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氧代谢率评估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

    作者:杨晓梅;周保纯;朱建军;朱建良;陆娟;刘励军

    目的 通过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的监测,探讨脑氧代谢率(cerebral metabolic rate for oxygen,CMRO2)监测对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GICU)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46例患者.入院后行TCD和SjvO2等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患者GICU出科时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PC),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良好与不良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脑血流量(CBF)、脑动脉-静脉氧含量差(a-vDO2)、SjvO2和CMRO2等指标,探讨上述指标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在评估患者神经预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监测指标、GICU住院时间,初始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患者心脏骤停至恢复自主循环(CA-ROSC)时间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均明显短和低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SjvO2明显低于不良组患者[良好组(67.33±10.30)vs.不良组(76.89±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9,P<0.05).良好组TCD监测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以及CBF均高于不良组;而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均低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CMRO2和a-vDO2均高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表明,CMRO2、CBF、a-vDO2、SjvO2等指标均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估,其中CMRO2对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准确性高.结论 复苏后患者CMRO2、CBF、a-vDO2、SjvO2均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相关;CMRO2作为综合反映脑组织氧代谢的指标,能较好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预后.

  • 产儿科协作复苏78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安国

    目的 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通过产儿科协作,相互密切配合,早期干预胎儿官内缺氧状态.对78例窒息新生儿以保暧,负压吸引鼻、口腔内分泌物以畅通气道后,及时进行口时口鼻人工呼吸,必要时改用气囊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辅以心外按压或兴奋呼吸中枢药物,自主呼吸恢复后以鼻导管给氧、并药物综合治疗.结果 复苏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少,远期愈后好.随访2~15年,生长发育并行智力筛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产儿科协作,发生窒息后争取新生儿复苏时间,规范新生儿复苏操作方法,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是提高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体会

    作者:张悦新;王宝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有时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较为困难.是否立即和大量输液,使用何种液体复苏,还存在争议.

  • 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侯世峰;何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时间点复苏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总结佳护理措施.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ICU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掷币随机法分为综合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0 h(T0)、3 h(T1)、6 h(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干预前后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并评定疗效.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0比较,观察组的HR、MAP在T1、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O2、CI在T1、T2则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R在T2降低明显,而MAP、CI、SvO2在T2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0时间段,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1、T2时间段,观察组SvO2、CI相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RP(5.14±1.23) mg/L,低于对照组的(7.56± 1.35) mg/L(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可较好地改善ICU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提高CRP水平,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 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对于失血性休克家兔救治效果的研究

    作者:康丰娟;马锦华;张银娟;刘喜文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高渗盐水(4.5%与7.5%)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复苏效果影响。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4.5%盐水复苏组(4.5%组)和7.5%盐水复苏组(7.5%组),每组8只,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在设定时间内,采用预定方案进行液体复苏,监测不同时间点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CVP、LVSP、±dp/dtmax),实验结束后统计出血量与输液量。结果①30 min时,SWT组、4.5%组与7.5%组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60 min、90 min时,SWT组与4.5%组和7.5%组比较,CVP、LVSP、±dp/dtmax数值明显减小(P<0.05),4.5%组与7.5%组CVP值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60 min时,7.5%组LVSP、±dp/dtmax数值明显大于4.5%组(P<0.05),两组CVP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90 min时,7.5%组LVSP、+dp/dtmax数值略大于4.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4.5%组与7.5%组在总输液量以及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失血量均明显低于SWT组(P<0.05)。结论采用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4.5%高渗盐水相比,7.5%高渗盐水在改善失血性休克心脏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失血性休克伤员的现场急救以及临床救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休克 复苏 高渗盐水
  • 高渗盐胶体液对兔脓毒性休克肺组织NF-κB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晓燕;李新宇;张雷;周新;任屹

