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对比研究

    作者:范卫君;张亮;吕衍春;李娴;欧阳育树;王立刚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灌注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和14例胃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Philips CT-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进展期胃癌中,15例(71.4%)的TDC曲线特征为较陡峭的上升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其余6例(28.6%)的TDC曲线上升支较乎缓,在较高灌注水平亦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14例胃淋巴瘤中,9例(64.3%)TDC曲线的上升支平缓,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5例(35.7%)的TDC曲线上升支平缓,在较高灌注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较快.胃癌组BV值为(15.68±6.27)ml/100 g,胃淋巴瘤组BV值为(6.37±2.37)ml/100 g,胃癌的BV值明显高于胃淋巴瘤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胃淋巴瘤的TTP值分别为(33.10±7.83)s和(38.77±12.4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TDC曲线和灌注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扫描延迟时间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燕;王波

    目的 探讨MSCT成年人肺动脉成像扫描延迟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00例成年人行胸部增强CT扫描,其中70例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测肺动脉主干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时间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另30例采用统计所得数据为扫描参数行胸部增强CT扫描,并对肺动脉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扫描延迟时间与体重、年龄、性别的线性相关分析无明显相关;心率与扫描延迟时间有明显负相关(r=-0.423,P<0.01),且心率<60次/min与≥60次/min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心率<60次/min、心率≥60次/min分别延迟15s、12 s直接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肺动脉重建图像具有可评价性.结论 在MSCT肺动脉成像检查中,注射速率3.5 ml/s,心率<60 次/min、心率≥60次/min分别延迟15s、12s可取得较好的三维血管重建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血供评价

    作者:王宇超;韩岳珊;田盛东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进行CTPI检查,然后对HCC病灶和其周围正常肝组织的CTPI图像、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及灌注参数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的肝动脉灌注值(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值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P<0.01),而门静脉灌注值(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值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1);HAP、HPI、PVP图和TDC图能够更直观、清晰的反应肿瘤的供血情况。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CTP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有望成为一种临床常规的检查方法。

  • 软组织肿块的CT征象研究

    作者:张堂世;靳宏星;宋利平;杨继虎;代幼华;王生杰;张建新;殷卫东

    目的分析常见的各类软组织肿瘤的CT征象,得出其时间-密度曲线,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4例软组织肿块.所有肿瘤部位均先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并作增强后延时2、5、8 min单层面扫描,得出同一部位的不同时间-密度图像,测出CT值作统计学处理,得出各类型瘤体的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软组织肉瘤、恶性神经类净增值40~70 Hu,延时呈缓慢下降;大的癌肿早期净增值40~80 Hu,延时呈梯度下降;转移性瘤体净增值20~30 Hu,延时呈幅度较低的下降;良性瘤体早期增强不明显,净增值一般不超过20Hu,延时呈平缓下降的曲线.结论各类肿瘤具有特征性的时间-密度曲线,能提高影像医师对肿块的诊断、鉴别诊断能力.

  • 宫颈癌CT灌注参数与肿瘤内MVD计数及其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崔志新;王胜林;曹振东;贾丽美;张玉娟;邢恩鸿

    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及其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对宫颈癌生长、发展等生物学行为的诊断价值,探索CT灌注成像在宫颈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2012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的40例宫颈癌患者(Ⅰb2~Ⅱb期)的组织标本,患者均于术前利用多排螺旋CT行灌注扫描;并取26例癌旁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测定宫颈癌及瘤旁宫颈组织标本CT灌注成像数据,采集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信息,并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对照,通过x2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参数与MVD密切相关;宫颈癌组织时间-密度曲线(TDC)为速升型且峰值高,与癌旁宫颈组织的低平型曲线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灌注参数BF/BV/MTT/PS均高于癌旁宫颈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F/BV/MTT值与MVD呈正相关;在宫颈癌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浸润深度等组中对照,灌注参数BF/BV/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在辅助宫颈癌诊断、评估癌肿分期及侵袭情况、转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的提示性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时间-密度曲线"在肺孤立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韩向君;张铎;孟恒;陈彪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进行动态和小螺旋靶增强扫描,采用层厚3mm,螺距1~1.5,100ml造影剂以2.5ml/s速度静脉注射.分别于延时后1min,2min,3min,5min四个时相扫描,并测量病灶CT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不同性质的病灶增强值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癌的增强值40.5±4.9Hu,低度恶性肿瘤增强值34.3±5.8Hu,良性肿瘤增强值11.0±5.4Hu,结核瘤增强值8.2±2.4Hu,炎性假瘤增强值54.4±6.0Hu.结论:"时间-密度曲线"分析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扫描中,根据病灶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扫描方式,是提高诊断率的基础.

