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配合

    作者:陈进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总结分析24例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超低位肿瘤手术的术前、术中配合要点.结果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医护配合默契,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和术中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 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王海涛;吴玉芬;王波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8例施行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甘露醇全消化道机械性清洁准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肛周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肛率100%.结论 加强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腹腔镜下THE联合经肛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配合

    作者:汤晓芬;郑冬华;宋华羽

    直肠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发病率高,现代肿瘤外科的趋势是在保留肿瘤根治的同时,大程度地保留生理功能,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 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提高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的排便功能

    作者:丛进春;张宏;陈春生;刘恩卿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技术是否可以提高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的排便功能.方法:对16例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应用Vaizey和Wexner评分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来评价生物反馈的效果.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Vaizey和Wexner评分显著降低(6.4 vs 8.6,P<0.001;5.4 vs 7.2,P<0.001),大收缩压(mmHg)及收缩向量容积[cm×(mmHg)2]均显著性提高(205.6±44.5vs 143.6±46.5,P<0.001;50 664.6±8040.1 vs 13 337.0±7491.1,P<0.001),静息及收缩时的不均衡指数均显著降低(46.8±7.5 vs 583±7.4,P<0.001;29.9±6.7 vs 38.3±7.2,P<0.001),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也由训练前的6.3%提高至31.3%.结论: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管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生物反馈技术可以改善部分的排便功能,可以作为提高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方法.

  • 800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配合体会

    作者:穆丽;许慧

    直肠癌是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轻及恢复快等优势。注重利用腹腔镜的扩大视觉效果这一功能,既能完全保护好骨盆内自主神经,又能创造更加良好的手术视野,为我们实施超低位前切除术、经内括约肌切除术(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R)、腹骶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等一系列保肛术提供了完美的设备支持。本文收集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4年2月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800例,并将手术配合体会进行系统总结如下。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报道

    作者:张亚杰;张浩波;林谋斌;陆兴生;吕克之;韩意;尹路

    目的 探讨采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内括约肌切除术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0~ 77岁,平均55岁,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距离42 mm(28 ~50 mm).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ISR,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18~90个月),肿瘤局部复发6例,远端转移4例.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3%和83.3%.53例患者术后或造口回纳术后12个月平均每日大便次数为(3.8±1.3)次,73.6%的患者排便功能良好(Kirwan Ⅰ~Ⅱ级).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在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内括约肌切除术既可达到肿瘤根治的效果,又保留了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26例

    作者:宋华羽;李激;左志贵;徐昶;倪士昌;陈绍棋

    目的 总结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无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加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2 cm者,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1.0 cm、<2.0 cm者,行内括约肌次全切除;肿瘤距齿状线<1.0 cm或侵及齿状线者,行内括约肌全切除,结肠肛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6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0~3 cm.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巨大绒毛状腺瘤2例.病理分期:pTNM Ⅰ期11例,ⅡA期8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8例,T2 15例,13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大便3~10次.术后1年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患者排便次数减少,少为每日1次,或每日2~4次.但内括约肌全切除者仍偶然粪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肿瘤复发1例,术后10个月肝转移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于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并保留肛门功能.

  • 直肠肿瘤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内括约肌缺失程度对大便失禁的影响

    作者:徐昶;宋华羽;周振华;倪士昌;李激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肿瘤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后内括约肌不同缺失程度对大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71例直肠肿瘤患者分别行低位前切除术、部分ISR、次全ISR、完全ISR,依次作为A组(内括约肌完整组)、B组(内括约肌缺失1/3组),C组(内括约肌缺失2/3组),D组(内括约肌完全缺失组),采用肛门直肠测压和Vaizey评分系统跟踪随访4组患者术后1年内大便失禁程度的动态变化,并用重复测量方差和多元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4组肛管高压区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缩短,随着术后时间推移高压区长度略有延长,但至术后12个月4组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41.873,P=0.000).4组肛管大静息压均明显下降,至术后12个月时有不同程度恢复:A组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B、C组皆升至约术前2/3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D组升至术前的1/3水平.术后10d时4组患者均出现Vaizey评分上升,此后B、C两组下降趋势相同,术后12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8),并接近于A组;D组至术后12个月为13.7±3.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肛管大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与大便失禁的主观评分Vaizey评分呈负相关(t=-4.802,P=0.000;t=-2.011,P=0.048).结论 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术后12个月内大便失禁严重程度Vaizey评分与肛管大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相关.术后一年时绝大多数超低位直肠肿瘤切除患者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控便功能.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22例低位直肠癌的近期效果

    作者:毕冬松;马军兴;杨建祥;靳祖涛;戴勇

    近年来,器械吻合的应用使得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变得容易,但是当肿瘤远端切线位于肛管直肠环近端不足1 cm时,器械也难以吻合,此种情况下可考虑行内括约肌切除术.

  • 低位直肠癌的内括约肌切除术:对2cm法则的挑战

    作者:林谋斌;尹路

    R0切除、避免局部复发、保留括约肌功能是直肠癌手术追求的目标,前两者是从根治性角度来说,既往对超低位直肠癌比较注重远切缘.随着直肠癌治疗观念的发展,根治性切除远切缘已由传统的5 cm变为2 cm.但近年来更加强调侧切缘(circumferential margin,CRM)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1].文献[2]回顾性分析686例已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表明:在CRM阳性患者中有22%局部复发,而CRM阴性患者中仅5%局部复发,差异明显.CRM概念的提出直接质疑了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的合理性.一组608例APR手术资料显示,局部复发率为23.8%,CRM阳性高达41%;Roger等[3]认为,APR手术CRM阳性率高的原因,是因为直肠系膜沿肛提肌方向逐渐变细,行APR手术的患者肿瘤平面低,由于缺少系膜的保护导致CRM阳性,据此他认为在TME之后,直肠癌手术的下一挑战就是寻找一种比APR更合理的手术[3].

