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用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

    作者:黄崇刚;莫宗成;吴思澜;罗超利;王敏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过敏反应实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多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实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IgE水平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SHL)、清开灵注射液(QKL)、鱼腥草注射液(YXC)、血塞通注射液(XST)、葛根素注射液(GGS)、穿琥宁注射液(CHN)的PCA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刺五加注射液(CWJ)的PCA实验结果为阳性。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组血清总 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结论:SHL、QKL、YXC、XST、GGS、CHN、CWJ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清IgE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 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探讨

    作者:阎博华;彭成;刘中兴;王莉;谢晓芳;谢雁鸣;陈峰

    目的:分析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DML)过敏反应类型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对其过敏反应发生机制进行探索.方法: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实验方法对DML临床拟用剂量进行全身主动过敏实验(ASA)和皮肤被动过敏实验(PCA),并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豚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补体3(C3),补体4(C4),白细胞介素(IL)4,IL-10,IL-2,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C4(LTC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ASA过敏症状,激发后卵白蛋白组症状表现均为极强阳性(死亡).DML未超滤组较氯化钠组与超滤组症状反应均强烈(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改变:与氯化钠组比较,DML未超滤组血清中总IgE,IL-10,LTC4,TNF-α,IFN-γ,IL-2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DML超滤组血清PGD2,TNF-α,IFN-γ均明显升高(P <0.05,P<0.01).与DML超滤组比较,未超滤组血清中总IgE,IL-4均有明显升高(P <0.05,P<0.01).PCA:氯化钠组蓝斑阳性率为0,与卵蛋白组比较,DML未超滤组与DML超滤组小鼠蓝斑直径均减小(P <0.05,P<0.01);与氯化钠组、DML超滤组比较,DML未超滤组吸光度A显著升高(P<0.01),与超滤组比较,卵蛋白组A显著升高(P<0.01).结论:由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是DML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发生机制可能为DML所含大分子物质通过IgE介导免疫激发体内各类炎症介质释放,产生免疫反应,减少大分子物质可能是防止DML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途径.

  • 中药注射剂对Ⅰ型变态反应试验的影响

    作者:黄崇刚;罗先钦;李恒华;刘剑毅;梅小利;徐嘉红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IgE抗体和组织胺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Ⅰ型过敏反应试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种中药注射剂进行PCA,ASA试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OVA-sIgE、血清总IgE、组织胺水平检测.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的PCA试验结果为阴性,血清总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3种中药注射剂+OVA(不引起过敏反应的剂量)的研究中双黄连注射液(SHL)、鱼腥草注射液(YXC)的PCA试验均为阳性,OVA-sIgE水平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QKL)的PCA试验为阴性,OVAsIgE水平增加不明显,各组血清总IgE水平增加不明显;3种中药注射剂的ASA试验结果为阳性,3种中药注射剂(临床剂量和临床等效剂量)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且反应强弱呈现剂量和注射速度依赖性,各给药组血清组织胺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血清总IgE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HL和YXC具有增加豚鼠对卵蛋白敏感性的作用,SHL,YXC,QKL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3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异性IgE抗体和组织胺水平有相关性.

  • 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任华丽;张宏誉

    目的评价类胰蛋白酶(tryptase)测定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Unicap100测定变态反应科门诊不同疾病组35例患者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并与血清总IgE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中,18例慢性荨麻疹缓解期患者,平均类胰蛋白酶水平(4.74±2.54) μg/L ;10例既往有明确过敏性休克病史者(4.86±2.55)μg/L ;7例严重全身过敏反应急性发作期(17.4±7.87)μg/L ;30名健康志愿者(4.36±1.67)μg/L ;严重全身过敏反应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0.01),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与总IgE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结论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在严重全身过敏反应急性期升高,有辅助诊断的意义,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过敏性疾病的诊断.

  • 厦门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杨彩虹;高静

    目的 研究厦门地区变应原阳性率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组变应原阳性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832例疑似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进行18种标准化的变应原检测.结果 832例AR患者中,阳性率为79.45%,吸入性变应原是主要的变应原;粉尘螨(7 7.16%)和户尘螨(76.56%)是两种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多为(+++)以上,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海蟹(2.40%)和海虾(2.04%)是两种主要的食入性变应原;患者在不同年龄组间(≤17岁、18~39岁、≥40岁)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976,P<0.01);除粉尘螨、户尘螨、蟑螂、蒿属花粉及海蟹的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2015、11.6840、23.1979、11.6527、Z5970,P均<0.05),其他变应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尘螨是厦门地区主要的变应原,≤17岁是患者高发年龄段.

