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偶联行为学康复实验模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晟豪;李楠;葛顺楠;李洋;武松燕;王学廉;刘朝晖

    目的:建立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及行为学偶联模型。方法将大鼠背部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改进后置于大鼠背部皮下,为大鼠的相关脑部核团埋置阵列微丝电极,将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与自身给药行为学系统进行信号对接,通过自身给药训练使大鼠成瘾,在大鼠成瘾的不同状态下进行相关脑部核团的电生理信号记录。结果与结论经过改进后的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有较好的性能,脱管漏管的现象大幅度降低,自身给药系统与电生理采集系统对接后信号传输稳定,实现了大鼠脑部相关核团在自身给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同步采集。

  • 大鼠口服自身给药酒精依赖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育红(通讯作者);成爽;郝伟;张富强;周文华;贾福军;许明智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口服自身给药酒精依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给予模型组大鼠6%( v/w)的酒精水溶液,对照组饮纯净水连续30天,每隔6天模型组大鼠称体重1次,记录饮酒量及饮水量;另外将分别装有6%( v/w)酒精水溶液和纯净水的饮水瓶放置于每一饲养笼测试2组大鼠酒精水溶液自由选择4小时,15:00PM~19:00PM,每天互换位置;同时记录自由选择前后饮水瓶重量以检测大鼠饮酒量和酒精偏爱。30天后进行戒断症状评分。结果:酒精戒断4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口服自身给药酒精依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给予模型组大鼠6%( v/w)的酒精水溶液,对照组饮纯净水连续30天,每隔6天模型组大鼠称体重1次,记录饮酒量及饮水量;另外将分别装有6%( v/w)酒精水溶液和纯净水的饮水瓶放置于每一饲养笼测试2组大鼠酒精水溶液自由选择4小时,15:00PM~19:00PM,每天互换位置;同时记录自由选择前后饮水瓶重量以检测大鼠饮酒量和酒精偏爱。30天后进行戒断症状评分。结果:酒精戒断4~6hr症状评分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运用酒精、水溶液自由选择2瓶法测试4小时模型组大鼠的饮酒量和酒精偏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由获得2瓶选择法可建立稳定大鼠酒依赖模型。

  • 特麦角脲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的影响

    作者:张登科;郝伟;石富娟;苏巧荣;张宏卫;谌红献

    目的 观察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特麦角脲对大鼠海洛因固定比率、累进比率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64只雄性SD大鼠分别处理如下:(1)取16只大鼠训练自身给水(自然奖赏模型对照),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特麦角脲0.4 mg/kg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观察对大鼠固定比率自身给水行为的影响.(2)取32只大鼠训练海洛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自身给药行为稳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腹腔注射特麦角脲3种剂量(0.1,0.2,0.4 mg/kg体质量)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特麦角脲对大鼠海洛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3)取16只大鼠训练海洛因累进比率自身给药,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特麦角脲0.4mg/kg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观察对大鼠海洛因累进比率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结果 (1)特麦角脲0.4 mg/kg组固定比率自身给水行为与生理盐水干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特麦角脲0.2 mg/kg组和0.4 mg/kg组的大鼠海洛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次数干预前后的差值[(6.25±3.31)次和(11.75±4.92)次]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12±4.3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特麦角脲0.4 mg/kg组的大鼠累进比率自身给药的断点干预前后的差值[(20.2±8.7)次]高于生理盐水组[(-1.1±4.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2受体部分激动剂特麦角脲可降低海洛因固定比率和累进比率自身给药行为,以降低海洛因使用期的强化效应.

  • 胍丁胺对吗啡诱导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形成及复吸的影响

    作者:苏瑞斌;王卫平;路新强;吴宁;刘志民;李锦

    目的:研究胍丁胺的精神依赖潜能及其对吗啡诱导大鼠自身给药模型形成和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自身给药模型.结果:胍丁胺(80 mg/kg/INJ)不能替代吗啡(0.5 mg/kg/INJ)诱导的自身给药行为.胍丁胺(40, 80 mg/kg, i.g.)可显著抑制吗啡诱导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形成,表现为自身给药模型建立潜伏期延长,触鼻次数和每日用药总量明显降低.熄灭期胍丁胺(40, 80 mg/kg, i.g.)治疗能显著抑制吗啡自身给药模型重建,表现为重建潜伏期明显延长,触鼻次数和每日用药总量明显降低.结论:胍丁胺自身无吗啡样致依赖潜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奖赏效应,具有抗吗啡精神依赖和防复吸作用.

