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恒河猴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作者:支良;陈鹏;李朝战;李昌亮;关兴;褚朋;阿永俊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恒河猴骨髓CD34+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并对其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进行鉴定。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 MACS)分选恒河猴骨髓细胞,收集高纯度的CD34+造血干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其分化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并采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a及成熟树突状细胞( mDC)表面标志CD83流式抗体染色后分析。结果细胞因子诱导6 d后成功培养出表面呈绒毛状和树枝状突起的典型DC样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92.35%的细胞为DC,27.61%的细胞为mDC。结论用此方法可在体外培养出高纯度且典型的恒河猴骨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 人肝癌细胞RNA电转染至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战军;唐军民;唐岩

    目的 观察电转染人肝癌细胞RNA前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的表面形态学变化.方法 取人外周血,纯化获取单核细胞后诱导其成为imDCs,然后通过电转染方法将人肝癌细胞RNA导入其内;用7种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电转染前后的树突状细胞鉴定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电转染人肝癌细胞RNA后imDCs内TERT表达显著增加,其他分子表达无显著改变.电转染前,imDCs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较单核细胞大,但大小不均,在细胞表面可见长短不一的微绒毛,或/许多泡状、面纱状或云朵状细胞突起;电转染后,可在imDCs表面见到由于电转染所造成的孔,并有一定数量的细胞融合和细胞死亡,但绝大多数细胞可恢复至正常结构状态.结论 电转染打孔可为外源物质(如肝癌细胞RNA或其他肿瘤细胞RNA)导人细胞内提供可行性,并为进一步利用imDCs制作肿瘤疫苗,开展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受鼠形成异基因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

    作者:于平;熊思东;何球藻;储以微

    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可诱导形成针对供体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可能是克服器官移植排斥的有效途径.我们曾报道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可成功诱导受体动物建立异基因嵌合体,维持时间超过100 d.但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我们通过2个移植模型观察了异基因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

  • 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亮;张斌;麦海星;陈立军

    我国肾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约30%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存在转移病灶,许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转移。对于转移性肾癌目前常用的放疗、化疗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方法疗效均有限[1-3]。近年来出现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tumor angiogenesis )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有效、特异性高的治疗方式,但超过50%患者口服药物后仍有肿瘤进展。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及发展机制,加强机体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哲;李宏伟;张弘超;梁健

    作为肝脏终末期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肝脏移植已愈发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但由于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使其成为左右移植器官功能的关键.因此, 针对排斥反应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探讨一直是各国移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目前已知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树突状细胞(DCs)在肝移植术后对维系免疫耐受状态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术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春阳;倪少滨;陈起引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迁徙、功能,以及其诱导Treg细胞,与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鼠AChR(m97-116)肽段-CD205融合单链抗体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作者:孙超;袁媛;郑鹏飞;高星;赵元琳;李乐;常婷;李柱一

    目的 构建小鼠AChR (m97-116)肽段-CD205融合单链抗体原核表达载体,表达融合单链抗体(m97-116-scFv205),检测其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的亲和力,为通过iDC诱导AChR特异性免疫耐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原代骨髓祖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 ng/mL和白细胞介素4(IL-4)10 ng/mL刺激培养,经脂多糖(LPS)1 ng/mL诱导24 h后,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面相关分子表达,对iDC表型进行鉴定;构建原核表达载体m97-116scFv205-pET22b(+),0.1 mmol/m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 18℃诱导表达18 h,镍(Nj)柱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单链抗体m97-116-scFv205表达及纯化;FCM检测其与iDC的亲和力.结果 形态学观察提示培养细胞为DC,FCM结果显示培养细胞符合iDC表型;SDS-PAGE和Western blot在上清中检测到m97-116-scFv205可溶性表达;亲和力检测显示m97-116-scFv205与iDC具有较高亲和力.结论 成功构建并表达m97-116-scFv205融合单链抗体,该抗体与iDC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为下一步靶向iDC诱导AChR特异性免疫耐受治疗重症肌无力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作者:徐全晓;吴广胜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方面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得以充分肯定.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仅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张升宁;李立

    肝脏移植免疫耐受具有其独特性,诱导免疫耐受是延长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期以及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人们通过多种方法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受者体内受刺激因子作用,不可避免的会发育成熟,同时会被宿主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被清除,使已经产生的免疫耐受作用消失,而使用受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可避免以上不利因素.

