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孙鑫;朱亚文;林建;陶高见

    目的 为经眶-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 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 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 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 ±0.17)e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 ±0.25) 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 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 眼眶内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姜元庆;梁桂珍;宋腾腾;盛文旭

    患者女性,49岁.因右眼胀痛伴视力下降4月余就诊.患者于一年前无意中扪及右眼眶下缘深部有一豌豆粒大小的肿物伴眼球轻微胀痛.曾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两次,均未做病检.近4个月来,右眼眶下缘又长肿物,伴眼球胀痛、视力下降.B超示:右眼球前下方有一1.9cm×1.6cm×1.5cm大小之肿物.术中见肿物位于右眼眶眶下裂上方眶脂体内,界限尚清楚,予以切除.

  • 经皮颅底卵圆孔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卫华;陈淑萍;汪荣;张洪海

    经皮颅底卵圆孔 (foramen ovale)穿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并克服了开颅手术固有的风险,在国内外被大量文献报道,因颅底卵圆孔形态多变且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其内侧有破裂孔、外侧有棘孔、后内侧有咽鼓管、前上方有眶下裂,故经皮卵圆孔穿刺时具有较大的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大量临床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影像设备在卵圆孔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力求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同时提高穿刺的效率,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经皮卵圆孔穿刺技术日臻成熟.

  • 线锯穿过眶下裂行额颞眶颧开颅技术

    作者:杨扬;王建刚;邵毅;刘玉光;吴承远

    目的 额颞眶颧开颅应用广泛且有诸多变异.其中,由颧结节指向眶下裂方向的这一重要而必不可少切割已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关注.许多学者对额面孔在精确定位眶下裂方面的实用价值也有若干评价,近其可靠性又受到质疑.本研究的目的 即是对用线锯代替摆锯完成切割这一新的技术要点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 颅骨标本19个(38侧)用以模拟术中线锯从眶内经眶下裂穿出,并沿眶下裂-颧上颌缝方向切割的技术动作,而后将这一简捷有效的操作技术用于5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鞘瘤1例,同时累及前中颅底的(蝶骨嵴)脑膜瘤3例,累及左侧蝶骨大小翼、蝶骨体和翼突的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结果 临床实践证实,眶下裂可以在眶内充分暴露,而眶筋膜可基本完整或轻度撕裂仅需缝合数针;线锯穿过眶下裂基本无困难,切割效果满意.三叉神经鞘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和3例中的2例脑膜瘤予以全切除,另1例脑膜瘤予以近全切除.结论 用线锯完成颧结节与眶下裂之间的切割过程是眶颧开颅中一种非常简捷实用的技术改良.

    关键词: 眶颧开颅 眶下裂
  • Biller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健;佘万东;张倩

    侧颅底区域是指眶下裂和岩枕裂延长线交角的颅底三角区.此区域的肿瘤常与血管神经的关系密切,因而手术困难.近二十年颞骨显微外科以及CT、MRI、DSA等技术的进步,使临床诊断水平提高,从而侧颅底手术能够成功地进行.我科自1989年开始引入前方下颌裂开颅底进路(Biller手术),至今共采用此术式切除侧颅底肿瘤18例,现报告如下.

  • 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眼眶上、下裂骨折的应用价值

    作者:邵举薇;杨亚英;向述天;苏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眼眶上、下裂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初诊有眼眶外伤患者470例行MSCT常规轴位扫描,获取容积描数据后,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VRT重组,对各种重组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MSCT骨折直接征象为骨皮质不连续、碎骨片移位,间接征象为鼻窦粘膜增厚共计41例,粘膜血肿征共计11例、鼻窦积血积液59例,眶下裂泪滴征24例及小空泡征2例。在98例眶上裂骨折中,轴位、轴位+MPR、轴位+VRT重建技术对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86.7%、100%、97.9%,(χ2值/P值轴位倡轴位+MPR-13.923/0.000、χ2值/P值轴位倡轴位+VRT-8.735/0.003),差异有统计学价值。在59例眶下裂骨折中,轴位、轴位+MPR、轴位+VRT重建技术对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81.4%、100%、94.9%,(χ2值/P值轴位倡轴位+MPR-12.131/0.000、χ2值/P值轴位倡轴位+VRT-5.187/0.023),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结合MPR 、VR重建图像能辨析解剖形态,准确显示眶上裂、眶下裂骨折的分型、范围、程度,轴位+MPR显示率高,多种重建技术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

