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物过敏与营养健康

    作者:付萍;马冠生

    随着食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食物过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是儿童继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发达国家在食物过敏发病率、过敏原、预防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食物过敏的流行情况、过敏原、对营养健康的影响以及食物过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 两大杀手威胁食品安全

    作者: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已高居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前列,而食物过敏原与病原微生物是其中两个不容轻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它们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既危害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又使相关食品企业蒙受损失甚至遭到起诉.本文就这两大食品安全杀手,及其预防检测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为各大食品生产企业在安全保障方面提供帮助.

  • 别让食物过敏原成为下一个食品安全"导火索"——浅谈食品过敏原检测和监控

    作者:廖冰君;李端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过敏食物越来越多,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备受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据食品过敏或过敏性反应网络(简称FAAN)统计,约有90%的过敏反应是由花生、果仁、鱼、贝类、鸡蛋、牛奶、大豆和小麦8类食物引起(以花生引起的过敏为严重),10%的过敏是由170多种其他食物引起.

  • 食物过敏症患者48例血清特异性 IgE 的检测

    作者:沈加贤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症患者48例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组48例,正常组30例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患者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有不同程度增高,阳性率依次为虾37.5%、蟹20.8%、鳕鱼10.5%、蘑菇10.5%、鸡蛋8.3%、牛肉8.3%、花生6.2%、牛奶4.7%、大豆2.1%,鸡肉、猪肉、大米均为0;正常组仅虾、牛肉特异性IgE轻度增高,阳性率为6.7%、3.3%,其余阴性。结论:食物过敏症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明显,采用ELISA阳性率高,提示对临床确诊与防治食物过敏症有重要意义。

  • 食物过敏,离你有多远?

    作者:沫沫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他们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纳贝斯克可口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召回旗下一款大包装奥利奥(Oreo)饼干,称一些消费者如果食用了其大包装里有一种独立包装的饼干,将会出现过敏现象,甚至危害生命.FDA规定牛奶、花生、大豆等10种食品为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必须在成分标签中明示,而奥利奥正是漏标了饼干的牛奶含量及成分,而遭到召回.奥利奥事件虽经证实并未波及中国,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过敏问题的关注.

  • 32例过敏疾病患者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

    作者:邹寒冰;许以平

    为探讨过敏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人组32例,正常组22名.结果显示,病人组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阳性率依次为:虾34.4%,花生21.9%,鸡蛋18.8%,蟹15.6%,小麦12.5%,鳕鱼9.4%,玉米6.3%,大豆6.3%,牛肉3.1%,蘑菇3.1%,西红柿3.1%,鸡肉、猪肉、大米均为0;正常组仅鸡蛋、猪肉特异性IgG抗体轻度增高,阳性率均为4.5%,其余阴性.结论:过敏疾病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升高,说明此类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IgG抗体.食物过敏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升高明显,提示对临床确诊与防治食物过敏有重要意义.

  • 食物过敏研究新进展

    作者:陈骋;张焕萍;马赞厢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全球健康的疾病,而食物过敏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其反应程度可以从轻微的局部症状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过敏性疾病在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实现目标,患者及其家属都被迫改变饮食习惯和社交活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新的技术发展将增进我们对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的了解,同时多中心的研究将阐明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在食物过敏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食物过敏的新见解和发展.

  • 食物过敏原检测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赵俊芳;王学谦

    过敏性疾病影响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备受人们关注,大约3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有1次以上对食物不良反应的经历,20%~65%的过敏性肠道综合征和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与食物过敏有关[1].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避免食用过敏的食物,而检测患者对何种食物过敏就显得尤为重要.食物过敏原的研究是检测试剂研发,过敏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现对当前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方法及常见过敏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西北地区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

    作者:陈利华;李巍

    目的 了解西北地区引起过敏性疾病的主要食物性过敏原.方法 对西北地区1039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实施40种食物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结果 1039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对40种食物性过敏原SPT阳性率为53.51%,SPT强阳性者155例,食物SPT强阳性率为14.92%.不同年龄组SPT强阳性食物种类不同,0~4岁儿童主要SPT强阳性食物为鸡蛋、马铃薯、牛奶、玉米,阳性率分别为7.14%、3.17%、2.38%、2.38%;5~14岁儿童主要SPT强阳性食物为玉米、花生、河蟹、大豆,阳性率分别为4.17%、3.75%、2.92%、2.08%;成人组主要SPT强阳性食物为河蟹、花生、玉米、海蟹,阳性率分别为4.75%、4.61%、3.86%、3.57%.结论 西北地区食物性过敏原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相似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地区特点.

