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南省消除疟疾前期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多态性研究及其分子进化关系分析

    作者:李雨春;王善青;胡锡敏;王光泽;蒙锋;曾文;陈春香;童重锦

    目的 分析海南省消除疟疾前期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方法 采用PCR扩增特异性目的片段,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等方法.结果 19份本地感染间日疟样本中18份为VK210,1份为VK247,VK210为优势亚型.与参考株相比,VK210又分为7个亚型,VK247仅有1个亚型.VK210各亚型中GDRAD(A)GQPA重复序列均存在不同数量的D或A点突变,属于高度突变区域;其余重复序列(GNGAGGQAA和GGNA)大多数仅发生基因数量的增减变化.海南省疟疾控制阶段和消除阶段间日疟VK210和VK247基因型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化树分析显示两基因型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簇.结论 海南省消除疟疾前期仍存在两种基因型间日疟.与控制阶段相比,种型间构成比差异不显著,间日疟虫株消失结果相一致.

  • 我国间日疟原虫混合流行区分离株Duffy抗原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刘杨;曹雅明;朱晓彤;冯辉;郑丽;金子修

    为了解我国季节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抗原Duffy抗原结合蛋白(DBP) 基因多态性特点,提取19株我国云南株疟原虫基因组DNA,PCR 扩增DBP R Ⅱ区基因片段.以Sal I 标准株作为参照,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排序分析,检测基因突变位点,以中性检验分析评估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中国间日疟原虫混合流行区云南分离株PvDBP R Ⅱ的基因多态性与南美、中非等流行突变位点一致,未发现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但与国内单一流行区湖北和浙江地区突变位点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为整体上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呈正向选择趋势.上述结果可为以PvDBP R Ⅱ为基础建立有效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 间日疟原虫中国湖北分离株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 28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阎建忠;徐卫民;刘英杰;郑丽;曹雅明

    从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的干滤纸片中提取寄生虫基因组DNA,以实验室Sall株的Pvs28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各分离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8基因全长,其大小为696Bp的片段,将PCR产物直接测序.所获得的序列用Mac Vector软件分析并以Sall株为标准进行突变比较.结果表明,该Pvs28基因在核苷酸水平共存在两种突变形式,即3个点突变与5~7个不同数目的重复片段.点突变情况与我们以前的研究相同,但重复片段数目5和7与以前报道有差异.本文是对我国间日疟原虫单纯流行区湖北省疟原虫分离株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8基因多态性的首次报导,研究结果为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必需的前提依据.

  • 套式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中间日疟原虫

    作者:牛春;诸欣平;周蕾;刘强

    从滤纸干血滴上用Chelex处理洗脱下的疟原虫DNA,经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特异性121 bp片段,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7例血样检测结果全部阳性,当原虫密度低至25个原虫/uL血时仍可成功检测到该特异条带,且其它三种人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血样均为阴性.提示滤纸干血滴与PCR扩增技术相结合,是疟疾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的实用工具.

  • 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用于疟疾监测的现场评价

    作者:夏惠;沈毓祖;高琪;方强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对2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5例)高于常规镜检(2例),所需检测时间和费用均低于常规镜检。同时,采用两法对519例门诊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初检阳性16例,阴性503例)进行复核,镜检复核发现漏诊2例,PCR复核发现漏诊6例,所需复核时间和费用也均低于常规镜检。采用两法对187例门诊“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病例检测,PCR检出阳性例数略高于镜检,但单位检测时间和费用也高于镜检。现场评价结果提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可替代镜检用于疟疾监测中大样本检测,且具有敏感、特异、高效和价廉的特点。

  • 单克隆抗体M26-32靶抗原基因片断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特性分析

    作者:张小萍;高琪;顾亚萍;王丽琴;王伟明

    用温度诱导方法获得了M26-32靶抗原基因片断表达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单克隆抗体M26-32反应,证实了获得的基因序列是单克隆抗体M26-32 的靶抗原基因片断.该融合蛋白能与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反应,且抗该融合蛋白抗体和纯化融合蛋白的抗血清还能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胞浆抗原反应,表明该靶抗原基因片断内含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共同基因序列,且这一共同基因表达的蛋白存在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抗原之中.

