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在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海林;王利伟;陈谦;殷信道;施万印;王薇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1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资料.双源CT检查采用双能量扫描法和自动电流跟踪技术.分别计算单一压迫和双重压迫的髂静脉受压程度,观察双重压迫的CT和DSA表现并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在31例患者中观察到单一和双重压迫的比例分别为67.7%(n=21)和32.3%(n=10),左髂总静脉在大压迫处的平均直径单一压迫为(3.21±1.06)mm,双重压迫为(2.91±1.39)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重压迫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沿着左髂总静脉上面的长段压迫,另一种是近髂外静脉开口处的纵向压迫.单一和双重压迫的受压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57).结论 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不少见,CT血管成像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 间接法CT静脉造影和磁共振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炜;王丽;李耀国;郭冬梅

    目的:探讨间接法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4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行间接法MRV检查、18例行间接法CTV检查,其中两例患者同时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下肢CTV检查。分析CTV和MRV图像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计算CTV和MR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下肢DVT的CTV和MRV图像主要表现为静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中断,横断位同心圆或偏心性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形成,检查结果易受植入物、心功能等因素影响。两例患者行肺动脉CTA及下肢CTV检查均显示肺动脉栓塞和下肢DVT。MR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为96.2%(76/79)、特异度为99.7%(352/353)、阳性预测值为98.7%(76/77)、阴性预测值为99.2%(352/355)。CT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9.1%(231/233)、阳性预测值为96.3%(52/54)、阴性预测值为98.7%(231/234)。结论间接法CTV和MRV均可准确诊断下肢DVT,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诊断上肢静脉血栓

    作者:樊健慧;李治

    目的 探讨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CTV)诊断上肢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 对22例超声提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行CTV,采用MPR、MIP、VR、CPR等进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范围、管腔内病变及周围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22例CTV均清楚显示狭窄位置、范围及程度,其中10例血栓位于锁骨下静脉,6例位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交汇处,4例位于无名静脉,腋静脉2例.结论 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可快速、相对无创、较清晰地显示上肢静脉血栓.

  • 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静脉造影与MR、多普勒超声对比研究

    作者:许伟;祖茂衡;徐浩;徐凯;崔建华;王兴田

    目的评价静脉造影、MR、多普勒超声对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静脉造影、MR、多普勒超声表现,比较三种检查方法显示该组病例肝脏形态、肝静脉、肝内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MR显示肝脏特别是尾叶体积增大, 肝脏信号不均,显示有肝内侧支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显示有肝内侧支血管,显示有肝外侧支血管如脐静脉重开.正确全面的静脉造影可以确诊肝静脉阻塞、并可显示下腔静脉狭窄等间接征象.结论 MRI对显示肝脏形态、阻塞部位性质较为敏感,多普勒超声则对显示肝静脉狭窄或阻塞、肝内侧支血管有优势,有助于该病的临床初筛,静脉造影作为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的重要步骤,诊断意义重大.静脉造影与MR、多普勒超声相互补充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具备指导意义.

  •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1例

    作者:章文涛;王晓白

    患者男,22岁,无明显诱因右上肢至右肩部肿胀7天,门诊彩色超声示右侧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查体:右上肢明显肿胀,累及右肩,皮肤发绀,张力稍高,按压无凹陷,无压痛,皮温较左侧稍低.右上肢周径:肘上5 cm处约33 cm,肘下5 cm约31 cm;左上肢周径:肘上5 cm约26 cm,肘下5 cm约25 cm.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2812 ng/ml,白细胞13.39×109/L.MRI:右腋静脉近端至右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图1A),静脉造影:右腋静脉近端至锁骨下静脉闭塞,周围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图1B).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反复右肩关节外展习惯,临床诊断:Paget-Schroetter综合征.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右上肢肿胀逐渐减轻,入院第10天右上肢皮肤颜色及温度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嘱其改正右肩外展习惯,口服华法林抗凝,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INR于2.0~3.0.3个月后复查右锁骨下静脉血栓消失,静脉回流通畅(图1C、1D).

  •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立功;张桂欣;陈先;刘兰泽;卢占斌;孙来卿;张军军;安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而且还有因肺栓塞导致死亡的危险.SCI后DVT的危险性高,在没有预防的情况下使用静脉造影术可探查到DVT的发生率高达81%,出现症状的DVT在12%-23%之间.所有的SCI后患者被推荐药物联合机械装置的办法预防DVT[1].

