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生菌与肿瘤化疗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孙曦;杨云生

    化疗药物可诱发肠道黏膜的微炎症,造成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等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由此可影响到治疗的进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化疗药物可使得肠道菌群总数减少,致病菌的数量及比例增加.化疗期间肠道黏膜微炎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的变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稳定、促进肠道上皮修复、调节免疫反应等作用,甚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增强肿瘤免疫治疗及化疗药物的疗效.益生菌活菌及上清液具有减轻化疗期间肠道黏膜微炎症反应,维持肠屏障功能的稳定等作用.化疗期间使用益生菌制剂可明显降低重度化疗诱导腹泻的发生率,服用该类制剂不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 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张淑文;李异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以其迅速增长的发病率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biota,IM)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IM与NAFLD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并且通过参与能量物质及胆汁酸代谢,增加内源性酒精的产生,提高肠黏膜屏障通透性、促进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等过程,推动NAFLD的发生发展.文章对IM在NAFLD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克罗恩病微生态学变化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

    作者:陈立平;夏冰

    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在复发的预测与干预方面,克罗恩病依然是一个困扰临床的难题.对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初步的研究提示,克罗恩病患者特征性的肠道菌群改变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复发的判断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在克罗恩病的临床应用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肠道微生态与营养支持

    作者:汪志明;李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对感染、创伤等严重应激状态的临床观察发现,在高代谢病理过程中或器官功能衰竭时,往往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障碍,感染性并发症是影响重症病人疗效的主要原因,临床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并不改善重症病人免疫功能和疾病的预后.于是,免疫营养、生态免疫营养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尤其对生态免疫营养的作用益加重视,即通过在肠内营养配方中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等,达到重建胃肠道内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细菌易位的作用.由此表明,临床营养支持已经突破了过去单纯提供热量,维持机体氮平衡等常规范畴,并且开始了由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的重大转型[1].现就有关肠道微生态与营养支持的作用综述如下.

  • 人体微生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廖秦平;牛小溪

    里德伯格于2000年提出,人体是由人的细胞和所有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1].寄生在人体体表和体腔内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有数百万亿之多,包括细菌、古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的总重量可达2 kg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这些微生物编码的所有基因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2].人体微生物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在调节宿主的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陈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长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IBS确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发现,肠道微生态失平衡与IBS关系密切,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肠道微生物总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普遍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IBS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IBS的重要靶点.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否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尚需更充分的临床证据,确切疗效尚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尚无证据表明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IBS.利福昔明治疗IBS可能有效,但需要更多的证据.

  • 运脾止泻汤对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静;梁山玉;杨燕

    目的 探讨中药运脾止泻汤对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运脾止泻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同期选择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体检组.观察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变化、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治疗后,治疗组肠杆菌[(6.42±1.20) copies/g]、肠球菌[(5.72±0.76) copies/g]明显高于对照组[(8.02±0.62) copies/g,(6.73±0.95) copies/g],乳酸杆菌[(0.08士1.25)copies/g]、双歧杆菌[(10.36±1.23) copies/g]、类杆菌[(10.36±1.23) copies/g]明显低于对照组[(7.86±1.17) copies/g,(7.71±1.36) copies/g,(7.79±0.48) copies/g];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 vs 6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1).结论 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运脾止泻汤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 微生物—肠—脑轴与PCO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铁军;陈裕欣;陈燕芬;邓金辉;甘斌;林思琪;马红霞;李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以女性卵泡闭锁或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上以月经周期紊乱、多毛、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等为多种表现的生殖内分泌疾病.近年来,中国育龄期夫妇中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按照修订后的鹿特丹诊断标准进行抽样,据调查发现,12 ~ 44岁的中国PCOS患者患病率约为11.2%,青春期开始后,患病率从12岁到14岁迅速增加,在15 ~ 24岁之间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1],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研究PCOS的发病关系及相关治疗对于生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观察

    作者:马淑荣;沈可欣;周长玉;李岩;郭红华;张海山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临床研究发现,肠道内正常细菌的数量减少,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本文通过对比应用益生菌或美沙拉嗪以及两药联合治疗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后评价以及内镜下改善程度等情况,讨论益生菌在治疗IBD中的疗效.

