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脱氧胆酸调节环氧合酶-2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于成功;陈慧;徐肇敏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脱氧胆酸对结肠腺癌细胞SW1116生长的效应,以及在相应状态下细胞内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量的改变,探讨脱氧胆酸钠对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10~100μmol/L的脱氧胆酸钠具有明显的促进结肠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大于100μmol/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脱氧胆酸钠在10、50和100 μmol/L的浓度下均可促进COX-2蛋白的表达,10μmol/L的效应可以持续72 h,但后两者在48 h后COX-2蛋白表达开始下降.结论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SW1116增殖的影响呈双向调节作用,脱氧胆酸促进COX-2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途径.

  • 黄连素对脱氧胆酸诱导的人结肠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

    作者:陆宁;王邦茂;黄迺侠;张文治;苏心

    研究表明,胆汁酸特别是脱氧胆酸(DCA)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密切相关.DCA可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激活蛋白-1(AP-1)活性、诱导环氧合酶-2(COX-2)表达有关[1].黄连素(BER)又名小檗碱,已有研究发现其对某些类型的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本实验采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BER对DCA诱导的HT-29细胞增殖、AP-1及COX-2表达的影响,旨在阐明BER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

  • 次级胆汁酸诱导Apcmin/+小鼠肠腺瘤癌变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许梦雀;曹海龙;王姗;曹晓沧;鄢芳;王邦茂

    目的 观察并分析次级胆汁酸诱导A pcmin/+小鼠肠道腺瘤癌变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20只4周龄Apcmin/+小鼠均分为A pcmin/+对照组、A pcmin/+脱氧胆酸组,将20只4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均分为野生型对照组、野生型脱氧胆酸组.对照组常规饮水,脱氧胆酸组饮用水中含0.2%脱氧胆酸.收集给药0周及12周A pcmin/+小鼠粪便,焦磷酸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变化.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肠道腺瘤数目、大小及分布.采用HE染色评价腺瘤病理类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所有野生型小鼠肠道均未出现肿瘤.Apcmin/+脱氧胆酸组小鼠肠道腺瘤总数较A pcmin/+对照组明显增加(57.00±3.07比21.50±4.69,t=20.03,P<0.01),以大径为1~2 mm的腺瘤增加为显著(30.62±7.73比7.75±4.59,t=8.04,P<0.05),腺瘤癌变率较Apcmin/+对照组也明显上升.Apcmin+脱氧胆酸组小鼠肠道肿瘤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较Apcmin/+对照组显著增加[(90.17±2.14)%比(41.97±4.26)%,t=31.97,P<0.01)],肿瘤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减少[(1.40±1.12)%比(7.50±0.65)%,t=14.90,P<0.01].Apcmin/+脱氧胆酸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在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0.586 7±0.148 4)较其对照组(0.387 3±0.013 6)明显升高(t=2.36,P<0.05);在菌属及菌种水平上Apcmin/+脱氧胆酸组致病菌数量增多,益生菌数量明显降低.结论 脱氧胆酸能诱导Apcmin/+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并可通过增加肠道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使肠道腺瘤发展成为肠癌.

  • 脱氧胆酸对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在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陈军;易以木

    目的:探讨脱氧胆酸(DOC)对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Ins-PLA-NP)在小肠吸收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大鼠小肠分别给予含与不含吸收促进剂DOC的Ins-PLA-NP后,观察降血糖效果.结果:Ins-PLA-NP小肠直接给药表现出和缓持久的降血糖效果,而DOC在小肠给药中能明显加快Ins-PLA-NP的吸收并增强药效,给药后0.5 h血糖下降至用药前的(35.49±6.64)%,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可维持2 h左右.结论:DOC对于Ins-PLA-NP在小肠部位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癌

    作者:马俊永;殷正丰;施乐华

    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但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还远不清楚.近期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由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代谢改变、肝星状细胞衰老、内毒素代谢紊乱等.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的这些变化促进肝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指出靶向肠道菌群失调的肝癌预防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 脱氧胆酸促进肠道组织产生IL-1β及诱导肠道炎症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胜男;龚自珍;周洁菲;吴瑾

