期能为深入研究T h17/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提供有力参考。

  •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介素-17表达水平的实验研究

    作者:匡艳;张巧红;范洪宁;文玉珍

    目的 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差异及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2例健康志愿者,共64颗牙,记录牙周检查指标,用滤纸条法收集龈沟液,采用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与健康对照组龈沟液中IL-17总量及浓度.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牙治疗前龈沟液中IL-17的总量和浓度高于健康组(P<0.05),基础治疗6周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17的总量和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 白介素-17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进展过程,具有促炎作用.

  • 血清IL-17、IL-23、TGF-β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周亚光;吴惠惠;彭春霞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3、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0例体检无心肌梗死人员为对照组,然后检测及比较两组血清IL-17、IL-23及TGF-β水平,并采用Logistic法分析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IL-17及IL-23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TGF-β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IL-17、IL-23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呈正相关,进一步将IL-17与IL-23两因素交互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仍呈正相关,TGF-β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三者水平变化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相关.

  • 急进高原驻训部队官兵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

    作者:常乐;张真;张晓明;赵淑霞;李晖

    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 (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1,2],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但急进高原部队官兵抑郁者不同抑郁指数与血清中IL-6、IL-17、TNF-α含量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于2013年06月-2013年09月对急进高原部队官兵不同抑郁指数者进行了血清IL-6、IL-17、TNF-α水平监测,并与同期平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 白介素-17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冠华;牟永告;张湘衡;蒋小兵;陈忠平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白介素-17(IL-17)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35例脑胶质瘤、15例正常脑组织中IL-17与TGF-β1的表达.结果 IL-17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胶质瘤组织中TGF-131高表达77例,低表达58例,高表达率57.03%.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P<0.05),正常脑组织中未见表达.胶质瘤组织中IL-17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0.285,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IL-17、TGF-β1高表达组生存时间与低表达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KPS评分、IL-17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可能与TGF-β1有关.IL-17、TGF-β1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

  • 玫瑰糠疹患者血清IL-17、IL-35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冬冬;范团起;李卫红;谢玉磊;刘坤鹏;乔孟晗;冯怡锟;张敏;胡建恩

    目的 检测外周血血清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35(IL-35)在玫瑰糠疹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PR急性期患者、30例恢复期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17和IL-35的水平.结果 玫瑰糠疹急性期、恢复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17浓度分别为(30.64±10.12) pg/mL,(19.18±4.37) pg/mL和(9.98±2.78) pg/mL.IL-35浓度分别为(117.15±12.56) pg/mL,(130.04± 10.98) pg/mL和(59.83±4.64) pg/mL.三组IL-17和IL-3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玫瑰糠疹急性期及恢复期存在IL-17和IL-35的表达失衡,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增液润燥汤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颌下腺 IL-17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纪高;李增变;靳东亮;周全

    目的:观察增液润燥汤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颌下腺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及同种鼠颌下腺抗原联合诱导干燥综合征小鼠模型。以增液润燥汤灌胃治疗,并以白芍总苷胶囊灌胃作为对照。 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颌下腺IL-17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白芍总苷组和增液润燥汤低、中剂量组颌下腺IL-17表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液润燥汤高剂量组颌下腺IL-17较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增液润燥汤低、中、高剂量组与白芍总苷组颌下腺IL-17表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芍总苷组对比,增液润燥汤低、中剂量组颌下腺 IL-17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增液润燥汤高剂量组颌下腺IL-17表达较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液润燥汤能够下调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颌下腺IL-17,此是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及RORγt表达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

    作者:于倩;王晔恺;姚燕珍;李世波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介素-17(IL-17)及视黄酸相关的孤儿受体(RORγt)表达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治疗开始收集0周、12周、24周、48周、72周的血清、全血及肝穿刺标本,检测全血及肝组织RORγtmRNA、IL-17 mRNA及血清IL-17.结果 血清或肝脏组织标本中,IL-17 mRNA和RORγt mRNA之间均呈正相关(r =0.93,r =0.96,P<0.01).结论 外周血IL-17及RORγt可适度替代肝组织中指标检测用于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疗效的预测.

  • 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志超;陶宝鸿;江波;蔡志毅;熊观霞

    目的 探讨IL-17 、IFN-γ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骨质破坏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及RT-PCR的方法检测27例中耳胆脂瘤、23例中耳炎肉芽和19例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中的IL-17、IFN-γ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胆脂瘤骨质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IL-17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下基质内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肉芽组织和外耳道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FN-γ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下基质内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外耳道皮肤,与肉芽组织比较,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脂瘤中IL-17 mRNA的表达量高于肉芽组织、外耳道皮肤;胆脂瘤中IFN-v mRNA的表达量高于与肉芽组织、外耳道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耳胆脂瘤中IL-1、IFN-γ的表达量与骨质破坏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IL-17、IFN-γ表达水平上调,且与该病骨质破坏的程度有关.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17、IL-17R、IL-6、HMGB1和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丽芳;张朋伟;李云婷;刘晓;高羽高;付伟楠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IL-17、IL-17R、IL-6、HMGB1及IL-10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29例正常对照患者和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组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HMGB1、IL-17、IL-17R、IL-6、IL-10水平.结果 SAP患者IL-17、IL-17R、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HMGB1为阴性,SAP患者显著升高.MODS组IL-6、IL-17、IL-17R、HMGB1水平高于非MODS组,而IL-10低于非MO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升高,抑炎细胞因子降低,晚期炎症介质显著升高,可能存在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 白介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作者:董敏;周厚清

