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法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易;李绍龙;卢竞前;杨锋;李鸿钧;张玲;刘屹;张荣华;李建美

    目的 观察经冠脉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急性心梗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开胸结扎法制作小猪急性心肌梗塞模型(11只).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经冠脉导入生理盐水10ml,含1×107 MSCs的生理盐水10ml和pcDNA3-bFGF2000ug.于心梗前、心梗后1周以及心梗后5周行心脏超声检查,心梗后5周再次测定左室舒张末压.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梗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5周后实验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改善.结论 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

  • 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软骨再生的源泉

    作者:高强

    由于关节软骨再生能力有限,其微弱的再生潜能已被公认为是外科修复手术中大的障碍.骨软骨移植虽被认为是有效地治疗方法,但亦伴随诸多缺点,其中包括供区不健全、组织供应局限、不适应的力学特点以及获得的组织分类不清等等.尽管自体软骨移植修复良好,但却需要两次外科手术才能完成,这无疑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和身体挑战,并且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逐渐失去原有形态学特性和特殊功能而向去分化发展.终,科学家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关节软骨修复的细胞来源.这种细胞初被发现独立于骨髓存在,其后发现亦存在于其他组织当中.其次,MSCs被发现有分化形成软骨的特性.现已知,MSCs在损伤部位具有归巢特性并且分化为特定的细胞或者是分泌一系列具有促进再生功能的活性因子,因此MSCs在治疗应用中成为广泛的供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绘;陈晓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常见、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近年来,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给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临床观察

    作者:詹昱;陈嘉榆;陈玲珍;余卫;巫进明;曲佳;冯可欣;罗英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例AA患者,中位年龄31岁(12~70岁),包括重型AA 11例,非重型AA 11例;12例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从健康供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静脉输注给患者,每次输注细胞数为1×106/kg,每周输注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临床症状等,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接受BMSC输注的中位次数为16次(5~83次),中位治疗时间13个月(2~33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2~34个月).其中1例患者基本治愈,9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3例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6例无效;总有效率72.7%(16/22).3例曾接受标准方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患者中,2例缓解.14例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D4+/CD8+胞比值倒置,治疗后10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BMSC治疗有助于改善AA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短期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研究.

  • hMSC对高转移潜能肝癌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军;李天然;宋斌;杜湘珂;魏正茂;霍天龙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移植入动物模型对肝癌组织的影响情况及对肝癌转移潜能影响.方法 制作高转移潜能动物模型,实验组在接种肿瘤后第7日开始尾静脉注射hMSC,5×105cells/次,2次/周,对照组尾静脉注射hMSC细胞培养液,0.2 ml/次,实验开始后每4天用测量肿瘤体积,肿瘤接种后14天(2周)、21天(3周)、28天(4周)、35天(5周)、42天(6周)处死动物,称重,取瘤块,称瘤重,计算肿瘤重量抑制率.PCR检测动物模型标本转移相关因子OPN、BSP、α-V基因的表达,及肿瘤标本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第3周时肿瘤的重量抑制率效果好,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的抑制率逐渐下降.肝癌转移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代表肿瘤凋亡指标的因子呈两极分化表现,抗凋亡Bcl2因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凋亡因子Bax、Caspase3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hMSC对肝癌动物模型肿瘤抑制效能随时间而变化,hMSC移植后第3周对肝癌抑制效果显著,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效能减弱.hMSC对肝癌的转移潜能具有抑制作用.

  • 大鼠脑创伤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活体示踪研究

    作者:彭德新;陈自谦;倪萍;白伟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TBI)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及活体磁共振成像(MRI)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参照Feeney法制作大鼠左侧TBI模型,右侧大脑立体定向注射移植SPIO标记的BMSCs.实验组大鼠注射移植SPIO标记BMSCs,对照组TBI大鼠分别注射等量的无SPIO标记的BMSCs和PBS,均分别于注射细胞前及注射BMSCs后1、3、7、14和21d进行NSS评分及MRI扫描,观察脑实质内信号变化及其迁移情况,并与对侧正常脑实质信号进行对比.每次MRI扫描结束后立即各处死1只,取脑组织切片进行HE及普鲁士蓝染色.结果 MRI扫描观察到实验组TBI模型大鼠脑实质内低信号区,并逐步向病变区迁移,与对侧脑实质内信号减低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19,P< 0.05),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见蓝染颗粒.BMSCs移植组NSS评分低于PBS移植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大鼠TBI模型立体定向注射SPIO标记的BMSCs活体示踪有一定价值,BMSCs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概述

    作者:宋慧婷;侯建明

    骨质疏松症是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其大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了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较多学者尝试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主要是通过增加成骨细胞的数量以达到治疗目的.大量动物模型实验证明,相较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并且避免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应用前景良好;然而应用于临床上仍有较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干细胞的定向获取、体外培养与异体同种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等.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搏骤停后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夏泓(综述);陈锋(审校)

    心搏骤停为急诊医学常见的急症之一。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循环停止4~6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和自主循环建立后的再灌注损伤,使心搏骤停的病人需面对未来的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压力负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复苏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表达与表面特性标志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照耀;董启榕

    目的:建立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表面特征性标志(表面分子).方法:用含10%小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把细胞的接种浓度分成A组小于1×104g/ml与B组大于5×106g/ml两组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分子表达情况.结果:A组细胞生长缓慢,但形态、增殖能力及表面特征性标志与B组相同.MSCs同时表达CDw90、CDw44、CD29及CD1a.结论:该方法可作为体外培养MSCs的一种方法,经济实用.MSCs不仅表达CDw90、、CD44、CD29而且表达CD1a.

