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组化检测GPC-3与CK-19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娟;张曙光;孙颖;刘明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与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项目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的肝癌细胞标本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细胞癌7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对所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GPC-3与CK-19在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中GPC-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标本中CK-19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P<0.05).并且中低分化的肝细胞癌标本中GPC-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细胞癌(P<0.05).中低分化肝癌标本中CK-1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癌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GPC-3以及CK-19的表达情况可提升临床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GPC-3联合CK-19免疫组化检测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作者:高霞;李恒;韩笑;赵兵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 RFA)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 Treg)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RFA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以及Treg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 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有显著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患者治疗后的CD4+、CD8+、FoxP3比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的下降( P <0.01)。结论 RFA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肝功能,并且对患者的Treg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 生长激素受体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

    作者:隋峰;毛羽

    目的 研究人肝癌组织中是否存在生长激素受体(GHR)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4例肝细胞性肝癌,26例癌旁组织,20例肝硬变组织及21例正常肝组织进行GHR、IGFⅡR的测定.结果 GHR在肝癌标本中52.9%存在阳性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阳性染色占88.5%,肝硬变组织占80.0%,正常肝组织占90.5%.在同样的肝癌标本中70.6%存在IGFⅡR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阳性染色占76.9%,肝硬变组织占90.0%,正常肝组织占38.1%.结论 肝癌患者中存在GHR的低度表达和IGFⅡR的高度表达,因此,临床上对肝癌病人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有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

  • 肝癌中 Oct4蛋白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林靖;阿斯楞

    目的:检测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ct4蛋白的表达,观察 Oct4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织 Oct4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1.67% vs.15.0%)( P <0.05);肝细胞癌组织中 Oc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 TNM 分期有关( P <0.05)。结论 Oct4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 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邓卫平;马德强;郑红梅;李胜保;郜元军;金曙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同种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Lewis大鼠66只,选取其中1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再选取其中50只大鼠为受体.采用二乙基亚硝胺灌胃诱导受体大鼠肝癌模型,成模后用改良双袖套法将40只正常供体DA大鼠肝脏移植于受体.术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他克莫司组.术后他克莫司组用他克莫司1.0 mg(kg·d)混悬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按1.0 mg/(kg·d)灌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于2周和4周检测肝组织白介素-2(IL-2)、IL-4、IL-1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Treg)、CD4+T细胞和CD8+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他克莫司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他克莫司组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4周时与同组治疗2周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他克莫司可降低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 血小板计数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杰;任万博;张越平;霍新凯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206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血小板计数(PLT)<100×109/ L 者75例作为观察组,PLT≥100×109/ L 者1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术后 PLT 计数与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两组术前的血清 ALT、AST、TB、P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PT 水平持续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10 d 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4 d 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10 d 血清 ALT、AST、TB、P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肝功能恢复延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3%比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与血小板计数与密切相关,术前低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肝功能恢复延迟的预测指标。

  • 中药癌痛克对肝癌细胞株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作者:麦志明;朱光辉;翁杰锋

    目的 通过观察癌痛克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在相应状态下细胞内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表迭量的改变,研究癌痛克的抗肝癌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癌痛克作用HepG2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Rb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 2~50 μg/ml癌痛克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增殖效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50 μ/ml癌痛克组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效应呈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2~50 μg/ml癌痛克可上调Rb基因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癌痛克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或诱导其凋亡,其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干扰Rb基因的表达而实现.

  • 肝细胞癌伴脾功能亢进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李媛媛

    目的 探讨肝细胞伴脾功能亢进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肝细胞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了分析.结果 术前给予心理护理,保肝治疗和肠道准备,术后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吸氧、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及24 h出入水量.结论 肝细胞癌伴脾功能亢进,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彩超导向射频毁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司芩;吴卫英;王轩;穆红艳;钱晓莉

    `目的:探讨彩超导向多电极射频毁损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引导103例肝癌患者行多电极射频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肿瘤血供变化、声像图特征等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术后1~2周瘤周及瘤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或减少率95.1%,其中完全消失达69.9%;AFP转阴率87.5%;3个月复查彩超或CT显示56例(86.4%)患者肿瘤体积缩小25%以上。随访结果:存活率>4个月96.1%,>1年92%,>1年半86%。结论:彩超引导射频毁损技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彩超为观察术前后肝癌血供状态、声像图变化提供主要依据,对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 超声介导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探讨