    目的:研究高脱氧胆酸(DCA)对肠道促炎因子IL-1β等的表达及肠道炎症的诱导作用.方法:给予小鼠添加DCA的膳食,建立小鼠肠道高DCA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肠道病理损伤情况;以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成熟IL-1β的产生;以实时PCR检测IL-6、MCP-1的表达水平;通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检测肠道炎症情况.结果:给予小鼠添加0.2% DCA的膳食3个月后,其结肠长度明显缩短[对照组(8.1±0.5)cm vs DCA组(7.3±0.3)cm,P<0.01];代表肠道炎症程度的指标MPO活性显著上升[对照组(1.6±0.4)U·g-1 vs DCA组(3.0±0.5)U·g-1,P<0.01];HE染色可见结肠黏膜破损,黏膜下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同时DCA膳食可明显诱导结肠组织成熟IL-1β的产生,并导致促炎因子IL-6(对照组1.0±0.1 vs DCA组174.6±45.9,P<0.01)及髓系趋化因子MCP-1(对照组1.0±0.1 vs DCA组187.8±26.2,P<0.001)的mRNA水平表达显著升高.结论:高水平DCA可诱导肠道炎症发生,激活炎症小体、促进成熟IL-1β产生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豚鼠胆结石形成过程中消化间期小肠IMC的变化

    作者:刘丽娜;候东莉;董雷;张雪梅

    目的:研究结石形成中,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豚鼠高胆固醇饮食造胆结石模型,按喂养时间不同分对照组和致石Ⅰ、Ⅱ组,小肠各段埋置四对银丝电极,记录各组各肠段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胆汁中胆汁酸成分.组间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结石形成中致石组小肠IMC总周期延长,Ⅲ相时限、振幅缩短;上端起源Ⅲ相数量下降,下传到末端回肠的比率下降;小肠传输时间延长,回肠传播速度降低;胆汁中结合脱氧胆酸(DCA)含量和比例增加.结论:豚鼠高胆固醇饮食过程中,小肠各段消化间期IMC参数在结石成形前即发生变化,传输效能下降并通过胆汁酸成分改变促进胆结石形成.

  • 脱氧胆酸通过NF-κB调节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作者:朱淼;赵翰林;孙玉洁;韩晓

    目的:研究脱氧胆酸对人胆管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thiazole-2 y1)-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MTF法]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ry)检测脱氧胆酸对QBC93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技术检测在脱氧胆酸作用前后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 kappaB,NF-κB)活性的改变.再将NF-κB的天然抑制因子IκB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观察用IκB抑制NF-κB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情况.结果:脱氧胆酸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这一抑制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实现的,用NF-κB的抑制因子IκB作用于QBC939细胞,所起的作用与脱氧胆酸相似.结论:脱氧胆酸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环氧合酶-2转录后调控作用的影响

    作者:张云;周苏君;朱淼

    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环氧合酶-2(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技术检测脱氧胆酸对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结果 脱氧胆酸可促进COX-2mRNA半衰期的延长,上调含COX-2 3'UTR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的表达.结论 脱氧胆酸上调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COX-2转录后调控,其主要作用位点在COX-2 3'UTR上.

  • 黄芩黄素减轻脱氧胆酸对食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的探讨

    作者:柳刚;张玲;郭晓军;李桂香;邹多武

    目的:考察黄芩黄素(Baicalein)对脱氧胆酸诱导的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使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500μmol/L)进行刺激,同时给以不同浓度的黄芩黄素(1μmol/L,10μmol/L)进行干预治疗。12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及炎症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黄芩黄素治疗抑制脱氧胆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剂量依赖地降低了caspase-3剪切体的生成和Bax蛋白的表达,同时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黄芩黄素亦治疗剂量依赖地抑制了脱氧胆酸诱导的炎症因子白介素8( IL-8)和巨噬细胞趋化性和激活性因子( macrophag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的生成,抑制了脱氧胆酸诱导的食管上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蛋白表达和细胞中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成。结论黄芩黄素通过抑制炎症,抑制iNOS/NO通路,减少凋亡,从而减轻了脱氧胆酸诱导的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

  • 脱氧胆酸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

    作者:章瑶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饮食作为一种高危因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脂饮食导致肝胆汁酸的分泌模式改变,刺激胆汁分泌,增加大肠中胆汁酸的浓度.脱氧胆酸通过影响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以及肠道菌群平衡来发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文章对脱氧胆酸促进结直肠癌的机制进行综述.

