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树桐花树胚轴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易湘茜;徐普;邓家刚;高程海

    目的:为了指明海洋植物红树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向,丰富来源于桐花树的化合物类型,深入研究了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nlatnm)的可再生部位胚轴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常压柱层析(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桐花树胚轴中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桐花树的可再生部位胚轴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1)、3,4-二咖啡奎尼酸(2)、3,4,5-三咖啡奎尼酸(3)、3',4',5,7-四羟基黄酮-3-O-3-D-葡萄糖苷(4)、3,5,7-三羟基-2-(4'-羟苯基)-4-酮(5)、2-(3',4'-二羟苯基)-5,7-二羟基-4-酮(6)、5,7-二羟基-异苯唑呋喃-7-O-β-D-吡喃葡萄糖苷(7)、5,7-二羟基-2-(4'-羟苯基)-4-酮(8)、2-(3',4'-二羟苯基)-3,5,7-三羟基-4-酮(9)、3,5,8-三羟基-2-(3',4',5'-三苯羟基)-4-酮(10)、2-(2',3'-二羟苯基)-3,5,8-三羟基-4-酮(11)、3,5-二羟基-4-甲基-2-(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苯甲酸(1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3)、4-(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丁酮(14).结论: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在桐花树中分离鉴定得到,研究丰富了桐花树化合物类型,提高了桐花树化合物的数量,为红树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桐花树可再生部位胚轴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桐花树药用研究进展

    作者:田晓萌;蔡晓婧;郭庆梅;孙稚颖;周凤琴;王长云;邵长伦

    桐花树是红树林广布种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该文对桐花树枝叶、树皮、树根3个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较全面综述,以期为桐花树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桐花树多糖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作者:覃亮;路宽;董基;杨小霞

    目的 提取桐花树多糖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桐花树粗多糖,利用Sephadex G-200柱和DEAE-52纤维素柱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用滤纸片法研究桐花树多糖及其分离组分的抑菌能力.结果 分离出桐花树多糖-Ⅰ和桐花树多糖-Ⅱ.桐花树多糖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有抑菌作用,MIC值为2mg/mL、2mg/mL、4mg/mL.桐花树多糖Ⅰ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作用,MIC值为1mg/mL与4mg/mL.桐花树多糖Ⅱ对大肠杆菌、黑曲霉菌有抑菌作用,MIC值为4mg/mL与8mg/mL.结论 桐花树多糖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有抑菌活性.

    关键词: 桐花树 多糖 提取 抑菌
  • 正交设计优化桐花树多糖提取工艺

    作者:覃亮;路宽;刘钊

    目的 优化桐花树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 用正交实验法筛选佳提取工艺,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桐花树多糖量.结果 对桐花树多糖量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是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结论 桐花树多糖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90℃、料液比1:30、浸提时间3 h.

  • 红树药用植物桐花树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张道敬;吴军;张偲;肖志会;黄建设

    目的:研究桐花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树皮的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6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Ⅱ),香草酸(Vanillic acid,Ⅲ),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Ⅳ),schimperinone(Ⅴ),primalagenih A(Ⅵ).结论:以上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桐花树多糖的提取及其组成的研究

    作者:覃亮;路宽

    目的 本文对红树植物桐花树中多糖的提取及其组成进行了研究.方法 桐花树叶经热水浸提、Sevage法脱蛋白等方法得到多糖;经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并用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 桐花树多糖由D-核糖、D-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和D-葡萄糖组成.结论 桐花树多糖为杂多糖.

    关键词: 桐花树 多糖 提取 组分
  • 桐花树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佳佳;龙盛京

    天然产物化学家们研究了桐花树的树皮(根皮、茎皮)石油醚和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并从中发现了丹宁类、醌类、三萜类、甾醇、苷等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了良好的毒鱼、抗真菌和抗肿瘤作用.

  • 药用红树植物桐花树的生药学鉴别研究

    作者:田晓萌;孙稚颖;孙丹丹;和焕香;季冬青;周凤琴;郭庆梅

    目的 对桐花树进行生药学鉴别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红树类药用植物资源.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桐花树进行研究.结果 桐花树具有明显的生药学鉴别特征:性状特征:茎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枝痕,皮表面密被灰白色皮孔;叶倒卵形,革质,表面光滑无毛.显微特征:茎皮层宽广,石细胞群排列成环状,髓部宽广;叶上下表皮均为复表皮,表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单宁,栅栏组织2~3列,主脉维管束1个,外韧型,木质部半环状,维管束周围有2~3列厚壁细胞,排列成环状.叶表皮气孔众多,均为环式气孔类型,此外可见明显的盐腺.粉末观察可见大量的石细胞,形状多样,具有草酸钙簇晶,导管类型均为孔纹导管.结论 本研究为桐花树药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桐花树根多酚提取物体外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与抗氧化能力

    作者:蔡建秀;董文云;黄晓冬;黄建新;李元跃;蔡倩倩

    目的:研究桐花树根多酚提取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与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体系、DPPH·自由基清除体系、对脂质体过氧化活性测定评价桐花树根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桐花树根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为37.75 μg·ml-1.桐花树根多酚提取物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清除DPPH的IC50为0.618 mg·ml-1,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为0.000 2 mg·ml-1,对脂质体过氧抑制能力的IC50约为0.585 mg·ml-1.结论:桐花树根多酚提取物具有作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抗氧化剂的药用开发价值.

  • 药用红树植物桐花树的生药学鉴别

    作者:梁天坚;宁小清;韦金秀;雷燕枝;谈远锋;韦威;那袭雪

    目的 对药用红树植物桐花树药材进行生药学鉴别.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桐花树的根坚韧,具皮孔,根皮层具木栓孔结构;茎横断面有木质部棕色同心环,中柱鞘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组成的厚壁细胞环,髓部有分泌腔散在;叶上、下表面有盐腺分布;粉末中可见石细胞、盐腺、气孔及导管等特征.紫外扫描有明显的吸收峰;薄层色谱展开良好.结论 上述特征可作为桐花树药材鉴定的参考依据.

  • 桐花树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徐佳佳;龙盛京

    目的 研究桐花树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桐花树茎皮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9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α-菠甾醇(Ⅰ)、豆甾醇(Ⅱ)、齐墩果酸(Ⅲ)、原报春花素A(Ⅳ)、没食子酸甲酯(Ⅴ、化合物Ⅵ可能为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和△5,22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b)的混合物、正三十四烷醇(Ⅶ)、正三十二烷醇(Ⅷ)、没食子酸(Ⅸ).结论 化合物Ⅴ、Ⅵ、Ⅶ、Ⅷ为首次从桐花树茎皮中分离得到.

  • Pestalachloride E,红树林内生杂色拟盘多毛孢真菌中的新氯代二苯甲酮衍生物

    作者:冼嘉韵;林秀萍;陆鑫;万军庭;王俊锋;周雪峰;艾文;涂正超;刘永宏

    内生真菌已经成为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红树林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许多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南海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杂色拟盘多毛孢真菌大米发酵产物中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得到4个代谢产物,其中1个新氯代二苯甲酮衍生物pestalachloride E(2),2个己知的二苯甲酮衍生物pestalachlorides C(1)和B(3),1个已知的蒽醌化合物,大黄素甲醚physcion(4).新化合物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鉴定,并通过高分辨电喷雾质谱确认.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显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在2.8~82.4μmol/L区间.化合物3显示具有抗炎活性,对环氧合酶-2的抑制活性为IC502.4μmol/L.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