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中脑出血原因分析

    作者:胡小吾;姜秀峰;周晓平;王来兴;郝斌;金爱国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 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

    作者:周敬安;赵亚群;张辉

    目的:探索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 14 例次丘脑毁损术和 43 例次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行进过程中连续记录神经元放电,计算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研究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中各核团的信号强度的差异.结果:丘脑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核团的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特异性.尾状核与丘脑间的白质同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以及丘脑与丘脑腹中间核之间相差数倍以上,更易辨别,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结果更加明显.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部位的信号强度虽有明显差异,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呈现波动性.结论:信号强度可以作为丘脑毁损术中一种神经电生理定位方法,但在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受到限制.

  • 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曹依群;金爱国;曾浩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5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41例,分期一侧PVP或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或Vim脑深部刺激术(DBS)6例;同期双侧PVP 5例,同期双侧STN DBS 4例,同期一侧PVP,另一侧STN DBS 2例.平均随访6.2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双侧术后帕金森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以同期双侧STN DBS效果佳,无并发症.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尤其是分期双侧Vim毁损术和同期双侧PVP.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慎重采用.

  • 脑深部微电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刘春风;尹伟华;罗蔚锋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1909年Victor Horsley在偏侧锥体外系病患者中就进行中央前皮层灰质切除术,虽然症状解除但遗留了对侧偏瘫,此后包括丘脑、苍白球等核团的毁损术也应用于PD的治疗,由于存在严重并发症以及疗效的不稳定,因而左旋多巴治疗地位无法替代.但人们也注意到许多患者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5年左右的"蜜月期"后,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症状波动,异动症以及剂末现象等运动并发症,因此它在治疗中的地位有了动摇,也引起人们对手术治疗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对基底节调节运动功能机理、PD病理生理特征性改变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神经影像技术能清楚地区分基底节的各部分结构,使外科立体定向技术得以提高.现代外科包括MRI基础上的立体定向术,术中的电生理技术能精确地在清醒患者确定脑内的靶点,1987年Benabid等[1]开展了脑深部微电极刺激(DBS)法治疗帕金森病及顽固性震颤,减少了由于丘脑毁损术所发生的高死亡率.由于DBS的安全性和肯定的疗效,逐渐取代了损毁术.

  •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的疗效对照研究

    作者:王月平;王学廉;李江;候远征;高国栋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和分期双侧丘脑和(或)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至2005年在该科接受双侧STN-DBS患者29例为DBS组,分期双侧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患者59例为毁损组,采用统一的PD评定量表(UPDRS),在"关"状态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双侧DBS及第2次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计算其差值及改善率,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评价.结果:DBS组患者ADL差值为15.93±3.98,改善率为(57.9±9.5)%,运动功能差值为29.45±5.17,改善率为(62.8±9.0)%,并发症1例.毁损组患者ADL差值为12.17±4.050,改善率为(53.8±1.2)%,运动功能差值为22.80±5.59,改善率为(59.8±1.0)%,长期及短暂并发症14例.两者术后1个月ADL及运动的UPD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O.01),两者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P=0.017)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均较好,但STN-DBS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运动失调症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晓东;高永中;李维平;大江千广;柴崎撤;闫大卫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仔细分析36例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的病人(帕金森病23例、书写痉挛症10例、痉挛性斜颈2例、全身扭转性痉挛症2例)等运动失调的临床特征,选择正确的丘脑靶核团,运用脑深部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准确定位靶核团,并对其进行微小体积的射频毁损,有效控制了运动失调.结果 全部病人的症状术后立即得到改善,随访2~16个月,1例帕金森病人震颤复发,同一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术后感觉异常并发症.无偏瘫和永久的构音障碍.结论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对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是十分有效的.

  • 立体定向下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王本瀚;王庆宣;熊家锐;张长远;张月高;刘明辉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微电极导向下单侧丘脑毁损术治疗的55例ET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对并发症、症状复发及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4.1%,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微电极引导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症状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与靶点定位不准及毁损灶大小有关.

  • 伽玛刀丘脑腹中间核、腹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异常(附58例临床报道)

    作者:张捷;大江千广;柴崎 澈;袁先厚

    目的总结采用伽玛刀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Vim)、腹嘴核(ventrooral nucleus,VO)治疗58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nse,PD)及其他运动异常性疾患,分析治疗后的临床变化过程及丘脑毁损灶的变化.方法采用4mm准直器单枪对靶点照射130Gy.参照微电极验证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确定靶点的方法确定靶点.结果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有40例,长的患者随访了9年.在MRI上,丘脑毁损灶的变化可分为大而不规则形和小圆形,其容积在数10mm3到约600mm3.80%的患者效果良好而无明显并发症,震颤在治疗1年后减弱.如果震颤持续存在,则追加微电极验证的常规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结论伽玛刀丘脑毁损术治疗运动异常疗效明显.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原发性震颤