  • 甲基苯丙胺诱导大鼠不可控制性自身给药行为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瑛;曹丹旎;金雪峰;吴宁;宋睿;李锦

    目的 建立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诱导的大鼠不可控制性自身给药模型,以便研究实验动物从规律性用药到强迫性用药的行为转变.方法 SD大鼠经静脉插管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及METH组.受试动物均在固定比率1(fixed ratio 1,FR1)程序下训练,首先为获得性用药训练阶段,训练时间为1 h/d,共14 d;其后为连续21 d的递增性用药训练阶段,将METH组大鼠随机分为长时程给药组(LgA组)和短时程给药组(ShA组)2组,LgA组训练时间为6 h/d,ShA组训练时间为1 h/d.METH组动物每次自身静脉注射METH 0.05 mg/kg,Con组只注射生理盐水,给药和训练方式同LgA组.每次训练结束后,记录大鼠给药次数、有效和无效触鼻次数,计算总摄药量.结果 在获得性用药阶段,Con组后5d的每日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次数分别为(1.8±1.3)和(3.1±2.2)次,而METH组分别为(12.5±5.5)和(16.7±8.3)次,与Con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提示METH给药组大鼠已形成自身给药行为.在递增性用药阶段,ShA组动物第21天的给药次数(14.3±7.5)和有效鼻触次数(15.3 ±11.1)与第1天(分别为11.8±6.3和19.4±21.4)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而LgA组动物从第7天开始给药次数(76.4±35.1)和有效鼻触次数(96.7±60.6)均较第1天(分别为47.0±28.7和59.1±35.9)显著增加(P<0.01),并呈现累进性上升趋势,至21 d仍未达平台期,第21天的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次数分别为(106.5±44.3)和(124.9±89.9)次,较第1天明显升高(P<0.01),提示大鼠形成强迫性用药的药物成瘾特征.此外,递增性用药阶段LgA组大鼠每个训练单元第1小时的给药次数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从第10天开始显著性增加(P<0.01).经过21 d的递增性用药训练后,LgA组动物的药物总摄入量为(79.4±19.9) mg/kg,较ShA组[(13.3±4.5) mg/kg]显著升高(P<0.01).结论 本文成功建立了METH诱导大鼠不可控自身给药行为模型,长时程给予METH可诱导大鼠形成强迫性用药特征.

  • 不同训练时段影响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形成

    作者:陈瑛;吴宁;曹丹旎;路新强;苏瑞斌;李锦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甲基苯丙胺(METH)对大鼠形成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6d的FR1程序训练合格的大鼠进入实验.按照4个给药时间8:00 -8:30,10:00- 10:30,11:30 - 12:00及16:00-16:30和2个给药因素生理盐水和METH 0.05 mg· kg -1分为8组,持续8d.在自身给药装置中FR1程序记录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和无效鼻触次数.结果 与同一给药时间的溶剂对照组相比,METH组大鼠自身给药的次数及有效鼻触次数显著增加(P<0.05).不同时间段给予METH组的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次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从8d的给药次数来看,分别为8:00 -8:30组(86.2±23.8)< 10:00 - 10:30组(104.3±41.3) <11:30-12:00组(123.4±50.3)< 16:00 - 16:30组(155.0±51.7).从前4d给药时间8:00 -8:30改为后4d给药时间11:30 - 12:00后,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次数明显增加(P<0.05);从前4d给药时间11:30 - 12:00改为后4d给药时间8:00 - 8:30后,给药次数和有效鼻触次数明显减少(P<0.05).8组大鼠间无效鼻触次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10:00 - 17:00时间段进行训练有利于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形成.