  • 沈阳地区夏秋季节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分析

    作者:江盛学;朱晓明;李全生;魏庆宇

    目的 探讨沈阳地区夏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主要变应原种类,为该地区季节性AR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年7~9月就诊的327例季节性AR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年龄分布高峰:男性为7~12岁、28 ~37岁,女性为28~47岁;主要花粉变应原为蒿属273例(83.49%)、豚草176例(53.82%)、蒲公英142例(43.43%)、禾本类128例(39.14%)、葎草113例(34.56%);单一花粉过敏28例(8.56%),2种花粉28例(8.56%),3种及以上271例(82.88%);129例(39.45%)伴尘螨过敏,35例(10.70%)伴霉菌类过敏.结论 沈阳地区7~9月是季节性AR的高发时节,8月达高峰,男性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发病人数高于女性,主要花粉变应原为蒿属、豚草、蒲公英、禾本科及葎草.

  • 四川绵阳地区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308例临床分析

    作者:季文霞;谯承德;陈泽金;韦虎

    目的 调查绵阳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主要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方法 采用20种标准化变应原混悬液对308例AR患者(男165例,女143例,年龄5~70岁)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分析各种变应原的阳性率.结果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前5位分别是蟑螂(42.20%,130例)、粉尘螨(38.64%,119例)、屋尘螨(35.06%,108例)、藜(9.09%,28例)和大豚草(7.46%,23例).其中蟑螂、粉尘螨和屋尘螨的阳性率远高于其他变应原(x2=424.28,P<0.01).结论 蟑螂、粉尘螨、屋尘螨是绵阳地区重要的变应原,为本地区AR的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

  • 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特异性IgE相关性分析

    作者:宋宏英;庄严;王晓艳;王学艳

    目的 探讨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与2种血清特异性IgE (specific IgE,slgE)检测系统在变应性鼻炎(AR)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3~4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且屋尘螨、艾蒿或豚草SPT阳性的AR患者,分别采用免疫捕获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slgE抗体水平,并运用SPSS17.0分析其与SPT的关联性;血清学检测结果分级状况分别与SPT结果分级状况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 96例AR患者中,酶联免疫捕获法和免疫印迹法结果与SPT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9.0%和86.1% (x2=4.840,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酶联免疫捕获法和免疫印迹法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9,P<0.05).两系统检测结果的分级状况与SPT分级分别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841和0.780,P均<0.01).两种系统slgE检测结果间的分级状况亦呈正相关(rs=0.836,P<0.01).结论 两种检测系统slgE检测结果与SPT结果均有明显的一致性,免疫印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蒿属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解亚玲;海英;刘江涛;刘晓磊;李慧军

    蒿属是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季的主要变应原[1],其引起疾病者症状严重,季节性明显.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蒿属皮肤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SPT)不同皮肤风团直径以及不同皮肤反应指数(skin index,SI)对应的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lgE)阳性率以及SPT级别与血清slgE级别的关系,评估蒿属变应原SPT结果与血清slgE之间的相关性.

  • 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E浓度与皮肤点刺试验强度相关性

    作者:徐盈盈;刘洪燕;程可佳;倪超;汪审清

    目的 探讨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E(specificIgE,slgE)浓度与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强度之间相关性,以及2种方法 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 0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血清粉尘螨slgE检测和SP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粉尘螨slgE与粉尘螨SPT灵敏度分别为72.0%和65.0%;粉尘螨SPT随着皮肤风团直径增大,血清粉尘螨slgE阳性率和级别也显著增加.结论血清粉尘螨slgE浓度与粉尘螨SPT反应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两者均有较高灵敏度.

