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络欣通方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再生及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谭辉;王键;尹婷婷;胡建鹏;何玲;徐伟

    目的:探讨脑络欣通方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缺血再灌注(MCAO/R)损伤后大鼠血管新生及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脑络欣通组,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R模型,每组分为3,7,14 d共3个时间点的亚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组织匀浆中内皮素(ET)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运用激光多普勒仪动态观察rCBF.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PO和ET水平明显升高,VEGF蛋白表达增加,rCBF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TPO和ET水平显著降低,VEGF蛋白表达增加,rCBF明显恢复;同组内比较,脑络欣通组第7天和第14天较第3天TPO水平显著下降,第7天和第14天ET水平较第3天明显下降,第14天较第3天VEGF蛋白表达增加,第14天rCBF较第3天显著增加.结论:脑络欣通冻干粉通过调节模型大鼠凝血纤溶调节因子和VEGF,促进血管新生而改善血流状态,提高局部脑血流量来发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

  • 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谭辉;尹婷婷;王键;何玲;邓勇;李净;韩义皇;徐伟

    目的 研究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MCAO-R)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 雄性老龄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结合多因素老龄、饥饿、疲劳、高脂饮食、低氧等方法复合模拟制备气虚血瘀证MCAO-R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分别给予脑络欣通和通心络药液1 mL/(100 g·d)灌胃;采用激光多普勒仪、Morris水迷宫、TTC染色法、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局部脑血流量(rCBF)、空间认知能力、脑梗死体积和凝血纤溶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脑梗死体积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空间认知能力、rCBF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空间认知能力和rCBF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升高(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PT延长(P<0.01),FBG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大鼠FDP和D-D水平降低(P<0.01).结论 通过线栓法结合多因素复合模拟制备的大鼠模型出现了脑缺血的病理表现,同时具备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特征,说明MCAO-R气虚血瘀证模型是较为理想的脑缺血病证结合模型.

  • 脑络欣通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空间认知功能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王键;谭辉;胡建鹏;何玲;尹婷婷;菅威

    目的 研究脑络欣通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2h后拔出栓线少许(约5mm)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络欣通组给予浓度为85.8 mg/ml脑络欣通溶液1ml/(100g·d),通心络组给予浓度为30 mg/ml通心络胶囊溶液1 ml/(100 g·d),模型组和正常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连续灌胃14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在不同时间点逃避潜伏期(EL)及120s内通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Visits),分别在造模过程中插线后5min、缺血2h再灌注以及造模后7、14天监测各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大鼠在各时间点EL都明显延长,Visits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大鼠各时间点EL显著缩短、Visits显著增加(P<0.01);脑络欣通组大鼠各时间点EL、Visits和通心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在各时间点rCBF均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在第7天和第14天大鼠rCBF明显恢复(P<0.01).结论 脑络欣通可能通过增加模型大鼠rCBF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药物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左右;杜娟;陈建良;赵庆锁;张少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药物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30例高血压脑出血,测得首次入院血压,根据平均动脉压降低程度分为A组(<10%)、B组(10~20%)、C组(>20%),并分别于入院24 h内、3~5 d、12~15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头颅CT和临床疗效评定.两组间局部脑血流量下降比值差异采用t检验;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再出血例数差异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结果 C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比值、神经功能缺损值和生活能力评分在各期与A、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急性期发生再出血机会与B、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ICH早期,当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95 mmHg时,MAP降低约15%较为安全,对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和预后影响较小.

  • 不同血压控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郭富强;杨友松;宋文忠;余能伟;陈明曦;周波;谢红军;代红源;许飞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时间控制血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血肿扩大(HD)或再出血(HR)的影响.方法 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头部CT确诊后,测得初血压,依不同情况的血压控制分为A、B、C 三组,并分别入院3d内、15~25d和3d内、10~15、20~25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和神经功能评定,图像处理和评分采用盲法.结果 (1)发病时(3d内),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20%组(A组)其rCBF下降较降压在5%~20%组(B组)和降压小于5%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慢性期(15~25d),则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C组发生HD或HR的机会明显大于A、B组(P<0.05).(3)A组神经功能下降在各期均较B组和C组明显(P<0.05,P<0.01).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平均动脉压降低在5%~20%,则既不加剧rCBF下降和继发神经功能损害,也不增加HD或HR的机会.