    作者:童林燕;陈志奎;何以敉;林礼务;薛恩生;林学英;俞丽云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介导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治疗肝细胞癌(HCC)伴发不同分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HCC伴不同分型PVTT患者行超声介导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治疗,每周1~2次.疗程结束后两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PVTT的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变化,以及外周血检甲胎蛋白(AFP),统计近期疗效及1、2、3年生存率.结果 41例PVTT患者治疗后主要表现为癌栓停止发展或缩小、癌栓内搏动性血流信号消失及AFP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疗效达87.8% (35/4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7%、46.3%、29.3%,分型越低者生存时间越长.结论 超声介导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治疗HCC伴PVTT抑瘤镇痛效果好,能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和生存率.

  • 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诊断研究

    作者:吴荣秀;陈庆来;吴春华;杨言开;商国强;杜智

    目的讨论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特征.方法对226例直径≤3.0 cm的原发性小肝癌进行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综合分析.结果226例小肝癌均有不同回声的超声影象,概括声像图特点将其分为低回声131例(58.0%)、等回声31例(13.7%)、强回声64例(28.3%),对照组与疾病组两者间小肝癌的二维回声无明显差异(P>0.05);而CDFI小肝癌为高阻力血流动力学表现,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对小肝癌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小肝癌诊断有明显的协助作用.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肝细胞癌
  •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肝癌血流分布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彦冬;经翔;丁建民;赵新民;张倩华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HCC患者的动态3D-CEUS检查结果,并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结果进行比较,评估2种方法在肿瘤滋养动脉检出率,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别.结果 全组52例HCC,2D-CEUS对肿瘤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67.3% (35/52),而动态3D-CEUS对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100% (52/52),高于2D-CEUS (P<0.05).3D-CEUS显示肿瘤滋养动脉起源清楚,走行连续性好,与周围血管及肿瘤空间关系明确直观,3D-CEUS对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优于2DCEUS (P<0.05).结论 动态3D-CEUS可有效地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与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姜琴;廖锦堂;刘艳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鉴别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与造影表现不典型的肝细胞癌(HCC)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QLab软件绘制17例FNH与21例造影表现不典型(门脉相呈高增强或等增强)的HCC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得出FNH与HCC的血流灌注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并计算出增强时间与增强斜率,将这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造影剂到达时间 FNH组为(10.53±3.44)s,HCC组为(13.11±3.96)s; (2)达峰时间 FNH组为(17.59±6.37)s,HCC组为(24.54±9.18)s;(3)增强时间 FNH组为(7.06±3.30)s,HCC组为(11.32±7.03)s.FNH组与HCC组的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增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峰值强度 FNH组为(56.97±40.60) dB,HCC组为(68.80±38.32) dB; (5)增强斜率 FNH组为(9.08±5.35) dB/s,HCC组为(7.11±4.12) dB/s.FNH组与HCC组的峰值强度及增强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H与门脉相呈等或高增强的HCC超声造影定量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及增强时间存在差异,FNH的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早于HCC,增强时间较HCC短.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有助于FNH与造影表现不典型HCC的鉴别诊断.

  • 肝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定量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作者:丁雪明;李智贤;韦康来;庞彩霞;邹良英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CEUS)定量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45例HCC术前行CEUS,并脱机行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分析.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VD及VEGF表达,与定量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VD以中位数20分为高MVD和低MVD组,两组间CEUS的TIC参数中的峰值强度(Peak)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与Peak呈低度正相关(r=0.464,P<0.01),但与达峰时间(TP)、曲线尖度(Sharpness)和曲线下面积(AUC)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不同VEGF表达的TIC参数间无明显等级相关(P>0.05),但与MVD呈正相关(r=0.621,P<0.001).结论 HCC的CEUS定量参数Peak与肿瘤MVD有相关性.VEGF表达与MVD存在正相关,可能间接影响造影表现.

  • 双频超声在肝占位病变组织定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华斌;贾建文;陈文;张武

    目的:以两种中心频率扫查肝内占位病变,评价不同频率下肝内占位病变回声强度的变化是否与组织学的不同相关.方法:分别以2.5MHz和5.0MHz两种频率扫查12个血管瘤、11个肝细胞癌和9个肝转移癌,用直方图测出每个病灶的回声强度,并以此计算出每个病灶两种频率下的病变-肝组织相对信噪比(CNR)及其CNR变化值(高频减低频).结果:绝大部分的肝血管瘤(11/12)表现为在低频时成像回声更强一些,CNR变化值为负值.绝大部分的肝细胞癌(9/11)和肝转移癌(9/9)在高频下成像回声更强一些,CNR变化值为正值.结论:双频超声诊断在肝占位病变的组织定征分析特别是在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的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常规单频超声诊断的重要补充.

