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应用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侯炯;倪宝英;曹依群

    目的评价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4月~2003年3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毁损手术组)和DBS治疗帕金森病30例(电刺激组).毁损手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4例.电刺激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29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18例,双侧12例. 结果毁损手术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38.7%.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随访平均11.6月,其中显效130例(59.1%),改善75例(34.1%),无效15例(6.8%).电刺激组术后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25.7%,30例随访平均10.3月,其中18例于1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参数,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 结论对伴震颤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较丘脑损毁术更有效.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控制病人的运动症状.

  • 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黄永安;尹震;张保国;程钢戈;武琛;马宏伟;肖承志;王学凯

    目的评估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 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8例(单侧毁损47例,双侧1例).术前及术后每间隔6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等级量表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进行1次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6~34个月,平均24个月.经靶点毁损患者手术对侧肢体症状明显改善,"开"或"关"状态均有改进.UPDRS积分显示"开"状态平均改善率为28.7%,"关"状态改善率为47.6%.本组4例患者(占8.3%)术后遗留对侧肢体肌张力下降,无手术死亡和视野缺损发生. 结论微电极技术可行内囊和视束通道的定位,结合射频电极刺激更有利于上述结构的鉴别和苍白球腹后核的靶点定位.

  • 苍白球毁损术中微刺激的定位作用

    作者:张华;高国栋;张宝国;王学廉;贺世民;冯兴军;李立宏

    目的探讨微电极电刺激(微刺激)技术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进行术中电刺激,记录不同部位微刺激引起视束及内囊反应的数值.结果微电极电刺激在靶点区的电刺激电流值在1000Hz,脉宽0.2ms视束可达1~10mA,内囊反应则为15mA以上.结论微电极电刺激能精确探及内囊和视束的位置,可以有效避免内囊及视束损伤,阻止偏瘫和视野缺损的发生.

  • 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中脑出血原因分析

    作者:胡小吾;姜秀峰;周晓平;王来兴;郝斌;金爱国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 内苍白球震颤细胞的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

    作者:李勇杰;庄平;赵国光;石长青;张宇清;李建宁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特征性震颤与内苍白球(GPi)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 10例PD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神经元和肢体震颤的生物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震颤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在GPi共记录到了112个神经元,有57个(51%)震颤细胞,且主要分布在视束上方4~6mm,其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一致(4~6Hz),R2=0.71(P<0.01).毁损震颤细胞导致震颤症状的消失.结论震颤型PD患者的GPi存在电活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震颤细胞.该细胞的发现和定位,对于指导手术毁损的部位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的手术并发症

    作者:张华;高国栋

    目的全面和系统地分析苍白球毁损术并发症,并对并发症进行适当的分类.方法统计1305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并发症分为Ⅰ类并发症和Ⅱ类并发症.Ⅰ类并发症指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定位不准确有关,包括:视野缺损、偏瘫.Ⅱ类并发症则指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创伤有关,目前不能完全用定位偏差来解释,它包括:乏力感、流涎、吞咽困难、呃逆、音量降低、嗜睡、癫痫发作、肢体失用、精神错乱、脑出血、昏迷.结果Ⅰ类并发症视野缺损和偏瘫的发生率分别为0.09%和0.26%,Ⅱ类并发症术后乏力达25.6%,音量减低11.6%,嗜睡12.6%,呃逆11.9%,流涎7.8%,吞咽困难4.1%.分期双侧苍白球毁损术发生率较高,分别为乏力47.6%,流涎26.6%,吞咽困难16.9%,音量降低20.5%.脑出血的17例.肢体失用3例.不明原因昏迷2例,术后短暂精神错乱4例.结论苍白球毁损术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尽管多数并发症并非严重并发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苍白球毁损术的并发症在乏力、流涎、音量降低发生率较高,双侧手术要慎重,尤其是同期双侧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手术的脑出血发生几率仍是较低的,是可以接受的低风险.

  • 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

    作者:周敬安;赵亚群;张辉

    目的:探索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 14 例次丘脑毁损术和 43 例次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行进过程中连续记录神经元放电,计算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研究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中各核团的信号强度的差异.结果:丘脑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核团的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特异性.尾状核与丘脑间的白质同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以及丘脑与丘脑腹中间核之间相差数倍以上,更易辨别,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结果更加明显.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部位的信号强度虽有明显差异,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呈现波动性.结论:信号强度可以作为丘脑毁损术中一种神经电生理定位方法,但在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受到限制.