  • 糖皮质激素在阿片类药物自身给药和复吸中的作用

    作者:邵命海;张富强;周文华

    自身给药(durg self-administation)是一种操作式行为实验,它是利用药物的强化效应改变动物接触药物前后的行为,来研究药物依赖机理的一种方法,常用动物为大鼠和猴,多用静脉方式给药,预先将导管插入并固定在颈静脉或股静脉内,以导管与给药装置相连,先以食物诱导,训练动物利用踏板获得食物.然后以受试药物替代食物,如果受试药物具有强化效应,动物经短期训练后即可产生自身给药行为,能自动踩踏板,接通注射装置,将药物注入体内.所谓复吸,就是药物依赖的患者,在脱毒一段时间后,由于持续的、强烈的心理渴求等因素的作用,导新的觅药行为,又进行自身给药,再次形成心身依赖.在动物则表现为与药物注射相关的踏板反应的恢复[1].

  •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成瘾性评估简介

    作者:徐鹏;王丹;王优美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性评估方法以及我国开展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性评估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目前国内外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成瘾性评估研究工作主要是从神经药理学、躯体依赖性以及精神依赖性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该项工作可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管控提供成瘾性及滥用潜力的科学评价依据,为公安执法和司法实践提供毒品定罪量刑数量标准和法律的参考依据.

  • 济泰片对阿片类物质觅药行为和复吸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中国;柴景蕊;蒋利和;陈洁;胡刚;刘景根

    目的:观察济泰片对阿片类物质觅药行为和复吸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和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以生理盐水或济泰片灌胃给药,观察济泰片对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和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点燃重建的影响.结果:济泰片3.6g·kg-可以抑制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济泰片4.3g·kg-1可以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点燃重建.结论:济泰片可以抑制动物对阿片类的觅药行为,对复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小剂量甲基苯丙胺对线索诱导药物复吸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方敏;朱华强;刘惠芬;赖苗军;周文华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基苯丙胺(METH)引燃对线索诱导的METH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SD大鼠在固定比率(FR=1)程序下进行METH(0.05 mg·kg-1,0.2g·L-1)自身给药训练,每天4h,连续14 d,随后置于饲养笼内自然戒断14 d.在戒断的第15 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极小剂量METH(0.025 mg·kg-)和小剂量METH(0.075 mg·kg-1),进行环境线索(context cue,CC)诱导的大鼠METH复吸测试;在戒断的第16d,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或METH,随后进行条件性线索(conditioned cues,CS)诱导的大鼠METH复吸测试.结果:大鼠METH自身给药训练14 d后,有效鼻触数和注射针数明显上升并稳定在较高水平,而无效鼻触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自身给药模型的成功建立.CC诱导大鼠METH复吸测试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的有效鼻触数有显著性差异(F(2.21)=8.326,P=0.002).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METH组的有效鼻触数极明显升高(P<0.05),而极小剂量METH组的有效鼻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CS诱导大鼠METH复吸测试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的有效鼻触数也有显著性差异(F(2,21) =9.105,P=0.001).与对照组相比,小剂量METH组的有效鼻触数明显升高(P<0.05),而极小剂量METH组的有效鼻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CS诱导的有效鼻触反应比CC的诱导作用更强烈.结论:0.075 mg·kg-1的METH与相关的CC和CS相互作用可以再次恢复大鼠原来的自身给药反应行为.0.075 mg·kg-的METH是有效引燃剂量.

  • 自身给药模型在物质成瘾中的应用

    作者:张登科;郝伟;谌红献

    药物成瘾的发生是一个迅速的跃迁过程:从很少的、偶尔的用药行为跳跃到长期的、稳定的成瘾状态.这个过程的发展有多快?有多少比例的用药者会成瘾?成瘾所涉及的脑机制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显然,不能在人体上进行用药的试验,同样也很难在人体上进行相关的脑机制研究.自身给药(self-administration)模型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动物在做出程序所设定的动作后,即可获得一定量的药物.由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的用药行为,故在成瘾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条件性位置实验方法及非倾向性实验设计在药物依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邓慧琼;周旭辉;张登科;郝伟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条件性位置研究(place-conditioning studies)被广泛用于研究阿片类成瘾药物的犒赏与厌恶效应[1].目前常用于药物成瘾的条件性位置研究包括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 preference,CPP)和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place aversion,CPA).与同时作为精神依赖性实验模型的自身给药(self administration,SA)、药物辨别实验等操作式强化模型(operant reinforcementparadigm)相比,条件性位置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设备简单,实验周期短,动物不受操作式运动方式的影响,能测出药物的犒赏或厌恶效应,也不因受试药是否妨碍运动机能而影响实验结果,无药状态的测验能排除药物对测验成绩的干扰等.对成瘾背景下的CPP,CPA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实验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对我们深入了解成瘾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阿片成瘾背景下的条件性位置实验的原理及其装置、实验步骤及其倾向性的新进展作一简介.

