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吸收促进剂对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卫世杰;霍务贞;王立宝

    目的:考察吸收促进剂对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药物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结果: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以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且其磷脂复合物在各肠段吸收均高于药物本身.聚山梨醇酯对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无明显促进吸收作用,甘胆酸钠和卡波姆有较弱的吸收促进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水飞蓟宾具有较强的促进吸收作用,而对其磷脂复合物作用较弱;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对水飞蓟宾和磷脂复合物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合理改善药物结构及选择适宜吸收促进剂能改善药物的吸收.

  • 川芎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肠吸收特性分析

    作者:闫涛;姜维;王琴会;胡娜;赵美;穆薇;刘新友

    目的:研究川芎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探索指标成分单体和川芎提取物使用时的吸收变化,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对这2个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利用UHPLC测定灌流液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变化,分析二者在各肠段、川芎提取物不同质量浓度及含蛋白抑制剂情况下的含量变化情况,计算吸收速率参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结果:阿魏酸与藁本内酯在肠道各段均有吸收,藁本内酯的吸收大于阿魏酸.阿魏酸在十二指肠的Ka=1.23 ×10-3 s-1,与空肠和回肠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阿魏酸在生药质量浓度12.5,20.0,40.0 g·L-1下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但100.0 g·L-1下的吸收较前3个质量浓度显著降低.阿魏酸在提取物中的吸收明显高于单体直接灌流,与川芎提取物组比较,丙磺舒组的阿魏酸吸收显著性增加.藁本内酯在十二指肠的Ka=3.58×10-3 s-1,肠道的吸收大小排序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随川芎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川芎提取物组比较,藁本内酯在维拉帕米组和丙磺舒组的吸收均显著性增加,且丙磺舒组的吸收大于维拉帕米组.结论:阿魏酸吸收方式可能为促进扩散,存在载体参与,为MRP的底物.藁本内酯主要依靠载体的主动转运,可能是P-gp与MRP的底物,且受MRP影响更大.

  • 3-正丁基苯酞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作者:崔升淼;赵春顺

    目的:研究3-正丁基苯酞(NBP)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3-正丁基苯酞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用量对3-正丁基苯酞吸收的影响.结果:在1,10,100 mg·L-1药物质量浓度对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明显影响;灌流液中随HPCD用量的增加对NBP在大鼠肠黏膜的吸收抑制作用增强.结论:NBP在各肠段的吸收均呈被动扩散机制,NBP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HPCD的加入对NBP在大鼠肠黏膜的吸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鸦胆子油油水分配系数及其乳剂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陈钢;张晓;卢刚;刘广泉;曾洁;李晔;魏少阳

    目的:测定鸦胆子油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鸦胆子油乳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及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鸦胆子油的油水分配系数(P);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模型研究不同浓度鸦胆子油乳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并测定其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率(F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鸦胆子油疏水常数logP的平均值为1.193.鸦胆子油乳在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较好,在结肠吸收较少且不规则.其Ka、Fa和Papp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浓度在同一肠段随着浓度增加,吸收也随之增加,高浓度与低浓度相比,Fa和Papp差异显著(P<0.05),K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鸦胆子油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较强.鸦胆子油乳在十二指肠吸收佳,在小肠内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可能主要为被动转运机制.

  • 黄连生物碱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中的转运特性研究

    作者:陈颖;杨庆;邹丽娟;李玉洁;王怡薇;翁小刚;门薇;朱晓新

    目的:研究黄连中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利用HPLC法分别测定小檗碱和巴马汀的量,计算2种生物碱的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析肠吸收特征.结果: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各肠段的吸收有显著性差异,小檗碱( 50 mg·L-1)的Papp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巴马汀(160 mg·L-1)的Papp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质量浓度对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同肠吸收的Papp有显著影响;相当浓度的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在不同的灌流液中灌流Ka为戊己丸配伍方>黄连提取物>标准品.结论: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在回肠段吸收好;其吸收不是以简单的被动扩散起作用;以戊己丸和黄连粗提取物给药时可显著促进黄连中生物碱的肠吸收.

