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帕金森病人苍白球神经元放电的自适应阈值检测

    作者:刘新文;王惠南;钱志余;杨天明

    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以适应不同信噪比的信号,达到检测神经元放电的目的.依据微电极记录的信号,采用闭环方式自动递归调整阈值,逐次检测神经元放电.对合成的模拟神经放电信号及临床手术中微电极记录的112个病人的神经元放电信号处理,检测出了不同信噪比信号中的神经元放电脉冲,这些放电脉冲反映了神经核团的电生理特征.根据检测的神经元放电,可以对不同神经核团放电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准确识别手术中微电极所在的神经核团,对于指导靶点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偶联行为学康复实验模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晟豪;李楠;葛顺楠;李洋;武松燕;王学廉;刘朝晖

    目的:建立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及行为学偶联模型。方法将大鼠背部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改进后置于大鼠背部皮下,为大鼠的相关脑部核团埋置阵列微丝电极,将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与自身给药行为学系统进行信号对接,通过自身给药训练使大鼠成瘾,在大鼠成瘾的不同状态下进行相关脑部核团的电生理信号记录。结果与结论经过改进后的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有较好的性能,脱管漏管的现象大幅度降低,自身给药系统与电生理采集系统对接后信号传输稳定,实现了大鼠脑部相关核团在自身给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同步采集。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应用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侯炯;倪宝英;曹依群

    目的评价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4月~2003年3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毁损手术组)和DBS治疗帕金森病30例(电刺激组).毁损手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4例.电刺激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29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18例,双侧12例. 结果毁损手术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38.7%.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随访平均11.6月,其中显效130例(59.1%),改善75例(34.1%),无效15例(6.8%).电刺激组术后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25.7%,30例随访平均10.3月,其中18例于1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参数,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 结论对伴震颤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较丘脑损毁术更有效.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控制病人的运动症状.

  • 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学猛;张捷;付锴;张继波;陈礼道;柳雯;宫睿;徐成仕;王伟;彭启珍;肖劲松

    目的 探讨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MER)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共65例(治疗119侧).术中戴头架复查MRI、行MER,术后1周复查MRI.结果 119侧中,术中MRI显示电极位置明显偏移(>2 mm)而重新植入2侧(1.7%).术后1周MRI显示,50侧(42.0%)电极在X轴、y轴偏移1~2 mm,12侧(10.1%)在Z轴深达3 mm;无颅内出血者,电极触点附近少许渗血5侧,局部脑水肿14侧,电极周围明显脑水肿1侧.在双侧DBS患者的MER中,先手术侧微电极针道数为1~3个(总数63个),后手术侧为1~5个(总数90个),微电极不同针道数侧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1个月开机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中的运动评分(UPDRS Ⅲ)改善率为(66.5±13.5)%,术后电极无偏移者及偏移1.0 mm、1.5 mm、2.0 mm者的UPDRS Ⅲ改善率、开机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964,P=0.130),电极偏移距离与术后1个月开机时UPDRSⅢ改善率无相关性(r=0.006,P=0.968),与术后1个月开机电压之间有相关趋势(r =0.450,P=0.053).结论 术中复查MRI安全,对及时纠正电极明显移位有积极意义;术中MER不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对电极位置的实时微调整有积极作用;电极偏移2 mm以内不会影响疗效,但有增高治疗电压的趋势.

  • 应用ROSA机器人优化STN-DBS手术的皮质穿刺点

    作者:杨兴旺;陶英群;金海;许峰;李晓秋;王新红;王宇;孙霄;徐梦婷

    目的 探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SB)(简称为STN-DBS)的佳皮质穿刺点.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R)机器人)辅助STN-DBS治疗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共植入100根治疗电极).所有患者均应用CT血管成像和MRI融合图像确定手术路径,术中记录电生理信号长度.选取典型电生理信号长度≥5 mm的80侧手术计划的影像资料,在ROSA(R)系统三维图像上建立笛卡尔坐标系.分别测量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质投影的距离,计算其参考范围,构建出皮质穿刺点的佳区域.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为29.6~50.8 mm,平均(37.9±5.O) mm,参考范围为32.9 ~42.8 mm;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质投影的距离为-8.5~30.3 mm,平均(9.0±6.5)mm,参考范围为2.5 ~15.5 mm.结论 以STN为靶点的DBS中,在旁开距离为32.9~42.8 mm,冠状缝前2.5~15.5 mm的区域内选择电极皮质穿刺点,术中有机会获得更长的典型电生理信号.这一区域范围对传统的框架辅助STN-DBS手术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僵直迟缓型和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振荡活动特点