  • 药物成瘾的强迫觅药模型

    作者:余志鹏;徐鹏;沈昊伟

    药物成瘾患者缺乏对觅药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伴有以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不顾严重负性后果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compulsive drug-seeking and drug-taking behavior).这些强迫症状往往出现在长期使用成瘾药物的患者中,即使在身体戒断症状消退后依然持久地存在,且与成瘾药物的复吸密切相关.因此,理想的药物成瘾模型不仅应造成动物的自主觅药行为及复吸,而且可再现长期使用成瘾药物后出现的强迫觅药冲动及认知功能损伤等核心症状.本文回顾近年有关药物成瘾强迫觅药模型建立及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提示不可抑制的觅药冲动、以及对惩罚的认知缺陷能够较好体现强迫性觅药伴随的认知功能的损伤,并且与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紊乱关联密切.强迫觅药行为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阐明将为理解人类成瘾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开发有效治疗成瘾的新药提供策略依据.

  • 累进比率在自身给药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赵春;张栗;马宝苗;吕秀依;吴玮;孙艳;刘昱

    自身给药模型是用来评价药物依赖性潜力的一种动物模型,在药物滥用和依赖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1].实验动物在自身给药过程中体现的主动性,使自身给药模型具备了良好的表观和结构效度[1].而计算机控制的多种给药程序,也实现了自身给药模型对人群复杂的药物成瘾行为的模拟[2].固定比率(fixed ratio,FR)和累进比率(progressive ratio schedules,PR)是应用为广泛的给药程序,随后出现的很多给药程序也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3-4]而来.FR通常是训练实验动物自身给药的起始程序,而PR则是通过提高自身给药完成难度来衡量给药动机和药物渴求的程序.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自身给药模型对药物依赖研究的贡献.本文将着重介绍累进比率在自身给药模型中的应用.

  • 开展临床前药物依赖评价的判断依据及其研究方法的概述

    作者:李芊芊;张颖丽;王三龙

    候选药物的研发涉及对潜在疗效和安全性的彻底评估.目前监管机构和开发者目标都集中在候选药物的长期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的开展,而对药物依赖性评价研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这可能会使具有依赖性的药物流入市场.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指导原则和参考文献探讨了开展临床前药物依赖评价的判断根据以及简要概述研究方法,为市场监管和开发者评估新靶点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

  • 可卡因的欣快效应可能与脑中多个化学位点有关

    作者:曹家琪;连智;刘志民

    已知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向邻近的神经元传递信息.一旦这种传递工作完成,神经元表面上的运输蛋白便将神经递质送回到神经元内,当下一个神经冲动来时再释放.研究显示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元的运输蛋白,阻断这些神经递质的重摄取.据此,一些研究人员假设可卡因可提高脑细胞外多巴胺水平.这样,过多的多巴胺可持续作用于这些部位的神经元而导致欣快感.若上述假设是真实的,则清除脑中多巴胺运输蛋白就可以消除可卡因的欣快效应.为此,研究人员在小鼠胚胎上将这种与运输蛋白有关的基因灭活或将之破坏,从而养育出缺乏多巴胺运输蛋白的小鼠.然后,用自身给药和位置偏爱技术进行研究以确定其使用可卡因时所获得的欣快效应.结果显示那些被破坏了基因的鼠尽管不具有多巴胺运输功能,但依然表现出对可卡因的渴求与嗜好.这一结果显示多巴胺运输蛋白对可卡因奖赏效应来说并不是必需的.研究人员采用同样方法对破坏了5-HT运输蛋白的小鼠做了研究,结果也发现了可卡因的奖赏效应.研究人员假设可卡因通过同时阻断多巴胺运输蛋白和5-HT运输蛋白而产生奖赏效应,这样,多巴胺和5-HT二者水平均升高可能产生欣快感.另一项研究发现破坏小鼠后脑部多巴胺运输蛋白后,细胞外多巴胺水平较正常高出近5倍.因为不能将多巴胺送回到神经元内部,因此当给这些小鼠可卡因时,细胞外多巴胺水平不再升高.这些鼠的多巴胺运输蛋白基因虽被破坏,但并不影响可卡因对5-HT运输蛋白的阻断,所以就像在正常小鼠所做研究显示的那样,5-HT水平是先上升后下降.为此,认为业已存在的高多巴胺水平加之5-HT水平上升可能是破坏了多巴胺运输蛋白的小鼠呈现可卡因奖赏的原因.以上研究提示脑内不只是由一个神经递质来调节愉快.若一些因素破坏了一个系统,其他系统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以产生奖赏效应.可卡因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可能是它可同时作用于几个神经递质,共同参与调节愉快情绪.上述研究成果支持这样一种设想,就是在治疗可卡因成瘾时除针对可卡因外,还应考虑其他神经递质.20世纪90年代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已与药厂合作开发一些可用于治疗可卡因成瘾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程度不同地作用于多巴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运输蛋白.动物实验已表明它们对人是安全的,并有潜在的效能.有些化合物正处于一期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

