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康复方案对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身心健康改善效果的研究

    作者:亓贝尔;董瑞娟;李晓芳;高文斌;刘博

    目的:评价不同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方案对于改善语后聋成年患者听觉能力、降低交流恐惧程度的作用.方法:采用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MHINT)材料、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和中文版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评估36例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接受家庭支持方案、听觉训练方案、心理干预方案康复前后的听觉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①家庭支持方案有利于改善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听觉能力(P<0.05),但对于缓解交流恐惧情绪无效;②听觉训练方案既可改善其听觉能力(P<0.01),亦可降低对二人交谈场景的恐惧程度(P<0.01);③心理干预方案可显著提高其听觉能力,降低其对于二人、多人以及公众场景的交流恐惧程度并有利于提高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整体生活质量(P<0.01).结论:采用听觉言语训练和团体心理干预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有助于缓解人工耳蜗使用者的交流恐惧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使听力障碍者大程度获益.

  • 常用中文言语测听材料在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天花板效应

    作者:王烨;石涯;傅莹;王倩;符一飞;郗昕

    目的:总结目前常用中文言语测试材料在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上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常用的中文言语测试材料,对32例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安静条件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中文BKB语句、中文HINT语句识别率以及嘈杂噪声下HOPE语句识别阈的测试,分析比较各类测试材料在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康复成效评价时的临床适用性.结果: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安静条件下扬扬格词表、中文BKB句表和中文HINT句表的识别率达到100%的人数分别为1人、14人和4人;同时,高分数段(≥85%)人数分别为17人、26人和14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天花板效应.反之,安静条件下单音节字识别率满分为0人,高分数段人数为6人;噪声下HOPE句表识别阈测试不受天花板效应干扰.结论:对于相当一部分语后聋患者,现有的中文言语测试材料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天花板效应.安静条件下单音节字识别率和噪声下HOPE句表识别阈测试更能相对客观地评价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

  • 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作者:李雯;邱建新;余得志;曾银萍

    目的:评价脑白质异常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对伴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研究组)进行术后效果调查,并与无综合征及明显病因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CAP和SIR的结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6个月CAP和SIR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短期来看,轻度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其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无综合征及明显病因的语前聋患儿无显著差别.

  • 成人不同病因人工耳蜗植入术经验总结及效果观察

    作者:杨烨;钱晓云;陈杰;戴艳红;陈峰;俞晨杰;沈晓辉;高下

    目的:总结成人不同致聋病因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注意事项,探讨各种病因对术后听力、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复诊的患者30例,共涉及12种致聋病因,使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在每例患者佩戴人工耳蜗1年时进行问卷随访,并测试其助听听阈.按病因顺序,汇总每例患者量表中6个侧面问题的平均分,声场测试各频率听阈及平均听阈.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助听听阈均好于35 dBHL;28例患者在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及自信心方面平均得分≥75分;26例活动能力平均得分≥75分;22例在社交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平均得分≥75分.结论:符合植入手术指征的不同致聋病因成人患者,植入后听觉感知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手术前后需要对原发病因加以控制;各类致聋原因对患者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取决于耳聋发生时语言中枢的发育状况;各类病因成人患者使用人工耳蜗后能够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后天致聋患者表现尤为显著.

  • HRCT多平面重组耳蜗形态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

    作者:张略;吴佩娜;周正根;黄宏明

    目的:运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耳蜗形态,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有无内耳畸形进行分组;对患者术前颞骨CT进行MPR,在标准方位图像下分别测量耳蜗长径A、宽径B及底转角度γ,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及对不同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测量参数值在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内耳正常组男性耳蜗长径A[(8.79±0.34) mm]及宽径B[(6.58±0.28)mm]均大于女性耳蜗长径A[(8.53±0.47)mm]和宽径B[(6.22±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底转角度γ无性别差异(P>0.05);耳蜗长径A及宽径B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P>0.05),但底转角度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小趋势(r=-0.25,P<0.05);内耳畸形组患者耳蜗宽径B较耳蜗正常组小(P<0.01),但两组的耳蜗长径A及底转角度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HRCT MPR技术测量耳蜗形态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指导手术及为设计个性化电极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发育研究