  • 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的变化

    作者:苗彬;崔乃强;李忠廉

    目的:研究胆汁酸代谢异常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方法,观察肝脏分泌机制与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成份变化及亲水-疏水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结石患者的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和甘氨胆酸(GCA)的比例均较非结石组明显降低(P<0.05),而甘氨脱氧胆酸(GDCA)的比例明显上升(P<0.01).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胆汁酸HI值均较非结石患者显著上升.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处于病理状态,胆汁中结合CDCA和结合CA比例下降,而结合DCA比例上升很可能为肝脏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所致,而胆汁中亲水-疏水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分泌机制紊乱的一个重要表现.

  • 牛心包材料去细胞新方法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国伟;龚光甫;陈晓凤

    目的:找到一种牛心包材料细胞成分清除率高,而对其力学性能影响小的理想去细胞方法.方法:取新鲜牛心包,用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去细胞处理;新鲜牛心包作对照组.用Lowry法测定牛心包可溶性蛋白含量;牛心包片用作HE染色及WT+VG染色,作光镜检测并计算去细胞百分率,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分别测定牛心包的组织含水量、厚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热皱缩温度.结果:牛心包去细胞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去除彻底,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去细胞百分率达95.43%,去细胞彻底.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组心包无细胞成分,胶原纤维结构无破坏,排列整齐,结构紧凑;实验组牛心包厚度[(0.209±0.066) mm] ,抗拉强度[(17.08±3.91) N/mm2],断裂伸长率[(41.27±6.45)%]及热皱缩温度[(68.94±0.75)℃]与对照组[分别为(0.247±0.055) mm; (17.97±4.77)N/mm2;(42.67±7.76)%,(69.44±0.57)℃] 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去细胞处理后,含水量与对照组(83.02±0.43%)相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去细胞彻底,对组织结构无破坏,对组织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去细胞方法.

  • 口服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胃肠道吸收与药效学研究

    作者:陈军;易以木;杨希雄;胡玉兰;谢敏

    目的考察口服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INS-PLA-NP)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以及吸收促进剂脱氧胆酸(DOC)对吸收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胃、小肠、结肠)分别给予含与不含吸收促进剂DOC的INS-PLA-NP后,观察降血糖效果.结果大鼠灌胃给药后未能显示降血糖效果,添加DOC后仍基本无效.小肠直接给药后表现出和缓持久的降血糖效果,而DOC在小肠给药中能明显加快INS-PLA-NP的吸收并增强药效,但这一促进吸收作用存在一定的限度.结肠给药也基本无效,添加DOC后可产生强度不大的降血糖作用.结论 INS-PLA-NP主要在小肠吸收,DOC对于这一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 芸香苷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洁;赵维中;王宇翎;李前进;马青枝

    目的研究芸香苷(Rutoside, Ru)皮下注射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方法脱氧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和胆胰管结扎诱导2种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模型.Ru 30、 60、 120 mg/kg于造模前给药2次,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性,计算胰腺系数和24 h存活率,胰腺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Ru(30、60、120 mg/mg,sc)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模型大鼠升高的血清AMS、LPS水平,减小胰腺系数和提高24h存活率.结论 Ru预防给药对脱氧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诱导的AP和胆胰管结扎诱发的AP均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尼美舒利对脱氧胆酸诱导的HT-29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韶春;赵春领;寇俊德;梁桃

