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V-1早期感染者γδ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李珍;陆小凡;孙坚萍;粟斌;吴昊;张永宏;张彤

    目的 探讨HIV-1早期感染者γδ T细胞是否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方法 入组HIV-1早期感染者16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唑来膦酸(5 μmol/L)加IL-2(1 000 IU/mL)扩增γδ T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γδ 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J-Lat Full Length Clone10.6)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扩增前后γδ T细胞的表型和储藏库细胞中GFP的荧光强度.结果 唑来膦酸加IL-2在体外刺激γδ T细胞快速且大量扩增(P<0.001).γδ 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储藏库细胞中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弱(P<0.05).扩增后γδ T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NK细胞样表型,HIV-1感染者CD56+Vδ2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P<0.05).结论 γδ T细胞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基于γδT细胞的自体或异体过继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清除储藏库,治愈HIV-1感染的一种新策略.

  • 人MutS同源蛋白2(hMSH2)过表达的肺癌细胞模型的构建

    作者:陆必超;沈青丽;李文利;李娟;陈慧;代玉梅;何维

    目的 构建人MutS同源蛋白2(hMSH2)过表达的肺癌细胞模型,探究hMSH2分子介导γδ T细胞杀伤肺癌细胞的效应.方法 PCR扩增hMSH2编码序列,同源重组法构建hMSH2-EGFP融合蛋白过表达载体;转染肺癌细胞系NCI-H520细胞以构建hMSH2分子过表达的NCI-H520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MSH2分子表达,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膜上hMSH2分子表达,体外扩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γδ T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γδ T细胞对过表达hMSH2的NCI-H520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 获得hMSH2编码序列(2 805 bp),构建Fugw-hMSH2重组载体,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目的条带大小相符;hMSH2-EGFP融合蛋白在NCI-H520细胞中得到表达,过表达hMSH2的NCI-H520细胞表面的hMSH2分子水平显著升高(P<0.001);yδ T细胞对过表达hMSH2的NCI-H520细胞的杀伤效率较野生型NCI-H520细胞显著升高(P<0.05).结论 成功构建hMSH2分子过表达的肺癌细胞模型;细胞膜上表达水平上调的hMSH2分子增强了γδ T细胞对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肺移植术后早期移植气管的病理学改变及γδ T细胞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丽凤;夏思思;许江南;安云庆;吕喆;丁跃中

    目的:建立同种同型小鼠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模拟并观察肺移植手术早期移植气管的病理学改变和固有γδ T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C57BL/6小鼠(n=45),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30),各组又随机分为1天、3天、5天三个亚组.对实验组小鼠建立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术后第1,3,5天对两组小鼠行肺功能检查、肺泡灌洗液行总细胞计数及分类、移植气管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气管引流淋巴结中γδ T细胞的比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移植气管组织中IL-17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第3,5天的肺总阻力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肺泡灌洗液中总细胞计数均显著增加(P<0.05),且以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组术后气管黏膜下层水肿;实验组术后第1,3天小鼠气管引流淋巴结中γδ 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天:(2.66±0.19) vs.(1.82±0.13)%;3天:(2.33±0.07) vs.(1.82±0.1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所有亚组IL-17A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同型小鼠气管移植手术创伤,可激活γδ T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其中γδ 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A进一步募集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加剧移植术后的炎性反应,导致移植气管黏膜下层水肿.

  • γδT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特质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吴啟洪;朱婷婷;冯婷(综述);李虹(审校)

    γδT细胞是一群不同于αβT细胞的T淋巴细胞群,其表面T细胞受体由γ链和δ链组成。而γδT细胞本身亦是一群高度异质性细胞,其亚类种类多、表型多变、功能丰富。γδT细胞除传统的Vδ1、Vδ2和Vδ3γδT 细胞外,还可根据其功能差异分为调节性γδ、产生 IL-17的γδ、产生干扰素的γδT细胞、人类错配修复基因2特异性γδT细胞以及白细胞介素6γδT细胞。γδT细胞各亚类间生物学特性各异,在机体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机体连接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功能的桥梁。