  • 对比剂流量对腹部脏器CT增强的影响

    作者:赵殿辉;沈天真;陈九如;洪泳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CT对比剂与佳CT扫描时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25例分成5组,以1.5ml/kg体重静脉注射对比剂,流量分别为2、3、4、5和6ml/s.采用电子束CT多层流动模式对腹部进行扫描,获得肝脏、胰腺、脾脏等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比较各组腹部脏器多个兴趣区对比剂到达峰值的时间(PT)、上升时间(RT)、平均通过时间(MTT)、到达峰值的CT值(PV)和上升CT值(RV).结果:腹部脏器的PT、RT、MTT随对比剂流量升高明显缩短(p<0.05).当对比剂流量超过3ml/s时腹部多数脏器可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结论:当对比剂剂量相对固定时腹部脏器佳扫描时间窗应随对比剂流量改变而改变.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选择较快速的对比剂流量(≥3ml/s).

  • 时间-密度曲线对间接性下肢深静脉CT成像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国滨;郝楠馨;常时新;庞闽厦

    目的 探讨股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对间接性下肢深静脉CT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10人,排除心肺疾病、循环障碍和造影剂禁忌证. 应用16-MSCT在股骨颈水平行股静脉同层动态扫描,扫描时间段为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后70 ~380 s,间隔10 s,造影剂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3.0 ml/s,记录各时间点CT值, 绘制股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并测量峰值与峰值时间. 结果 (1) 股静脉CT时间-密度曲线显示:各曲线呈宽大的缓升缓降波形,上升段相对较短,到达峰值后为缓慢的下降段.(2) 各曲线峰值范围76~125 HU,中位数为95 HU,平均数为105 HU.(3) 峰值时间变化较大,90%(9/10)检查者的峰值出现在120~180 s.结论 股静脉时间-密度曲线表明造影剂的剂量与扫描时间的选择是间接下肢静脉CTV检查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

  •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

    作者:钟建国;龚建平;钱铭辉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的新方法.方法 对50名进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注射总量9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持续时间30s.根据所测随时间而演变的主动脉强化CT值数据绘制出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和主动脉强化峰值.结果 50例中,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平均(10±3.0)s,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平均(23.5±3.4)s,主动脉强化峰值平均(264.38±46.8)HU.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主要有三种类刑:(1)平台山峰型,23例,占46%;(2)山峰型16例,占32%;(3)平台型8例,占16%:其他3例,占6%.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

  • 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佳时间窗的确定

    作者:张晓明;李传福;马祥兴;王青;刘松涛

    目的:确定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期的适扫描时间窗。方法:对100例非胰腺病患者行胰腺螺旋CT增强扫描。70例行双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45s和65~85s;30例行单期扫描,扫描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45~65s。造影剂用量95~100ml,注射速度3ml/s,层厚3~5mm,pitch=1.0。统计并计算正常胰腺在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间点(25~85s)的密度增强值,并绘出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时间-密度曲线显示,胰腺的密度增强值在开始注射造影剂后43s达到峰值,胰腺密度增强值超过50Hu的时间区间为28~52s。结论:以3ml/s速度注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95~100ml时,对窗宽为20s的扫描时间窗而言,胰腺期的扫描延迟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30s。

  •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 实验性脑脓肿CT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周正扬;钱铭辉;胡春洪

    目的明确脑脓肿脑炎期与包膜期CT分期标准.材料与方法对14只犬脑脓肿模型在不同时间进行CT增强延迟扫描与病理研究,绘制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脑炎期以"血管周围套"为镜下特征,包膜期表现为5个独特的组织学区带.脑炎期脓肿延迟扫描10分钟强化达到峰值,30分钟对比剂弥散进入病灶中央坏死区内,60分钟强化程度无明显改变;包膜期脓肿延迟扫描10分钟强化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60分钟内未见强化环内有对比剂充填.结论通过CT增强延迟扫描表现和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可区分脑炎期和包膜期脓肿.

  • 孤立性肺结节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良恶性的特异性与灵敏度

    作者:何超;林万里;任巧文

    目的: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分析三种类型结节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6例,使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CT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对病理类型已确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区别和联系。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性为85.00%;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走势存在差异;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强化峰值和主动脉强化值之比(SPH/PPH)与良性结节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的PH、SPH/PPH与炎性结节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的确诊率。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 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兔囊状动脉瘤

    作者:王奎重;刘建民;杨志刚;黄清海;许奕;洪波;陆南

    目的 评估单纯使用新型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采用弹性酶诱导方法,在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制作动脉瘤模型,实验组载瘤动脉内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对照组不植入支架.观察3个月,复查造影并行统计学分析,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对实验组支架植入前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拟合动脉瘤内时间-密度曲线.结果 实验组载瘤动脉内均成功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其中1个动脉瘤植入后即刻和3个月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其余5个动脉瘤显影较淡;3个月时,DSA显示支架位置均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支架植入后时间-密度曲线与术前相比,对流相降低而弥散相增加.对照组1只动物造影前死于麻醉意外,其余5只观察3个月,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理显示:实验组1只不显影的动脉瘤血管内膜已完全覆盖支架,而另5只未愈合的动脉瘤颈部支架仍然裸露;对照组动脉瘤体厚薄不均匀,弹力层均消失.结论 单纯使用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可促进兔囊状动脉瘤愈合,且对载瘤动脉无明显影响.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的定量分析