  • 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雪菲;钟克力;朱畅;杨明利;夏利刚;潘凯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 )联合内括约肌切除术( ISR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式、疗效、并发症及恢复肛门功能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 年 3 月至 2009 年 7 月实施开腹或腹腔镜 TME 联合 ISR 治疗 6 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手术结果、并发症、术后辅助治疗、肿瘤预后、大便次数及肛门功能 Kirwan 分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6 例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除 1 例肛门狭窄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5 例行术后放化疗.6 例患者长随访时间 48 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每天大便次数均随时间进展逐渐减少,至术后 1 年降至 5 ~ 8 次/d,肛门功能 Kirwan 分级随时间进展逐渐下降.结论 TME 联合 ISR 对具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定,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扩肛等术后治疗措施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

  • 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对超低位直肠肿瘤保肛的应用探讨

    作者:左志贵;宋华羽;徐昶;李激;倪士昌;陈绍棋

    目的 探讨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TME)对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保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给予经肛ISR联合经腹TME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为2.1 cm(1.8~3.0 cm).病理类型:腺癌23例(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14例),乳头状癌1例,直肠间质瘤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5例,巨大绒毛状腺瘤3例.病理分期(术后):pTNM 1期18例,ⅡA期5例,ⅡB期1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15例,T2 5例,T3 8例,T4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121裂开2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早期大便次数3~12次/d,肛门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大便次数1~5次/d,部分患者恢复正常.但是内括约肌全切术患者1年后仍然时有粪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复发1例,术后28个月和10个月肝转移各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肛ISR符合肿瘤的根治性原则,又能保留肛门功能.

  • 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连贵新;赵贤峰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方法较多.我院从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10例,均采用直肠后壁内括约肌切除术,术后效果好,操作简单,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临床护理路径在直肠癌ISR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俊霞;许建多;张雪娜;杜建娜;高阳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直肠癌ISR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该院行直肠癌ISR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2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患者满意率等方面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ISR术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 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内括约肌切除术技巧与要领

    作者:黄颖;池畔

    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是一种极限保肛术式,该术式是针对肿瘤下缘距离肛缘3~5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使低位直肠癌多获得1~2 cm的远切缘和2~5 mm的环周切缘[1].目前的腹腔镜ISR手术多数是在腹腔内向肛侧游离进入括约肌间隙直到齿状线水平后,再经肛门切开肛管全层并向头侧进行括约肌间沟的分离,然后采用手工的结肠肛管吻合.本文就ISR手术要领进行探讨.

  • 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研究

    作者:张海岩;顾立群;石丽;茅闻婧;陈琳;肖秀丽

    目前治疗陈旧性肛裂手术目的在于松解痉挛肌组织,恢复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内括约肌切断术仍是肛裂手术的金标准,目前,对于手术中切口位置的争议仍多集中在后位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范围及长度与术后风险相关,术后创面开放还是闭合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肛裂仍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长期随访观察.

  • 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蒋鑫;罗志林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7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56例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根据其具体手术方式分为完全ISR 组(7例)、部分ISR 组(32例)和改良部分ISR 组(17例).观察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及预防性造口与非预防性造口患者的肛门功能差异.结果:56例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ISR 手术后,2例(3.57%)发生伤口感染,1例(2.44%)未行预防性造口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无患者死亡.2例(3.57%)肿瘤出现肺转移,3例(5.36%)发生局部复发.ISR 术后5年生存率为96.43%(54/56),5年无瘤生存率为85.71%(48/56).部分ISR 组与改良ISR 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显著优于完全ISR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显著优于非预防性造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接受ISR 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5年无瘤生存率较高,而术后并发症少.部分ISR 及改良部分ISR 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可有效保留,对提高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作者:张小珍;左志贵;李海燕

    目的 探讨超低位肿瘤患者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联合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实施经肛ISR联合经腹TME,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后保持肛门清洁、调节饮食、指导坐浴和缩肛、提肛训练.结果 3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标本近、远切缘均无肿瘤细胞浸润;术后并发腹部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裂开2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患者肛门功能自我评价:满意27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1例.结论 围术期全面细致的护理及系统的缩肛、提肛训练,是经肛ISR联合经腹TME成功和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重要保证.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初步报道

    作者:尹路;林谋斌;赵任;陈伟国;张浩波;朱正纲;李宏为

    目的:评价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在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14例ISR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无死亡率,有2例并发症.所有病人的远切缘和侧切缘都为阴性.根据Kirwan分级,病人的控便功能满意.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应用ISR技术,既彻底达到了肿瘤根治效果,又保留了肛门的主要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 完全经肛腔镜下内括约肌切除术(附1例报告)

    作者:江慧洪;肖毅华;张勇;刘海龙;彭健;潘志辉;唐文贤;李阿建;尹路

    完全经肛腔镜下手术(pure transanal endoscopic surgery, PTAES)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等技术的融合, 是在保证直肠癌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 但其与传统手术方向相反,是"由下向上"的操作方向,其操作时的"筷子效应"增加了手术难度. 目前仅中国、法国等少数国家行该手术. 根据文献检索,国内、外尚未利用PTAES完成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ineter resection, ISR),对超低位直肠癌病人行保肛手术的报道. 近期笔者通过经肛门内镜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operation, TEO) 完成1例完全经肛腔镜下ISR手术,手术全程经肛门自然腔道完成,未建立任何经皮腹壁辅助工作通道,现报道如下.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