  • 趋化因子受体7基因绿色荧光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宋立孝;张璞;李德鹏;曾令宇;陈翀;潘秀英;徐开林;黄一虹

    背景: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CR7)是树突状细胞从外周迁移至淋巴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启动和调节者,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不表达CCR7,因此利用携带CCR7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扩增小鼠CCR7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CCR7 DNA片段及IRES-GFP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LV-Lac,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系统3质粒(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包装质粒ΔNRF及包膜质粒pVSVG)共转染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流式细胞术鉴定CCR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扩增出小鼠CCR7 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LV-CCR7,经3质粒包装系统感染293 FT细胞后,24 h于荧光显微镜下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病毒滴度为108 U/L以上,获得携带CCR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颗粒可有效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见大量GFP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达50%,流式细胞术检测到CCR7蛋白表达,LV-CCR7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保持在未成熟状态.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绿色荧光慢病毒载体LV-CCR7,并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中表达.

  • 慢病毒介导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在小鼠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黄一虹;晁亚丽;汤仁仙;王淑华;曾令宇;陈翀;潘秀英;徐开林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介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与其结合可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维持树突状细胞于不成熟状态,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含有人sTNFR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sTNFR1基因片段,亚克隆至慢病毒转移质粒pXZ208,通过IRES连接eGFP报告基因,建立双顺反子慢病毒转移质粒,命名为pXZ9-sTNFR1,DNA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293 FT细胞,根据报告基因eGFP测定病毒滴度.采用小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扩增C57BL/6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pXZ9-sTNFRl重组慢病毒上清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RT-PCR检测感染后sTNFRl转录,Westernblot法检测sTNFR1蛋白表达,观察sTNFR1基因修饰及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XZ9-sTNFR1,转染293 FT细胞24 h后观察到eGFP表达,病毒滴度在10~6U/L以上.RT-PCR显示pXZ9-sTNFR1感染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sTNFR1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到sTNFR1蛋白存在于感染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培养上清中.培养第5天的树突状细胞低表达CD40、CD86、CD80和MHCⅡ类分子,脂多糖刺激后,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40、CD80、CD86分子,显示出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表型特征,sTNFR修饰的树突状细胞MHC Ⅱ类分子和CD40、CD80、CD86分子表达水平无变化.提示:①成功构建了负载sTNFR1基因片段及含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获得了高滴度的重组慢病毒颗粒.②经慢病毒高效转导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sTNFR1 mRNA及蛋白稳定地表达,可以保护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不被外源性脂多糖刺激活化,维持树突状细胞于非成熟状态.

  • 丁酸钠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及免疫功能变化

    作者:闵军;刘璐;王捷;商昌珍;万云乐;余强;杨梅;曹君;陈积圣

    背景: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在器官移植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采用的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寻求新的诱导方法十分必要.目的:观察丁酸钠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学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材料:人外周血样品取自中山大学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捐献者(年龄20~23岁),共5份,每份100 mL,均在献血后2 h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②诱导6 d后,加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1 mmol/L诱导,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1 mg/L为对照;设不加促成熟因子为空白对照组.③在诱导0 d时加入丁酸钠,6 d时加入脂多糖再次刺激.主要观察指标: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FITC标记的Dextran检测DC内吞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分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①DC形态:在丁酸钠作用下,DC聚集现象明显减少.②细胞表型检测结果:丁酸钠促成熟组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的CD80,CD83,HLA-DR表达均低于脂多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未成熟DC,在第6天时加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后CD80,CD83,HLA-DR表达仍处于低水平.③DC内吞能力: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用LPS诱导成熟后,其内吞能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丁酸钠促成熟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DC,其内吞能力强,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④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DC成熟后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⑤DC诱导的MLR: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的成熟DC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丁酸钠可以抑制DC成熟,稳定诱导未成熟DC生成,该DC不能被促成熟因子激活,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