  • 异丙酚自身给药对大鼠伏隔核内ERK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本福;杨博;孙安娜;黄茜茜;金胜威;李军;赖苗军;周文华;刘惠芬;张富强;连庆泉

    目的 观察异丙酚静脉自身给药对大鼠伏隔核内p - ERK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1.00mg/kg异丙酚组(P1组)、1.70mg/kg异丙酚组(P2组).用静脉自身给药法建立异丙酚精神依赖模型,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伏隔核内p- ERK和ERK的变化.结果 P1组、P2组的异丙酚可以诱发大鼠建立静脉自身给药行为.与P1组相比,P2组大鼠有效鼻触(P<0.01)和注射次数(P<0.01)明显增加.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大鼠伏隔核内p- ERK/ERK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 异丙酚静脉自身给药增加了大鼠伏隔核内p- ERK的表达,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异丙酚的精神依赖性.

  • 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方伟;李敏;朱俊玲;高立;李星呈;李楠;高国栋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大鼠模型,并提高其成功率.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2组大鼠全部行右侧颈静脉长期置管术,术后第6天起进行每天2小时的自身给药训练,训练程序为固定比率的FR1程序(即大鼠触碰鼻触一次可获得药物注射一次),模型组注射药物为浓度为5mg/ml的可卡因溶液(50 μl/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50μl/次),每次注射后20秒内为不应期,当大鼠连续3天触鼻频率高值与低值的差值小于均数标准差的1/4后,FR1模式下的大鼠自身给药训练成功.结果:通过8-11天训练,模型组8只SD大鼠全部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且与对照组相比,触鼻次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通过静脉自身给药训练,盐酸可卡因可使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通过改善手术质量、加强术后维护,可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

  • 脑深部电刺激自身给药大鼠伏隔核区△FosB的表达

    作者:屈晓鹏;李江;崔颖;冯富强;高国栋

    目的:对吗啡依赖大鼠实施双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NAc-DBS),分析NAc区△FosB的表达变化,为NAc-DBS治疗药物依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18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包括DBS组(n=6,实施颈静脉插管和电板植入手术,吗啡给药,DBS),Sham组(n=6,实施颈静脉插管和电极植入手术,吗啡给药),Control组(n=6,实施颈静脉插管和电极植入手术,给予生理盐水),观察DBS组大鼠在高频电烈激期(160 Hz,1 h/d,7d)的觅药行为变化,然后进行取脑,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伏隔核区△FosB的表达.结果:成瘾大鼠在高频电刺激期,觅药行为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到DBS组大鼠NAc区△FosB的表达相对于Sham和Control组明显减少.结论:双侧NAc-DBS抑制吗啡成瘾大鼠的觅药行为以及NAc区△FosB的表达,证实△FosB可能是慢性成瘾转换机制的关键分子的观点.

  • 电针对吗啡自身给药模型大鼠垂体和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作者:梁艳;胡军;邓宏勇;王红丽;朱忠春;李煜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吗啡自身给药依赖大鼠垂体和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利用光镜观察吗啡依赖及针刺治疗后大鼠垂体和睾丸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在吗啡依赖形成后,吗啡依赖组的垂体和睾丸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且经针刺治疗后这些病理改变有所恢复,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结论 针刺虽可加速各组织病理改变的恢复,但并不能使受损组织在短期内完全恢复.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