  • 血传间日疟个案分析

    作者:陈凤义;王亚辉;章英

    多年来,输入性间日疟在大连地区已屡见不鲜,但由输血引致的间日疟现症病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长海县人.1997年12月27日因急腹症突然便血、呕血,住进了海洋岛乡医院,1998年1月3日血检,其中Hb3.0 g/L,故而采取临时应急输血措施.血源为来自湖北省籍重点疟区的民工,输血后病情稳定,1月5日转入长海县人民医院,经中西医等综合诊治疗效显著.但在1月11日午后,该病人开始寒战、发烧高达摄氏41C,在持续了6 h后,患者自觉周身燥热,继而大汗淋漓才症状缓解.经会诊以疑似疟疾进行血检,结果间日疟原虫(+).

  • 先天性疟疾1例的实验室诊断体会

    作者:覃理现;陈景澄;石青峰;覃理灵

    患儿男性,39 d,足月顺产。出生3 d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稍好转。因隔日发热9 d于1998年6月9日入我院。体检:T:38.2℃,神志清,贫血貌,肝、脾肿大,质软。其母孕6个月时患疟疾,经治疗自觉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RBC 2.55×1012/L,Hb 74 g/L,WBC 21.6×109/L,PLT 110×109/L,分类N 0.94,L 0.06,血涂片找到裂殖体及配子体间日疟原虫。住院诊断:先天性间日疟。经抗疟疾治疗7 d,复查血片未见疟原虫后,带药出院。 讨论:先天性疟疾是指新生儿在没有因蚊直接感染或输血等情况下,由母体感染的疾病。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1)宫内感染,多于出生后5~7 d内起病;(2)产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7~30 d。本例患儿出生3 d后突然发热,出现症状时间短于间日疟短的潜伏期,结合其母孕期有疟疾发作史,患儿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可诊断为先天性疟疾,考虑是宫内感染所致。疟疾患者除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外,血液学检查会出现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大小不均,出现异形红细胞甚至有核红细胞;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在初期有轻度增高,其后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等。本例患儿血液学检查结果比较特别: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白细胞显著增加,达21.6×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高达0.94,单核细胞极少见,表现为典型的急性感染样血象。检验科日常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很容易使这类患者漏检,而笔者考虑其血红蛋白下降明显,认真细致地检查血涂片并找到疟原虫,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确切证据。由此认为,目前在医院普遍使用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时,应注重显微镜涂片检查,特别是仪器提示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参数异常时,以防特殊的寄生虫病及血液病漏检。

  • 因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复检出疟原虫

    作者:王庚;陈倩;王欣;吴卫;张建平;崔巍

    近年来,自动化血细胞分析复检工作的普遍开展,不但提高了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也提高了血液寄生虫的检出率,尤其是疟原虫的检出。本文报告笔者通过血常规复检发现的5例疟原虫病例的形态学和血常规特点。

  • 套式PCR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子孢子

    作者:李凤舞;牛春;叶炳辉

    目的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DNA。方法以疟原虫SSurRNA为模板,采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特异性121bp片段。结果在实验感染蚊中,套式PCR可检测到低至3个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DNA或100只蚊中的一只阳性蚊,而其它3种人疟原虫或正常蚊DNA未扩增出条带。结论套式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表明,该方法在检测蚊体内少量疟原虫感染时,比DNA探针或直接PCR具有更大优越性。

  • 疟疾与青蒿

    作者:荣蔚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染.人体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较少见)等.疟疾发作时患者突然发生寒战,继以高热,数小时后汗出热退;随着各种疟原虫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所特有的周期性,一般间日疟每两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恶性疟的发作往往不规则,且可引起凶险的脑型疟疾.其长期多次发作后,患者可出现贫血和脾肿大.

  • 疟疾

    作者: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有疟区居留史或近期内有输血史,出现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贫血等症状,血检发现疟原虫无性体即可确诊.而以血检发现疟原虫无性体或原虫DNA-PCR阳性作为确诊疟疾可靠的指标(根据血检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或PCR检查结果,可将人类疟原虫分为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 泰州市姜堰区2004年~2014年疟疾流行形势分析

    作者:陈松梅

    泰州市姜堰区历史上属于中度疟区,流行虫种为间日疟原虫,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由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温度、植被等自然环境极有利于中华按蚊的孳生、繁殖,以致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流行严重的1973年,病人总数达179678人,发病率高达1767.25/万,个别高发乡镇达到2709/万。全区人民和疟防专业人员经过40多年的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群策群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1993年以来本地发病率一直稳定在1/10万以下,并于2004年11月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根据《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2-2010)》要求,2015年我区要通过江苏省消除疟疾县级达标考核。为摸清当地疟疾疫情现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通过考核提供依据,现对泰州市姜堰区2004年~2014年疟疾流行形势分析如下。