  •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中的应用

    作者:李永浩;耿左军;孙海燕;彭飞;杨迎迎;张冬青

    目的 探讨3.0T MR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急性期组18例,非急性期组12例)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行常规MR和血流敏感性交替反转恢复(FAIR)检查.在所得相对脑血流图上选取ROI,对脑炎患者测量脑实质病灶区及其镜像区的脑血流量,志愿者测量颅脑各个部位的脑血流量.分析急性期时病灶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获得较清晰的相对脑血流图.急性期组大脑皮层灰质、岛叶病灶的rCBF值均高于非急性期组(P均<0.05);其他区域病灶灌注无明显差异(P均>0.05).急性期组大脑皮层灰质、岛叶和海马病灶rCBF值均高于镜像区以及对照组(P均<0.05);其他区域病灶与镜像区以及正常脑组织的rC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0T MR ASL灌注成像中,急性期病毒性脑炎位于大脑皮层灰质病灶、岛叶和海马病灶的灌注增高,此点能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脑供血不足病人的SPECT脑显像分析

    作者:王凤;王晓丽

    目的:探讨99mTC-ECT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显像对脑供血不足病人的诊断夏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000年以来80例脑供血不足病人进行99mTC-ECT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显像研究,观察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反映全脑缺血的区域、范围和程度.结果:80例患者rcBF减低者70例,占受检者80.7%,r CBF减低区与临床定位不符者16例,相符者54例,其中10例还另有一个远隔部位或对侧半球的rCBF减低区,即共26例检到与此次发病定住不一致的缺血病灶.结论:SPECT脑显像所提示的rCBF减低区,可预防TIA的发生及脑梗塞治疗,SPECT脑显像能发现潜在隐匿的未引起临床症状的缺血区.

  • 急性颅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曹一波;甄杰;于君;韩宁;闫洪生;李献福;马晶;侯英泊;马亚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度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血液通过组织的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入院进行320排螺旋CT的灌注成像(CTP)检测rCBF、rCBV和MTT,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rCBF、rCBV和MTT之间的关系.随访患者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与rCBF、rCBV和MT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重型组rCBV与rCBF明显低于轻型组,而重型组MTT明显要高于轻型组,显示出与rCBF和rCBV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rCBV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MTT与GOS呈明显的负相关,而rCBF与GOS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rCBF、rCBV和MTT与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在评估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电针对摇头丸滥用者99mTc-ECD脑灌注显像及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作者:时杰;贾少微;李素民;徐国柱;郑继旺;石宇;陈红艳;高宙;李东俊;孙粤立;梁尔军;苗福才

    目的: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观察电针(EA)对摇头丸滥用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17例摇头丸滥用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进行SPECT检查,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CFR%)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电针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7例摇头丸滥用者的大脑皮质额叶、颞叶、脑岛、基底节均存在局部脑血流量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脑岛、基底节区功能亢进的病理表现;电针治疗可显著增加或调整局部脑血流量,并改善大脑的功能活动(P<0.01,P<0.001).结论摇头丸滥用可以导致大脑血液供应减少或病理性增加,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针刺治疗对此有显著改善作用,提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用于治疗摇头丸滥用所导致的脑部病理损害.

