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祛瘀血”与“生新”层面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

    作者:张金生

    通过溯源活血化瘀和干细胞相关文献,分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轴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外周血及组织器官之间的迁移机制,明确活血化瘀治法与“骨髓干细胞循环”的内在关联性,为借助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索活血化瘀“祛瘀血”与“生新”层面细胞生物学特性,进一步研究活血化瘀治法的微观机制及物质基础提供新思路.

  • 左归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作者:杨锋;潘乐;马秋涛;张涛;杨利学;李彦民

    目的 研究左归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分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给予左归丸溶液(浓度为472.5 g/L)灌胃,每次1ml,每日2次,连续灌胃3天后经腹主动脉采血,制备左归丸含药血清.无菌条件下取出SD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收集骨髓冲洗液,贴壁法培养传代所得BMSCs.取2代BMSCs以5×104/cm2密度接种于培养皿,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成骨诱导组用10%空白血清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左归丸组用10%左归丸含药血清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干预14天后采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法进行Runx2、Osterix、OC及β-catenin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检测. 结果 左归丸组Runx2、Osterix、OC、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成骨诱导组均上调(P<0.05).左归丸组Runx2、Osterix、OC、β-catenin基因甲基化率均低于对照组、成骨诱导组(P<0.05). 结论 左归丸含药血清可通过去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心肌微环境p38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作者:郑景辉;袁肇凯;莫云秋;陈建军;简维雄;刘华盛;吴发胜;李勇华;王丽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心肌微环境p38信号转导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注射1组(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3个位点注入共100 μl的BMSCs细胞悬液)、注射2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注射同注射1组)、注射3组(正常健康大鼠于相同注射部位注射同注射1组),每组各8只.检测磷酸化p38 (p-p38)信号转导蛋白、心肌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和心脏转录因子GATA-4 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注射1组p-p38蛋白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注射1组p-p38蛋白高于模型组、注射2组和注射3组(P<0.05).Desmin-Brdu和MHC-Brdu双染细胞在注射1组中可见,注射2组和注射3组未见表达.注射3组大鼠CATA-4 mRNA心肌组织中未检出表达,注射1组大鼠心肌组织中GATA-4 mRNA高于注射2组(P<0.05).注射1组大鼠p-p38与GATA-4 mRNA含量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DesminBrdu、MHC-Brdu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p38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可促进移植的BMSCs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

  • 左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时间序列的影响

    作者:赵旭;郝传铮;杨仁旭;徐俊伟

    目的 通过分析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s)基因表达谱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和左归丸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手术2周后,戊酸雌二醇组和左归丸组分别给予戊酸雌二醇片溶液(浓度为0.01 mg/ml)和左归丸溶液(浓度为0.5 g/ml)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次1ml/100g,每日1次,灌胃至手术后第4、8和12周末(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12周末时检测各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胫骨近端骨密、腰椎骨密度.无菌分离各组大鼠的股骨和胫骨,培养BMSCs,表达谱芯片检测各组BMSCs F2代细胞基因表达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采用STEM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DAVID进行功能与通路富集.结果 模型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胫骨近端骨密、腰椎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左归丸组和戊酸雌二醇组大鼠3个骨骼位点的骨密度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左归丸组-模型组对比组中时间序列显著趋势DEGs多达56个.其中第4周末显著下调基因Ppig、Rb1 cc1、I16和Rock1富集到细胞增殖、自噬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分化等.结论 左归丸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自噬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分化等多途径,广泛调控BMSCs基因表达,终减少骨量丢失.

  • 不同浓度麝香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谢兴文;李应福;李宁;李盛华;宋敏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麝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定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麝香16.8、8.4、4.2μl/100g灌胃,每日1次,连续8天,分别制备不同浓度麝香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另取15只SD大鼠利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s,培养至第3代,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鉴定、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方法鉴定BMSCs.利用不同浓度麝香合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干预BMSCs,检测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钙化结节数及脂肪细胞转化率.结果与空白血清组同时间比较,麝香低剂量血清组在第2、3、4、5、7天,麝香中剂量血清组在第1、5天细胞增殖率均升高;麝香低剂量血清组在第2、4、6、8天,麝香中剂量血清组在第4、8天,麝香高剂量血清组在第2、8天ALP活性升高;除麝香高剂量血清组钙化结节数外,各组钙化结节数和脂肪细胞转化率亦升高(P<0.05或P<0.01).与麝香低剂量血清组比较,麝香高剂量血清组在第1、3、5、7天,麝香中剂量血清组在第1、5天细胞增殖率降低,在第6、8天ALP活性降低,钙化结节数及脂肪细胞转化率亦降低(P<0.05).麝香高、中、低剂量血清组Ⅰ型胶原细胞阳性表达依次增强,空白血清组细胞阳性表达很弱或几乎未见.结论麝香可以促进BMSCs增殖并诱导其定向分化,以4.2μl/100g浓度效果好.

