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1例

    作者:章文涛;王晓白

    患者男,22岁,无明显诱因右上肢至右肩部肿胀7天,门诊彩色超声示右侧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查体:右上肢明显肿胀,累及右肩,皮肤发绀,张力稍高,按压无凹陷,无压痛,皮温较左侧稍低.右上肢周径:肘上5 cm处约33 cm,肘下5 cm约31 cm;左上肢周径:肘上5 cm约26 cm,肘下5 cm约25 cm.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2812 ng/ml,白细胞13.39×109/L.MRI:右腋静脉近端至右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图1A),静脉造影:右腋静脉近端至锁骨下静脉闭塞,周围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图1B).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反复右肩关节外展习惯,临床诊断:Paget-Schroetter综合征.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右上肢肿胀逐渐减轻,入院第10天右上肢皮肤颜色及温度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嘱其改正右肩外展习惯,口服华法林抗凝,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INR于2.0~3.0.3个月后复查右锁骨下静脉血栓消失,静脉回流通畅(图1C、1D).

  •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邓礼明;熊国祚;颜亚平;戴先鹏;申昕;胡兵兵;毕国善;陈洁

    目的 探讨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11例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2例通过腔内技术行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球囊扩张成行术后植入支架.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无加重或复发,上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均明显缓解.9例(69.2%)患者获得随访10个月以上,2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余患者症状未复发.结论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较好,腔内支架需慎重.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作者:许荐军;庄永青;钟时汝

    目的:总结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11例UEDVT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静脉造影确诊,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结果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肢体功能改善,彩超检查示静脉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患者均获得随访,8例无复发,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抗凝治疗UEDVT的效果较好。

  • 急性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再通1例

    作者:赵秀芳;司一民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左上肢麻木、胀痛进行性加重5天人院.患者单手提重物后出现左上肢麻木、发僵,皮肤无青紫,较对侧皮肤轻微发红,皮温正常.但活动未受限,患者未在意.后出现胀痛进行性加重,行双上肢血管B超检查,发现左侧锁骨下静脉至腋静脉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为血栓,随后行左上肢动脉CT三维重建,未见明确异常.

  • 上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赵晓宁

    近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肺栓塞以及栓塞后综合征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非常重要.本文对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加以综述;但目前关于上肢静脉血栓资料非常有限,因此有些方面借鉴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指南.

  •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的建立

    作者:蒿若楠;胡芳;张杰;马志承;唐万斌;胡蒙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新娟;郭杰;田素斋

    目的 观察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thrombosis,PICC-UE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住院的经 PICC 化疗的肿瘤患者185例为试验组,给予精细化护理;2015年6月—2016年5月住院的经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174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置管时间和症状 PICC-UEDVT发生率.结果2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 PICC-UE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可以降低患者PICC-UE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初诊肺癌化疗病人PICC置管期间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耿俊颖

    [目的]探讨初诊肺癌化疗病人PICC置管期间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术的肺癌病人3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C置管期间有无上肢DVT形成,分为对照组(353例)和血栓组(23例),对有可能导致两组病人形成不同病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把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初诊肺癌化疗病人PICC置管期间上肢DVT发生率为6.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置管前 D 二聚体值是导致上肢DVT的风险因素。[结论]对初诊化疗的肺癌病人,腺癌、肺癌Ⅲ期和Ⅳ期、高 D 二聚体值是其发生上肢 DVT 的重要风险因素。

  • 超声在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潘莉莉;张晓宏

    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有报道肺栓塞病人有1/3以上合并UEDVT.超声作为一项价格低廉、无创、有效的诊断工具,在UEDVT的诊断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分析

    作者:赵茜;赵权萍

    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患者的上肢静脉、门静脉、内脏及脑部血管、颈部静脉等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均是较典型的深静脉血栓。本文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 特制背心配合早期活动方案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作者:张爱琴;王轶;朱菊华;陆怡雯

    目的:探讨特制背心配合早期活动方案预防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UEDVT)的效果及对电极安全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各50例。实验1组术后穿特制背心,遵循早期活动方案活动;实验2组采用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常规,术后增加穿特制背心,72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采用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常规,不穿背心,72 h后下床活动。评价并比较3组患者U ED V T及电极脱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UEDVT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1组的发生率低;3组患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结论特制背心配合早期活动方案能有效降低U ED V T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继发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作者:仇晓霞;李春梅;孙晓光;郭艳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继发性导管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2013年资料完整的 PICC 置管记录及临床资料共5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继发性异位及 DVT 发生情况。结果510患者中,发现继发性异位21例,占4.12%;发生上肢 DVT 21例,占4.12%,其中,继发性导管异位者9例,占42.86%。结论肿瘤患者实施 PICC 后发生继发性异位易导致上肢 DVT 的发生,临床上要加强 PICC 置管后的观察与维护。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玉珍;郭杏;邱冬;李加平;刘颖