    作者:郑妍;刘博;董瑞娟;徐天秋;陈静;陈雪静;钟妍;孟超;王红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趋势,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评估提供临床资料.方法:2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手术年龄为11~68个月,平均35.6个月;以76例1~24月龄的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平均月龄6.1个月.使用小龄人工耳蜗儿童音乐能力等级量表进行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评估分别在开机时,开机后1、3、6、9、12及24个月时进行;听力正常婴幼儿评估分别在1、3、6、9、12及24月龄时进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分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5),听力正常婴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分亦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婴幼儿在听力年龄为1、3、6、9、12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听力年龄为24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开机后音乐能力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并在开机12个月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 关于内听道、耳蜗神经管及耳蜗神经畸形分型的建议

    作者:杨军;樊碧云;李幼瑾;吴皓

    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1%~0.3%[1].我国每年出生人口2 000万左右,每年就有2万~6万新增先天性聋儿出生.内耳畸形是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SNHL)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包括骨性畸形、膜性畸形以及细胞水平的异常.先天性SNHL患儿中70%~80%的CT和MRI显示的内耳影像大致正常,能分辨出骨性内耳畸形所致者为20%~30%[2],其中65%为双侧[3].人工耳蜗植入可使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的重度和极重度聋患儿重获听力,而影像学评估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 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手术与术后神经电生理评价与主观检测

    作者:张道行

    目的:探讨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和术后听觉神经电生理反应与听觉言语效果问题,为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在进行101例各种程度和类型的耳蜗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涉及到耳蜗蜗轴骨化7例.耳蜗、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均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蜗轴骨化判断方法:按颞骨高分辨CT水平位和冠状位显示,正常耳蜗中央区的蜗轴结构呈中等密度,其CT值为400~630 HU,骨化时蜗轴密度增高,CT值达900 HU或以上,除外先天性等因素造成的蜗轴骨化或骨性闭锁等因素.进行术中和术后神经电生理与主观听觉言语检查.结果:7例耳蜗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极阻抗检查均正常.7例患者术后均进行EABR检查,1例术后无法引出可识别的EABR波形,其余6例均可以在中段或末端电极部位引出不典型的EABR波形.术后进行声场下的纯音检测:1例EABR无反应患者大给声无反应;其余6例声场下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75 dB.术后听觉言语识别率:1例无听觉反应患者术后言语识别率为0,其余6例汉语普通话单韵母为100%、单声母为30%.结论:耳蜗完全骨化多数伴有蜗轴骨化,施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佳方法是将多导电极环绕蜗轴旋转,其手术难度较大.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电生理反应呈现非典型表现,术后听觉言语效果很差,EABR无反应者存在无效的风险.

  • 儿童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诊疗进展

    作者:陈扬;付勇

    Unilater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USNHL) in children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nderappreciated, so we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es about USNHL in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effect on development and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SNH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verbal cognitive,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s demonstrated by neurophysiological studies.And the audiological management of hearing loss should be placed within a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approach.Among the treatment modalities with differing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binaural hearing, cochlear implants are now used increasingly in children with severe-to-profound USNHL.But the long-term effect and indication selection still need further study.

  • 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进路的选择

    作者:夏交;张道行

    目的:探讨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进路的选择.方法:对17例耳蜗前庭外半规管共同腔畸形患者进行术前影像学及听力学评估,选择常规面隐窝进路或经乳突侧外半规管进路2种手术方法行人工耳蜗植入.结果:17例耳蜗前庭外半规管共同腔畸形患者全部顺利开放共同腔并植入电极,其中3例经常规面隐窝入路,14例经乳突侧外半规管入路.全部患者成功植入电极,4例术中出现“井喷”,无面瘫、脑脊液漏及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建立主观听觉,EABR检出非典型Ⅴ波,平均声场听阈为65 dB HL,汉语单元音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5%,单辅音半开放式测试识别水平<10%.结论:①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进路的选择:如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在共同腔畸形的中后鼓室部可见耳蜗底转或大部分底转结构,按常规面隐窝进路植入电极;如前庭、外半规管、耳蜗完全融合呈近球形,经乳突侧外半规管进路植入电极.②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进路的选择会影响电极植入位置的准确性和术后疗效.③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较差,达不到社会语言交流水平.

