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型H3N2亚型流感的中医传变规律及病名探析——基于北京地区934例甲型H3N2亚型流感临床资料

    作者:张磊;吕小琴;卢幼然;张瑞;哈雁翔;杨宇飞;郭玉红;赵京霞;胡晶;刘清泉

    目的:通过观察北京地区2015年及2016年冬季934例甲型H3N2流感阳性病例的症状变化规律,探讨甲型H3N2流感的中医病名.方法:通过回顾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潞河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收集的934例甲型H3N2流感阳性病例,分析于发病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前来就诊患者的症状学表现,研究甲型H3N2流感的中医传变规律,从而对甲型H3N2流感的中医病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4例甲型H3N2流感病例起病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样本量分别为349例、414例、154例、17例,其中男399例,女531例;年龄14~89岁,平均年龄(41.22 ±16.63)岁;BMI<18.535例,18.5~23.9385例,24~27184例,27~3271例,>3214例.甲型H3N2流感优势症状比较:其中第1天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咽痛、清涕、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第2天在第1天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头痛;第3天与第2天比较,咽痛比例下降,不再为优势症状;起病第4天口干口渴,头晕头重的症状明显,其中发热、恶寒、咳嗽、口渴、头痛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34例甲型H3N2流感病例的其他症状如寒战、肢体困重、咳痰、鼻塞、咽痒、心悸、纳差、乏力、尿黄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舌质表现为红舌向暗红舌的演变,舌苔由薄白逐渐转为黄腻,脉象上以浮脉为主,随着疾病的演变,紧脉逐渐减少,滑脉及数脉逐渐增加.结论:甲型H3N2属太阳伤寒,寒邪束表日久容易化热产生里热证候.

  • 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

    作者:洪可;朱清静;聂广

    收集现有文献资料,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型及临床症候、实验检查和物理检查及危重症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研究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侯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 从中医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探讨证候规范化研究

    作者:彭锦;吴萍;吕爱平

    中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从把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出发,形成了一套研究人体复杂系统的理论和干预方法.辨证论治是其精髓,但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候",历代医家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留下了不规范的缺憾.为突出的是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内容、种类和适用范围上,都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同时,由于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自身差异,相同的"证"在论治时亦显然受到这些不同疾病自身变化规律的约束,伴随着疾病的不同,其主、次症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抛开具体疾病,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疾病中辨出一个同名证,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将黯然失色.这也就是现有中医证候规范在临床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并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中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之一.

  • 2017年冬季北京地区214例乙型流行性感冒患者中医病证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卢幼然;王玉光;郭玉红;马家驹;张磊;吕小琴;田敬华;苏芮;刘清泉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的中医病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12月期间就诊于5所三级医院的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制定《流行性感冒观察表》,收集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史、就诊时症状、体征、舌脉等.分析患者在发病第1、2、3天的症状、体征及舌脉的特点.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214例,起病第1天就诊患者40例、第2天82例、第3天92例.第1天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第2天恶寒症状明显;第3天鼻流清涕、头痛症状明显.以上优势症状(发生率超过50%)在3日内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如恶心、头晕头重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表现为舌红、苔白腻,脉象初起以浮数为主,后期滑象逐渐明显.结论 北京地区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属冬温病范畴,证属外寒里热证兼有湿邪.

  • 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

    作者:黄玉燕

    疫病有多种独特的传变规律,可概以六经传变、表里传变、三焦传变、十二经传变、卫气管血传变等.疫病的六经传变包括逐日循经传变与六经表里传变;表里传变包括一般由表入里传变、逐日入胃传变与表里分传;三焦传变包括“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与“始上焦,终下焦”;十二经传变主要以疫疹类热疫的以胃为中心传于十二经为代表;卫气营血传变借鉴温病传变规律,常为自营血分发出的逆传.本文对各类传变规律在发病时的病位、病性与传变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临床应先把握邪气性质,确定其一般传变规律,再分析正邪相争情况,把握其病情传变程度与变局.