  • 下肢静脉曲张的深静脉顺行造影X线分析

    作者:夏建洪;张喜成;陈建华

    下肢静脉曲张作为外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很多,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虽是一种有创检查,但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以充分了解静脉病变原因及静脉瓣的破坏情况和范围,目前仍是下肢静脉疾病为可靠的诊断方法[1].我院自2001-07以来对肢体行进行深静脉顺行造影,对其X线征象分析如下.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多排螺旋CT表现

    作者:赵丽琴;贺文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研究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图像,研究其胃静脉曲张的部位、形态及侧支循环特点.结果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以孤立型胃静脉曲张多见(88.89%),形态为多纡曲状(88.89%),胃周静脉以胃网膜静脉曲张为特征(100%).结论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在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上可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具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直接法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作者:孙辉红;陈群林;林征宇;陈小荣;江飞;江红玲

    目的 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临床怀疑IVCS的患者先后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及直接法髂静脉MSCTV检查,评价两种方法对髂静脉的显示能力;以DSA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IVC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8例中,经直接法髂静脉MSCTV检查,髂静脉显示清晰26例,显示不清2例;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髂静脉显示清晰19例,显示不清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3,P=0.019).直接法髂静脉MSCTV对IVCS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65% (22/23)、80.00%(4/5),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5.22%(15/23)、80.00%(4/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直接法髂静脉MSCTV诊断IVCS具有较高敏感度,有助于检出IVCS.

  • 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评估植入Cuff导管后的中心静脉

    作者:粟丽;余建群;彭礼清;张文钊;刘莹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DCTV)对评估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导管相关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10例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均接受胸部MDCTV检查.观察静脉导管术后相关的CT特征,包括导管置入位置、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位置、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MDCTV示Cuff导管主要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02/110,92.73%),其次是左侧颈内静脉(5/110,4.55%)、右侧锁骨下静脉(2/110,1.82%)以及右侧头臂静脉(1/110,0.91%).导管尖端主要位于右心房(57/110,51.82%)和上腔静脉(47/110,42.73%),少数在下腔静脉内(6/110,5.45%).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8.18%(64/110).不同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64例)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非血栓组(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主要发生于上腔静脉(41/64,64.06%)、右侧头臂静脉(23/64,35.94%)及右侧颈内静脉(14/64,21.86%),少许见于左侧头臂静脉(3/64,4.69%)、左侧颈内静脉(3/64,4.69%)和右侧锁骨下静脉(2/64,3.13%).中心静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者共68例(68/110,61.82%),其中有22例累及多条静脉,其主要发生于右侧头臂静脉(45/68,66.18%)及右侧颈内静脉(28/68,41.18%).结论 MDCTV技术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中心静脉留置的带Cuff双腔导管.

  • 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

    作者:张传臣;张兆琪;赵轶轲;陆东旭;晏子旭;王瑞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对13例疑诊为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P检查,通过Vitrea 4.0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VR、MIP及MPR重建.由1名医师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上方1 cm处的CT值,另2名医师采用9段分段法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对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下腔静脉CTP检查;CT值为(341.33±62.95)HU;13例共117个血管节段中,图像质量为优、良、中等、差的节段分别为64、29、16、8个.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下腔静脉的结构、病变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结论 直接法下腔静脉CTP用以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病变中的诊断效率与误诊分析

    作者:熊建群;王莉;余琛;李应华;张勤勤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显像(CDI)对不同节段下肢静脉血栓、侧支循环形成及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效率.方法 将80例患者90条静脉分为髂静脉段、股-腘静脉段、胫-腓静脉段共270个节段,并与X线静脉造影对照,分析CDI对各节段静脉血栓、侧支循环形成及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效率,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CDI诊断髂静脉段、股-腘静脉段、胫-腓静脉段深静脉血栓、侧支循环形成、瓣膜功能不全的敏感度分别为83.33%(20/24)、94.59%(35/37)、77.78%(21/27)、66.67%(8/12)、84.09%(37/44);特异度分别为76.47%(13/17)、94.34%(50/53)、90.48%(57/63)、93.59%(73/78)、91.30%(42/46);准确率分别为80.49%(33/41)、94.44%(85/90)、77.78%(78/90)、90.00%(81/90)、87.78%(79/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20/24)、92.11%(35/38)、86.67%(21/27)、61.54%(8/13)、90.24%(37/41).髂静脉段血栓漏、误诊8条,股-腘静脉段血栓漏、误诊5条,均为急性、部分栓塞.胫-腓静脉段血栓漏、误诊12条,11例为急性、完全栓塞,1例为慢性、部分栓塞.结论 CDI诊断股-腘静脉段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高于髂静脉、胫-腓静脉段.尽管CDI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较低,但特异度和准确度较高.急性栓塞较易造成漏、误诊.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虞晓龙;李尊;郑建刚;奚静