  • 6例苍白球毁损术后并发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作者:孙晓春;沈国理;方黎晓;童剑波

    脑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是目前国内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佳手术方法之一.该术式术后并发症有其各自的特点,正在被专科所认识,术后凶险的并发症是脑出血,严重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 帕金森病外科定位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沃雁;夏蓉;丁文龙

    帕金森病在老龄化社会的发病率很高,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毁损过度兴奋的内侧苍白球和底丘脑是外科定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解剖学基础,单侧苍白球毁损术对控制进展性的帕金森病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有作用,术后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尽管底丘脑核团深部刺激术的解剖学基础仍需进一步研究并存有争议,但Krack 等采用"联合PD分级标准"(UPDRS)临床评价量表对49例行底丘脑深部刺激术患者术后5年的长期观察发现,术后运动总评分提高54%(P<0.001).通过单侧苍白球毁损术及底丘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侧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震颤

    作者:贺世明;高国栋;王学廉;张保国;张华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的治疗效果,为震颤型帕金病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79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对患者震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79例患者震颤显著改善68例(86.1%),在包含震颤同步细胞68例中,震颤显著改善62例(9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侧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有很好的疗效。

  •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王振英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苍白球定向毁损术治疗,在实施围术期护理时,充分估计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整体护理模式,结合病情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结果通过实施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者术中震颤完全消失或肌僵直完全解除者12例(40%),震颤基本消失或肌僵直明显缓解17例 (56.7%),无效1例(3.3%),手术有效率达97%.手术后出现手术对侧肢体暂时性肌无力1例(3.3%),经检查示针道有轻度水肿灶,经脱水及激素治疗后恢复.结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教育与患者术中是否能认真配合手术有密切关系;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及整体指导对患者树立自信,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磁刺激的频率与位点对帕金森病的作用

    作者:杜燕红;刘云;潘卫东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据文献统计,左旋多巴制剂是我国治疗PD使用率较高、有效的药物,药物治疗临床总有效率77.2%[1].同时,PD外科治疗也经历了苍白球毁损术及其复兴,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等多个发展历程.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王来兴;曹依群;郝斌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 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曹依群;金爱国;曾浩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5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41例,分期一侧PVP或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或Vim脑深部刺激术(DBS)6例;同期双侧PVP 5例,同期双侧STN DBS 4例,同期一侧PVP,另一侧STN DBS 2例.平均随访6.2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双侧术后帕金森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以同期双侧STN DBS效果佳,无并发症.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尤其是分期双侧Vim毁损术和同期双侧PVP.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慎重采用.

  • 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及术中电生理定位技术进展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

    近年来,帕金森病手术大多应用MRI和CT扫描、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从细胞水平进行电生理定位,使靶点定位准确性、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侯炯;刘建民;王文仲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50例.其中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278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5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5例,行同期双侧PVP 11例,分期双侧PVP 8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日常生活量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并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评分在"关”、"开”状态下,总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7.3%和33.4%,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和28.9%,日常活动改善率为59.1%和35.9%,运动功能改善率为58.2%和34.7%.结论:PVP对大多数症状均有效,但对震颤的效果不如Vim毁损术;对震颤明显、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行同期双侧PVP或同期PVP加Vim毁损术.

  •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周庆云

    苍白球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术式,长期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它的疗效,学术界对苍白球毁损术后出现的各类并发症的报道较少.现对我院2001~2002年开展苍白球毁损术治疗78例帕金森病出现的并发症从护理工作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的疗效对照研究

    作者:王月平;王学廉;李江;候远征;高国栋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和分期双侧丘脑和(或)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至2005年在该科接受双侧STN-DBS患者29例为DBS组,分期双侧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患者59例为毁损组,采用统一的PD评定量表(UPDRS),在"关"状态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双侧DBS及第2次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计算其差值及改善率,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评价.结果:DBS组患者ADL差值为15.93±3.98,改善率为(57.9±9.5)%,运动功能差值为29.45±5.17,改善率为(62.8±9.0)%,并发症1例.毁损组患者ADL差值为12.17±4.050,改善率为(53.8±1.2)%,运动功能差值为22.80±5.59,改善率为(59.8±1.0)%,长期及短暂并发症14例.两者术后1个月ADL及运动的UPD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O.01),两者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P=0.017)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均较好,但STN-DBS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丘脑底核慢性电刺激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比较

    作者:李维新;高国栋;王学廉;贺世明;梁秦川;王举磊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PVP对PD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26例患者进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11例同期进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26例分期进行双侧苍白球毁腹后部毁损术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DBS手术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同期DBS是目前治疗PD相对较好的方法,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改善中轴症状,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方面较PVP有较大的优势.

  •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靶点坐标

    作者:陈来照;马景鑒;刘跃亭;李守缄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靶点与AC-PC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靶点X坐标值),并对预测准确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病人入院时的先后顺序将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第二阶段的资料进一步分析预测可靠性.结果通过三脑室宽度(W)和AC-PC线长度(L)建立靶点坐标(X)的数学模型即:X=10.09+0.30L+0.48W.利用该数学模型对后期病例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该数学模型在理论上能较准确地对预测靶点X坐标,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