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族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2例

    作者:申铁兵;孟秀英

    病例1,女,17岁.2000年7月入院.2个月前自觉下牙憋胀,扪及牙槽隆起,无痛,渐增大.5年前行"右上颌骨囊肿刮治术",病理诊断为角化囊肿.下颌正中唇侧可扪及膨隆,无压痛,无红肿.X线片示,下颌骨正中有一低密影;左右下颌角处各有一椭圆形低密影;左上颌骨有一低密影,内含一颗牙齿:右侧第3、左侧第3、4肋呈叉状肋畸表.治疗:全麻下行"上下颌骨多发囊肿刮治术",手术刮除4处囊肿.病理诊断为:纤维组织囊壁,内衬角化鳞状上皮,角化物较多,符合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随访4年,无复发.

  •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文献复习

    作者:冷冰;郭家妍;王玉新;黄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个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多发基底细胞癌、牙源性的角化囊肿、分叉肋、脊柱畸形、掌跖的坑状凹陷及大脑镰或小脑幕的钙化等.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病例人手,通过将临床诊治与文献回顾相结合深入学习这个疾病.

  • 手术治疗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79例回顾分析

    作者:李小东;封兴华;李光辉

    目的 评价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8年3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完整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复发病例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相应治疗效果.结果 79例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采用保守性治疗和根治性治疗手术方式.(1)保守外科治疗后复发率为29.7%(11/37);其中单纯刮治术治疗后复发率为80.0%(8/10);刮治加微波热凝或射频消融、刮治加冷冻治疗后复发率为11.1%(3/27).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率为2.3%(1/42).(2)单纯刮治术治疗的复发病例平均复发时间为21.8个月;刮治加冷冻、刮治加微波热凝或射频消融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7.6个月;1例根治性治疗患者于术后4年复发.(3)保守外科治疗后病例无明显外形及功能障碍,根治性治疗有不同程度面部畸形、咬合障碍.结论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治疗首选仍为根治性治疗,但对部分病例,采用积极保守性手术治疗,可减少截骨所造成并发症,降低复发率,达到与根治性治疗相近的治疗效果.

  • 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综合序列治疗1例报告

    作者:亚尔肯·阿吉;买布拜木·买买提依明;卡米力江·买买提明;木合塔尔·霍加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发生于颌骨的囊性肿物,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临床表现为囊肿在颌骨内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以前在临床上,手术切除囊肿并拔除波及的患牙意味着治疗的结束.但是,手术造成的大面积骨缺损和牙齿缺失会破坏患者牙列的完整性,降低咀嚼功能,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水平[1].

  • bax蛋白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洁;钟鸣;刘敬东;张允凯;李锦程

    目的:检测基因bax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方法对75例成釉细胞瘤进行bax蛋白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和牙源性角化囊肿作对照.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20例成釉细胞瘤、12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bax mRNA.结果:bax蛋白阳性率正常口腔黏膜为77.8%(7/9),牙源性角化囊肿为65.7%(23/35),成釉细胞瘤为74.7%(56/75)(P<0.01).成釉细胞瘤复发组、原发组、恶变分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在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欣梅;钟鸣;王洁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成釉细胞瘤(A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例正常口腔黏膜,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61例AB中bFGF的定位表达.结果:bFGF在AB中的表达明显高于OKC及正常口腔黏膜(P<0.05),在AB原发、复发、恶变的不同病变中,bFGF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加(P<0.05).结论:AB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bFGF的高表达密切相关,bFGF可能为AB血管生成的主要因子之一.

  • p53蛋白和p53 mRNA在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钟鸣;王秀侠;李自娟;王洁

    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p53蛋白及p53 mRNA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p53蛋白和p53 mRNA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AB、OKC及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核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44.0%扫33.3%,组间差异显著(P<0.01).伴随AB的复发与恶变,p53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增加,核表达数目增多,组间差异显著(P<0.01).角化细胞颗粒细胞p53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失,但却有p53mRNA的阳性产物.p53mRNA与p53蛋白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r=-0.957,P<0.01).结论:p53蛋白和p53 mRNA的表达是判断成釉细胞瘤预后的指标.