  • 急性HIV感染者γδ T细胞及其细胞亚群的表型分析

    作者:吴江;王蕊;画伟;王桂芳;李群辉;李珍

    目的:分析急性HIV感染者外周血γδ T细胞的表型,诠释γδ T细胞在急性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 T细胞表面CD38、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CD160、CD95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死亡受体5(TRAIL-DR5)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HIV感染者Vδ1 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Vδ2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但总γδ T细胞的比例无显著变化. CD38+γδ T细胞、CD38+Vδ1 T细胞和CD38+Vδ2 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此外,PD-1+γδ T细胞和DR5+γδ 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而Vδ1、Vδ2 T细胞亚群PD-1和DR5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急性HIV感染者中,CD38+Vδ1 T细胞、CD160+Vδ1 T细胞、PD-1+Vδ1 T细胞、CD95+Vδ1 T细胞和DR5+Vδ1 T细胞的比例均较Vδ2 T细胞显著增加.结论:急性HIV感染者γδ T细胞,尤其是Vδ1 T细胞表面活化、抑制和凋亡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Vδ1 T细胞在急性HIV感染及疾病进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

    作者:李朝旭;张浚哲;王胜涛;王锐英;唐际存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肉瘤细胞株HOS死亡受体( DR)的表达。使用唑来膦酸( ZOL)联合IL-2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HOS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雷公藤红素可促进骨肉瘤细胞株HOS死亡受体DR4和DR5的表达( P<0.05)。健康人来源的γδ T细胞具有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P<0.05),经过雷公藤红素(1μmol/L)24 h预处理HOS细胞株,γδ T细胞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增强(P<0.05),TRAIL中和抗体可阻断雷公藤红素增强γδ T细胞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 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

  • γδT细胞体外抑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分化

    作者:陈清娇;曾志勇;邱东飚;陈君敏

    目的::探讨γδ T细胞对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转分化为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过程的影响。方法:(1)采用唑来膦酸(Zoledronate,Zol)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体外激活扩增外周血γδ T细胞,并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诱导PBMN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分化为imDC,后者在细胞核因子к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作用下继续培养转分化为O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γδ T细胞扩增前后纯度及PBMNC经由imDC转分化为OC过程中的细胞表型变化;(2)免疫磁珠分选法收集培养至第7天的γδ T细胞,建立γδT细胞及imDC共培养(γδ T细胞数量∶imDC数量=10∶1)体系,采用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析γδ T细胞对imDC转分化为OC过程的影响;并收集各培养组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浓度。结果:(1)Zol及重组人IL-2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扩增 MM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扩增产率与健康志愿者无统计学差异(68.87%±20.94% vs 69.33%±16.84%,P>0.05);(2)外周血诱导分化的imDC在RANKL和M-CSF作用下可转分化为OC;(3)γδ T细胞与imDC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TRAP+多核细胞数和牙本质骨吸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7±0.58个 vs 28.33±2.08个;4.97%±4.3% vs 28.47%±12.8%);(4)在γδ T细胞与imDC间接共培养条件下,TNF-α分泌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激活的γδ T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能抑制imDC转分化为OC过程,γδ T细胞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骨髓瘤骨病治疗的新手段。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白细胞介素-9产生细胞比例的研究

    作者:梁友宝;梁华;王兆华;李柏青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患者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白细胞介素(interluekin,IL)-9产生细胞比例的变化.方法 采集26例活动期肺TB患者(TB组)和23例健康志愿者(HD组)外周血样本,加刺激剂佛波醇酯(PMA)和钙离子霉素(IM),以及阻断剂莫能霉素作用6h后,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作T细胞亚型表面分子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分泌IL-9细胞的比例.结果 CD3+总T细胞中产生IL-9的细胞比例在TB组和HD组分别为0.32%和0.35%,在CD4+ αβ T细胞中分别为0.21%和0.22%,在CD8+ αβ T细胞中分别为0.35%和0.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γδ T细胞中产生IL-9细胞的比例,TB组(2.93%)高于HD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HD组比较,TB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IL-9产生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而γδ T细胞中分泌IL-9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 Vγ9Vδ2T细胞亚群的建立与功能分析