  •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基因特点

    作者:王冰;刘军;冯辉;孟红蕊;曹雅明

    目的 阐明问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编码基因Pvs48的特点.方法 采集我国疟疾高发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问日疟患者指尖血样本,制备血样干滤纸片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48;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 共成功扩增16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s48基因.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1-I比较,检测出6处错义突变位点,导致6处氨基酸置换和3种基因型、3种氨基酸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编码基因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限的基因突变再次提示以Pvs48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 不同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vama基因DⅠ结构域的种群结构分析

    作者:何洋;孙林;曹雅明;朱晓彤

    目的:明确中缅边境流行区间日疟原虫(P.vivax)pvama1基因DomainⅠ(DⅠ)区域的多态性和种群结构.方法:提取16例中缅边境P.vivax感染患者血gDNA;PCR和测序检测其pvama1基因DⅠ区域,参考韩国、泰国和巴布新几内亚(PNG)流行区相应序列,采用DnaSP6.10.1和Structure软件进行多态性、中性检验和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成功扩增16例中缅边境pvama1基因DI区;各流行区pvama1基因的DⅠ区π值为0.013~0.021,且dN/dS>1(P<0.05).PNG流行区Tajima's D*值显著大于1(P<0.05);各流行区pvama1基因分为3个亚群(K=3).结论:Pvama1基因DI区具有低多态性并经历阳性选择,提示其为红内期疫苗候选靶位;中缅边境、泰国和PNG流行区具有相似的种群结构,提示以其主要单倍体型为基础设计的疫苗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 微生物介导的间日疟原虫疫苗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间日疟原虫(Pv)引起的间日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Pv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Pv环子孢子蛋白(PvCSP)、Pv顶端膜抗原1(PvAMA1)和Pvs25等抗原是几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根癌农杆菌、酵母菌、腺病毒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介导的间日疟原虫疫苗的研制现状.

  • 间日疟疫苗主要候选抗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辉;朱晓彤;曹雅明

    疟疾是当今世界人类严重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和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特异性抗原分子的特点,确定有效特异性候选抗原成为疟疾疫苗研制开发的关键.多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子孢子疫苗、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在我国间日疟分布广,普遍流行.目前,对间日疟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疫苗已在小鼠、家兔和猴等开展试验,有些已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该文选择间日疟3个疫苗阶段有代表性的候选抗原,就分子结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作一综述.

  •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山鹰;陆惠民

    本文介绍了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分子结构、基因多态性特征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PvMSP-1作为重要分子标志应用于间日疟原虫基因分型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踪以及遗传学研究等领域的前景和意义.

  • SYBR Green实时PCR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作者:李欢;王晓春

    目的:建立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的SYBR Green 实时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SYBR Green 实时PCR,并进行54例临床标本检测,其中恶性疟32例、间日疟22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结果该方法可扩增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18S rRNA 基因片段,并能检出混合感染,特异性好。该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的敏感度为97.30%(36/37),特异度为5.88%(1/17);检测恶性疟原虫,敏感度为87.50%(21/24),特异度为63.33%(19/30);检测间日疟原虫,敏感度为69.23%(9/13),特异度为68.29%(28/41)。结论所建立的SYBR Green 实时PCR方法能较准确地诊断疟疾并鉴别虫种,敏感度高,在混合感染的诊断方面具有优越性。

  • 2株间日疟原虫18S rDNA的克隆及其同源性分析

    作者:高世同;李晓恒;耿艺介;黄达娜;谢旭;梅树江;张仁利

    目的 克隆间日疟原虫河南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红内期18S rDNA,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间日疟原虫18S rDNA,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转化大肠埃希氏菌JM109;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和MEGA4生物软件分析同源性. 结果 间日疟原虫18S 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998 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河南、湖北2分离株间日疟原虫18S rDNA序列完全相同,与GenBank中报道的12株间日疟原虫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用邻位连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2种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发现,河南分离株、湖北分离株与间日疟原虫X13926.1株遗传距离小,同属一个分支.结论 克隆了间日疟原虫河南与湖北分离株红内期18S rDNA,该基因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遗传稳定.

13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