  • 基于P-糖蛋白的肠吸收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验证

    作者:董月柳;刘洋;尹秀文;潘孟;李雪莲;王子禹;董玲

    对基于P-糖蛋白(P-gp)肠吸收单灌流模型进行验证.首先,通过酚红灌流,采用质量法进行水分校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灌流前后酚红水平进行检测,以验证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正常,且肠上皮的完整性保持良好;其次,采用FDA指定阳性药地高辛对模型进行验证,给予大鼠不同质量浓度维拉帕米后,对大鼠回肠段地高辛吸收参数进行观察对比.酚红在大鼠体内回肠段存在吸收,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1.09±0.62)×10-6 cm·s-1,结果表明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正常,且肠上皮的完整性保持良好,地高辛灌流不给予维拉帕米时,地高辛在回肠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收,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1.07±0.59)×10-5 cm·s-1,给予大鼠0.01,0.1 mmol·L-1浓度的维拉帕米后,地高辛在大鼠回肠的吸收呈上升趋势,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1.58±0.69)×10-5,(3.28±0.95)×10-5 cm·s-1,高浓度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高辛灌流实验验证了小肠上皮P-gp表达完整,可以用于P-gp外排转运体的研究.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瑞香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杜秋;狄留庆;单进军;刘陶世;张新庄

    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及P-gp对瑞香素肠吸收的影响.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瑞香素3个剂量组(10、20和40 μg·mL-1)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发现瑞香素在pH 6.0时较为稳定,肠道酶对其代谢影响很小;瑞香素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各小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有上升趋势,且高浓度与低浓度相比,在空肠和结肠的Peff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推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瑞香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瑞香素在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但与结肠相比,小肠有较好吸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维拉帕米的加入对瑞香素4个肠段的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推断瑞香素可能不是P-gp底物.

  • 水飞蓟素-两亲性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

    作者:吴益平;霍美蓉;周建平

    制备水飞蓟素-两亲性壳聚糖胶束(SM-OGC),以提高水飞蓟素口服生物利用度,并研究其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采用透析法制备SM-OGC,测定载药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参数:并以水飞蓟素混悬液为对照,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考察SM-OGC的口服吸收.结果表明,SM-OGC平均粒径为(162.4±3.0)nm,zeta电位为(+32.6 ±0.98)mV,包封率为(39.17 ±0.98)%,载药量达到(28.15±0.43)%.SM-OGC在各个肠段吸收皆显著高于水飞蓟素混悬液对照组(P<0.05),且十二指肠吸收好,结肠、空肠和回肠吸收相近.OGC胶束对水飞蓟素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及其在复方配伍环境中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张燕;朱华旭;郭立玮

    本实验主要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及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1)对小檗碱肠吸收的影响,并探索复方配伍环境中小檗碱的肠吸收情况.实验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小檗碱单体(36.70、46.17和92.33 μg·mL-1)、黄连解毒汤模拟体系(主要指标成分单体混合物: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其中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及黄连解毒汤全方(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中小檗碱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小檗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0~100 μg·mL-1),部分大鼠小肠吸收速率参数(Ka)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药物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其转运过程可能受SGLT1和P-gp的影响;单体混合物和全方中小檗碱在各肠段的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说明小檗碱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具有广泛的吸收窗,其中结肠段吸收较好;配伍对小檗碱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较单体而言,单体混合物和全方灌流时小檗碱在小肠中吸收更好.