  • TGF-β2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软骨细胞表型的观察

    作者:同志超;王坤正;陈君长;郭雄;李毅;杨团民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TGF-β2诱导下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能力,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3~4ml,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传代后实验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液诱导(含TGF-β210ng/ml、地塞米松10-7M、维生素C 50μmol/L),对照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天后细胞形态变化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而均匀.结论:TGF-β2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同志超;杨镇;同志勤;王坤正;杨团民;石宗利;李毅;郭雄

    目的:探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诱导其向软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软骨分化诱导剂[含转化生长因子(TGF-β2)10ng/ml、地塞米松10-7mol/L、维生素C50μmol/L,经7、14、21d诱导培养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将诱导细胞与软骨支架材料-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CPP/PLLA)复合,1周后终止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d后细胞形态变化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而均匀.诱导后的MSCs可在支架材料内良好黏附生长.结论:体外培养的MS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马思遥;杨帅兵;岳晓华

    目的 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并进行鉴定,为大鼠疾病模型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9、CD45;对培养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检测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 细胞生长良好,形态呈梭性,表面标志CD29的阳性率达99.43%,CD45的阳性率为3.23%,有成骨和成脂肪的多向分化能力,符合BMSCs的特点.结论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的方法简便易行,培养的细胞可用于实验大鼠的移植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培养分化鉴定

    作者:王可新;姚宏波;王硕;刘子墨;廉洁

    目的 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诱导其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研究分化方法,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奠定一定基础.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体外定向诱导神经元样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种子细胞.结果 成功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种子细胞.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

    作者:伊西才;魏礼洲;黑悦;龙乾发;王博晨;田沁涛;周跃飞;刘卫平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治疗的33例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完成4次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周1次,每次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细胞数为2×107,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评估患侧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并行脑PET/CT、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结果移植后1个月开始Brunnstrom分级较移植前改善。移植后3个月开始Ashworth分级较移植前改善。5例移植后3个月头颅PET/CT见脑葡萄糖代谢减低较前改善。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均有改善,移植后6个月内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提供了新方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黑悦;樊才瑞;龙乾发;罗强;魏礼洲;伊西才;刘卫平

    目的 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域GAD67、GABABR1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0)和移植组(n=20).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2 h后BMSCs尾静脉移植,28 d后水迷宫检测认知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分析大鼠海马CA1区GAD67和GABABR1的表达变化.结果 (1)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在慢性期海马CA1区GAD67和GABABR1表达水平(蛋白水平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强度)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47±0.357比2.237±0.956,t=5.478,P=0.0076;0.779±0.181比1.691±0.337,t=4.893,P=0.0073).(2)移植组GAD67和GABABR1表达水平改变均比模型组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611±1.007比1.347±0.357,t=2.379,P=0.0373;1.009±0.257比0.779±0.181,t=2.678,P=0.0441).(3)水迷宫认知功能测试显示,移植组比模型组潜伏期缩短(20.817±2.891比30.192±3.472,t=2.743,P=0.0442),且在游泳轨迹方面显示出更好的方向性.结论 BMSCs移植可提升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并上调海马CA1区GAD67和GABABR1表达水平.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梁晓鹏;李娜;汪卓;田力;田晓晔;范妮娜

    目的: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效果.方法: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测定不同诱导液下的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结论:含TGF-β1的诱导液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所需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明显升高,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因此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作者:樊友启;刘新文;杜来景

    目的: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伤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血清低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骨髓MSC,并通过FCM对其纯度进行鉴定.结果:Percoll液能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体外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166等表面抗原,不表达CD34、CD45等表面抗原.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体外培养无明显的分化倾向,其移植于受伤的心脏改善心脏功能具有较强的可能性.

  • 深低温冻存羟基磷灰石/BMSCs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邢志远;张继波;孔令菊;刘建生;郑德宇

    目的:通过深低温冻存自行构建的人工植骨材料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ceramic,H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桡骨缺损,探讨深低温冻存(Cryopreseervation)方法对保存HA复合植骨材料的可行性,以方便临床使用.方法:应用自行构建的BMSCs/HA人工植骨材料在-80℃保存3个月后修复兔桡骨10nm缺损模型,同时以未行低温冻存的HA/BMSCs及单纯的HA分别为对照组1和2.分别在第8周进行大体现察、X线观察和HE染色等组织学观察.结果:BMSCs与HA构建出人工植骨材料,BMSCs在HA表面生存良好.X线观察三组模型在术后第8周,人工植骨材料与骨缺损断端的界限被中密度影响充填.三组模型在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1组新生骨痂明显多于对照2组,部分与骨缺损断端借新生骨组织连接.结论:低温冻存的复合植骨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与新制作的复合材料几乎一致,没有因为冻存而受到影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作者:王海峰;程爱娟;李阁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由于神经元本身再生能力不足及损伤局部缺乏适宜的再生微环境,脊髓损伤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难题。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新希望和新方法。目前可供选择的移植细胞类型有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嗅鞘细胞、雪旺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BMSCs)和成纤维细胞等,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强大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低免疫源性等特征而被广泛用于疾病研究及治疗,因此探索BMSCs移植治疗S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旨在研究BMSCs的不同移植方式对于SCI治疗效果的比较,为临床BMSCs移植治疗SCI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移植方式。

  • Cbfa1定向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溪原;王越晖;倪劲松;王心蕊;石博;吴家祥

    目的研究核心结合因子(Cbfa1)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大鼠和小鼠的MSCs,通过HE、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鉴定.传代培养后的MSCs分别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bfal-Ⅱ通过脂质体系统转染,用Northern Blot检测三种成骨细胞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人、大鼠和小鼠的MSCs都有骨钙素、骨桥接蛋白和Ⅰ型胶原的表达,三者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Cbfa1在转录水平定向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可应用于骨科疾患的基因治疗.

5677 条记录 283/284 页 « 12...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