    作者:邱潮林;周晓薇;胡朝英;谢秋华;胡锦辉;赵蓉;钱柳;张冬青

    目的:建立γδ T细胞的一个亚群(Vγ9Vδ2 T细胞亚群),分析其免疫学相关功能.方法: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磁珠分选,获得富含γδ T细胞的细胞群,用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γδ T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Vγ9Vδ2 T细胞(γδ T细胞主要亚群)在IPP刺激后的分化趋势及表面标志,分离出效应型Vγ9Vδ2 T细胞,对其抗原递呈功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表型的Vγ9Vδ2 T细胞的分泌格局.结果:Vγ9Vδ2 T细胞在IPP作用下可被激活,不断增殖并分化为效应记忆型(TEM、CD45RA-CD27-γδ T),该细胞群高表达HLA-DR和CD80/86等分子,呈现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特征;此群效应记忆型Vγ9Vδ2 T细胞能有效递呈PPD 、TT等可溶性抗原给CD4+T细胞,具有与B细胞相当的抗原递呈功能.实验还发现,不同表型的V-γ9Vδ2 T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格局,新鲜分离的健康入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非效应型)以分泌IFN-γ为主,而效应记忆型Vγ9Vδ2 T细胞在产生IFN-γ的同时能分泌IL-17.结论:Vγ9Vδ2 T细胞亚群能在IPP的作用下激活、增殖,并分化为具有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效应记忆型细胞,其分泌IFN-γ的同时可分泌IL-17.

  • Gamma delta T细胞及其抗肿瘤研究的进展

    作者:苏丹;王东亮(综述);张艳桥(审校)

    Gamma delta(γδ) T细胞表达Vγ9Vδ2 T细胞受体,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2%~5%左右,主要分布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T细胞的亚群之一。其免疫作用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非限制性细胞,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具有广泛的抗瘤谱。许多研究证实γδ T细胞参与了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未来以γδ T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将会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战略。本文将对γδ 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白藜芦醇增强乳腺癌细胞对γδT细胞的敏感性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黄玲燕

    目的 探讨γδ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观察白藜芦醇增强γδ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人γδT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白藜芦醇组、γδT细胞组、白藜芦醇+γδT细胞组及白藜芦醇+γδT细胞+c-FLIP质粒组.LDH释放实验检测γδT细胞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白藜芦醇及γδT细胞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细胞Fas-相关性死亡结构域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的表达水平、活化半胱天冬酶(caspase)8、caspase 9、caspase 3的活化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结果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在体外用BrHPP和IL-2培养14天的人单个核细胞、CD3和γδTCR,确定这些定向培养的效应细胞为γδT细胞.LDH释放实验显示γδT细胞+白藜芦醇组对MDA-MB-231的杀伤活性为(68.2±7.1)%,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的(21.4±3.2)%(P<0.05)和白藜芦醇+γδT细胞+c-FLIP质粒组的(27.9±3.6)%(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处理能显著降低MDA-MB-231细胞中c-FLIP蛋白的表达,γδT细胞+白藜芦醇组MDA-MB-231的活化caspase 8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均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和白藜芦醇+γδT细胞+c-FLIP质粒组.结论 白藜芦醇下调乳腺癌细胞c-FLIP的表达,提高乳腺癌细胞对γδT细胞的敏感性.

  • 不同结核杆菌抗原刺激外周血T细胞亚群产生干扰素的比较

    作者:盛玲玲;夏惠;孙悝;陈勇;李柏青

    目的:比较磷酸化抗原(HDMAPP)、结核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和结核杆菌低分子耐热抗原Mtb-HAg(10 k)刺激外周血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反应能力方面的特点及差异.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分别用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刺激培养14 h,再加入莫能霉素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加入荧光标记单抗进行表面分子和胞内染色,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实验组中CD3+ αβ细胞和CD3+ γδ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各抗原实验组CD3+ 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胞内产生IFN-γ+细胞比率较阴性组对照组升高(P<0.01).各抗原刺激组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细胞比率明显高于CD3+αβ细胞(P <0.05 ~P<0.01).3种抗原刺激组间CD3+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均可以刺激外周血中T细胞中αβ和γδ细胞群产生IFN-γ,均可特异性诱导刺激CD3+γδ细胞产生IFN-γ,HDMAPP、Mtb-HAg(10 k)对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的表达量高于Mtb-HAg.