  • 食物过敏: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预防与治疗手段综述及更新

    作者:Scott H.Sicherer;Hugh A.Sampson;马仕坤

    本综述为开始了解食物过敏的人们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同时详述自我们上篇综述发表4年来,在食物过敏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和更新.尽管缺乏详实的患病率数据,但强烈的印象是食物过敏在增加,有记录表明患病率近10%之高.遗传、表观和环境危险因素被越来越多的阐释,为改进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可能.病理生理学认识揭示上皮屏障、黏膜与全身免疫反应、暴露途径及其他影响下的微生物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终导致过敏或耐受.食物过敏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病史、致敏检测及口服激发试验.新兴的组分解析诊断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其他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如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检测、表位结合测定、DNA甲基化印记、生物信息学手段等,将进一步改变该领域的面貌.许多预防策略还在研究当中,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早期摄入花生已被推荐作为公共卫生措施.治疗管理主要基于避免过敏原,但许多有希望的治疗策略正在2期和3期研究中.鉴于很多其他有希望的治疗已进入临床前一临床通路中,更好的治疗大有希望很快广泛可用.

  • 重视食物过敏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洁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的定义为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根据免疫介导途径的不同,食物过敏分为IgE型和非IgE型.前者发病机制较明确,即食物中抗原激活肠固有膜的IgE浆细胞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固定在这些细胞的表面,当食物中的抗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胃肠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使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参与过敏反应的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后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食物抗原物质可能选择性地与IgG、IgM、IgA或T细胞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局部和(或)全身性变态反应.食物过敏原主要来自食物蛋白、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临床上超过90%的过敏反应由以下8类食物导致:奶、蛋、花生、坚果、鱼、贝类、大豆和小麦.

  • 食物不耐受与皮肤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淑玲;秦诗媛

    目的 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与皮肤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28例皮肤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128例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有1~7种不等,总阳性率为89.1%,2种以上升高者为69.3%.食物特异性lgG升高以鸡蛋(50.0%)和蟹(47.8%)多见,其次为虾和大豆(二者均为27.3%).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患者饮食,症状在2月内有明显改善者为72.2%.结论 测定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在皮肤过敏性疾病的诊治中有重要意义.

  • 喂养方式对婴儿食物过敏原的差异性影响

    作者:刘悦;兰凤荣;李静;赵丽媛

    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儿食物过敏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2月在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皮肤科接受过敏原检测的婴儿370例,年龄在出生后4~12个月.通过问诊获取每一位受检婴儿的喂养方式、家族性过敏史、服药史以及过敏症状,同时采用MORA生物共振方法检测其过敏原.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喂养情况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并对各组患儿对不同食物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蛋白类常见食物过敏原中,母乳喂养组患儿对牛奶、蛋类、肉类的过敏反应发生率(25.8%,38.3%,16.4%)与人工喂养组(27.3%,40.9%,14.5%)和混合喂养组(26.5%,39.4%,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患儿时海鲜类、豆类和坚果类的过敏反应发生率(38.2%,45.5%,36.4%)显著高于母乳喂养组(28.1%,31.2%,22.7%)和混合喂养组(23.5%,32.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蛋白类常见食物过敏原中,母乳喂养组患儿对酵母、小麦、草莓的过敏反应发生率(22.7%,18.8%,19.5%)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11.8%,10.9%,9.1%)和混合喂养组(12.9%,8.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母乳喂养不能降低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人工喂养可能会增加婴儿对海鲜类、豆类和坚果类过敏的风险,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婴儿对小麦、酵母、草莓具有较高的过敏风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食物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分析

    作者:武庆斌;叶建新;丁云芳;张芳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儿69例,其中包括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腹痛和反复呕吐3个月以上的患儿,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和厌食伴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69例患儿中有68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总阳性率为98.55%.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有1到9种不等,2种以上升高的为86.96%.食物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92.8%和牛奶73.9%多见,其次为小麦、大豆分别为40.6%、27.5%,鸡肉和猪肉均为0.根据试验结果 调整所有患儿的饮食,病人症状在4周内明显改善的为58.46%,症状有所改善的26.15%,无效15.38%,总有效率为84.61%.随访结束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有70.70%,症状有所改善为18.46%,无效为10.76%,总有效率为89.23%.结论 测定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在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 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植物类食物过敏原与其交叉过敏原在结构上的相关性

