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脑灌注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比较

    作者:孔凡国;王黎明;郭会利

    近年来,许多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继被用于脑灌注成像,但各有优势及劣势.本文对这些检查方法的原理、技术要求、临床应用、优缺点的比较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不同浓度对比剂在正常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对照实验研究

    作者:刘红军;梁长虹;王广谊;黄飚

    目的 评价低速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效果.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别使用A方案(典迈伦400 mgI/ml,流率1.0 ml/s);B方案(400 mgI/ml,流率0.5 ml/s);C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行脑CT灌注成像,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对比各方案脑CBF、CBV、MTT、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A、B、C三种方案测得脑CBF平均值分别为(69.8±11.4)、(72.2±12.8)、(74.8±10.3)ml/(min·100 g).CBV平均值分别为(2.5±0.3)ml/100 g,(2.7±0.2)ml/100g,(2.6±0.3)ml/100g.MTT平均值分别为(2.27±0.19)s,(2.30±0.26)s,(2.55±0.30)s,三种方案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4 s、5 s、5 s.大脑中动脉增强峰值分别为(193.5±5.1)、(164.7±5.2)、(163.0±7.1)HU,A方案高于B、C方案,B、C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脑CT灌注成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降低注射速度而对灌注参数结果无明显影响;注射速度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 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旭;博力杨;毕齐;刘悦;王力锋;范承哲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置入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经颈动脉B超证实颅外段颈动脉重度狭窄90例患者,行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检查,对结果分析、评估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颈动脉支架置入.结果:共筛查8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高危患者,其中CTP异常75例.终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易损斑块(含纤维帽破裂、斑块内出血),行闭环自膨支架治疗,余21例患者行开环自膨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使用保护伞装置.手术成功率97.6%,围手术期内出现1例脑叶出血、1例下肢静脉血栓,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结论: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成分,为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及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提供重要指导.

  • 16排移动CT脑灌注成像的初步结果报告

    作者:张志强;王振方;王海峰;李飞;丁柏匀;代秋声;徐如祥

    目的 应用16排移动CT建立一种脑灌注成像(CTPI)的新方法 ,评定该扫描仪CTPI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效果.方法筛选经CT或MRI扫描确定有脑缺血性卒中改变的6例受检者.先经肘静脉高压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 mL,注射速度2.3 mL/s.应用16排移动CT对确定的感兴趣区行连续动态扫描CTPI成像,扫描条件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 mA,层厚1.1 mm,层间距4.4 mm.采用高级影像处理软件Anythink及去卷积法算法,分别计算病侧感兴趣区和健康侧相对应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16排移动CT进行连续动态扫描CTPI检查的成像效果及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标准.6例受检者CTPI检测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病侧感兴趣区的CBF(25.226±6.458)mL·100 g-1·min-1、CBV(2.756±0.734)mL/100 g、MTT(3.365±1.450)s和TTP(22.314±4.884)s与健康侧相对应区的CBF(29.672±8.879)mL·100 g-1·min-1、CBV(3.714±0.401)mL/100 g、MTT(1.730±0.807)s及TTP(22.424±5.395)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16排移动CTPI检查新方法,成像性能良好,CTPI检测计算数据可靠.

  • 320排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初步评价

    作者:陈益民;出良钊;刘健;杨华;董明昊;韩锋;党帅

    约8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1]).目前普遍采用DSA做为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作为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倍受关注,它甚至能发现一些DSA所未能显示的微小动脉瘤~([2]).本文拟初步探讨320排CT的血管造影及其动态影像、全脑灌注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

  • 烟雾病脑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安明;李功杰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可以影响大脑中、前、后动脉的供血区域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常用于烟雾病灌注成像的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CT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以及单光子发射体层灌注成像等.本文对烟雾病脑灌注成像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阿尔茨海默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灌注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群;李坤成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s disease,AD)以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AD的早期阶段,AD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AD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应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脑灌注成像,有助于我们从功能、结构和灌注的角度更深入理解AD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对此做简要综述。

  •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童元法;严科龙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95例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的种类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与脑梗死组,均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TIA组患侧TIP和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侧的TIP、CBV、CBF等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P、CBV、CBF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能与TIA相鉴别,建议可作为二者临床鉴别诊断时的参考。

  • 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在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黄敏东;邹剑丹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在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昏迷患者及10例正常人采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其脑干及丘脑进行NAA/Cr检测,同时进行脑灌注成像,结合临床表现(GCS评分,有无瘫痪,有无癫痫等),对昏迷患者的能否苏醒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昏迷患者NAA/Cr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脑干灌注较差,预后为植物生存或死亡,9例NAA/Cr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脑干灌注无异常,预后为清醒.结论 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能够分析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映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在对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 CT脑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卢洁