  • 脑络欣通方对大鼠脑缺血后纹状体中5-HT、DA、NE、5-HIAA 的影响

    作者:何玲;温安徽;严郑元;胡建鹏;徐伟;谭辉;王键

    目的:研究脑络欣通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 SD 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治疗3 d 组、治疗7 d 组,每组20只。复制 MCAO(脑中动脉栓塞)/R 大鼠模型。治疗3 d 组造模后连续给予脑络欣通方3 d、治疗7 d 组造模后连续给予脑络欣通方7 d,预处理组造模前给予脑络欣通方药7 d,3组每天灌胃给药2次,8.54 mL/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7 d。解剖大鼠并取出脑组织,分离纹状体。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测定梗死侧纹状体局部脑血流量(rCBF);采用 TTC 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qRT-PCR)测定5-HT(5-羟色胺)mRNA、DA(多巴胺)mRNA、NE(去甲肾上腺素)mRNA、5-HIAA(5-羟吲哚乙酸)mRNA 的表达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发生明显缺血现象,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升高(P <0.01),其纹状体中的5-HT mRNA、DA mRNA、NE mRNA、5-HIAA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方预处理组、治疗3 d、治疗7 d 组脑血流量明显恢复,脑梗死体积显著下降(P <0.01),纹状体中的5-HT mRNA、DA mRNA、NE mRNA、5-HIAA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1)。结论脑络欣通方具有明显预防和治疗 MCAO 大鼠脑损伤的作用,通过增加 MCAO /R 大鼠的脑血流量,降低MCAO /R 大鼠脑梗死体积,提高 MCAO /R 大鼠的纹状体组织中5-HT mRNA、DA mRNA、NE mR-NA、5-HIAA mRNA 单胺类递质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缺血后再灌注对大脑纹状体的损伤作用。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苏增锋;张颖;胡文彬;韩咏竹;杨任民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磁共振灌注技术检测14例脑型(脑型组)和10例非脑型(非脑型组)HLD患者豆状核、丘脑等部位的rCBF,为避免灌注时间差的影响,计算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rCBF),并与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HLD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尿排铜量、病程与rrCBF的相关性.结果 脑型组左右侧额叶、颞叶、豆状核、尾状核头、丘脑、中脑、脑桥和左侧海马、小脑皮质、齿状核部位rrCBF与对照组比较减低(1.91±0.35比2.44±0.64,1.80±0.30比2.37±0.65,1.37±0.35比2.14 ±0.91,1.58 ± 0.52比2.39±0.99,1.61±0.38比2.59±0.74,1.52±0.64比2.63±0.73,1.88±0.32比2.61±0.67,1.70±0.40比2.35±0.50,1.48±0.13比2.01±0.59,1.46±0.38比2.38±0.99,1.47±0.55比2.02±0.72,1.27±0.48比1.91 ±0.51,1.24±0.38比1.47±0.29,1.25±0.39比1.53±0.37,1.74±0.27比2.40±0.89,1.79±0.50比2.22±0.66,2.15±0.41比2.6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脑型组顶叶、枕叶等部位rrCB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型组左右侧豆状核部位rrCBF与非脑型组比较减低(1.61 ± 0.38比1.94±0.58,1.52±0.64比1.99±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HLD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与左右侧豆状核部位rrCBF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2和-0.764,P<0.01),而尿排铜量及病程与左右侧豆状核部位rrCBF无相关性(P>0.05).结论 脑型和非脑型HLD患者rCBF均有明显减低,而脑型较非脑型HLD患者rCBF减低更广泛、更严重.rCBF与临床症状评分相关.

  •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慧娟;黄永勤;李新毅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具破坏性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病理学和实验研究显示,脑实质出血周围存在一个组织损伤和水肿进行性加重的区域,该区域内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如果能在此时间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受损的脑组织恢复功能.因此,对ICH后周围组织损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病理生理研究

    作者:高慧娟;黄永勤;李新毅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溶解的红细胞、血浆蛋白的渗出、活化的血小板)血肿周围局部血流量的减少、脑出血后的炎性反应和凝血酶均和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有关.

  • fNIRI技术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的研究

    作者:吴汉荣;姚彬;余毅震

    目的探讨汉语阅读障碍(RD)儿童工作记忆的脑功能活动特点.方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fNIRI)技术,观测24例儿童(RD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2例)在系列数字加法测验加工过程中,不同波长下左前额皮层区局部血流量(rCBV)和血氧的变化的差异.结果实时记录结果显示,①RD组儿童各年级的测验成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在完成深、浅加工过程中,两组儿童左前额叶各个区域的血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并且深加工的血流量增加量均显著大于浅加工水平(P<0.01);③两组儿童在完成深、浅加工时,其左前额叶不同检测区域的激活强度均依次为2>3>1>4.与对照组相比,RD儿童的激活范围和强度均明显减弱(P<0.01).结论左前额叶参与儿童工作记忆的加工作业;RD儿童存在短时记忆信息处理能力的缺陷;RD儿童可能存在脑局部血流代谢异常和脑功能障碍;fNIRI技术在汉语RD儿童大脑高级认知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脑梗死急性期局部血流量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