  •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作者:麻瑞娟;吴静;周永宁

    肠道微生态系统由定植于肠道的固有菌群、肠上皮细胞、肠黏膜免疫系统组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与NAFLD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炎症因子产生等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与NAFLD的关系将有助于为NAFLD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向。

  • 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

    作者:王晓彤;韩涛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由于与各种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肝功能受损时,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稳态的失衡,反过来又使肝病重症化。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多种肝病的关系及调整肠道微生态对肝病治疗的作用,目的在于通过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为肝病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 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关系

    作者:庞晓丽;王朝霞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且复杂的生物系统,其与肝脏在解剖结构和功能方面均有密切联系.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致使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胆汁排入肠道减少,一方面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微生态改变;另一方面因致病菌、内毒素移位,导致肝损伤,加重胆汁淤积.因此,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联系密切.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婴儿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病时补充益生菌,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阻断肠道炎症反应,改善患儿预后.推荐常规给予微生态制剂作为治疗和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手段.

  • 长寿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栾哲;闫斌;孙刚

    关于衰老及长寿机制的研究,自生命科学诞生之初,便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年龄是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 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子,近年来提出的炎症衰老概念指出,年龄增加导致的免疫衰退及伴随发生的炎症网络激活及衰老相关因子的释放,包括炎症前介质等,是影响人健康状态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1,2〕.如何保持高龄老人在生命终末期的健康质量,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3,4〕.长寿状态的获得是由基因、环境和随机因素等共同决定的,肠道菌群以其对人体免疫和代谢活动等多方面影响,被认为是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5,6〕.

  • 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寇正红;司华;汪绘纹;白少章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71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口服思密达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金双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岐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

  • 中药清胰汤及双歧杆菌合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细菌移位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吴承堂;黎沾良;黄祥成;齐德林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后感染发生率高达40%,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1].研究证实,ANP后继发的胰腺感染主要是肠道细菌移位(BT)所致[1,2],而细菌移位的发生又取决于肠粘膜屏障的功能状态.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方法用于保护肠屏障功能,阻止ANP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本研究观察了中药清胰汤和肠道微生态调理剂(双歧杆菌合剂)对ANP犬的肠屏障功能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 中药复方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及舌部微生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卢林;刘伦翠;卢晋;海艳洁;丁良菊;郭继芳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肠道及舌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90例及健康人30例,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四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中药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1脾虚湿盛泄泻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及舌部菌群改变,并且两者具有相关性.2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3.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舌象及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卢林;刘伦翠;海艳洁;杨景云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舌象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病人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的变化情况.结果: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舌象均为白腻苔、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舌象及肠道微生态的作用.结论:(1)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舌象及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2)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及舌部微生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卢林;刘伦翠;海艳洁;杨景云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6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60例病人随机分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6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结论:1.脾虚湿盛泄泻病人存在肠道和舌部微生态异常,二者具有相关性.2.贝飞达对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均有调整作用、改变舌象,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

  •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作者:侯鹏高;吕长淮

    近年来,对NAFLD研究颇多,继“二次打击”理论后,又提出了“肠肝轴”学说,肠道微生态失衡与NAFLD关系密切。本文对肠道微生态的屏障作用、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方法、肠道微生态与NAFLD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 两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

    作者:杜登龙

    目的:分析和探讨两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7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青霉素组患儿采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头孢霉素组患儿采用头孢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平均治愈时间,同时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儿童的肠道微生态相比,分析和探讨两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治疗1周后,青霉素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49%(32/37),头孢霉素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19%(33/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霉素组患儿的临床平均治愈率时间为(5.6±1.2)d,头孢霉素组患儿临床平均治愈率时间为(5.5±1.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微生态菌群与健康儿童相比,肠球菌、肠杆菌以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杆菌的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头孢霉素或者青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在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上切记勿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严重破坏患儿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平衡.

334 条记录 7/17 页 « 12...45678910...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