    目的 观察4.2%氯化钠与羟乙基淀粉(130/0.4)混合溶液对兔脓毒性休克复苏肺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4.2%高渗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HS组),每组8只.应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兔脓毒性休克模型.复苏组使用生理盐水(30ml/kg)、4.2%氯化钠与羟乙基淀粉(130/0.4)混合溶液(4ml/kg)静脉滴注10 min,复苏4 h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做常规病理学检查及肺组织NF-κB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组间比较应用平均灰度测定.结果 常规HE染色病理学可见S组兔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腔清晰,肺泡间隔组织结构清晰,M组肺泡间隔增宽,肺泡间隔大量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渗出液、红细胞及炎性细胞;NS组较M组肺组织病理改变略有减轻;HHS组较M组及NS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可见M组、NS组、HHS组肺组织毛细血管NF-κB表达,平均灰度测定结果:与S组相比,M组、NS组、HHS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 -κB 灰度值明显减少(P<0.01);与M组相比,NS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κB平均灰度值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HHS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κB平均灰度值增加(P<0.05);与NS组相比,HHS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κB平均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活性增高,HHS可能可通过下调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减轻脓毒性休克肺病理学损伤.

  • 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

    作者:万立东;李斗;李伟

    目的 分析院外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为提高院外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急救中心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出诊中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分类按照ICD-10标准进行.结果 这段时间内北京急救中心出诊院外死亡2939例,循环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中心源性猝死居全死因第一位(占46.89%).呼救-车辆到达现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2.8 min.结论 心源性猝死为院外死亡病因之首,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院外猝死的复苏存活率.

  • 院外心肺复苏153例分析及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建议

    作者:程宝珍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院外心肺复苏的现状,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接诊由120转送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例153例的情况.结果 急诊复苏成功率3.91%,存活率1.96%;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达到医院平均时间34.2 min~116.2 min.结论 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BLSD-ACLS培训和复训,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的复苏技术,改善急救没施,缩短呼救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内复苏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 院外非除颤下死亡患者发病特点及复苏效果

    作者:刘扬;李雅婧;何忠杰;蒋小燕

    目的:分析院外非除颤下死亡患者的发病特点及经现场复苏后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急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2月1356例在院外非除颤下死亡的患者,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并参照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高质量有效的CPR及ACLS复苏后的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外非除颤下死亡,高发年龄为60~79岁,男性多于女性。有明确心血管病史占33.92%,脑血管病史占30.23%,肺部疾病占9.96%,肿瘤疾病占16.89%,意外事件占4.5%,其他原因占4.5%。结论经现场急救发现如溺水、气道异物等猝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但后期随访出院率低。早期呼叫、早期CPR、更完善的复苏后综合治疗对非除颤下死亡的患者康复更具有意义。

    关键词: 非除颤下 死亡 复苏
  • 小剂量肝素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景霞;王建祥;程瑞年;孙建利

    目的 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方法 5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4.29±10.98)岁]和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38±12.37)岁].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小剂量肝素(20~40 IU/kg)静注1次/d,共给予7 d,观察2组患者于CPR成功ROSC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以及DIC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APTT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Fg、PL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D-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DIC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P<0.05).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延长APTT时间,升高Fg、PLT含量水平,降低D-D含量,并可明显降低DIC发生率.

  • 喉罩通气在新生儿急救转运与复苏中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周结儿;吴鹏妹;韦婷艳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应用于新生儿急救转运和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90例出现窒息需要接受急救转运、复苏干预的新生儿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喉罩进行正压通气,对照组采用面罩通气.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患儿的成功插入时间、不良反应、复苏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复苏成功率、平均通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5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一次性成功放置率、成功插入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需要采取急救转运和复苏干预的新生儿,喉罩通气可以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开通气道,保证急救顺利进行,提高成功复苏率.

  • 25例青少年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疗效分析

    作者:黄因亮

    2003年9月~2009年2月,浙江省吉安县人民医院对25例青少年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了抢救,现报告如下.