  • 不同浓度益气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凤;段行武;董建勋;李健;赵明镜;荣培晶;徐旭英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益气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活力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方法 将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益气活血方组4只,纯化培养BMSCs,采集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益气活血方组(灌胃益气活血方)大鼠血清;将BMSCs分为空白血清对照组、5%、10%、20%益气活血方血清组,分别以含10%空白血清及含5%、10%、20%益气活血方血清培养液干预培养BMSCs.MTr法检测BMSCs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培养BMSCs上清液VEGF水平. 结果 第2天、第4天、第6天,10%益气活血方血清组BMSCs去基线增殖率较5%益气活血方血清组与20%益气活血方血清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第2天、第4天组间BMSCs上清VEGF水平比较,10%益气活血方血清组明显高于空白血清对照组、5%益气活血方血清组、20%益气活血方血清组(P<0.01). 结论 10%益气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明显提高BMSCs增殖能力,促进VEGF表达.

  • 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SE和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运克;高峰;张丹;杨广华;刘颖;杨俊红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SCs组、联合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1天MSCs组、联合组尾静脉注入含2 × 10 6个MSCs悬液;造模前3天开始联合组给予补阳还五汤10ml/kg,假手术组、模型组、MSCs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MSCs组与联合组均可见NSE、GFAP阳性细胞表达,NSE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胞体,GFAP主要表达在细胞轴突.与MSCs组比较,联合组NSE、GFAP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未见NSE、GFAP阳性细胞表达. 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提高脑组织中NSE、GFAP表达,从而促进移植的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改善脑缺血损伤.

  • HSV-1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形成潜伏感染的初步研究

    作者:潘丽;李晓眠;李梅;王卿

    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情况.分离并鉴定BMSCs;HSV-1感染BMSCs,观察细胞病变(CPE);建立BMSCs的HSV-1潜伏感染模型.提取总DNA,PCR法扩增BMSCs内的HSV-1特异性片段,检测HSV-1感染BMSCs及潜伏感染.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14d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形成钙结节,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HSV-1感染BMSCs,出现典型的CPE,PCR法证实BMSCs内存在HSV-1的特异性片段.HSV-1潜伏感染的BMSCs,未出现明显的CPE,细胞传至7代,仍可测到HSV-1的基因片段,表明BMSCs有可能形成HSV-1的潜伏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HSV-1可以在体外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有形成潜伏感染的趋势.

  • 猪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表面抗原鉴定

    作者:韩志军;任华

    目的 建立猪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其作为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猪的胸骨骨髓6~8ml,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单核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接种后2h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大体形态,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抗原表达.结果 原代培养接种3~4h后细胞开始贴壁,24h后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3~4d后细胞呈纺锤形且形成为单个或数个细胞克隆,7~9d后集落迅速增多,细胞融合,在10~12d细胞铺满全层.流式细胞仪监测到BMMSC表达CD29、CD44、CD105、KDR,不表达HLA-DR、CD11a、CD14、CD31、CD34、CD45.结论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猪的BMMSC生长稳定,增殖能力强,具有间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特征,该方法可作为培养猪BMMSC的常规方法.