  • 人工胸腹水对肝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影响

    作者:丁建民;经翔;王彦冬;蔺琳;张倩华

    目的 探讨人工胸腹水对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106例HCC患者148个病灶中110个在人工胸腹水辅助下完成MWA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病灶大小为0.8~6.0cm,平均(2.8±1.2) cm,病灶位于S1、S2、S3、S4、S5、S6、S7、S8的数目分别为0、0、12、2、14、34、20、28个.结果 人工胸水辅助完成治疗8例8个病灶;人工腹水辅助完成治疗98例102个病灶.治疗后1个月增强CT/MRI检查,完全消融率98.2% (108/110).随访4~42个月,局部复发率11.1% (12/108),6、12、24、36个月累积局部复发率为2.8%、12.6%、34.5%、34.5%.全组病例未出现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人工胸腹水能安全、有效地辅助超声引导经皮MWA治疗HCC,扩大了超声引导经皮MWA的适应证,有助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插管化疗栓塞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丽羽;钱超文;杨琛;徐栋;刘俊平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A CE)后的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22例共28个病灶,在行TACE治疗后2~4 周内分别对其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与病理、影像学随访等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病理检查、随访或CEUS和CT的一致判断作为临床判断结果,肿瘤的残留率为71.4%(20/28).CEUS与增强CT显示肿瘤的残留率分别为75%(21/28),32.1%(9/28).CEUS判断与临床判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 05),而增强CT判断与临床判断结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EUS能很好的显示肝细胞癌TACE治疗后的血流灌注情况,是评价肝细胞癌TACE治疗效果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肝细胞癌造影增强模式与微血管相关性系列研究(二)

    作者:江虹虹;李安华;周建华;侯景辉;邹如海;韩峰;陈孝岳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CEUS)灌注参数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47例HCC行术前CEUS,其中43例行脱机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软件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行病理分级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并与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在47例不同病理分级的HCC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MVD在不同大小的HCC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7例不同病理分级HCC的微血管形态有显著性差别(P<0.05);43例HCC的MVD值与病灶内峰值强度(PI)、效应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6,P=0.02; r=0.45,P=0.003),与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无关(P>0.05);43例不同微血管分型HCC间灌注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受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HCC的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具有较高的相关性,CEUS可以对活体内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 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监测作用

    作者:万里凯;李航;黎乐群;赵荫农;袁卫平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ructose 1,6-diphosphate aldolase,FDP-ALD)等指标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RF)治疗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HCC 14例共14个肿瘤结节行RF治疗.治疗前后行超声检查、检测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甲胎蛋白(AF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 d FDP-ALD达高值,随后呈直线下降,血清AFP术前及术后的分布与之一致.结论血清FDP-ALD活性变化可反映HCC组织的坏死程度,超声联合血清FDP-ALD活性测定可作为HCC消融治疗中的监测方法.

  • 免疫脂质体超声造影剂增强荷肝癌裸鼠肿瘤显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卞爱娜;高云华;夏红梅;周渝;高会广;谭开彬;刘平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靶向脂质体超声造影剂对荷肝癌裸鼠肿瘤的增强显像效果.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HCC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将靶向脂质体超声造影剂或普通脂质体超声造影剂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使用二次谐波显像模式观察并记录造影过程;采用目测观察和视频灰阶分析技术,以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来定量评价肿瘤显像的增强效果.结果造影后目测观察,靶向造影剂对肿瘤有延迟增强显像效果,靶向造影剂组肿瘤的增强显影约在8 min达到峰值,峰值灰阶强度值为(39.545±10.099) dB;普通造影剂组肿瘤增强显影达峰值时间约为10 s,峰值灰阶强度值为(22.438±5.108) dB,与靶向造影剂造影后灰阶强度峰值比较相差显著(P<0.01).结论人肝细胞癌靶向脂质体超声造影剂可以增强荷人肝癌裸鼠的肿瘤超声显像效果.

5760 条记录 10/288 页 « 12...78910111213...2872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