  • 20(S)-原人参二醇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多元化研究

    作者:金鑫;张振海;孙娥;谭晓斌;夏海建;刘其媛;贾晓斌

    本研究旨在对20(S)-原人参二醇(PPD)的生物药剂学性质进行多元化研究.首先测定PPD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预测其在体内的吸收行为;其次结合Caco-2细胞模型与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探讨PPD的膜渗透性和吸收窗;后将生物利用度与体内代谢相结合,多元化研究分析PPD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特性,为PPD的剂型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结果表明:PPD的水溶性较差,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仅为35.24mg·L-1,油水分配系数(P)为46.21 (logP=1.66).Caco-2细胞模型显示PPD吸收一般,有一定的外排现象.在体肠灌流模型结果表明,PPD在各肠段吸收良好,且各段的有效渗透系数按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PPD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为29.39%.代谢研究表明PPD在体内存在广泛的代谢.因此PPD的溶解性差和首过作用是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

  •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组主要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作者:安叡;张华;张艺竹;徐冉驰;王新宏

    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组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在体吸收情况.采用改良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通过颈静脉插管补充血液、肠系膜静脉插管采集血样,同时收集灌流流出液,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样品中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药根碱、小檗碱和巴马汀含量,计算其通透率.结果表明,甘草可促进君药葛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的吸收,同时葛根也可促进甘草苷的吸收.黄芩苷与汉黄芩苷在全方及不同配伍组的吸收情况表明,葛根和甘草可促进黄芩苷的吸收,且葛根的作用强于甘草;葛根同样可促进汉黄芩苷的吸收,但甘草对其则为抑制作用.葛根与甘草均可促进黄连有效成分药根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吸收.

  • 甘草主成分及其提取物肠吸收差异的多元化分析

    作者:吴青青;陈彦;辛然;王晋艳;周蕾;袁菱;贾晓斌

    考察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差异.运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UPLC和HPLC法同时测定肠灌流液、胆汁和颈静脉血样中甘草苷和甘草酸浓度,并结合肠道酶共孵育实验及对两种成分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多元化比较分析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特性.结果发现,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小于0.3,表明两种成分肠道吸收均较差.各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成分单体与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比较发现,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各肠段Peff值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甘草提取物中甘草苷在回肠段的Peff值有显著性提高(P<0.05),其余肠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甘草提取物中其他成分促进甘草苷的吸收,但对甘草酸无明显影响.同时收集的提取物及单体的胆汁、血浆及肠道酶共孵育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甘草苷、甘草酸及代谢产物,表明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于两种成分的影响在短时间(1~3 h)内可能未能提高其吸收入血及胆汁中的含量.

  • 候选药物HY152-J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梁;顾留歌;檀琼;肖峰;许玲美;秦燕

    目的:研究候选药物HY152-J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HY152-J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利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HY152-J含量;考察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介质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4个因素对HY152-J肠吸收的影响.结果:HY152-J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低浓度(25 μg· mL-1)组相比,高浓度(100 μg· mL-)组中HY152-J的Ka和Papp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浓度(50 μg· mL-1)组中HY152-J的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pH的介质对Ka和Papp均无显著性影响(P >0.05);P-gp抑制剂对HY152-J的肠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HY152-J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且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在25 ~ 100 μg·mL-1范围内,随浓度增大,其吸收有逐渐饱和趋势,初步推断HY152-J的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HY152-J可能不是P-gp的底物.

  • 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灵仙新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王大为;张基;李沛;李峰;刘晓东

    目的:研究灵仙新苷在大鼠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LC-MS/MS测定灵仙新苷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研究灵仙新苷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灵仙新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十二指肠的Ka和Peff值与其他肠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中同一肠段不同浓度灵仙新苷的Ka和Peff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盐酸维拉帕米和环孢素A均显著性降低对灵仙新苷的吸收(P<0.05).结论:灵仙新苷在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在十二指肠吸收好,药物浓度对灵仙新苷的Peff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灵仙新苷可能不是P-糖蛋白底物.