  • γδ 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陶林芬;廖容;王纪珍;曾志勇;邱东飙;陈君敏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培养的γδ 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采用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并在1μmol/L唑来膦酸(Zol)和200 I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条件下扩增获得γδ 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 T细胞表型,然后与RPMI 8226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检测γδ T细胞对RPMI 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γδ T细胞对RPMI 8226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PMI 8226细胞的凋亡率改变,并分别用抗人γδ TCR mAb、抗人NKG2DmAb、抗人CD3 mAb和同型对照IgG mAb封闭γδ T细胞后,作用于RPMI 8226细胞,LDH法检测不同抗体封闭后对RPMI 8226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结果 体外条件下可成功高效扩增获得γδ T细胞,可抑制RPMI 8226细胞株的增殖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不同效靶比(1∶1,5∶1和10∶1)的γδ T细胞作用于RPMI 8226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2.23±1.75)%,(31.11±6.12)%和(43.56±3.29)%;效靶比为1∶1和10∶1时,γδ T细胞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21±1.98)%和(68.18土2.16)%,明显高于RPMI 8226单独培养组(13.32±1.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人γδ TCR mAb、抗人NKG2D mAb、抗人CD3 mAb和同型对照IgG mAb封闭γδ T细胞后按10∶1的效靶比与RPMI 8226混合培养,各组杀伤率分别为(21.54士1.52)%,(29.25±1.51)%,(32.68±0.78)%和(43.0±2.91)%. 结论 体外利用Zol+ IL-2刺激培养可高效扩增γδ T细胞,并具有杀伤RPMI 8226细胞的作用,为MM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天然免疫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文刚;曲迅

    肿瘤的免疫治疗已被广泛重视,但其具体机制仍不很清楚.近该方面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NK细胞、NKT细胞、γδ T细胞等天然免疫性机制研究以及IFNγ、穿孔素等效应分子的研究.

  • 潜伏性感染者和结核病患者T细胞亚群产生干扰素-γ的特点及意义

    作者:盛玲玲;金辉;彭宁;盛显仓;杨再兴;李柏青

    目的 观察磷酸化抗原(HDMAPP)、结核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和结核杆菌低分子耐热抗原Mtb-HAg(10 kD)刺激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者(LTBI)和TB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产生IFN-γ的反应能力方面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采集LTBI和TB患者外周血,分别用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D)刺激培养14 h,再加入莫能霉素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加入荧光标记单抗进行表面分子和胞内染色,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实验组中CD3+αβ细胞和CD3+ γδ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结果 各抗原刺激组T细胞亚群均能产生IFN-γ,各抗原刺激组LTBI和TB患者的外周血γδ T细胞中产生IFN-γ的细胞均显著高于α3 T细胞;LTBIγδ T细胞中产生IFN-γ细胞均比TB患者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γδ T细胞的IFN-γ在LTBI和TB患者的不同,有望为区分LTBI和TB患者之间的差异提供新的指标.