  • 骨髓腔输注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连新宝;姜南;马丕勇;杨清江

    近些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严重创伤或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简单、安全、有效、快速地建立输注通道,直接关系到急诊救治的成功与否.当传统的静脉输注通道变得困难或不可能时,骨髓腔内(Intraosseous,IO)输注技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该项技术能迅速、可靠地建立输液通道,并且不影响心肺复苏术的实施,为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休克抢救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作者:陈娣;李醇文;杨光田;李宗浩

    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些治疗措施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本文将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胸外按压、电除颤、药物及复苏后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心肺脑 复苏 进展
  • 心脏骤停的肺栓塞成功救治1例

    作者:赵海斌;韩新飞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在2014版欧洲心脏学会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指南中进一步强调了危险分层的意义,首先以休克或低血压将可疑肺栓塞分为高危和低危.尤其是高危型急性肺栓塞的快速诊治对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心脏骤停的高危型肺栓塞成功救治的临床案例,探讨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尤其是高危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的急诊救治,探讨溶栓时机的选择和溶栓途径的选择.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复苏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四)新生儿复苏

    作者:郑成中;尹小梅;钱方毅;李宗浩

    国际复苏联合会(ILCDR)推荐的<2000年版新生儿复苏指南>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以来,对于规范从业人员新生儿复苏流程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显著提高了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新生儿 复苏
  • 不同液体复苏对颅脑外伤并发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脑保护作用比较

    作者:梅弘勋;张绍东;王恩真;万虹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液体复苏对大鼠颅脑外伤并发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局部脑血流(rCBF)、脑水肿和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组(Ⅰ组);②脑外伤+休克组(Ⅱ组);③生理盐水组(Ⅲ组);④10%羟乙基淀粉(HES)组(Ⅳ组);⑤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7.5%NaCl与10%HES按1:1混合)(Ⅴ组).记录外伤、休克和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rCBF的变化,测定复苏后3 h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在复苏后即刻,Ⅲ、Ⅳ、Ⅴ组MAP和rCBF均恢复正常,分别在15 min、30 min和45 min后开始下降,至120 min时,Ⅴ组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复苏后3 h,Ⅴ组脑组织含水量双侧正常,Ⅲ组双侧均显著高于Ⅰ、Ⅴ组(P<0.05);Ⅱ、Ⅲ组损伤侧脑组织EB含量显著高于Ⅳ、Ⅴ组(P<0.05).结论小容量HHS复苏能够有效、持久地恢复颅脑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的MAP和rCBF,减轻脑水肿,改善BBB.NS恢复MAP和rCBF的时间较短,加重脑水肿和BBB破坏.10%HES的作用介于小容量HHS和NS之间.

  •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意识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柯莎;吴东宇;王晓明

    意识障碍是医学上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从意识障碍到复苏可能是短时的,如低血糖性昏迷;也可能是漫长的,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重度意识障碍.

  • 婴儿重症肺炎并发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程序探讨

    作者:蔡美英;李炳照;扬莹;毕青

    目的 观察自创的简化复苏程序对婴儿重症肺炎并发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84例婴儿重症肺炎并发心跳呼吸骤停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2例.甲组按传统的方法复苏、乙组用自制的简化程序复苏:①畅通呼吸道、高流量吸氧,不用口对口、呼吸机等方法;②心、肺同时复苏、使人工呼吸、循环同时建立;③同时投入ATP、5%碳酸氢钠、川芎嗪注射液、20%甘露醇、盐酸东莨菪碱治疗.两组原发病及其他并发症等治疗方法完全相同.结果 甲组抢救成活率、成功率分别是47.60%,56.96%,乙组则分别是76.10%和82.46%;成活者治愈疗程甲组为10.85±2.32 d,乙组为8.47±1.61 d,P均<0.01.结论 自制的简化的复苏程序对婴儿重症肺炎并发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疗效显著.

  • 78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监护体会

    作者:娄益环;蔡美英;王亚娟

    目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做到人人熟练掌握.方法 对2006年78例窒息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9例完全康复,7例出现后遗症,3例死亡.结论 快、稳、准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1211 条记录 5/61 页 « 12345678...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