    作者:李建宇;陈革;庄平;李勇杰

    目的探讨丘脑腹外侧Vim核中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电活动的规律,总结丘脑毁损术治疗原性震颤(E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ET患者行单侧微电极导向的丘脑毁损术.采用FAHN的临床震颤评分法对其中11例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结果Vim核中神经细胞的簇状电活动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有肯定的一致性,毁损这些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后,所有ET患者手术对侧肢体的震颤完全消失;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2%,特殊动作和功能改善率54%,功能残疾改善率77%;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其中40例患者术后随访已3个月以上,无复发;一过性并发症12例,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丘脑的"震颤细胞"与ET患者的震颤症状密切相关,毁损这些细胞能完全永久性地消除震颤症状.

  • 左旋多巴试验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凌士营;汪业汉;凌至培;牛朝诗;姜晓峰

    目的介绍左旋多巴试验在PD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PD病人,在进行UPDRS评分和Webster评分后,作一次单剂量左旋多巴试验.先停药12小时以上,然后,一次性口服左旋多巴350mg,每隔30分钟对病人的状态评价一次,共计检查300分钟;后计算病人对左旋多巴的改善率.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分别作Vim核或Gpi毁损术.结果左旋多巴的大改善率分为0=0%,±=12.5%,+=37.5%,++=50%,+++=75%,++++=100%.本组大改善率为:+4例,++8例,+++9例,++++12例.所有病人的手术结果均为良好.结论左旋多巴试验是PD病人术前准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检查.

  • 肌张力障碍的功能外科治疗

    作者:李建宇;李勇杰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以持续肌肉收缩,频繁扭转和重复动作的异常姿势为特征的症候群.肌张力障碍早期采用射频毁损术治疗,包括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单侧毁损术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并发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很高,所以双侧毁损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于临床.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取得满意疗效,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方法.因为对于中线的症状的改善有限,丘脑DBS手术现已经很少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苍白球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结果均显示苍白球DBS对于缓解肌张力障碍症状、提高肌张力障碍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疗效.但是,对于丘脑底核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还很少见,需要进一步探索.

  • 特发性震颤的外科治疗

    作者:方亦斌;周晓平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常见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头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药物对et有一定的疗效,但难治性et对药物不敏感.随着丘脑毁损术、丘脑深部电刺激术等立体定向技术在et治疗中的应用,et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显著提高了et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电生理技术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军民;马廉亭;徐国政

    一、帕金森氏病立体定向手术概况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立体定向手术已有50余年的历史.苍白球毁损术(pallidotomy)、丘脑毁损术(thalamotomy)是主要术式.50年代,苍白球毁损术是治疗PD和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共同的途径[1,2].

  •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凌士营;钱若兵;傅先明;喻廉

    近50年来,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Vim)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以及丘脑底核(S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趋向更小,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2%~25%[1~7].

  • 微电极靶点定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庞琦;王成伟;徐广明;张珑;孙金龙;朱礼峰;Gorm von Oettingen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王本瀚;王庆宣;熊家锐;张长远;张月高;刘明辉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T)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55例ET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技术确定Vim核的位置,进行单侧丘脑毁损术.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定性评估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在精神紧张时仍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亦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均在1~3周后消失,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方法,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彭昌鼎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其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呈现细胞脱失死亡.临床表现为肌强直、肢体震颤和运动减少等症状.本病治愈较为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对PD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本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7例体会

    作者:钱佳栋;刘凤强;江国华;卢奕;万默各;芮奕峰;方骏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采用单侧毁损术,1例患者采用分期双侧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 6例单侧手术及分期双侧第1次手术成功,而分期双侧第2次手术症状改善不明显.所有病例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持续存在.结果 立体定向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经济有效的方法.单侧毁损术近期疗效明显,而分期双侧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 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94例报告

    作者:张爱琴;谭启富;潘云曦;胡志刚

    目的报告94例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结果. 方法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ZD定向仪,在CT扫描直接定位下确定靶点.用N-50射频仪,双极射频针插入并毁损Vim核,温度75 ℃,时间90 s.毁损术后常规行MRI检查. 结果 89例一侧毁损,5例双侧毁损.震颤和肌强直缓解率达100%,但对运动迟缓无效.近期复发率6.4%.并发症:癫痫发作1.1%,嘴唇和手指麻木17.0%,暂时的轻度的构音障碍33.0%,一过性呃逆6.3%运动迟缓加重2.0%. 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强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佳手术选择方式.术后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及进程.

  • 丘脑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附39例分析)

    作者:赵树琦;潘云曦;谭启富

    目的分析探讨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方法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 h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园结构.22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结论早期MRI检查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对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