  • 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型的脏腑传变规律

    作者:蔡大勇;黄启福

    老年期痴呆(SD)是发生在老年期的、大脑获得性高级功能全面损伤的、慢性进行性智力减退性疾病,突出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和智能障碍。SD包括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型痴呆,它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脑[1~12,16~25]。从1980年起的20年中随机抽取5个1年,在此阶段所有SD临床证型的文献中随机抽取出1/4的具体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两阶段抽样),发现中医临床证型命名繁杂多样。现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线索探讨SD脏腑归属的疾病机制和证型演进的传变规律。

  • 冠心病中医辨证诊断客观化研究近况

    作者: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属中医"胸痹"范畴,近年来人们利用物理、化学、影像、生化等各方面提供的信息,把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检验等手段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以阐明疾病证候实质及其传变规律,并逐步与传统的宏观辨证结合起来,对CHD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和微观化指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临床诊断、治疗、研究提供了许多客观依据.

  • 漫谈中医的辨证(十九)——三焦辨证

    作者:哈孝贤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 试评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

    作者:冯维斌;岑鹤龄

    1对传变规律的评议叶天士创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温病传变理论,阐明温病的进展过程,居功实大.然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的总称,病证至为复杂,其发展变化各有不同;既有无表证的伏邪,又有风温的逆传心包;既有暑湿的伤气伤津,又有常见的气血两燔.倘将其视作规律,强硬规定为传变途径实难信服.况且传变一词易被误解为病位的更易,病邪由气入血,便与气分无关,岂能如此分割.本来任何疾病的病情发展均是病位扩散和病理的扩展,不能想象敌人深入,边境便了无敌踪和一切复常,故肺卫合病,气血同病在所常见.

  • 试论小肠与相关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

    作者:吴秋玲;严俨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等功能.小肠与心、脾、胃、肺、肝、肾和膀胱以及大肠等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病变亦相互转化.从小肠与心、小肠与脾胃,小肠与肺,小肠与肝,小肠与肾及膀胱,小肠与大肠等方面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来探讨小肠与其他脏腑之间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期进一步完善小肠病机理论.

  •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图》看五行传变规律

    作者:许继宗;乔宪春;石玉君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本,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蕴涵着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结合<素问>中疾病传变次序原文,可知疾病五行传变的基本规律,即:阳实传我生,阴实传生我,阳虚传我克,阴虚传我克.

  • 试述《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胡琨建;温玉

    《温病条辨》在辨证方法、预后传变、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继承了《伤寒论》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有温病特色的学术体系,具体体现在:1)三焦六经,相须为用;2)立足伤寒,发展传变;3)传承治则,沿用治法;4)巧用经方,创制新方.两者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比较与分析,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伤寒理论与温病理论在外感病辨证方面的一脉相承性与独具特色性,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外感病以指导临床实践.

  • 《伤寒论》与《素问·热论》渊源关系浅析

    作者:孙丽娜

    从名称的异同、六经论证的区别、六经预后思想的异同三个方面,阐述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的渊源关系.认为对外感病的论治,<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热论>的基本理论,又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了完善与发展,既源于<内经>,又高于<内经>.

  • 明清医家疫病邪气传变规律学术观点辨析

    作者:李董男

    目的 对明清医家疫病传变规律的学术观点进行初步辨析.方法 搜集明清医家关于疫气邪犯部位和传变规律相关文献,进行理论辨析.结果 明清医家在疫病邪犯部位上提出了不同观点:戾气入肺是诸家的共识,认为其入心的有万全、叶天士、吴鞠通等,入脑的有万全、吴旻及张介宾,入胃的有袁体庵、喻昌、余霖和吴鞠通,入三焦的有喻昌、周魁和吴鞠通,邪伏膜原的有吴有性.从传变规律看,多数医家认为疫邪首先犯肺,喻昌认为先注中焦,万全认为传心,袁体庵认为传血脉,叶天士、吴鞠通认为逆传心包;顺传胃腑之后,如疫邪未解,喻昌、吴鞠通认为会入下焦.结论 明清医家对戾气首犯脏腑经络、伏藏部位及传变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不同戾气发为不同的疫病,具有不同的病位选择性和传变规律,还会受到患者体质因素的影响.历代医家对于疫病传变规律的观点,需要从理论和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 手足口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