  • 粉尘螨点刺试验与粉尘螨鼻黏膜激发实验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洪燕;徐盈盈;程可佳;倪超;汪审清

    目的 评价目前粉尘螨过敏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鼻黏膜激发实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NP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常年性AR的患者行SPT及NPT.结果 粉尘螨SPT及NPT灵敏度分别为84.6%和100%,其SPT及NPT的特异度分别为94.1%和98.0%.阳性级别在(++)、(+++)和(++++)的SPT阳性患者,NPT阳性率分别为24.2%、30.3%和45.5%.结论 SPT为诊断AR的必要先行检查手段,NPT对于可疑变应原的确诊、鼻黏膜的非特异性高反应性的诊断及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具有较高价值.SPT级别强度越高,NPT阳性率越高,但SPT级别强度与NPT液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症状和体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琳;张迎宏;马芙蓉;柯嘉;张珂;赵建辉;谢立锋;鹿培泉;赵艳萍;许嘉;朱丽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 与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方法 对188例SPT阳性AR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症状评分对鼻部、眼部及胸部症状共12项进行评分,并对鼻腔及眼部检查进行体征评分,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 ①188例AR患者中,常见阳性变应原为屋尘螨104例次(21.2%)和粉尘螨101例次(20.6%),常见变应原阳性强度等级为"+++"107例(56.9%);②体征评分与症状总评分、体征评分与VAS总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r=0.034,P>0.05:r=0.088,P>0.05);③变应原阳性等级"++"、"+++"、"++++"3组之间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体征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上对AR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时应结合症状、体征及SPT结果 三者进行分析.

  •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佳佐剂的选择研究

    作者:荆宝琴;张金晓;王磊;段蕊;张宗鹏

    目的:比较研究是否添加佐剂及加入不同佐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性实验(PCA)的影响。方法以卵清白蛋白为致敏原,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以不加佐剂为空白组,3个不同佐剂(百日咳菌液0.25 mL/只、氢氧化铝0.5 mL/只、百白破联合疫苗0.25 mL/只)实验组,进行PCA实验,判断各组的过敏反应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佐剂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明显高于空白组,过敏反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百白破联合疫苗>百日咳菌液>氢氧化铝;雌性大鼠发生过敏反应的动物数目及反应程度均高于雄性大鼠。结论不同佐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性实验的影响有差异,综合考虑不同因素,氢氧化铝可作为被动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佐剂的佳选择。

  • 款冬酮抗过敏作用研究

    作者:李艳芳;陈雪园;熊卫艳;张如松;杨苏蓓

    目的:评价款冬酮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通过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硅胶柱层析等方法,从款冬花中分离制备款冬酮;采用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肥大细胞(mast cell,MC)脱颗粒实验、豚鼠离体回肠实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及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观察款冬酮抗过敏的药理作用.结果:款冬酮能显著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其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68.6%,45.3%,29.6%;款冬酮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其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100.0%,51.0%,0%;款冬酮能显著抑制组胺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作用,其高、低剂量组抑制率分别为64.9%,44.1%;款冬酮高、低剂量对组胺致小鼠皮肤速发过敏反应的抑制率分别52.3%,41.6%;款冬酮高、低剂量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致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25.6%,6.2%.结论:款冬酮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

  •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

    作者:陈文培;张子扬;周成浩;刘涵;胥彤;郭宇琳;林宝琴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A检测血清总IgE(T-IgE)水平和OVA特异性IgE (OVA-sIgE)水平。大鼠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大鼠皮内注射致敏血清被动皮肤致敏后,于0.5,1.5,3,6,12,24,36,48和60 h后iv给予同等剂量OVA和伊文思蓝激发,于激发后10,30和60 min测量大鼠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OVA致敏大鼠血清T-IgE和OVA-sIgE水平分别于末次致敏后3~7 d和12~16 d达高峰;在OVA 0.2~5.0 mg剂量范围内,OVA-sIgE与T-IgE水平无明显关联性;OVA 1.0和5.0 mg致敏大鼠血清能诱发大鼠PCA;皮内注射致敏血清0.5~3 h后激发的皮肤蓝斑形态规则,范围大;激发后30~60 min检测的皮肤蓝斑范围大,界线清晰,形状规则,且着色较深。结论 PCA优化条件为1~2月龄大鼠隔日每只ip给予OVA 1.0~5.0 mg,共致敏3次,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在被动皮肤致敏0.5~3 h后,进行激发,30~60 min后检测皮肤内层蓝斑直径。