    作者:石磊;杜元灏

    [目的]观察脑梗死发生后双侧脑皮质血流量变化规律以及电针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Longa的腔内线栓法复制大鼠脑梗死模型,以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动态监测双侧脑皮质血流量,连续记录6h,比较脑梗死后30 min和1、2、3、4、5、6h各时相脑皮质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电针的干预效应.[结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即刻,梗死半球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血流量下降至(25.18±1.87)%,在MCAO后30 min~6 h,血流量比值维持在这一水平,有上升趋势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急剧下降至( 23.46±1.24)%,电针干预后,平均上升至(46.96±1.61)%,平均升高幅度为20%.在MCAO后各时相,电针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流量比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电针干预组局部血流量显著升高,但仍然低于梗死前水平(P<0.01).MCAO即刻,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 86.55±1.46)%,在MCAO后30 min~6 h内,随时间延续,血流量维持梗死即刻水平,有小幅波动,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86.70±2.21)%,电针干预后,血流量上升至(97.46±3.28)%,维持这一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在MCAO后30 min和1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MCAO后2、3、4、5、6h局部血流量比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平均高于相应模型对照组.[结论]电针干预可显著提高MCAO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并且电针干预可同步提高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由此可增加梗死区周围脑血流灌注.

  • 激光多普勒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于德林;董少义

    激光多普勒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可以迅速、敏感地探测其光学探头所及的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自1975年 Stern[1]应用LDF监测皮肤血流量;1987年Rosenblum[2]应用LDF监测神经外科术中脑皮质血流量以来,LDF在神经外科术中及监护室监测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开展,日益为神经外科医师所关注.

  • 急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小飞;王建红;刘玉婷;张为艳;西颖;郝菲;吴江;窦勇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CT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 平扫、CTP检查,记录CTP各参数,计算缺血半暗带参数和缺血脑组织的可恢复比率(PRR),并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半暗带区、梗死区与对照区的 CTP 参数,分析 PRR与发病时、发病14 d后 NHISS的关系。结果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对照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 rCBV、MTT 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R 与发病时 NIHSS 无相关关系,与 NIHSS14 d存在负相关关系(r=-0.326,P<0.05),与神经功能恢复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435,P<0.05)。结论早期脑灌注水平的评价可以帮助判断临床预后,即使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评价预后仍有价值。

  • 复健片对MCAO大鼠脑组织GFAP表达及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刘伟

    目的:探讨复健片对MCAO模型大鼠星形细胞活性及其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药物组各24只.采用右侧近端大脑中动脉电凝术,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按要求分别给予复健片水溶液、生理盐水灌胃2周.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梗死侧额叶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复健片对MCAO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CBF测量结果表明,术后模型组与药物组梗死侧额叶皮质rCBF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经药物治疗1周后,梗死侧额叶皮质的rCBF虽然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P<0.05),但较之治疗前和同期模型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经药物治疗2周后,梗死侧额叶皮质的rCBF仍高于同期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观察的各时点则均无显著性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阻塞后,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区GFAP的表达同假手术组相比并无显著改变(P>0.05);而药物组分别给药1周、2周后,GFAP的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假手术组及药物组术后1周有显著增强(P<0.05).药物灌胃1周、2周组的GFAP平均灰度值和:rCBF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复健片可以增强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而且这种活性的上调有助于改善受损脑组织的局部血流量.

  •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与治疗特征

    作者:吴春平;王培东;王霞;张耀军;马虎龙;章立春;张国瑾

    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的病因、血和脑脊液中的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变化及诱发电位、脑血流图CT、MRI等检查结果与PVS患者的临床表现、疗效、预后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其间的内在联系及部分机制,并探讨佳处理方案.

  • 局部脑血流量检测在评估川芎嗪对脑功能干预的应用价值

    作者:楚冰;邵国富;包仕尧;周旭平

    目的评估川芎嗪对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一侧 MCAO模型,用氢清除法测定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 MCAO后 1、3、6、24 h rCBF。结果一侧 MCAO后,两侧额叶皮层、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 rCBF下降,至 24 h恢复正常;川芎嗪干预组,两侧额叶、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 rCBF 较未用药组增加(P <0.05)。结论川芎嗪可减轻远隔部位脑功能障碍。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