    作者:冯焕焕;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例僵直迟缓型、14例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时采集靶点神经元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和肌电活动特点.相关性分析探讨神经元振荡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x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僵直迟缓型23个针道共甄别出130个神经元,混合型21个针道共甄别出102个神经元.僵直迟缓型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型(43.8%比19.6%,P<0.05);而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混合型(0.8%比26.5%,P<0.05).僵直迟缓型12%的β振荡活动神经元与肢体肌电相关(P<0.05).振荡活动神经元(96.0%)主要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结论 丘脑底核β振荡活动神经元参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振荡活动神经元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为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有效触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解剖定位和电生理定位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金爱国;曾浩;徐波涛;张鑫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方法采用MRI扫描,前50例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2.6个针道微电极信号;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1.3个针道微电极信号.结果MRI图像能显示苍白球各部分、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边界、视束等结构.前50例患者坐标调整的百分数明显高于后191例患者.结论MRI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解剖定位更加准确.微电极记录技术是MRI定位方法的必要补充.

  • 微电极导向同期行丘脑及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张世忠;徐如祥;张旺明;杨志林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86例PD患者行同侧丘脑腹外侧核及苍白球腹后部同期毁损手术.结果86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 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有显著提高(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苍白球腹后部及丘脑腹外侧核联合毁损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作者:李勇杰;庄平;张宇清;石长青;李建宇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 25例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的电活动资料,分析单细胞的电活动.结果共记录并甄别出258个神经元,44%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相关(R=0.78),确认为震颤细胞,且多数位于Vim(n=75);11%的神经元放电对肢体运动有反应,确认为运动相关细胞.结论 VL中的细胞电活动有明确的特点,特别是Vim存在着大量的震颤细胞,为手术靶点的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征.

  •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改善老龄帕金森病患者静止性震颤、僵直及运动迟缓的效果分析

    作者:崔高宇;冯华;王宪荣;吴南;吴国材;陈志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PD)改善静止性震颤、僵直、运 动迟缓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 28例 70岁以上老龄 PD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其中 2例 A型(震颤型 )患者行单侧 VL毁损术,1例 A型患者行双侧 VL毁损术 ; 26例行 Gpi毁损术,其中 1例行 同期单侧 Gpi及 VL毁损术,术前及术后 12月应用 motor 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2例 VL毁损术 后 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 1例下颌静止震颤有明显缓解 ; 26例行 Gpi毁 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 疗老龄 PD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

  • 视觉环境与对比敏感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蔺波;燕振国;岳红云

    对比敏感度作为一种全面、准确反映视功能状态的形觉功能检查方法,测量视觉系统对低对比度下物体的分辨能力比测量高对比度下分辨力的Snellen视力表更灵敏.迄今为止,有大量研究应用Arden光栅图表、微电极记录研究及VEP方法进行对比敏感度(CS)检测,从而分析判断眩光、背景亮度、注视对象的空间频率等客观注视对象的属性对于CS的影响;以及泪液膜、屈光状况、年龄等生理视觉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表现特征,证实了CS视功能检测结果比视力表视力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视功能状态,从而为眼科临床检查、特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王来兴;曹依群;郝斌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 微电极矩阵研究小鼠胚胎心脏电生理活动