  • 粉尘螨滴剂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作者:匡荣;康桦;张劲松;倪维芳;姚治;郑筱祥;桑月婵

    目的考察粉尘螨滴剂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方法2,5,10倍临床拟使用剂量的粉尘螨滴剂于大鼠或豚鼠舌下给药4~5周,进行大鼠的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反应)实验、豚鼠支气管哮喘实验、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实验(Schultz Dale test)、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实验和致敏大鼠肺中白细胞浸润实验.结果粉尘螨滴剂按拟定的临床给药方案给药4~5周能够明显减小大鼠PCA反应的蓝斑直径和染料的渗出,明显延长卵白蛋白致豚鼠死亡时间,降低豚鼠死亡率,抑制豚鼠回肠Schultz Dale反应时的收缩(P<0.05),抑制抗原再次刺激时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明显减少致敏大鼠抗原再次刺激时肺内过敏性白细胞渗出(P<0.01).结论粉尘螨滴剂舌下给药4~5周能抑制Ⅰ型变态反应.

  • 紫柏湿疹颗粒抗变态反应及抑制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研究

    作者:尹东辉;马俊江;王少杰;吴彦;张景艳;李月玺

    目的观察紫柏湿疹颗粒(ZBSZ)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观察紫柏湿疹颗粒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48 h同系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方法,对Ⅱ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 法,对Ⅲ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Arthus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 法.本实验还观察了紫柏湿疹颗粒对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溶血素生成的影响.结果紫柏湿疹颗粒 2.5 g/kg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0.05) ,并可抑制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37.8 %和41.5 %;紫柏湿疹颗粒显著抑制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0.5、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65.0 %,68.1 %,和70.2 %;能明显抑制大鼠Arthus反应,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亦有显著抑制作用, 并可使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明显降低.结论紫柏湿疹颗粒对Ⅰ~Ⅳ型变态反应及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抑制作用.

  • 清紫颗粒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作者:凌科;张建民;关晶

    目的 探讨青紫颗粒的抗过敏反应.方法 选择60只15~17g及10只30g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取10只体重30g小鼠,两后脚掌各注入天花粉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0.05ml,7d后处死,取血清备用.取50只15~17g小鼠(实验组),将上述血清稀释后在每只小鼠腹壁皮内注射0.06ml,余10只作为空白对照.将50只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清紫颗粒高剂量组(0.194g/ml)、中剂量组(0.097g/ml)、低剂量组(0.0485g/ml)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0.1mg/ml).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均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7d后注射天花粉注射液24mg/kg,20min后处死,采用蓝斑面积法和比色法评价各组药物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 清紫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清紫颗粒高剂量组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的抑制作用优于清紫颗粒的中、低剂量组.结论 清紫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 三氯乙烯对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戴宇飞;牛勇;程娟;冷曙光;郑玉新

    目的探索三氯乙烯(TCE)诱导过敏性皮炎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豚鼠大值法建立TCE致敏的豚鼠动物模型,应用四唑蓝(MTT)法测定TCE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体外培养的致敏及非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促增殖活性.结果阴性对照组动物脾淋巴细胞与TCE(+S9)共孵育3 d后,细胞存活率(63.4%±8.4%)明显低于TCE(-S9)处理组(77.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致敏组动物淋巴细胞与TCE(+S9)共孵育后细胞存活率(83.0%±3.4%)明显高于TCE(-S9)处理组(75.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致敏组(83.0%±3.4%)与阴性对照组(63.4%±8.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E(-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此两组(75.9%±7.9%、77.0%±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E经代谢活化后对正常淋巴细胞的毒性增强,促进致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TCE的代谢产物可能作为半抗原诱导了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

  • 仙蓟化斑胶囊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皓;苏云明;张也;方茗;苏慧

    [目的]研究仙蓟化斑胶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后期实验及其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依据.[方法]制备致敏的大鼠及抗卵蛋白血清,给予不同浓度药物,采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测定大鼠皮肤蓝斑直径,同时采用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实验,测定脱颗粒百分率和组胺释放水平.[结果]仙蓟化斑胶囊可使蓝斑直径变小、可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降低其组胺释放,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仙蓟化斑胶囊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明显抑制PCA、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的释放.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