    作者:于平;熊思东;何球藻;储以微;郑秀娟

    目的:证实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主动免疫受体小鼠后可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方法:应用供体(C57BL/6)来源的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出imDCs,灭活后静脉输注受体小鼠(BALB/c),并于输注后不同时间输注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检测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同时比较imDCs一次免疫与多次免疫对诱导嵌合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imDCs免疫后3 d输注骨髓细胞可诱导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并持续100 d以上;在免疫后5 d注射骨髓细胞只能形成短暂的(<21 d)、低水平(<1%)的嵌合状态;7 d后则完全不能形成嵌合.应用一次和多次imDCs免疫均能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且维持时间均大于100d,但其嵌合程度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供体来源的imDCs主动免疫受体可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快速分离与体外诱导培养及其鉴定研究

    作者:朱娜;王海桃;李昌;李海僖;郭焱;金宁一

    目的:以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快速分离和诱导培养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DC)的方法.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和MACS磁珠分选系统,收集高纯度CD14+单核细胞;用rhGM-CSF、rhIL-4联合诱导培养CD14+单核细胞,第4天获得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CR5)和抗原吞噬能力,普通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和内部结构特征.结果:CD14免疫磁珠技术获得CD14+单核细胞纯度达94%以上,诱导分化第4天的iDC具有CCR5特征性标志和吞噬能力,普通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到iDC出现树突状细胞典型特征.结论:体外快速诱导培养是获得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iDC的有效方法,并可应用于进一步实验研究.

  • HIV-1假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实验研究

    作者:朱娜;刘雪丽;仇妮;张洁婷;吴诗品;李体远;郭焱;李昌;金宁一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HIV-1假病毒;通过HIV-1假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al dendritic cell,iDC)实验探讨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HIV-1假病毒,通过RT-PCR扩增HIV-1假病毒中的EGFP基因;HIV-1假病毒感染iDC,对HIV-1假病毒感染iDC后的基因组整合和转录水平进行检测,观察被感染iDC中EGFP基因的表达.结果:构建的HIV-1假病毒通过RT-PCR结果显示扩增得到EGFP基因;HIV-1假病毒感染iDC后,在基因组整合和转录水平检测中都扩增得到了EGFP基因,荧光显微镜观察被HIV-1假病毒感染的iDC,观察到iDC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成功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HIV-1假病毒;HIV-1假病毒可以感染iDC,并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iDC基因组中,并经过转录和翻译使iDC表达EGFP.

  • γδT细胞体外抑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分化

    作者:陈清娇;曾志勇;邱东飚;陈君敏

    目的::探讨γδ T细胞对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转分化为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过程的影响。方法:(1)采用唑来膦酸(Zoledronate,Zol)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体外激活扩增外周血γδ T细胞,并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诱导PBMN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分化为imDC,后者在细胞核因子к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作用下继续培养转分化为O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γδ T细胞扩增前后纯度及PBMNC经由imDC转分化为OC过程中的细胞表型变化;(2)免疫磁珠分选法收集培养至第7天的γδ T细胞,建立γδT细胞及imDC共培养(γδ T细胞数量∶imDC数量=10∶1)体系,采用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析γδ T细胞对imDC转分化为OC过程的影响;并收集各培养组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浓度。结果:(1)Zol及重组人IL-2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扩增 MM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扩增产率与健康志愿者无统计学差异(68.87%±20.94% vs 69.33%±16.84%,P>0.05);(2)外周血诱导分化的imDC在RANKL和M-CSF作用下可转分化为OC;(3)γδ T细胞与imDC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TRAP+多核细胞数和牙本质骨吸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7±0.58个 vs 28.33±2.08个;4.97%±4.3% vs 28.47%±12.8%);(4)在γδ T细胞与imDC间接共培养条件下,TNF-α分泌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激活的γδ T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能抑制imDC转分化为OC过程,γδ T细胞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骨髓瘤骨病治疗的新手段。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可能机制