  • 不完全分隔Ⅲ型耳蜗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效果分析

    作者:徐磊;晁秀华;吴丹凤;罗建芬;樊兆民;王海波

    目的:分析伴有不完全分隔Ⅲ型 (IP-Ⅲ) 耳蜗畸形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特点及其术后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IP-Ⅲ患儿术前听力学特征及言语水平, 术中手术特点, 术后耳蜗助听听阈,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能力CAP及SIR评分及术后言语识别率结果.另外选取10例耳蜗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作为对照, 对照组在术前残余听力及言语发育水平、植入年龄、耳蜗使用品牌、耳蜗使用时间等与IP-Ⅲ组相匹配.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IP-Ⅲ组及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儿术前CT显示耳蜗呈特殊IP-Ⅲ型表现, 术中均发生较为严重的脑脊液涌出 ("井喷"), 电极均位于耳蜗内且完全植入.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6、9、12个月, IP-Ⅲ组耳蜗助听听阈分别为 (40.8±8.5) dB HL、 (36.1±9.1) dB HL、 (32.5±6.8) dB HL、 (33.0±7.3) dB H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9、12个月, IP-Ⅲ组CAP评分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P-Ⅲ组SIR评分低于对照组, 且在术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IP-Ⅲ耳蜗畸形患儿重建听力的有效办法.该类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具有一定难度, 但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人工耳蜗对IP-Ⅲ耳蜗畸形患儿有效, 但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发展速度较耳蜗发育正常患儿缓慢.

  • MSCT和MRI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价

    作者:马辉;韩萍;孔祥泉;孔维佳;邓先波;冯敢生

    目的:探讨MSCT和MRI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价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行MSCT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指导临床选择适应证和植入耳侧.结果:43例中20例MSCT和MRI均未发现异常,23例(42耳)MSCT和MRI均发现有异常,其中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20例39耳:①Miche Ⅰ型1耳,表现为内耳结构完全缺如;②共同腔畸形3耳,耳蜗和前庭融合呈一囊状结构;③不完全分隔Ⅰ型(IP-Ⅰ型)3耳,耳蜗和前庭均呈囊状,两者轮廓可以区分;④Mondini型5耳,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项圈融合,前庭扩大;⑤前庭与半规管畸形13耳: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粗大或缺如;⑥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或与总脚相通.骨化性迷路炎3例3耳,MSCT表现为内耳迷路内密度不同程度增高,MRI表现为迷路信号减低.MRI显示蜗神经缺如5耳,蜗神经细小2耳.结论:术前MSCT和MRI检查相互补充.应作为常规术前检查.MSCT在显示中耳结构和立体显示内耳畸形的形态方面优于MRI,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判断预后,MRI对于评价听神经是否正常有重要价值.

  • 216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谢瑞玲;王东芳;姚雪芬

    总结了216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各种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并发症观察,出院健康宣教,语言康复训练。认为积极有效、规范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手术的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缩短患儿住院日,终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锥体束CT影像评估

    作者:方军杰;胡宝华;王建锋;丁忠祥;孙微;干放;郑建军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植入耳蜗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距离,并对植入电极清晰度进行评价,探讨锥体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植入电极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CI手术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术后行植入侧锥体束CT扫描,仪器为(VATECH) PaX-Uni3D高分辨锥体束CT,管电压为:89 KV,管电流为:4.0 mA;并分别做垂直及平行于蜗轴轴位的冠状及斜矢状位的MPR图像和三维图像;计数植入电极数、测量电极深度、离蜗轴距离、评估电极位置,并进行电极清晰度的评价.结果 锥体束CT可清晰显示耳蜗内电极矩阵走行,可测量电极植入深度和计数电极个数;测得植入电极共766颗,平均(21.88 ±2.17)颗;测定电极植入深度的平均值(19.37±1.96)mm,对比术中实际测定深度平均值(19.31±2.03) 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生对电极清晰度的评价一致性良好(t=-0.502,P=0.619).结论 锥体束CT能显示植入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的距离,可应用于临床CI术后对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评估.

  • 颞骨体层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

    作者:肖立志;李亚军;胡中军;孙剑宁;司徒卫军

    目的:探讨颞骨体层方法对人工耳蜗的显示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患儿同时行颞骨体层术和耳蜗位片的投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植入电极对数.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清晰显示人工耳蜗电极的位置及植入电极个数,2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手术结果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颞骨体层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评价人工耳蜗的X线检查方法.

