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胡雪玲;宋娟荣

    目的 探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可转化治疗的CRC肝转移患者268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IVAP组,各134例.随访1年后,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及非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IVAP组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35.7±21.8)d,明显长于PICC组的(246.9±3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导管相关及非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120~170分)的比例明显高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可作为可转化治疗的CRC肝转移患者反复多次化疗过程中的一种长期留置输液途径,此方法方便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感染的护理干预

    作者:杨莉

    目的 临床观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9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PICC,将其分为常规组94例和观察组98例.常规组给予血尿常规等检查,置管前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消毒,穿刺点止血,固定导管及消毒.术后安排患者入病房并滴注抗炎类药物,及时给患者更换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感染类型发生率,术后1周及1,6,10个月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三种不同感染类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1,6,10个月感染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感染具有很好的成效,为临床防治PICC感染提供参考.

  •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恶性肿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袁海珍;杨水秀;喻燕敏

    目的 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恶性肿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应用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序贯综合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置管的并发症情况,另外比较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PICC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可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放疗患者巴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作者:林萍

    目的 分析放疗患者采用上海新典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巴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PICC放疗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 90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78%.结论 PICC后容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影响化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讲解PICC相关知识、加强巡视、做好导管护理,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 优质护理干预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严昭仪

    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4例在化疗期间实施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在一般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数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7.16±1.98)分,SCL-90评分(119.78±5.9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3例(7.14%)、导管渗液2例(2.38%)、皮肤红肿1例(4.76%)、静脉炎3例(7.14%)、非计划性拔管3例(4.76%)、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4.76%),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在PICC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益于患者的治疗.

  • 风险管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徐琳洁;谢珺;蒋芳;郭娟;浦晓瑜

    目的 观察风险管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临床收治的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PICC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ICC期间进行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导管滞留时间和PICC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导管滞留时间较对照组更长,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 两种体表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高玲

    目的 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适位置的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观察组置入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人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 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 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 两种途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比较

    作者:雷福明;王爱萍

    目的 通过分析经外周及中心两种途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优越性、以及后期并发症情况.方法 检索经外周静脉及经中心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回顾经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110例以及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1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比两组资料的置管成功率、血气胸的发生率、导管堵塞、移位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的发生率;总结这两种方法在可行性、优越性和后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对所有观察项进行分析比较,除血气胸并发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观察项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可达到与CVC相同的效果,但其在预防血气胸这一严重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是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 超声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舒红;王秀荣;孙文彦;王凯;宋琦;何桂珍

    目的 评估超声监测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84例超声监测下接受PICC的患者,置管时用超声扫查导管位置,出现异位现象及时调整.结果 84例患者中3例出现导管异位,撤出一定长度后,在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到预定长度, X 光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内预期位置.结论 超声监测下PICC 简单可行,能较好地避免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朱明炜;崔红元;奚桓;叶国栋;李大军;韦军民

    目的 分析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原因,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 170例,6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7例次(0.32%),其中2例合并菌血症,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 6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分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使用聚脲氨酯材质的PICC导管,管尖位置6例次在锁骨下静脉、1例次在颈内静脉;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后,拔出导管并抗凝治疗,5例患者放置上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平均随访10.6个月,4例血栓消失.结论 HCC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管尖位置不当,置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途径.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周红;李莉;范玉珍;热孜亚·阿不来提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对血管刺激而带来的痛苦,同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路.2002年以来我院对216例进行肠外营养、长期输液及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了PICC,其中38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但通过精心护理很快治愈,现总结如下.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和败血症1例

    作者:叶国栋;崔红元;朱明炜;李大军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送至上腔静脉的技术.此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较高和耐受性较好,是接受肠外营养、反复化疗等较长时间接受静脉注射患者常用的手段.

  • 80例老年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

    作者:韩毛毛;沈建美;丁香

    总结了80例老年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术前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穿刺时适当调整患者肢体与躯体角度,掌握好送管力度,防止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后加强护理可延长PICC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行PICC术的成功率为90%,导管留置时间长458d.

  • 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置管及护理

    作者:王碧华;万兴丽;黄希;胡艳玲;苏绍玉;李小文;刘春华;何雪梅;程红;陈琼

    对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合理选择置管时机,置管前回顾分析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正确测量体表长度,在B超引导下将PICC导管尖端留置在左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导管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早期识别PICC相关并发症并做好相应处理;建立特殊病例档案,保证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的安全使用.6例PICC导管留置10~21 d后按计划拔管,留置期间均未出现PICC相关并发症.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的护理研究

    作者:郭静;付淑云;原理;刘菲

    当患者手背静脉条件较差或肿瘤患者注射强刺激化疗药物时常需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不限制臂部及日常活动,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减轻了血管损伤等优越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30例新生儿PICC应用中的体会

    作者:张中翠;杜方;李欣颖;周海燕

    目的:总结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符合置管指征的30例新生儿进行了PICC置管术,回顾性分析应用PICC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结果:30例患儿1次穿刺成功占27例,2次穿刺成功3例,留置期间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例,堵管2例,无1例出现导管脱落和断裂.结论:新生儿采用PICC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保证静脉营养的供给,是治疗新生儿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大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临床预防研究

    作者:张辉;屈中玉;武跃宾;柏璐;李燕

    目的 分析大肠癌患者化疗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感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临床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5年10月大肠癌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538例,其中感染7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使用SPSS1 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置管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阳性菌占53.95%、革兰阴性菌占38.16%和真菌占7.89%;感染种类分别为局部感染占63.16%、导管定植菌感染占34.21%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占2.63%;患者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化疗疗程≥6个及白细胞计数≤3.0×109/L、头静脉穿刺、置管次数≥2次和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和局部感染为主,与年龄、合并慢性疾病、化疗疗程、白细胞计数、穿刺部位、置管次数、留置时间等相关,临床应积极预防护理,以控制和降低感染率.

  •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作者:任世强;张春旭;陈秉烈;岑律军;虞欢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相关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2014年2月 -2017年6月医院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及和耐药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等临床资料,归纳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500例乳腺癌患者感染67例,感染率为13 4.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43 3.0%,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9株占40 2.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6株占16 4.9%,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大部分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耐药性,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美罗培南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较敏感.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及合并基础疾病是乳腺癌患者 PICC置管期感染的相关因素(P<0 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发生感染,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作者:张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护理措施及实施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病例组9例、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细菌培养,对患者年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置管长度和化疗方法5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正常拔管,细菌培养阳性9例,感染率为15.0%,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5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专业小组规范化操作,能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化学治疗等因素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 藻酸盐敷料用于预防微插管鞘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及效果

    作者:蔡昌兰;黄叶莉;李琼;谭敬华;张俊莉;王红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率为17.0%,对照组为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PICC后穿刺点采用藻酸盐敷料止血,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第3天,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185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