  • 牙源性角化囊肿细胞增殖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

    作者:张文彪;赵怡芳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含牙囊肿、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中Ki-67表达较含牙囊肿高,与正常口腔上皮相似;复发的与未复发的牙源性角化囊肿Ki-67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牙源性角化囊肿中EGFR表达呈阳性.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增殖活跃,上皮增殖生长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有关.

  •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手术治疗:保守性或根治性方法

    作者:赵怡芳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因其侵袭性行为、组织学和遗传学方面的新发现,在WHO的分类中已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ur,KCOT).本文复习了这种病变的生物学特点,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介绍保守性和根治性治疗策略.

  • c-myc mRNA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

    作者:李自娟;钟鸣;王洁;张波;侯琳

    目的:研究成釉细胞瘤(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c-myc mRNA的表达,探讨c-myc在AB和OKC中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使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4例AB、16例OKC和7例口腔正常黏膜(NOM)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并将AB按原发、复发、恶变分组,结果使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OKC及NOM组织中c-myc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75.0%(12/16)和14.3%(1/7),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5.488,P<0.05).原发组AB中c-myc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1.0%,复发组为94.7%,恶变组为100.0%,伴随原发、复发、恶变,差异有显著性(x2=16.912,P<0.05).结论:c-myc表达在AB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c-myc mRNA的表达与AB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关,伴随其生物学行为变化,c-myc mRNA表达增强;提示c-myc有可能成为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 成釉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剂表达的意义

    作者:钟鸣;韩有萍;王洁;李自娟;包刚;岳阳丽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探讨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AB的MMP-2、MMP-9、TIMP-1的表达,同时以口腔黏膜8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OKC)10例为对照.结果MMP-2、MMP-9在正常黏膜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OKC棘层细胞中强阳性表达2例,阴性或弱阳性8例,基底层细胞表达较弱或阴性.在AB的外周层及星网状层细胞中,强阳性表达28例和30例(在MMP-2中组间相比P<0.001).MMp-9中AB与正常黏膜及OKC比较,P<0.05.MMP在AB间质细胞表达为阳性,且随组织学分级变化而增高,但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理分型无关(P>0.05).TIMP-1在正常黏膜、间质组织、AB及OKC中均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结论MMP-2和MMP-9蛋白的高表达与AB的复发有关,MMPs与TIMPs的蛋白表达失平衡,可能为AB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基质细胞产生的MMPs蛋白活性,也可能为AB利用且在侵袭性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

  • 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

    作者:王洁;钟鸣;张陆乔;王岩;王兆元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成釉细胞瘤(AB)及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的表达及其与AB、OKC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8例AB、10例OKC、7例正常口腔黏膜(NOM)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合病例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ICAM-1和VCAM-1在AB、OKC和N0M 3组表达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ICAM-1在AB中的阳性率达65.2%,显著高于NOM(14.3%),OKC(60.0%)与NOM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VCAM-1在AB中的阳性血管数也显著高于OKC和NOM.ICAM-1和VCAM-1表达与AB的组织病理分型、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与AB及OKC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分化与增殖有关.

  • 人成釉细胞瘤中端粒酶与抑癌基因p53的表达

    作者:钟鸣;张陆荘;王洁;张波;候琳

    目的探讨端粒酶hTR、hTERT基因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并与p53蛋白相比较,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4例AB的hTR和hTERT的表达及49例AB的p53蛋白,将二者进行分析,同时以7例口腔黏膜为对照.结果 94.4%(51/54)的AB有hTR、hTERTmRNA的表达,81.2%(13/16)和87.5%(14/16)的牙源性角化囊肿(0dontogenic keratocyst,0KC)及2/7和1/7例的正常口腔黏膜分别有hTR和hTERT mRNA表达,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hTR与hTERT在AB中表达具有相关性(rs=1.000,P<0.001).p53蛋白在85.7%(42/49)AB、44%(11/25)OKC、33.3%(1/3)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的细胞核为阳性.hTERT与p53蛋白的rs=0.754,P<0.001,hTR与p53蛋白的rs=0.536,呈正相关,P<0.001.结论 hTR和hTERT在AB中的检出率高于p53蛋白,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P<0.001),并与AB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 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增长速率的临床评价