  • 成人语后聋患者植入国产爱益声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与生活质量变化研究

    作者:宋岩;杨静;崔丹;白伟良;马秀岚

    目的 对植入国产爱益声成人语后聋患者的听觉能力和术后生活质量变化进行评估.方法 对19例植入国产爱益声成人语后聋患者采用听觉行为分级(CAP)问卷,在术后3、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并与术前CAP分值进行比较;应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比较植入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结果 (1)术前CAP平均值为1.68,术后3、6个月及1年CAP平均值分别为3.21、5.11、5.26.CAP平均分在术后开机3、6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23、6.78,6.97,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CAP增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33,4.58,P<0.05),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之间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8,P>0.05);(2)NCIQ总分及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自信心、活动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方面较术前有显著进步(P<0.05),在言语能力方面变化不大(P>0.05).结论 成人语后聋患者植入爱益声国产人工耳蜗后,其听觉功能显著改善,同时随着听觉能力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 人工耳蜗植入经颅中窝入路的相关解剖

    作者:汪昌学;姜苏明;刘锦峰;李维坚;涂良携

    目的:为经颅中窝进行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资料,同时寻找定位植入点的方法.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开颅后在颞骨岩部磨出蜗螺旋管底圈鼓阶高点和相关结构,观测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①颅中窝入路鼓阶植入点位于岩嵴下方.两者间骨质厚度为(8.58±2.28)mm;在内耳道前方,距内耳道底距离为(1.47±0.30)mm;在岩大神经后方,距其距离为(3.88±0.52)mm;在面神经内侧,距其距离为(2.80±0.26)mm;在前半规管内侧,距其距离为(9.46±1.01)mm;②植入点至蜗窗上缘的鼓阶长度为(12.03±1.26)mm;⑨颈内动脉的膝部位于耳蜗的内下方,与蜗螺旋管底圈间骨质厚度为(1.54±0.47)mm;耳蜗高点与颈内动脉膝部埋藏深度相差(6.67±2.07)mm.结论:①岩大神经是手术时重要的定位标志,面神经是手术中需要保护的重要解剖结构.

  • 耳蜗植入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进展

    作者:郭学军

    耳聋尤其是先天性耳聋不仅是患者个人或其家庭的不幸和缺憾,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教育、心理、社会和经济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耳蜗植入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开展,为耳聋患者感知有声世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为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影像学评估在耳蜗植入术前已被视为常规的必要手段,其对术后也有着同样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 人工耳蜗植入术:附7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锡辉;刘敏;熊观霞;江广理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问题.[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的人工耳蜗植入术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正常结构耳蜗患者均经常规方法顺利植入,插入电极达到常规要求;10例异常结构耳蜗患者中,3例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1例术中可见外淋巴液波动,另1例出现"井喷",但均顺利完全插入电极并用颞肌筋膜成功封闭鼓阶小窗,阻止"井喷"和外漏;2例共同腔畸形患儿只能插入部分(15和17个)电极;1例Pendred(甲状腺肿耳聋)综合征并小耳蜗畸形患儿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后接受手术并顺利完全插入电极;1例内听道狭窄患儿有残余听力,顺利接受了植入手术,术中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3例耳蜗骨化患儿中,2例不完全骨化可完全插入电极(其中1例为经前庭阶插入),另1例完全骨化,术中与其家长及语训老师讨论后放弃手术.术后除1例6岁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并于第7天完全恢复外,无其他并发症.成功植入电极的患者均正常"开机"并且均有听觉反应.[结论] 成功的人工耳蜗植入有赖于手术前详细分析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充分估计术中的困难,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病情和术中的规范操作.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

    作者:周桥灵;梁桦;杨承祥;刘洪珍;邓硕曾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儿23例,年龄1.5~6岁,ASA Ⅰ~Ⅱ级.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诱导复合芬太尼及维库溴铵;麻醉维持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维库溴铵;术中根据血压和心率调节七氟烷的吸入浓度及瑞芬太尼的剂量,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70~80 mmHg.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压等指标,机械通气30 min时监测动脉血气.观察术野情况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麻醉及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70±60)min.术中血压及脉搏平稳,血气监测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野四周皮缘、皮下组织出血少,视野清楚.术后苏醒时间(20.5±14.0)min,拔管顺利,拔管时间(25.3±13.2)min,无不良并发症.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迅速,控制性降压效果佳,操作安全方便,便于麻醉维持和管理,并且苏醒快,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是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168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