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只达石;李建国;杨玉山;闫学江;姚鑫;王新平;赵克明;李庆彬;陈文裕;王宁;李会清;严丽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 老龄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崔高宇;冯华;王宪荣;吴南;吴国材;陈志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 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跃亭;孙之洞;李守缄

    目的: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4例,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5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治疗组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有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术后1周进步率为50%~99%者26例,1%~49%者7例,<1%者1例,总有效率97%.中医药治疗组80%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主要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进步率为50%~99%者6例,1%~49%者39例,<1%者11例,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P<0.0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校正,P<0.05.结论: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组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疗效迅速,适用于这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但有一些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组起效缓慢,有效率虽低于手术组,但无副作用,可适用于所有帕金森病患者.

  • 磁共振微电极记录辅助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庄进学;陈登奎;梁昕;刘冬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 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陈坚;杨正明;郭东升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 微电极引导丘脑Vim切开治疗震颤麻痹40例报告

    作者:史有才;杨江河;修彬华;王爱萍;刘绍明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切开治疗震颤麻痹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丘脑Vim射频切开术治疗40例患者,用CRW定向仪,应用MR1扫描,在冠状位、轴位像可直接确定解剖靶点,读出靶点坐标.术中微电极记录细胞电活动异常信号,协助确定靶点,然后进行射频毁损术.结果:本组无死亡,随访至今2例分别在术后1周,20天震颤复发,2例遗留口周及对侧手指麻木,其余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及运动迟缓改善,远期疗效在随访中.结论:使用MR1导向,保证手术定位精确性,微电极可在Vim核记录到震颤同步的震颤细胞异常电活动,达到功能定位,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王来兴;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探讨帕金森病的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单纯双侧PVP13例,单纯一侧PVP另一侧Vim7例,一侧PVP另一侧同期PVP加Vim4例.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UPDRS综合评分对比.结果:术毕所有患者的肢体活动灵活性立即得到改善,肢体震颤基本消失.3例术前药物所致“异动症”术后立即消除.术前和术后1周UPDRS评分:开状态为61.56±19.65和27.03±10.42,下降56.09%;关状态为89.54±70.45和35.56±10.21,下降60.29%,差异显著.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的应用在多靶点毁损治疗中,对准确定位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4例患者毁损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均记录到清晰的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Vim核的放电波形以及出边界时波形消失的改变,保障了靶点定位准确.在PVP手术中,出苍白球腹后部边界后,均明确发现光线照射双眼后所诱发的视束反应电位,对避免视束损伤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没有发现视野改变.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能够较好控制帕金森病的双侧症状,并且并发症轻微,长期疗效有待于病例数的积累和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毁损术
  •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手术中应用价值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王文仲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80例,采用坐标和图像直接定位相结合.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0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4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6例,行同期双侧PVP11例,分期双侧PVP11例,分期单侧PVP或Vim毁损术3例,术前、术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总的改善率为57.3%,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日常活动改善率59.1%,运动功能改善率58.2%;并发症:颅内出血5例,全组无死亡.本组有220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7%).结论:用微电极记录可准确定位,了解周围结构,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毁损灶偏向苍白球内侧对僵硬和运动障碍改善明显,而偏向苍白球外侧对震颤改善明显.PVP毁损对异动症、“开一关”症状及肌张力增高效果好;对肌肉酸痛、震颤、步态、姿势、语言其次;对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疗效.PVP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较理想,Vim毁损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也有明显效果.

  •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凌士营;钱若兵;傅先明;喻廉

    近50年来,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Vim)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以及丘脑底核(S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趋向更小,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2%~25%[1~7].

  • 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和癫痫临床应用

    作者:方维琪;黄克清;黄绳跃

    1954年,美国Hassler和Riechert应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首创丘脑腹外核切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PD)。1956年,瑞典Lars Lesell创立外侧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以上两者的靶点定位都是建立在神经影像学基础上的解剖定位,由于其个体差异,术前的MRI或CT定位系统误差,术中脑脊液流失造成脑移位性偏差等原因,即靶点的理论位置与实际定位常有误差,从而造成临床疗效欠佳及引起一些并发症。到1962年Albe-Fessard等首次将微电极记录技术应用于临床,1966年Bertran和Jasper首次作了脑电单细胞记录,直到1973年Freidman等将其应用于PD和其它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以微电极制图为核心的电生理技术,不仅使靶点定位精确度提高100倍(其精确度可达到百微米数量级),还能够从功能的角度确认靶点,从而有选择性地毁损某核团中的特定神经细胞,这就是以神经影像学和微电极导向技术为核心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进步,使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得到发展,将靶点的解剖定位提高到功能定位,高选择性地毁损某核团中的过度活跃神经细胞,这一治疗系统即简称为脑细胞刀。

  • 微电极靶点定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庞琦;王成伟;徐广明;张珑;孙金龙;朱礼峰;Gorm von Oettingen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 心脏跨壁电异质性的光学标测

    作者:黄诒焯

    基础电生理测量技术中,包括膜片钳(patch clamping),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细胞外多点标测(extracellular multisite mapping)和光学标测(optical mapping),其测量范围从直接单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至未受损标本的光学成像,但只有光学标测技术具有不接触或刺穿细胞的优点.