  • γδ 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脾脏中的动态表达及作用机制

    作者:王贝贝;田庆梅;解孝锋;宋继科;毕宏生

    背景 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γδ T细胞相关,γδ 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研究γδ T细胞在EAU小鼠脾脏中的动态变化,探讨γδ T细胞在EAU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C57 BL/6(B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39只.用抗原肽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B6小鼠的足垫、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6个点,用Genesis-D动物眼部照相机观察并记录正常小鼠及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8、12、16、20、24、28、32和36 d)EAU小鼠的发病情况,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摘取右侧眼球,切片后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在相同时间点分离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 T细胞数量和激活状态.免疫磁珠分选γδ T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内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变化.向EAU小鼠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观察炎症变化. 结果 经IRBP1-20及CFA乳化液免疫后小鼠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6 ~20 d达峰,至第28天炎症明显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免疫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皱褶,玻璃体、视网膜全层炎性细胞浸润及内界膜层增厚.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症状评分和病理学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399,P=0.000;F=47.342,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γδ T细胞数量增加,造模后16 d和20 d分别为(5.67±0.49)%和(5.78±0.55)%,与造模前的(1.53±0.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呈活化状态.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γδ T细胞分泌的IL-17A明显增多,造模后16d和20 d分别为(13.40±0.50)%和(17.80±2.37)%,与正常对照小鼠的(1.53±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体内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后EAU炎症加重,炎症症状评分为1.00(1.00,2.00),明显高于未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的0.75(0.05,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0,P=0.03).结论 EAU中γδ T细胞比例在炎症的高峰期明显升高,且呈激活状态;活化性Yδ T细胞在EAU模型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分泌IL-17A进行的.

  • HIV-1与γδ T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立;庄柯;高建峰;刘金彪;桑明;郭铭;霍文哲

    γδ T细胞是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Vδ1 T和Vδ2 T细胞亚群.γδ T细胞在控制HIV-1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V-1感染会增加Vδ1 T细胞数量而减少Vδ2 T细胞数量,这种改变会破坏机体γδ T各亚型之间的比例平衡,导致Vδ2/ Vδ1倒置.该综述阐述了γδT细胞免疫调控的特点以及HIV-1感染对Vδ2 T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HIV-1 γδ T细胞 机制
  • IFN-γ增强人γδ T细胞杀伤骨肉瘤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朝旭;唐际存;叶招明

    目的 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测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IFN-γ对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0.01).抗人FasL抗体对γδ T细胞杀伤OS细胞作用影响较小(P>0.05);但能显著阻断γδ T细胞杀伤IFN-γ预处理OS细胞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FN-γ可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IL-17+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作者:曾丽华;岳锐;龙欣欣;彭学标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IL-17+ αβ T细胞、IL-17+γδ T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SLE患者和19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αβ T细胞、γδ T细胞及IL-17+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7+ αβ T细胞、IL-17+γδ T细胞的百分率,探讨它们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IL-17+ αβ T细胞和IL-17+γδ T细胞分别占IL-17+ PBMC的(71±21)%和(12±11)%.对照组IL-17+αβ T细胞和IL-17+γδ T细胞分别占IL-17+ PBMC的(55±27)%和(11±11)%.SLE患者IL-17+ PBMC及IL-17+αβ 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SLE患者的αβ T细胞及IL-17+ PBMC、IL-17+ αβ T细胞、IL-17+γδ T细胞百分率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rαβ T=0.46,PαβT<0.01;rIL-17PBMC =0.47,PIL-17PBMC <0.01;rIL-17αβT =0.53,P+IL-17αβT<0.01;rIL-17γδT=0.42,PIL-17γδT<0.05),γδT细胞百分率与初发狼疮相关(r =0.43,P<0.05),但与疾病活动性无关(r=-0.67,P>0.05).结论 人PBMC中IL-17主要由αβ T细胞产生,αβ T细胞、IL-17+ PBMC、IL-17+αβ T细胞、IL-17+ γδ T细胞百分率可反映狼疮病情活动.

  • 妊娠糖尿病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代玉梅;凌雪荧;李彦媚;刘云锋;刘海英

    目的 比较分析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及健康孕妇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的组成变化,为探讨γδ T细胞在GDM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GDM患者(病例组)及健康孕妇(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荧光标记鼠抗人T细胞抗原抗体(TCR)γδ单克隆抗体(McAb)及鼠抗人CD3 McAb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γδ T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病例组PBMC中γδ T细胞的比例为(6.89±3.22)%,占CD3+T细胞的(10.87±4.91)%,对照组为(4.26±1.64)%,占CD3+T细胞的(8.21±0.35)%,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GDM患者外周血PBMC中γδ T细胞的比例为(8.79±2.33)%,占CD3+T淋巴细胞的(12.27±5.45)%,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γδ T细胞在外周血PBMC及CD3+T细胞中的比例增高,提示疾病发生影响和改变了T细胞亚群的分布.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