    作者:于平;熊思东;何球藻;储以微;郑秀娟

    目的:研究应用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注射受体小鼠后,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制.方法:(1)应用供体(C57BL/6)来源的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出imDCs,灭活后体内输注或体外直接刺激受体小鼠(Balb/C)的脾细胞,观察脾细胞对供体细胞的应答反应;(2)取已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并有效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受体小鼠的脾细胞,观察其对供体细胞刺激的应答反应;(3)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免疫状态下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应用imDCs体外预刺激脾细胞或体内注射imDCs受鼠的脾细胞,均呈现对供鼠脾细胞刺激的特异性低应答,这种低应答主要出现在受鼠脾细胞在供鼠脾细胞刺激后的72小时内;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并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受鼠对来自供鼠脾细胞的刺激也表现为低应答,而对于无关第三者脾细胞的刺激仍保持较高水平,二者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显示出Th1/Th2模式的偏移.结论:应用供体来源的imDCs注射给受体,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制可能与imDCs诱导受体T细胞无能有关,而且此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Th1向Th2方向的免疫偏移.

  • 大鼠骨髓来源未成熟与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姣;李杨;杨阳;郭树忠;韩岩

    目的:对比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成熟树突状细胞,并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检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后续的实验做出基础研究.方法:大鼠脱臼法处死后取两侧胫骨、股骨,PBS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经GM-CSF和IL-4刺激培养六天后,对比研究经LPS刺激组与未经LPS刺激培养组细胞状况.结果:①成熟树突状细胞悬浮生长,集落分散,扫描电镜下见其突起数目明显多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②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表面标记分子CD80、CD86、MHCⅡ,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均低表达.③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2水平高,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2水平低.④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基本不具有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未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具备致耐受原性,可抑制T细胞的应答,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由于获得了免疫刺激潜能从而会对炎性刺激做出反应.

  • 重组腺病毒介导恒河猴CD40L胞外段基因在恒河猴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和鉴定

    作者:姚敏学;张黎;支良;胡明道

    为了鉴定表达恒河猴CD40L胞外段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在恒河猴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中的稳定表达.应用磁珠法分选健康恒河猴骨髓血中CD34+阳性细胞,IL-4及GM-CSF诱导分化为imDC,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纯度及成熟度.使用HEK293细胞包装腺病毒载体pAd-CMV-sCD40L,并感染恒河猴imDC.采用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鉴定CD40L在imDC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恒河猴CD40L胞外段基因可以在恒河猴imDC中稳定的表达.

  • 大鼠髓系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功能鉴定

    作者:汪泳;程云生;周晓俊;秦磊;钱海鑫

    目的 探讨建立合适的大鼠骨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的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方法 分别以不同剂量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IL)-4诱导分化获得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比较收获率及特异性标记蛋白(OX62)阳性的DC数量,获得佳细胞因子浓度.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IL-12、γ-免疫反应性纤维结合素(IFN-γ)水平.结果 GM-CSF 5 ng/ml可诱导出更高的收获率及OX62的阳性率.GM-CSF 5 ng/ml培养7 d的DC,表达中等水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Ⅱ类(MHC II)和低水平的CD86;其分泌少量IL-12;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极低.脂多糖(LPS)刺激后MHC Ⅱ、CD86表达明显增加;分泌IL-12和IFN-γ增加;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结论 GM-CSF 5 ng/ml为诱导大鼠骨髓源性imDC的佳剂量,培养7~9 d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imDC.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