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5N1禽流感病毒对C57BL/6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作者:侯小强;孙培录;高玉伟;秦峻岭;王铁成;王承宇;杨松涛;夏咸柱

    本试验利用虎源H5N1禽流感病毒对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进行滴鼻感染,观测小鼠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于感染后第3d和第5d每组分别处死3只小鼠,测定肺、脑、脾、肾、肝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并测定该病毒对C57BL/6小鼠的MLD50.结果表明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测得感染后小鼠肺脏中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高,其次足脑、肾、脾、肝等组织;该病毒对C57BL/6小鼠的MLD50为10-6.5/0.05mL.此研究成功进行了H5N1禽流感病毒对C57BL/6小鼠的感染,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禽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NAβ缺失突变体与异源病毒的互作研究

    作者:钱亚娟;郭维;周雪平

    与一些单组份双生病毒伴随的卫星DNAβ是辅助病毒在自然寄主上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致病相关分子.迄今发现的所有DNAβ分子在互补链上都含有一个位置和大小保守的βC1基因.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缺失βC1基因的DNAβ突变体(DNA△C1β)与异源病毒接种后的致病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PCR和Southern杂交证实该突变体能利用赛葵黄脉病毒、烟草曲茎病毒、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假马鞭曲叶病毒等多种异源双生病毒复制并系统侵染本氏烟.接种后65 d内的PCR检测和序列分析显示,该突变体与其它辅助双生病毒接种后在寄主细胞中的复制是稳定的.

  • B型流感病毒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雪;于志君;孙伟洋;陈强;王铁成;杨松涛;黄耕;高玉伟;夏咸柱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探索B型流感病毒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从体外拯救NS1蛋白羧基端缺失的B型流感病毒,评估去除NS1蛋白羧基端对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探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通过全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学技术从体外拯救NS1蛋白羧基端发生171个氨基酸缺失的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株,命名为B-L5.将实验室之前拯救的母本株B/Yamaga-ta/16/88(以下简称B-S9)和B-L5以3×105EID50的攻毒剂量分别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滴度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成功构建了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 NS1蛋白羧基端缺失株反向遗传平台.母本株B-S9和NS1蛋白羧基端缺失株B-L5均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均呈现低致病性;B-S9感染小鼠后,从攻毒后第3d至第7d,体重持续下降,相反,B-L5感染小鼠后,只在攻毒后第2d出现体重下降,攻毒后第3d体重开始回升;B-S9和B-L5感染小鼠后均能在小鼠肺部进行复制,但攻毒后第3d,B-L5感染小鼠肺脏滴度要比B-S9低7 900倍,攻毒后第6d,B-L5感染小鼠肺脏已检测不到病毒复制.实验结果表明,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可以明显降低B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还有待继续研究,该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B型流感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 甲型流感病毒编码蛋白的突变及其致病机制

    作者:刘波;陈玲;张泓

    甲型流感病毒编码的11个病毒蛋白在病毒识别宿主受体、跨种传播、病毒复制、致病性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等方面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了解甲型流感病毒编码蛋白的突变及其致病机制可为开发针对高致病性流感的通用疫苗和有效药物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将主要根据近期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有关甲型流感病毒编码蛋白关键功能位点氨基酸的变异及其与致病性和传播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人博卡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峰

    细小病毒科属于DNA病毒,其中的细小病毒亚科可进一步分成五个种属,大多数细小病毒属主要感染家畜并致病.

  •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柠;俞永新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炎主要的病毒之一,本文对我国分离株的表型和基因型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生物学特征研究显示,不同毒株间存在空斑形态、小鼠神经侵入致病性、保护性抗原和血凝性的明显差异.中国在1977年前,自然界中仅存在基因Ⅲ型乙脑病毒,但自1977年以后基因I型和Ⅲ型病毒均从自然界分离到,而基因I型病毒已成为优势病毒,其中多数分离自蚊虫.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两种基因型的氨基酸序列差异率很小(≤3%),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减毒活疫苗株比较,仅≤3%的氨基酸序列差异率,这些差别主要存在于与SA14-14-2减毒相关的位点,提示SA14-14-2疫苗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两种基因型毒株的感染.