  • 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立跃;王金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 , BMSC )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适量的力学刺激能促进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利用力学刺激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MSC,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对其诱导分化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这一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该力学信号传导。本文就国内外近几年来关于力学信号影响BMSC成骨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大鼠表皮缺损的修复

    作者:卢丽先;史东晔;刘英奇;孙莹;崔巍巍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脱细胞真皮基质( 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 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修复。方法培养 SD 大鼠骨髓细胞,增殖提纯传代至4代时,成骨成脂,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 BMSC,然后将其接种到 ADM,2d 后移植到皮肤表皮缺损的 SD大鼠体内,连续5周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BMSC-ADM 修复 SD 大鼠皮肤表皮缺损效果良好,5周后,肉眼可见材料与组织结合紧密,有弹性,颜色接近皮肤。结论 BMSC-ADM 可以作为修复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组织工程材料。

  • HGF及G-CSF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

    作者:高勇;梅浙川;蒋明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以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否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方法 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志.实验分为:对照组(10% FBS),0.1μmol/L G-CSF干预组,20 ng/mL HGF干预组,HGF联合G-CSF共同干预组(0.1μmol/LG-CSF+ 20 ng/mL HGF),诱导后第7天、14天和21天提取细胞总RNA以及总蛋白后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水平.结果 20 ng/mL HGF干预组和HGF联合G-CSF共同干预组P3代BM-MSCs诱导后细胞形态似肝样细胞.BM-MSCs表面标志物:CD34-PE 0.3%,CD45-FITC0.1%,CD90-FITC 99.6%,CD105-PE 99.8%.20 ng/mL HGF干预组和HGF联合G-CSF共同干预组检测到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在第7、14、21天,随时间增加ALB表达量递增、而AFP表达量递减,且同一时间两组表达量均有差异(P<0.05).结论 HGF能诱导大鼠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G-CSF对HGF诱导大鼠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有协同作用.

  • C6胶质瘤微环境中大鼠BMSCs恶性转变与NF-κB高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燕莎;朱静;田杰;张春敏;谭彬;崔建邦;杨春梅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C6胶质瘤微环境中是否存在NF-κB和STAT3的激活及高表达以及其与BMSCs恶性转变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共分4组:实验组(C6与BMSCs间接共培养空白)、空白对照组(BMSCs单独培养)、阴性对照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BMSCs间接共培养)、阳性对照组(C6单独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水平;RT-QPCR检测细胞中NF-κB P65、STAT3、c-Myc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NF-κB P65、STAT3、P-STAT3、c-Myc蛋白表达及定位.结果 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实验组BMSCs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核质比增大;实验组细胞上清液IL-6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NF-κB P65、c-Myc在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且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BMSCs处在C6胶质瘤微环境中存在NF-κB和STAT3的激活和高表达,且NF-κB的激活及高表达是BMSCs恶性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陈波;曾秋棠;郎明健;关思虞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梗死心脏局部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明确同种异体干细胞及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注射培养基对照组、MSCs治疗组及VEGF基因转染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 h后植入到SD大鼠心组织,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行组织染色检查.结果异体大鼠MSCs可在梗死心组织定居、生存;免疫组化检测MSCs转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异体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治疗Am可行、有效.

  •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迁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作者:毕佳佳;王磊;李静;丁琼琼;冯志伟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迁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从野生型小鼠和NCAM基因敲除小鼠中分离、培养BMSCs,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NCAM的表达;划痕实验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β1整联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NCAM基因敲除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明显降低,β1整联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BMSCs形态由不规则形变为扁平形,且成簇增殖,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 NCAM通过调控β1整联蛋白的表达影响BMSCs的黏附和迁移,同时NCAM可能对BMSCs的间质上皮转化起负调控作用.

  • 人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影响

    作者:魏俊吉;曾立芬;王任直;赵春华;冯铭;王裕;李桂林;窦万臣;孔燕国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脑内移植后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行为学影响.方法 采集志愿者骨髓,分离、培养BMSCs;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分为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24 h后脑内注射hBMSCs悬液15 μL(2×1010L-1)和D-hank's液15μL;移植后第4天开始进行NSS评分、黏贴物移除实验、转棒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的循环测试.结果 治疗后第8天,水迷宫平均逃逸时间治疗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第29天趋同;平均游泳路程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第32天趋同.第10天后,转棒实验(10 r/min)平均潜伏期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3天,黏贴物移除实验平均潜伏期细胞治疗组显著快于对照组.NSS评分仅两个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BMSCs脑内移植可以在卒中早期显著促进大鼠学习记忆、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的恢复.