    目的 与深静脉造影相比,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疑诊下肢DVT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深静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例可疑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65例下肢DVT,深静脉造影诊断64例;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的敏感度为96.88%(62/64),特异度为81.25%(13/1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与深静脉造影相结合,作为诊断DVT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 下肢静脉病变顺行造影X线表现

    作者:黄永火;欧阳羽;欧阳祖彬;冯新明;袁书伟;朱明霞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病变顺行造影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211侧)下肢静脉病变顺行造影X线表现.结果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18侧,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23侧,单纯性瓣膜关闭不全16侧,血栓形成18侧,静脉血管狭窄、管壁毛糙17侧,静脉瘤或弥漫性血管湖12侧,先天性下肢静脉发育异常7侧.结论下肢静脉病变顺行造影能为临床诊断或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静脉造影术
  • 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新淮;王志文;常钧;胡可;张文敏

    目的评价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8例有下肢肿胀病例10人次行该方法检查.结果 10人次间接下肢CT静脉造影轴位像显示良好,依据静脉横径增粗和静脉内充盈缺损均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较下肢静脉造影术和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方法易行、易普及.

  • 静脉超声造影诊断子宫肌瘤

    作者:卢峻;佘志红;熊奕;王慧芳;林琪;甘晗靖;徐金锋;吴瑛

    目的 探讨静脉超声造影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疑诊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记录病灶的增强方式及程度.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72个病灶,≥3 cm的病灶56个,均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包膜增强持续时间较长,与正常肌层充盈方式显著不同;<3 cm的病灶16个,呈环绕型增强8个、树枝状增强2个、混合型增强6个. 结论静脉超声造影对诊断、鉴别诊断子宫肌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初探

    作者:陈群林;孙辉红;林征宇;陈小荣;江飞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浓度和延迟时间,寻求较为理想的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方案.方法 选择下肢静脉疾病患者32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与不同注射速率进行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对图像对比分析,22例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分节段静脉显示能力对比分析.结果 血流相关性伪影为影响CT下肢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注射速率1.5 ml/s和2.5 ml/s组的图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19),稀释浓度为25%与15%的图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3,P=0.068).CT下肢静脉造影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与股静脉显示能力相同(χ~2=2.095,P=0.148),CT下肢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的能力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χ~2=8.324,P=0.004).结论 CT下肢静脉造影髂静脉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采用延迟50 s经足背静脉以2.5 ml/s速度注射45 mgI/ml浓度(非离子型300 mgI/ml对比剂稀释15%)可获得较满意的诊断图像.

  • 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算法优化腹部静脉成像质量

    作者:曹宏志;刘岳峰;梁福兵;宋建文

    目的 探讨应用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MBIR)算法优化腹部CT静脉成像(CTV)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27例可疑腹部病变患者行腹部CT扫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组)、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组)和MBIR(MBIR组)3种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测量背部肌肉、背部脂肪、肝实质、胰腺实质、脾实质的噪声及CT值,计算门静脉、胰静脉、脾静脉及下腔静脉的CNR;采用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图像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BIR组图像噪声低于ASiR组(P<0.001),而二者均低于FBP组(P均<0.05);与FBP组图像相比,ASiR组和MBIR组图像噪声分别降低28.61%和53.53%,CNR分别增加40.92%和158.85%.MBIR组、ASiR组和FBP组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64±0.31)分、(3.74±0.54)分及(3.22±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MBIR重建算法可以明显提高腹部CTV图像质量,并具有降低腹部CTV辐射剂量的潜能.

  • 下肢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的血管造影表现

    作者:陈国强;万志水;强巍

    下肢静脉曲张,肿胀,甚至伴色素沉着,溃疡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其主要原因为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所致.经手术后(高位大隐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常能治愈.但下肢股静脉瓣功能不全,单纯剥脱和结扎后常引起下肢静脉疾病的复发[1].本文总结我院1998-10~2000-06共12例(15支)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下肢静脉顺行法造影复查的资料.着重分析其股静脉瓣术后的功能情况.

  • 下肢浅静脉曲张25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成像研究

    作者:张静;姜建威;殷允娟;侯海燕

    目的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治疗前后需进行大范围CT或X线造影检查,接受的辐射剂量较高.本研究拟评估低剂量CT增强扫描对下肢曲张浅静脉成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0例,根据扫描参数的不同,将连续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标准组):120 kV,250 mAs;Ⅱ组:120 kV,100 mAs;Ⅲ组:100 kV,200 mAs;Ⅳ组.:80 kV,300 mAs.对有效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①Ⅰ~Ⅳ组间年龄、体重指数及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Ⅰ~Ⅳ组间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Ⅳ组的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6,P<0.05).所有图像均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应用较低管电压和较高的管电流(80 kV,300 mAs)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以作为临床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常规扫描参数.

150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