  • 流感/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家淮;徐红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它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具有包膜和分节段的单链负RNA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均含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仅含7个节段.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征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 寨卡病毒NS1的结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作者:陈江涛;张建琼

    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紧密相关,甚至可能损伤男性生殖系统,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研究其结构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寨卡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发病机制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寨卡病毒NS1的空间精细结构,并将其与其它黄病毒NS1进行比较.本文也分析了寨卡病毒基于NS1的致病机理,总结了NS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巨细胞病毒编码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同源物

    作者:余莉;王明丽

    巨细胞病毒(CMV)属β疱疹病毒亚科,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CMV,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但大多数呈临床不显性感染或潜伏感染.CMV感染机体后,可调动多种机制逃逸正常机体的免疫监视,建立潜伏感染[1,2],这些机制包括下调MHC-Ⅰ和MHC-Ⅱ类基因的表达,编码MHC-Ⅰ同源物抑制NK细胞活性,以及编码趋化因子(chemokines,CKs)及其受体(chemokine receptors,CKPs)同源物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等.

  • 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谱县;方六荣;董楠;肖少波

    δ冠状病毒(Deltacoronavirus)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的新成员,可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δ冠状病毒早于2007年从亚洲豹猫和中国白鼬獾群中检测到.2014年,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在美国流行并成功分离到病毒,人工感染实验证实PDCoV可导致仔猪腹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成为研究δ冠状病毒的良好模型.本文对PDCoV的发现、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培养与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 人轮状病毒NSP4基因变异与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倏燊;王健伟;何雅青;姜慧英;洪涛

    在比较我国人A组轮状病毒一般腹泻患者分离株和重症患者分离株非结构蛋白(NSP)4 cDNA序列时发现,两者在可能与致病性有关的区域(aa131~146)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这种变异是否与毒力改变有关,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两种毒株的NSP4,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初步观察了它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来源的NSP4均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在48h时大致升高3.1~3.4倍,96h时升高5.6~5.8倍,但两种毒株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研究证实,人轮状病毒NSP4与以往报道的动物轮状病毒NSP4一样,可以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增高,即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但重症腹泻毒株SZ1 NSP4第131~146位氨基酸位点出现的变异并未提高其毒力.轮状病毒的毒力改变可能与其它因素有关.

  • 狂犬病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3aG-V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郑海发;董关木;史秀山;陈美光;刘增顺;吕宏亮

    狂犬病病毒3aG-V株是3aG-5在Vero细胞适应的毒株,对其在小鼠、豚鼠、家兔、犬的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性,小鼠、豚鼠、兔子上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纯毒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否形成尼氏小体试验,结果表明:狂犬病病毒3aG-V株潜伏期较长,在动物脑内不形成尼氏小体,为固定毒,其在实验动物上具有较弱的致病性和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生产用疫苗株.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8/99株的致病性

    作者:崔治中;孙淑红;单忠芳;蒋玉雯;金文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GX8/99,系1999年从广西一自然发病鸡群采集到.用原始病鸡法氏囊悬液连续3次人工感染SPF鸡后,再取其法氏囊制备悬液,分装,在-70℃保存.以此悬液经卵黄囊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随着鸡的日龄和接种剂量的不同,其致死率有很大差异.对28~30日龄SPF鸡,病毒接种量为200个ELD50时,感染后7日内死亡率高可达73%~90.5%(11/15和19/21);感染量为20个ELD50时,死亡率亦可达53%~92%(8/15和23/25).以500个ELD50感染28~104日龄的SPF鸡,死亡率均在55.1%~67.2%;甚至113~120日龄的SPF鸡,感染后仍有10%~15%致死率.但128日龄的SPF鸡感染后既不引起死亡也不表现任何症状,但抗体全部转阳.人工接种发病死亡的鸡,其法氏囊的出血程度也随感染量和年龄而异.50日龄鸡接种2000个ELD50后,死亡的鸡100%(12/12)法氏囊严重出血;而40日龄鸡感染200个ELD50后,死亡鸡中仅17%(3/18)发生出血.在2、3、4周龄带有母源抗体的商品代蛋鸡,以2000个ELD50病毒接种后,只引起10%(2/20)、35%(7/20)和35%(7/20)的死亡率.但在5周龄商品代蛋鸡,仅接触感染的致死率可达61.3%(98/160).另一批商品代蛋鸡,在4周龄和5周龄人工接种200个ELD50病毒后,死亡率分别是81.6%~94.3%(62/76~33/35)和93.9%~94%(31/33~47/50).通过总共1200多羽鸡的试验表明,GX-8/99株是一个超强毒IBDV毒株,表现为高死亡率(高可达94%),易感年龄延长至4月龄,中枢性免疫器官法氏囊出血严重和胸腺明显萎缩.