    CT脑灌注成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方法,具有成像快速简便、空间分辨力高、经济实用等特点,尤其对于急性脑缺血的诊断,显示了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该方法的原理、技术要求、临床应用及其与其它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 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塞中的应用

    作者:郭平珍;李英;刘怀军

    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且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多层CT脑灌注成像是利用多层CT高时间分辨率及快速扫描特点,充分显示脑血管硬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作出早期脑缺血诊断.本文综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多层CT特点及技术方法和早期脑梗塞的CT灌注表现.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鞠发军;闫培华;唐公杰;蔡自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l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20例脑瘤患者(脑膜瘤9例,胶质瘤7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trCBV)、局部血流量医(rCBF)、表面通透性(PS),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部分病例联合CT增强扫描.结果: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瘤术后复发三者中rCBV、rCBF、PS值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其中脑膜瘤高,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的rCBV、rCBF、PS值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在脑瘤的诊断、术前术后的随访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脑灌注成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钱晶晶(综述);吴卿杰

    近年来,脑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而多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继被用于脑灌注成像,但不同的检查手段各有特点。本文对多种脑灌注成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急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小飞;王建红;刘玉婷;张为艳;西颖;郝菲;吴江;窦勇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CT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 平扫、CTP检查,记录CTP各参数,计算缺血半暗带参数和缺血脑组织的可恢复比率(PRR),并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半暗带区、梗死区与对照区的 CTP 参数,分析 PRR与发病时、发病14 d后 NHISS的关系。结果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对照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 rCBV、MTT 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R 与发病时 NIHSS 无相关关系,与 NIHSS14 d存在负相关关系(r=-0.326,P<0.05),与神经功能恢复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435,P<0.05)。结论早期脑灌注水平的评价可以帮助判断临床预后,即使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评价预后仍有价值。

  • CT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卓;赵铁男

    目前,CT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常规手段,以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头数小时,缺血征象在CT上不明显,CT的诊断率是很低的.鉴于此,1989年,Axel L[1]首次提出CT灌注成像的理论,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此理论一直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991年,随着CT扫描速度的增加,以及关于计算方面的软件发展,使这一理论可以成为现实.Miles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测定.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研究的进展,对溶栓治疗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迫切需要,CT灌注成像简便易行,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高,还可以观察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检查脑血液动力学.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思佳;徐克;刘静红;具海月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及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手术病理证实且在术前1个月内做CT灌注成像的星形细胞瘤病人27例,低级星形细胞瘤13例,高级星形细胞瘤14例.测量病变区CBF值、CBV值及PS值,对低级星形细胞瘤、高级星形细胞瘤的CT灌注各参数值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做低级与高级星形细胞瘤组的CBV值与肿瘤MVD的相关性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星形细胞瘤的CBF值、CBV值及PS值均较正常脑组织升高,低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 1.39±0.19,rCBV 2.28±0.32,rPS 6.58±2.66;高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 4.96±2.17,rCBV 4.69±1.98,rPS 19.19±9.19.2者有显著性差异.低级星形细胞瘤与高级星形细胞瘤的CBV值与肿瘤的MVD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09,P<0.01).结论:CT灌注成像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CT灌注CBV值与MVD相关.CT灌注CBV图是活体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的良好工具.

  •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作者:鞠发军;闫培华;薛彦忠;邹广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 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铭义;王峰

    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术前筛选、术后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 机械取栓在醒后卒中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玥;何欣威;刘译升;赵蓉;刘建仁

    起病时间不明、短期治疗结局不佳的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约占所有卒中的25%;且由于以上2个特点,如何选择WUS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一线治疗,DAWN和DEFUSE-3研究证明其治疗时间窗可扩大至24 h;且研究发现通过CT灌注成像等影像学检查,选择具有“临床评分和影像学上梗死核心体积不匹配”的WU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仍安全而有效.该文就近年来机械取栓在WUS治疗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和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

    作者:刘丽琴;征锦;山姆;杨国美;周英文;叶靖

    目的 评价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磁共振灌注成像和磁敏感加权(dynamic susceptibility-weighted perfusion,DSC)脑灌注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的临床价值. 方法 21例脑胶质瘤患者(16例胶质瘤复发,5例放射性坏死)手术治疗后行3.0T磁共振检查,同时进行ASL和DSC脑灌注成像,分别分析2组中ASL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DSC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的差异. 结果 胶质瘤复发组的ASL-CBF为4.45±2.72,高于放射性损伤组(1.22±0.61,P<0.01);胶质瘤复发组DSC-rCBV为3.38±2.08,也显著高于放射性损伤组(1.09±0.55,P<0.05);ASL-CBF和DSC-CBV磁敏感伪影评分分别为(4.85±0.37)分和(4.15±0.75)分,2种方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ASL脑灌注成像可准确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