    目的:探讨IL - 17、IL - 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该病发病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3例其它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者血清中IL - 17、IL - 18的水平.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血清中IL- 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组则无明显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它自身免疫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7、IL - 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白介素17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内的表达及益生菌的作用

    作者:刘揆亮;吕愈敏;顾芳

    目的 评价IL-17在TNBS(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中的表达情况及益生菌对IL-17的影响.方法 双歧三联活菌干预组(BIFICO组)与阴性对照组(TNBS组)小鼠自实验前5天起分别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混悬液或PBS灌胃,实验当天及实验后第5天给予TNBS/乙醇溶液灌肠,实验第7天处死.处死后行组织学评分评价结肠炎症情况,并以免疫组化方法评价结肠内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BIFICO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低于TNBS组(2 11±0 78 vs 3 22±0 97,P<0 05).IL-17在上皮细胞中表达程度评分,TNB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 00±0 82 vs 3 50±0 55,P<0 01),BIFICO组低于TNBS组(6 78±0 83 vs 8 00±0 82,P<005);固有层中IL-17阳性细胞计数,TNB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 74±2 78 vs 0 90±0 70,P<0 01),BIFICO组低于TNBS组(4 07±1 39 vs 10 74±2 78,P <0 01).结论 TNBS诱导结肠炎的小鼠结肠内IL-17表达明显增加,双歧三联活菌可能通过抑制IL-17的表达减轻小鼠的实验性结肠炎.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7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春潮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体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0例HIE患儿(轻度26例,中度44例,重度30例)和5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3d时血清中TNF-α和IL-17的水平.结果 出生3d时轻、中、重度HIE患儿血清TNF-α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足月新生儿(P<0.05);HIE患儿血清TNF-α和IL-17水平与HIE的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P<0.05).结论 检测血清TNF-α和IL-17水平有助于HIE的确诊和判断预后.

  • 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关节炎滑膜白介素-17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樊任珠;汪悦;徐建亚;桑锋;宋雨菊;蒋立峰;安青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白介素-17(IL-17)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测量微血管密度,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量关节滑膜组织IL-17 mRNA表达量,评价痹痛灵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理.结果:痹痛灵颗粒可降低造模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微血管密度,下调关节滑膜组织IL-17 mRNA过量表达.结论: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新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下调关节滑膜IL-17 mRNA高表达可能有关.

  • 乌司他丁对劳力型热射病患者血清IL-17、HS-CRP、cTnI、β2-MG 及 MODS 的影响

    作者:胡玉艳;姜华;张晓明;张广斌;赵淑霞;李晖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stroke,EHS)血清中白介素-17(IL -17)、高敏 C -反应蛋白(HS -CRP)、心肌肌钙蛋白(cTnI)、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 ELISA、免疫荧光干式定量、微粒子酶免、比浊法测定31例 EHS 者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与30例未加用者(对照组)入院时及入院第6天血清中 IL -17、HS -CRP、cTnI、β2-MG 含量,并与健康人(正常组)作对照。同时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器官受累率、受累器官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时血清中 IL -17、HS -CRP、cTnI、β2-MG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 <0.01);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第6天血清中 IL -17、HS -CRP、cTnI、β2-MG 含量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 <0.01),但观察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 <0.05)。观察组 MODS 器官受累率低于对照组(P >0.05),受累器官恢复时间明显提前(P <0.05)。结论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产生与释放,减轻其对心、肾等功能的损害,避免了 EHS 者器官或系统受累,并促进受累器官或系统的快速恢复。

  • 依达拉奉联合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17的影响

    作者:万玉杰;曹修丽;刘云海;朱瑞云;宋大庆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并评估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急诊内科住院ACI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参芎组(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参芎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均根据病情给予抗栓、脑细胞保护剂及适当降压、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 d-1,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参芎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60 mg· d-1,分2次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治疗第5、14天时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清CRP和血清IL-17浓度,并在第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第5、14天血清CRP和血清IL-17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CRP和IL-17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4天,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注射液、依达拉奉联合参芎注射液均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IL-17浓度及NIHSS评分,联合应用降低更明显,对ACI患者的治疗更安全、有效.

299 条记录 10/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