    作者:罗沛霖;洪璇阳;王海林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及正常基底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对14例VBD患者及2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头颅CT灌注检查,绘制基底动脉TDC图并对各参数进行量化及对照分析.结果:VBD组的达峰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D组比对照组达峰时间延长.VBD组的峰值及斜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D组基底动脉直径与斜率呈正相关(P< 0.05),与达峰时间及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VBD患者TDC的定量分析研究,能了解VBD患者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 肺部孤立性病变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分析

    作者:刘卫金;邹利光;廖翠薇;张启川;戚跃勇;王文献

    目的 探讨肺部孤立性病变同层动态CT扫描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7例肺部孤立性病变按电影模式进行同层动态CT扫描,分析不同性质病变拟合的时间-密度曲线(fitting time-densitycurve,flDC)走势和峰值高度的筹异.结果 恶性和炎性组的峰值高(peak height,PH)、病变与主动脉峰值高比率(M/A)[分别为(26.00±5.87)Hu,(10.00±2.87)%;(32.25±11.00)Hu,(12.68±3.36)%]均明显大于良性组[(10.29±6.10)Hu,(3.75±2.22)%](P<0.01);恶性组的FTDC主要表现为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或无下降支;炎性组的FTDC表现为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曲线峰值较高;良性组的FTDC多数表现为曲线走势平坦.结论 MSCT同层动态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有助于肺部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6层螺旋CT时间-密度曲线定量区分主动脉夹层真假腔

    作者:杨志刚;卢春燕;周翔平;余建群;李真林;袁元

    目的 评价时间-密度曲线定量区分主动脉夹层(夹层)真、假腔的价值.方法 运用16层螺旋CT动态扫描28例经手术或临床影像证实的夹层患者,利用 DynEva 动态分析软件测定夹层真假腔循环时间,得出真假腔循环时间的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配对t检验对真假腔循环时间参数(CT 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夹层患者真腔CT峰值[(71.87±35.14)HU]高于假腔峰值[(45.58±24.00) HU,P<0.05],真腔 CT 峰值的到达时间[(23.43±5.73)s]早于假腔CT峰值的到达时间[(29.46±6.27)s,P<0.05].28例夹层真腔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表现为速升速降型22例(78.6%),速升缓降型6例(21.4%);假腔的曲线类型表现为缓升缓降型18例(64.3%),速升缓降型10例(35.7%).结论 时间-密度曲线显示真腔 CT 峰值高于假腔峰值,且CT峰值的到达时间早于假腔.时间-密度曲线能借助造影剂在夹层真假腔的循环分布,反映夹层真假腔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一种区分夹层真假腔新颖的、定量的方法.

  • 肺孤立性病灶首过期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作者:邓东;张小波;龙莉玲;黄仲奎;秦宇红;林盛才;李春兰;梁玉梅;杨新官

    目的 分析比较肺孤立性病灶多层螺旋CT(MSCT)首过期灌注时间-密度曲线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孤立性病灶患者术前行MSCT首过期灌注扫描,包括恶性病变25例,良性和炎性病变各7例.所得图像数据经计算机获得病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析病灶TDC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 肺孤立性病灶不同类型之间的TD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25例均为TDC-A型曲线(25/25);良性组7例多以TDC-C型为主(6/7);炎性组7例既有TDC-A型(3/7)又有TDC-B型(4/7).TDC-A型曲线和TDC-B型曲线的MVD计数、VEGF表达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TDC-C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首过期灌注扫描,有助于肺孤立性病灶的鉴别诊断;TDC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孤立性病灶的血管生成活性.

  • 足背静脉注射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作者:李毅红;程敬亮

    目的:应用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正常人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足背静脉注射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佳延迟时间.方法:20例正常人和2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于第一肝门水平门静脉主干分叉以下10mm处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量1.5m1/kg,注射速率3ml/s,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5s开始扫描,以后每隔5s扫描1次,持续至120s.分别测量同一层面腹主动脉、肝脏的CT值,描绘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正常组与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266.81±33.86)Hu,(258.85±29.47)Hu(P>0.05).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45.04±3.42)s,(44.93±3.37)s(P>0.05),肝脏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25.68±18.61)Hu,(96.16±13.41)Hu(P<0.05),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74.32±4.64)s,(84.96±4.53)s(P<0.05).结论:造影剂从足背静脉注射行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欲清晰显示并诊断肝内病灶,造影剂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正常人及肝硬化病人动脉期佳扫描延迟时间为40s,正常人与肝硬化病人门脉期佳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75s、85s.

  • 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应用

    作者:张国滨

    目的探讨螺旋CT胰腺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正常人63例,胰腺疾病患者63例,分组进行螺旋CT双期薄层扫描.A组52例,分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B组74例,分胰腺期和肝脏期扫描.分别测定各期胰腺、病灶的CT值.选取正常胰腺病人50例,统计正常胰腺在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间点的密度增强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正常组,胰腺在胰腺期的增强值高于其他期(P<0.05);异常组,胰腺-病灶的对比差值,胰腺期优于其他期(P<0.05).正常胰腺的时间密度曲线显示,胰腺的密度增强值在注射造影剂后42s达到高峰,胰腺密度增强值超过50Hu的时间在30-50s.结论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应分为胰腺期和肝脏期,并在胰腺期应用薄层扫描,该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