    作者:聂凡;李慧涓;袁虹;聂广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辨证模式.方法:采用比较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研究手足口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分析.结果:认为手足口病的疾病归属宜“疫疹”为妥,病邪性质为温热夹湿,感邪门户虽然符合口鼻而入,但不排除皮毛外感(强调邪袭卫表的临床表现,而口鼻而入强调的是上呼吸道的临床表现).根据证候学调查,基本符合“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脾肺,逆传心肝”),并提出“不传、顺传、逆传”等三种传变模式,建议根据病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恢复期/坏证期,各期通过证素分析提炼出主要病机、次要病机,以便确立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再根据“理法方药”原则采取相应的“主方加减”论治策略.结论:手足口病应该结合临床实际和传染病学的进展,丰富、发展和总结符合中医特色的证治规律,为诊疗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 急性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传变规律及治法的探讨

    作者:常向明;胡中民;王继业;王左

    出血性中风,以其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救治,寻求高效、安全、简便的救治措施及药物,为当前急诊科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课题.随着中医急症学科的不断发展,以中风病中医理论体系开展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进行活血化瘀,通腑开窍等各种治法、药物的临床观察与筛选、新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探索.实践证明[1]:中医药确能不同程度降低该病病死率、致残率,显示中医药在急性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优势.但中医药治疗该病处于探索阶段,揭示急性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传变规律的中医理论体系亟待研究与建立.笔者总结了大量文献,结合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探索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理基础、发病机理、传变规律,以期对中医药救治本病寻求高效、强力、安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有所启发和指导;同时研究本病相应的中医药救治原则,为中医药救治本病开辟新的思路.

  • 手太阴肺气证在小儿外感温热病手足太阴肺脾顺传规律过程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蔚;杜渊;常克;吕斌;牛晨媛

    目的:观察小儿外感温热病顺传手足太阴肺脾的规律中,手太阴肺气证这一传变过程.方法:以临床观察研究为主,观察目前成都地区中医儿科临床名家治疗小儿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思路,即手足太阴肺脾顺传规律,本文主要观察小儿外感温热病手足太阴肺脾顺传规律过程中手太阴肺气证,以及影响本阶段传变的必要因素:年龄、主证轻重、主证缓解时间.结果:对所观察的患儿发生外感温热病初期时,辨证为手太阴肺卫证,或手太阴肺气证,均有相同的可能性,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年龄、主证轻重、主证缓解时间3个因素均对本证传变产生影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手太阴肺气证证型确为小儿外感温热病发病的初期,临床中医儿科医师应重视本阶段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以防传变,并尽早做好传变至下阶段后的治疗准备.

  • 健脾化湿法治疗湿热型痤疮验案1例

    作者:王磊;丁兆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湿热型痤疮主要是指,因外感湿热病邪或(和)内生湿热导致的,以凸起的丘疹、黑头粉刺、红肿脓头为主要症状,伴有身热或不热,渴不多饮,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全身表现,但无典型急性外感温病病理传变规律的临床病证.湿热型痤疮的病机总以湿热蕴结为主,同时伴有痰、瘀、虚等证.从疾病演变过程来看,患者饮食失调,或饱食脾困,或久饥脾馁,偏食膏粱厚味、辛辣剌激之品,皆可损伤脾气,致中气不足,失于升运,水津不输,湿邪停聚,郁化热,酿成湿热,发为痤疮,故其病机常兼有脾虚.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