  • 单相动作电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

    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是指能够在形态和时程上准确反映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的细胞外电位,它是群细胞的平均胞外电位.与胞内微电极记录的TAP不同的是,MAP可于完整搏动心脏上,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从病人心脏上记录到.来自于组织条和单细胞水平的基础研究对阐明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固然重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真实地再现人类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因为相当一部分心律失常只存在于完整的器官或机体.MAP技术正好架起了基础与临床电生理学之间的桥梁[1,2].

  • 左旋多巴对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柳雯;张修民;陈礼道;付锴;张继波;刘学猛;张捷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前服用左旋多巴对局麻下行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87例.随访6月,分为术前服药和术前未服药组,并对两组术中微电极记录长度、微电极针道数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服药组左、右两侧微电极电信号长度长于未服药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UPDRSⅢ评分平均改善率在术前服药组中较高(P<0.05).微电极记录(MER)针道数、术后减药量、Hoehn-Yahr分期改善在两对照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服用左旋多巴有利于微电极电信号的获取,并改善术后疗效.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120例报道

    作者:王太周;熊铁农

    目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毁损术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12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内侧苍白球腹后部12例,丘脑腹外侧核16例,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外侧核92例毁损术,患者术前、术后评估采用Webster积分.结果:手术效果优良率98.4%,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率平均达98.4%,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

  • Framelink手术规划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在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作者:刘阳;孙涛;王兆阔;王晓东;刘诤;陈鹏飞;赵超;王峰

    目的 探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行STN靶点定位,术中采用Lead-Point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进行STN验证和电刺激,观察病人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影像解剖STN与功能STN核团长度.结果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的应用,使术中STN核清晰可见.共植入电极9根(左侧3根,右侧6根),其中8根(88.9%)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共用MER针道10道,每植入1根电极平均需要1.1针道,针道更换率为11%.术后颅脑CT证实,电极位置满意100%,无颅内血肿发生.影像解剖STN核与功能STN核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可提高脑深部电极植入靶点的准确性,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邬剑军;郎黎琴;潘力;陈嬿

    目的 评价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岁的年轻女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病史6年,从颈部向四肢发展,曾经行肉毒杆菌素治疗,半年后症状重新出现.MRI定位后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刺激手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靶点指导手术.结果 在不同深度,微电极记录到不同脑组织的放电频率和幅度,根据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差异,指导电极精确定位.术后行MRI检查显示定位准确.术后1个月开机,肌张力障碍功能评分症状显著改善(从40降至7).结论 深部脑刺激术过程中的微电极记录能够指导手术定位.

  •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

    作者:杨超;冼文彪;陈竹宁;宣若恒;周勋;耿志杰;刘金龙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 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好,术后1年,患者的UPDRSⅢ总分在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明显下降(P<0.05).结论 通过MER和X线成像可以监测到靶点的偏差和电极的移位并实时纠正,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 脑神经元放电信号Hilbert-Huang变换组织定位技术研究

    作者:薛晗;钱志余;杨天明

    在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电生理信号靶点定位是手术的关键,我们提出了基于Hilbert-Huang变换(HHT)的神经元放电信号的分析方法,将临床手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帕金森病人神经元放电信号分解为固有模态函数(IMF),用HHT建立神经元放电信号边际谱,找出神经元放电信号的位置关联因子,得到立体定向手术穿刺轨迹的放电信号HHT变换特征因子曲线.根据特征因子曲线可区分组织结构及边界,从而进一步确定毁损范围和毁损点.该方法可辅助临床医生有效地确定手术靶点和进行帕金森病的研究.

  • 基于盒子维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神经组织定位

    作者:刘新文;钱志余;王惠南;杨天明;李昆山

    目前临床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中,主要依靠医生观察微电极记录的神经电生理信号,凭经验主观定性地对微电极定位.利用分形盒子维方法进一步分析神经放电信号的特征,获取不同位置微电极信号的盒子维数定位因子,实现微电极所在神经组织的识别.通过统计分析临床大量的神经放电数据分形盒子维,给出了神经组织定位方法.经临床病例和专家验证,此方法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并可用于临床中引导手术.

43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