  • ox-LDL抑制大鼠MSCs向内皮分化

    作者:吕铁伟;孙慧超;刘玲娟;张蕾;郑敏;朱静;刘振国;田杰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内皮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可内皮分化的MSCs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ox-LDL组(加入5μg/mL的ox-LDL),ox-LDL+乙酰半胱氨酸组(n-acetylcycteine,NAC)预处理后再加等浓度ox-LDL), nLDL对照组(加入5μg/mL的天然低密度脂蛋白( native LDL,nLDL)。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特异性内皮表面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分化效率,电子顺磁振荡技术检测氧化活性产物(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Western blot技术测定细胞信号通道蛋白Akt。结果1) MSCs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表现为内皮表面标志vWF、Flk-1和CD31的出现和血管样结构的形成;2)ox-LD明显减弱MSCs向内皮分化(P<0.05),而NAC预处理后MSCs内皮分化能力恢复;3)ox-LDL干预后ROS明显升高(P<0.05),而NAC预处理后ROS产量明显降低(P<0.05);4)ox-LDL干预后磷酸化Akt表达明显降低( P<0.01),而NAC预处理后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培养组。结论 ox-LDL抑制大鼠MSCs向内皮分化,NAC可部分或完全反转ox-LDL的抑制效应,Akt发挥一定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及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邓玮;陈庆伟;王丽;王鹏;吴志勤;杨彦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及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小鼠BMSC经尾静脉输入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雌性小鼠(BMSC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和未治疗组.5周后处死小鼠,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Y染色体鉴别基因(SR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分析心肌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VEGF、核增殖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分布.结果 BMSC组心肌SRY表达明显升高(11.22±0.90 vs 1.05±0.47,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BMSC组的心肌胶原沉积减少(3.44 ±0.84 vs 8.44 ±1.09,P<0.05),VEGF(14.19±0.37 vs 11.88 ±0.28,P<0.05)和PCNA(4.08±0.18 vs0.64 ±0.05,P<0.05)表达上调,caspase-3降低(0.46 ±0.11 vs 3.12 ±0.28,P<0.05).结论 BMSC能归巢至缺血心肌并促进微血管新生,改善心肌增殖-凋亡状态.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CD4+初始T细胞体外分化为Th17细胞

    作者:曲学彬;刘星霞;韩晶晶;姚瑞芹;赵春华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辅助T细胞17 (Th17)体外分化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小鼠CD4+初始T(naive T)细胞与小鼠BM-MSCs共培养,诱导分化3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IL-17+ Th17的生成比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的浓度,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h17特异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共培养体系中加入IL-10和PGE2中和抗体后检测Th17的分化率.结果 小鼠BM-MSCs分泌高水平细胞因子TGF-β和IL-6.共培养组CD4+IL-17+Th17的生成率(2.5%±1.5%)和IL-17浓度(23±3 ng/L)均显著低于无BM-MSCs对照组(分别为17.8%±4.2%和268 ±27 ng/L,P<0.05),且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共培养组IL-10和PGE2浓度随诱导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共培养体系中加入IL-10或PGE2中和抗体后,显著提升CD4+ IL-17+ Th17的生成率(从2.0%±0.5%提高到11.8%±2.5%,P<0.05),提高IL-17分泌水平(从24 ±4 ng/L上升到123 ±25 ng/L,P<0.05),增强Rorγt的表达量.联合使用两种中和抗体能进一步提高Th17的分化生成率.结论 虽然BM-MSCs分泌高水平的Th17分化所需的细胞因子TGF-β和IL-6,但BM-MSCs却抑制Th17的体外分化,其抑制机制可能与IL-10和PGE2有关.

  • PFT-α与BMP-2联合诱导大鼠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陈晓依;王浩宇;吕洋;王海萍;孙微;李柔

    目的 探讨p53抑制剂(PFT-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联合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BMMSCs进行培养、传代及纯化,分别应用PFT-α、BMP-2及两者联合对第2代BMMSCs定向诱导,不加诱导剂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对数增殖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计数法鉴定BMMSCs表面联合标记物;免疫组化法检测cTnI、Cx43及TPM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对cTnI和Cx43进行荧光标记;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经诱导后的BMMSCs以梭形为主,细胞体积变大.CD45、CD29和CD90的阳性率分别为0.3%、86.5%和84.7%.诱导组细胞的cTnI、Cx43及TPM均呈阳性表达,对照组为阴性.诱导组细胞胞质内Cx43免疫荧光染色表达呈红色,cTnI则呈绿色,胞核椭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内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线粒体和糖原等.结论 PFT-α和BMP-2均可单独诱导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两者联合应用更加高效、安全.

5677 条记录 8/284 页 « 12...567891011...2832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