    目的 观察尼美舒利对脱氧胆酸(DCA)诱导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200μmol/L DCA加到HT-29细胞培养液中,同时给予不同浓度尼美舒利(50、75和100μmol/L),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Mrna,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COX-2表达,放免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 2)含量.结果 DCA作用HT-29细胞6 h,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4.2%±6.2%比7.1%±1.9%),PGE2合成增加(23.9 ng/L±1.3ng/L比10.5 ns/L±0.9 ng/L),尼美舒利对DCA诱导的HT-29细胞作用6 h可抑制细胞增殖,并可抑制DCA诱导的COX-2 Mrna表达,并抑制PGE2合成,上述作用均呈浓度一时间依赖性.结论 尼美舒利可抑制DCA诱导的HT-29人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COX-2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及PGE2合成,这可能是尼美舒利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脱氧胆酸促进Apcmin/+小鼠肠道息肉恶变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姗;曹海龙;罗沈晖;宋淑莉;孔辛月;王邦茂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DOC)对肠道息肉恶变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24只4周龄Apcmin/+小鼠(该小鼠可自发形成肠道腺瘤)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饮用水)及DOC组(含0.2% DOC饮用水),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肠道息肉数目、大小及分布.HE染色评价息肉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Wnt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DOC组肠道息肉总数较对照组增加165% (57.00 ±3.07 vs 21.50 ±4.69,P<0.001),其中小肠中段和远段的息肉数量分别增加了153%和371%.DOC组小肠息肉大、中、小直径(>2 mm、1~2 mm和<1mm)息肉数量与对照组对比分别增加89% (10.38 ±4.41 vs 5.50 ±2.93,P<0.05)、295%(30.62 ±7.73 vs7.75 ±4.59,P<0.001)和112%(13.50±5.78 vs 6.38 ±2.45,P<0.01).HE染色示DOC组75%远段小肠和近段结肠发生黏膜内癌,余25%为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对照组仅为腺瘤未见癌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DOC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81% (90.83±2.60 vs50.10 ±4.51,P<0.001),β-catenin由胞膜向胞质和胞核移位,cyclin D1胞核内表达增加(β-catenin:87.75±4.35 vs 56.30±4.29,P <0.001;cyclin D1:71.93±4.01 vs 35.40 ±3.02,P<0.001).结论 DOC可能通过干预Wnt通路促进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细胞增殖,促使肠道腺瘤发展成为肠癌.

  • 脱氧胆酸诱导大肠癌发生的研究

    作者:李慧娟;关景明;王仙琦;韩文文

    胆汁酸中的脱氧胆酸可以促进肿瘤的形成,脱氧胆酸诱发的细胞凋亡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粪便中胆汁酸含量可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表明脱氧胆酸可以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脱氧胆酸作为一种促癌因子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同时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大肠癌的发生.

  • 脱氧胆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及核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桂信;陈海龙;曹传海;林小洋;张利;纪军;王永鹏

    目的 观察脱氧胆酸(DCA)对AR42J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对核转录因子(TF)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CA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改变,流式细胞术A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坏死率。细胞经0.4mmoL/L DCA分别作用15 min、30 min、4h后收集培液上清,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分别检测培液上清和胞质淀粉酶的活性,利用Luminex检测细胞核TF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DCA对AR42J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细胞质内和培液中的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影响。在检测的40种TF活性变化中,DCA诱导ATF2、AR33、STAT5、NFAT、FKHR和NKX-2.5这6种TF活性明显升高,而RUNX/AML、NF-Y、MEF2和E2F1这4种TF活性则明显下降,其余30种TF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 DCA对腺泡细胞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为凋亡和坏死,对细胞内酶的合成和分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DCA诱导细胞核TF活性的变化,可能是其诱导细胞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制备牛心包去细胞基质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吴国伟;龚光甫;陈晓凤;徐锡萍

    目的制备牛心包去细胞基质,寻找-种细胞清除率高,而对生物材料机械性能影响小的理想去细胞方法.方法新鲜牛心包作对照组,实验组用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对新鲜牛心包去细胞处理.牛心包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去细胞百分率,作WT+VG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排列;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分别测定牛心包的组织含水量、厚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热皱缩温度.用Lowry法测定牛心包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牛心包去细胞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2.30±O.36)mg/gl]显著少于对照组[(13.74±1.27)mg/g](P<0.01);细胞清除率达95%以上.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组心包无细胞成分,胶原纤维结构无破坏,排列整齐,结构紧凑;实验组牛心包厚度-(0.209±0.066)mm]、抗拉强度[(17.08±3.91)N/mm2]、断裂伸长率[(41.27±6.45)%]及热皱缩温度[(68.94±0.75)℃]与对照组-分别为(0.247±0.055)mm;(17.97±4.77)N/mm2;(42.67±7.76)%,(69.44±0.5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83.02±0.43)%相比去细胞处理后含水量(86.34±0.71)%明显增加(P<0.01).结论牛心包去细胞基质是一种优良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去细胞方法,去细胞彻底,对组织结构无破坏,对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

53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