  •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作者:黑砚

    眼眶的上方与前颅窝毗邻、后外方为颅中窝,以额骨、蝶骨相隔,经眶上裂和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经眶下裂与颅内交通,这些解剖特点使发生于颅底或眼眶的肿瘤均可通过这些腔隙孔道或破坏周围骨壁侵入另一部位,病变相互蔓延,形成颅眶沟通性肿瘤.

  • 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陈敏洁;杨驰;顾力栩;张伟杰;董敏俊;赵晶;张晓虎;邱亚汀;冯志强

    目的:测试颊部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精度的影响,从而推断电磁导航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可行性.方法:3名初学者分别对3只6月龄山羊的双侧眶下裂进行盲穿和电磁导航辅助穿刺各5次,CT扫描测量穿刺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距离,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名实验者盲穿均未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15 mm,左侧为14.3 mm;电磁导航辅助穿刺时,测量颊部软组织中针尖与预设路径的平均偏差为4.3 mm/6.2°,终点均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2.7 mm,左侧为2.8 mm;盲穿与导航辅助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范围于0.0008与0.0239之间).结论:由于终点为骨性孔隙结构,穿刺中途的软组织漂移不影响电磁导航系统的穿刺精度,因此电磁导航可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精确穿刺.

  • 改良经眶入路翼腭窝穿刺解剖学观测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安然;曲永松;周燕;冯建坤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 ±1.80 )mm,右(4.02±2.05 )mm;左(43.74±2.75)mm,右(43.80±2.89 )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 翼腭窝 穿刺 眶下裂
  • 头颅多用摄影架的制作与使用

    作者:农俊彬

    头颅颞骨许氏(Schülller)位、伦氏(Runstrom)位、梅氏(Mayer)位、斯氏(Stenvers)位、颞颌关节侧位、茎突前后位、视神经孔瑞氏(Rhees)位、蝶鞍后前位、舌下神经孔位、眶上裂位与眶下裂位等,在临床应用虽多,但解剖位置特殊,附近结构影像干扰大,在没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不容易照好,影响诊断,笔者根据上述位置的摄影原理,制作投照辅助工具--头颅多用摄影架(下称摄影架),经多年应用,效果满意好,兹介绍如下.

  • 眶下裂和眶下沟横断面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研究

    作者:徐雷鸣;章士正;谢兴夫

    目的研究正常人眶下裂和眶下沟横断面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避免将其误认为眶壁骨折.方法正常颅骨25个,肉眼观察眶下裂和眶下沟解剖形态.5个颅骨和20名正常人,眶横断面CT扫描,观察眶后外侧形态,15例辅以多平面重建和三维立体重建.结果在标本和正常人横断面上,眶后外侧面同时反映眶外侧壁和大部分眶下壁,其表现有:(1)单处缺裂,两侧对称或不对称;(2)双处缺裂,缺裂之间夹有片状小骨,小骨长轴与眶外侧壁平行一致;(3)类似双处缺裂,缺裂之间出现片状小骨,小骨呈锥状,长轴在前后方向上.大体标本和眼眶重建图像显示,上述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的解剖基础是:(1)棒球杆样眶下裂;(2)V形眶下裂,即眶下裂分内外两支,内支位于蝶骨大翼下缘与下颌骨后缘间,外支位于蝶骨大翼下缘与颧骨之间,内外支间形成一向上开口的"V"字形;(3)深陷的眶下沟,伴有突出并向内倾斜的外侧壁.结论熟悉正常人眶下裂和眶下沟的横断面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可以避免将其误认为眶壁骨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