    作者:段亚琦;唐明;梁华敏;Jürgen Hescheler

    本实验采用一种新方法--微电极矩阵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小鼠胚胎离体整体心脏电生理活动.我们用微电极矩阵记录与60个电极相接触的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细胞外记录),称为场电位(field potentials,FPs),并与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s)(细胞内记录)进行比较,发现心房、心室处场电位形态类似于负向的细胞动作电位,场电位时程亦与动作电位时程类似.为研究兴奋的传导,我们比较了不同电极处场电位发生时间,发现在房室结构还未形成的胚胎发育第9.5天(E9.5)已经观察到明显的房室传导延迟(A-V delay)[(50.21±9.7)ms],而心室不同部位兴奋几乎是同步的.在发育晚期(E16.5),房室传导延迟为(82.21±10.50)ms.进一步研究基本的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脏兴奋的调控,表明:在E9.5,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使胚胎兴奋频率加快(34.04±7.31)%,房室传导延迟缩短(20.00±6.44)%,同时场电位时程增宽;相反,卡巴唑(carbachol,CCh)则使兴奋频率降低(42.32±5.36)%,房室传导缩短(26.00±4.81)%,场电位时程减小.而在E16.5,Iso的作用显著增强,兴奋频率加快(101.54±10.23)%,房室传导延迟缩短(56.62±6.43)%,而CCh则几乎使所有晚期心脏兴奋完全消失.所以,心脏的传导系统在胚胎发育早期4个腔室还未形成时已经建立,神经体液因子对心脏基本电生理活动的调控是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的.

  •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活动特点

    作者:庄平;李勇杰

    本研究探讨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PD症状的关系. 35例P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 应用微电极细胞记录和EMG记录技术, 记录手术靶点STN及其周围结构神经元的电活动以及手术对侧肢体的EMG. 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电活动, 分析其特点及其与肢体EMG的关系. 结果表明, STN及其周围结构具有特征性放电活动.在36个记录针道中, 共发现436个STN神经元, 平均放电频率44.0±20.5 Hz. 其中, 56%的神经元呈不规则簇状放电; 15%呈紧张性放电; 29%呈规则的簇状放电, 其放电节律与肢体震颤的EMG高度一致(r2=0.66, P<0.01), 称之为震颤细胞. 在PD震颤型患者的STN中发现大量震颤细胞, 且80%位于STN中上部, 而在PD僵直型患者的STN中均发现与运动相关的细胞电活动. 本研究提示, 通过微电极记录技术可准确地判断STN的位置和范围; 与震颤活动相关的细胞放电和与运动相关细胞的放电与PD症状有内在关系; STN参与PD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 微电极记录与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佳刺激治疗位置的研究

    作者:郭松;庄平;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 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佳刺激位置.

  •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价值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岳志建;王文仲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50例,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278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5例,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5例,行同期双侧PVP 11例,分期双侧PVP8例,分期一侧PVP或另一侧Vim毁损术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在"关"状态下,总的改善率为57.3%,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日常活动改善率59.1%,运动功能改善率58.2%.结论PVP对震颤效果不如Vim毁损术,对震颤明显,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分期双侧PVP毁损术.

  •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跃亭;孙之洞;李守缄

    目的: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4例,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5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治疗组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有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术后1周进步率为50%~99%者26例,1%~49%者7例,<1%者1例,总有效率97%.中医药治疗组80%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主要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进步率为50%~99%者6例,1%~49%者39例,<1%者11例,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P<0.0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校正,P<0.05.结论: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组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疗效迅速,适用于这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但有一些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组起效缓慢,有效率虽低于手术组,但无副作用,可适用于所有帕金森病患者.

  •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康德智;林章雅;余良宏;何理盛;陈佳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4.3%,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根据病情选择性应用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从而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对微电极记录的评价

    作者:何江弘;汪业汉

    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丘脑和苍白球核团损毁及深部脑刺激已经被普遍接受.

  • 微电极导向单侧多靶点射频治疗120例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作者:李智勇;梁国标;魏学忠;杜鹏;陈游力;唐新华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单侧多靶点射频治疗帕金森病.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对120例经CT定位选择苍白球和丘脑神经核团靶点的神经核团放电信号描记,对Gpi、Vim、Voa、Vop等核团扫记,找出其界值并对异常神经放电点标记,后行射频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结果:术后患者震颤完全消失率为93.33%,细微肢体末端震颤率为6.6%,僵直完全消失率为100%.运动迟缓完全改善率91.67%.结论: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以及微电极的定位,找出主要靶点,作为第一治疗点.对异常放电强弱的神经核团的标记点,作为第二治疗点.在多靶点治疗中,更重要的是找出与震颤发作同步高幅有节律的特异性放电波.对于顽固震颤的患者,好选择多靶点毁损术,这样可提高PD的治疗效果.微电极导向则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PD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