    作者:任华丽;张宏誉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尽管人类食用的植物种类很多,但引起食物过敏的只有少数.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尚不清楚.由于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先期的研究已着眼于通过分析氨基酸的序列从而找出可能的过敏原.然而,这样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为仅仅通过氨基酸的序列并不能提示氨基酸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成为有特异性结构的蛋白质.目前,应用计算机3D模式不仅可以用来研究植物蛋白表面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而且可以对其结构的相似性进行研究.

  • 过敏性紫癜儿童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

    作者:李继红;杨志云;忽胜和

    目的 探析过敏性紫癜儿童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随机收集2010年3月——2013年5月期间8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者80例血液标本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食物(鸡蛋、牛奶、鱼、虾蟹)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总IgE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种、2种、3种、4种血清IgE抗体阳性率分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和食入性过敏原密切相关,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牛奶、鱼、虾蟹等蛋白类食物,测定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有助于临床筛查过敏原,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血清学检测过敏原对过敏性紫癜的防治意义

    作者:于斌;郭培京;杨红蓉

    过敏性紫癜(HSP)为儿童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益升高,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措施,本病极易累及肾脏,治疗难度大,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HSP是全身系统性毛细血管炎,血管通透性改变,诱发因素很多,以食物过敏及感染为主要病因。目前临床采用传统的禁蛋白饮食摄入来治疗及预防,但长时间禁蛋白饮食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机会,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选取恰当涵盖面广泛的抗原谱,检测患者特定食物过敏原,针对性采取饮食控制,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与传统饮食控制疗法比较,评价体外食物过敏原实验在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和防治方面的意义,从而完善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措施。

  • 中国食品过敏原标识认知状况分析

    作者:闫瑞;李坤;程景民;郝志媛

    目的 了解食品过敏原标识的认知现状并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配额抽样法,对中国23个省市318个县/区的消费者(9 719人)、监管部门(6 574人)、食品企业(5 394人)共计21 687人进行食品过敏原标识调查;利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人群对食物过敏原的了解率为68.31%,消费者了解率(58.75%)低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74.55%),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低于食品企业(77.90%)(均P<0.05);调查人群对于在食品包装上标明食物过敏原信息态度的支持率为63.86%,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支持率(61.97%)低于食品企业(65.76%)与消费者(64.08%)(x2=18.370、7.504,P<0.05),而消费者与食品企业的支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273,P>0.05);食品包装上未标明过敏原信息的潜在原因前三位依次为法律法规没有要求(27.53%)、对消费者影响不大(25.93%)以及成本问题(24.63%),其中成本问题在消费者(29.02%)、法律法规没有要求在监管部门(32.39%)、对消费者影响不大在食品企业(29.53%)各居首位原因.结论 消费者对食物过敏原了解率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标明食品过敏原的支持率低;食品企业、消费者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3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食物不耐受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食物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9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变应原IgG浓度,按疾病分组观察并比较血清检测结果.结论 190例患者14种食物变应原血清不耐受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牛肉4.76%,鸡肉2.86%,鳕鱼8.57%,玉米4.76%,螃蟹19.05%,鸡蛋32.62%,蘑菇10%,牛奶12.38%,猪肉1.9%,大米1.43%,虾27.62%,大豆3.81%,西红柿10.48%,小麦15.71%.结论 表明,病例中以鸡蛋、虾、螃蟹的致敏性较高(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小麦、牛奶、西红柿和蘑菇的致敏性次之(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牛肉、鸡肉、鳕鱼、玉米、猪肉、大米、大豆致敏性较低(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结论检测血清食物变应原不耐受抗体IgG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致敏食物,确定疾病病因,及时将致敏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降低患者食物过敏的患病率,缓解临床症状,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 食物不耐受抗体IgG导致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学研究

    作者:安立新;张莉华;于欣歌;安立志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对食物性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分析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结果 1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食物过敏原IgG抗体阳性率为96.8%,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具有临床意义,通过禁食致敏食物59%的患者有明显好转.结论 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对诊断过敏性紫癜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全面掌握病人的过敏状态,为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学诊断提供依据.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