  • 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NCE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杨阳;樊春梅;张金坤;何璇;余义义;方代龙;贺英菊;宋相容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4-(4-(3-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基)苯氧基-2-(甲基胺甲酰基)吡啶4-甲基苯磺酸盐(NCE)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及药动学.方法:1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将高、中、低剂量(40,20,2 μg· mL-1)的NCE按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灌肠,以重量法计算NCE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特性参数.单剂量90 mg· kg-1 NCE灌胃和静脉给药,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以DAS 2.1.1软件计算NCE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高浓度与低浓度相比,三肠段的Papp值和Ka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浓度时,各肠段的Ka值和Papp值均无显著差异.NCE口服混悬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4.18%.结论:NCE在大鼠整个小肠均有吸收,无吸收部位特异性,且在2~ 40 μg· mL-1范围内,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吸收有上升趋势,但Papp值和Ka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其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NCE口服生物利用度适中,可采用制剂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 生物黏附材料对三七总皂苷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张运;朱春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的小肠吸收动力学特性及生物黏附材料对三七总皂苷在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的影响,考察生物黏附材料对三七总皂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三七总皂苷的质量浓度,运用大鼠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三七总皂苷在十二指肠段与空-回肠段的吸收过程,以及生物黏附材料对三七总皂苷吸收过程的影响.结果 在十二指肠段与空-回肠段中,药物质量浓度变化(0.5 ~2 mg·mL-1)对三七总皂苷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渗透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黏附材料(卡波姆934P与941P、HPMC K4M、壳聚糖和魔芋葡聚糖)能够提高三七总皂苷在小肠的吸收水平,尤其是在十二指肠段的吸收,而HPMC K15M促吸收效果不明显,果胶出现一定的吸收抑制现象.结论 三七总皂苷在大鼠小肠中吸收较差,属于被动扩散,本实验所用生物黏附材料对三七总皂苷的肠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白花蛇舌草黄酮类成分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李芳;杨培民;曹广尚

    目的 考察白花蛇舌草醇提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DAD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酚,计算各黄酮类成分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参数.结果 白花蛇舌草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较小;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5~4.0g/L时,吸收速率常数(Ka)、Peff值差异无显著性;在2.0 g/L下,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Ka分别为0.011 3、0.0154、0.0102、0.030 5、0.027 5 min-1;芦丁和异槲皮苷在不同肠段的Ka顺序分别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结论 白花蛇舌草中5种黄酮类成分吸收均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为被动扩散吸收;各黄酮成分之间的吸收有差异性,黄酮苷类成分的Ka值小于黄酮苷元;各黄酮成分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芦丁和异槲皮苷的佳吸收部位分别为回肠和空肠.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维胺酯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曹玲;刘文英;马鹏程;王亚超;贾婷;冯鹏程

    目的 研究维胺酯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对维胺酯进行了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实验,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循环液中酚红和维胺酯的含量,计算吸收性能参数.结果 不同剂量维胺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结扎与不结扎对吸收速率无明显影响;维胺酯在小肠各部位吸收速率常数Ka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结论 维胺酯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贯叶金丝桃黄酮类成分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杨培民;曹广尚;李芳

    目的:考察贯叶金丝桃2个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测定肠灌流液中芦丁和金丝桃苷含量,计算2个黄酮类成分大鼠小肠的吸收参数.结果:贯叶金丝桃2个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较小;贯叶金丝桃总黄酮Ka、Peff值无显著差异(P>0.05);芦丁和金丝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顺序分别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结论:贯叶金丝桃中2个黄酮类成分为被动扩散吸收,各黄酮类成分的吸收各有不同,芦丁和金丝桃苷的佳吸收部位分别为回肠和十二指肠.

  •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的肠吸收机制

    作者:王志;冯年平;叶贝妮;孟琮

    目的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麝香及西黄方活性组分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 麝香酮、醋酸辛酯及胆酸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增加(P<0.05).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麝香酮的Ka、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麝香酮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转运过程不受P-gp的影响.而醋酸辛酯、胆酸的Ka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提示醋酸辛酯、胆酸在机体内存在类似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的转运机制,但不受P-gp的影响.pH对麝香单味药及复方配伍后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当pH为7.8时,醋酸辛酯、胆酸的Ka、Papp值显著降低,且与pH为5.4、6.8时有差异(P<0.05).结论 麝香酮、醋酸辛酯、胆酸具有广泛的吸收窗,甚至在结肠也有良好吸收;配伍对麝香酮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较麝香单味药而言,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小肠中的吸收更好.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