    目的 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2例拟诊为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表现为腔内强弱不等回声和充盈缺损,示无血流信号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变化.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可作为首选方法,其便于对血栓进行动态监测,可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三种评分表预测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比较研究

    作者:朱薇;应燕萍;黄惠桥;凌瑛;陈国连;赵慧函

    目的 比较Caprini、Padua、Seeley三种评分表对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PICC置管患者216例,应用三种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评估,计算各评分表的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三种评分表的佳临界值分别为4.5、3.5、5.0分;灵敏度分别为86.21%、29.31%、53.45%;特异度分别为17.09%、77.22%、84.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7.62%、32.08%、56.3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4%、74.85%、83.2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6、0.529、0.713,Seeley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评分表(均P<0.05).结论 Capri、Padua和Seeley评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其中Seeley评分的预测力较理想,但其敏感性较低.

  • 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作者:徐泽勤;谷涌泉;李建新;郭连瑞;佟铸;高喜翔;郭建明;张建

    目的:总结Angio 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在浅静脉造影路图帮助下,于左侧肘横纹上于肱静脉顺行穿刺开通锁骨下静脉闭塞段后沿导丝送入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对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血栓区域进行尿激酶腔内喷射.反复抽吸后造影可见静脉仍残留明显狭窄,于左锁骨下静脉放置Wallstent支架1枚,扩张后使用球囊进行后扩张,扩张后造影见左锁骨下静脉恢复通畅,未见明显残余狭窄,造影剂无外溢及滞留.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1 min,术中出血量为10 ml.患者行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左侧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血流恢复通畅.术中患者无胸闷憋喘等并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口服拜瑞妥治疗.6个月随访,患者左侧上肢肿胀较前减轻,超声检查左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适用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 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植入后静脉血栓并发症

    作者:徐勋龙

    笔者回顾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起搏器植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64%,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其类似,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患者较其更高.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导致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植入后上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线相关因素(使用双线圈除颤电极及在CRT患者中使用ICD)、患者相关因素(使用临时起搏器和左室射血分数≤0.40).临床上对于有植入侧上肢深静脉使用过临时起搏器和/或左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 ICU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分析与防治进展

    作者:尹萍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及继发引起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 PE)和血栓后综合征(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 PTS)是导致危重病人致残和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ICU (Intensive Care Unit ),医护工作者已经认识到 DV T 是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近几十年有较多的有关DV T 诊断和预防的报道,但多数集中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EDVT )的研究,对ICU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 Extren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UEDVT )的研究在国外陆续有研究报道,而国内报道较少。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者在第38届美国重症医学会年会上报告,医师往往更重视ICU患者发生LEDVT ,但他们的研究发现, ICU 患者发生 UEDVT 的风险并不亚于 LED-VT[1]。笔者通过综述 ICU UEDVT 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策略,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防治此类疾病及其并发症提供参考。其中,U ED V T 药物治疗部分参考《美国胸科医生临床治疗手册》(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 ACCP)及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出版的《DVT形成和治疗指南》[2-3]。

  • 一例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置入上腔静脉滤器并保留导管患者的护理

    作者:徐文洁;鲍爱琴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近年已被国内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作为中心静脉导管,易引起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研究[1]发现,PICC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32%~64.52%,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因血栓脱落引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 锁骨中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作者:曾浪清;曾路路;蒋煜文;林志荣;詹鹏;杨旸

    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术中存在医源性锁骨下动、静脉损伤风险,一旦发生将可能给患者带来患肢缺血、上肢深静脉血栓等灾难性结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笔者结合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右侧锁骨中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文献资料,分析并探讨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其临床处理措施.

  • 肿瘤病人PICC置管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潘韦兰;韦永玲;韦彩捌

    目的 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将本院肿瘤放疗科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行PICC置管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18例作为研究资料,根据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后的临床表现,找出造成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造成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尖端位置未达到上腔静脉、血栓病史、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等,通过加强病情观察和健康教、抬高患侧肢体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论 在PICC置管术后,对患者进行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并进行全面护理,对降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