    作者:陈刚;赵熠;刘冰;赵怡芳

    目的:评价和分析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增长速率及其早期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剜除术后X线显示复发并随访6~36个月的3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在X线片上测量比较囊肿大直径,计算其年均增长速率,并评估其早期影像学特征.结果:8个复发性囊肿增长速率为0.67~22.0mm/a,平均为4.79mm/a.术后短期内的复发病变生长较快,且病变一般无明显硬化缘.此外,早期发现的多个独立的小的复发病变可逐渐增长,融合成多房性囊肿.结论: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增长速率与其复发时间密切相关,多个独立的小囊肿在迅速增大后可形成多房性病变.

  • 36例与阻生牙相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江中军;钟文群;赵熠;刘冰

    目的:分析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3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36例与阻生牙有关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77∶1,下颌磨牙-下颌支部26例,占72.22%;19例(52.8%)在20~30岁就诊.单房型27例(75%),多房型9例(25%);牙冠位于囊内13例(36.11%),整个牙位于病变内15例(41.67%),而阻生牙位于病变一侧8例(22.22%).结论: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一个主要影像学特点是,整个牙被病变包绕或位于囊肿一侧,而表现为冠周密度减低影像者较少.

  • 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永杰;李思毅;徐立群;吕晓智;张陈平

    目的:评价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61例经减压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病例,随访6个月~5a,进行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在全景片上测量减压术后病灶的长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计算Fisher确切概率.结果: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周围骨质再生改建,囊腔逐渐缩小,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倾斜移位的牙长轴逐渐纠正.减压术后引流期维持6~23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的有效率为91.8%,单房型角化囊肿的疗效优于多房型,不同年龄组间的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本组资料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减压术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有效方法.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杨绍滨;薛娇;庞宝兴;袁荣涛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与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ZD3和JNK3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24、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FITC-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ZD3和JNK3的表达.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CG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抑制OKC上皮细胞增殖.低浓度EGCG(0~20 μmol/L)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高浓度EGCG(40~320 wmol/L)对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EGCG (20、160、320μmol/L)诱导OKC上皮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P<0.05),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EGCG可下调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ZD3和JNK3的表达(P<0.05).结论:EGCG抑制OKC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断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ZD3和JNK3的表达有关.

  • 7.开窗术作为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决定性治疗

    作者:

  • 牙源性角化囊肿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和p53的关系

    作者:胡永;朱丽芳;吴煜农;刘来奎

    目的:初步探讨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Caspase-3和p53在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TUNEL法检测40例OKC(原发20例,复发20例)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KC中Survivin、Caspase-3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OKC中凋亡细胞见于衬里上皮表层细胞;Survivin蛋白阳性染色见于26例(65%)OKC上皮基底层及基底上层细胞中,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见于18例(45%)OKC上皮表层细胞中,p53蛋白在OKC中不表达.结论: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和Caspase-3在OKC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 牙源性角化囊肿--即将被恢复“名誉”

    作者:李铁军

    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于1956年先报道[1]。与其它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 OKC 的衬里上皮增殖活跃,临床上常表现颌骨的膨隆和破坏,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因此倍受关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头颈部肿瘤的分类中[2],将其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认为其病变性质属肿瘤。该新命名一出现便引起诸多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OKC的病变性质仍存疑问,还不能做出简单的“非囊即瘤”的结论。尽管未达成共识, WHO的肿瘤分类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之后的学术界还是较多地使用了“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这一命名。由于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仍坚持使用OKC,所以过去的十年中,专业文献和书籍中有关OKC的命名较为混乱,时“瘤”时“囊”,无法统一[3]。前不久,笔者应WHO国际肿瘤研究所之邀,与国际同行Speight教授等一起,完成了第四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中有关OKC章节的编写,虽然目前尚未后定稿,但有一点可以预告的是新分类将恢复使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命名。以下,笔者结合本课题组长期以来有关OKC的系列研究结果,就相关问题作简要评述。

91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