  • 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回归鸡后的致病性与VP2基因高变区的分子变化

    作者:朱瑞良;崔治中;张纪元;赵静;孙淑红;丁家波

    为了研究超强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致病性及其VP2基因高变区的分子变化,以vvIBDV GX8/99株囊毒为研究对象,将该毒在SPF鸡胚连传10代后,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盲传.该病毒在CEF上传至22代时开始引发CEF细胞病变,随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无限稀释法连续克隆2次后获得了4个病毒克隆,再将该4个病毒克隆分别连续回传3~5周龄SPF鸡10代.分别比较4个克隆毒及其回传SPF鸡后不同传代毒,对4~6周龄SPF鸡的致病性及VP2高变区氨基酸分子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克隆化毒的细胞培养毒对SPF鸡只有0~6.7%的致死率,不同克隆毒的SPF鸡传代毒对SPF鸡的致病性却都逐渐增强,但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克隆#5在回鸡1、5和10代后的致死率从0分别增加到10%、20%和27%;克隆#4从6.7%增加至13%、17%和23%;但克隆#1和#3的致病性变化相对较小.相对于原始囊毒及鸡胚毒,4个克隆化毒在测序的VP2高变区的约145个氨基酸中,有10个位点发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得与适应细胞的疫苗毒D78株基本一致,在回鸡传代导致对鸡毒力增强的过程中,这10个位点中大多数氨基酸不再变化,只有第253位和256位氨基酸从囊毒的Q和I变为细胞适应毒的H和V后,有些病毒克隆回鸡至第10代时又变为原囊毒的Q和I,这表明VP2高变区大多数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关系不密切,而与对细胞培养或组织的亲和性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的超强毒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及其相应的回鸡传代毒系列,为研究vvIBDV其它基因变异与致病性及其它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研究材料.

  • 2株与疫苗病毒高度同源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鉴定和致病性分析

    作者:崔丹丹;王忠田;常洪涛;王新港;王傲杰;周峰;彭志锋;李永涛;陈陆;赵军;王川庆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特征及致病性,对从河南省两个免疫过高致病性PRRSV (HP-PRRSV)减毒活疫苗后不久发病猪场分离的两株PRRSV HENZK 1和HENPDS-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株PRRSV分离株与HP-PRRSV的细胞传代致弱疫苗株JXA1-P80/JXA1-R高度同源.致病性试验表明,感染HENZK-1和HENPDS-2的仔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且肺部出现了肉眼和组织学病变;而同源商品疫苗对照组JXA1-R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日增重降低,肺部有肉眼和组织学病变,并检测、回收到病毒.综上所述,有理由认为HENZK-1和HENPDS-2是由HP-PRRSV疫苗株JXA1-R演化而来,其来源猪群临床发病与其毒力返强、疫苗毒株在解剖和组织学上的损伤和排毒能力有一定关系,但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谨慎使用高致病性PRRSV减毒活疫苗及PRRS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两株田间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

    作者:王新港;王傲杰;周峰;崔丹丹;常洪涛;陈陆;王川庆

    为了解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2) 田间毒株重组特征, 本研究对两株分离物 (HENXX-8、HENJY-2) 进行全基因测序、进化分析及毒力测定, 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 两个毒株均属于PRRSV 2, 两者与其代表株VR-233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5.6%、85.7%;与高致病性PRRSV (HPPRRSV) 毒株JXA1、TJ和WUH4株分别为85.7%85.8%、85.4%85.5%;与经典毒株CH-1a、HB-2 (sh) 分别为84.7%85.7%、84.5%85.7%;而与所有NADC30类毒株均在90.0%以上.全基因、ORF5及Nsp2序列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两个分离物与国内报道的类NADC30毒株遗传距离较近, 同处于一个分支.全基因组重组分析结果表明, 两个分离毒株存在明显重组现象, 且重组模式均以类NADC30毒株为骨架病毒, 与HP-PRRSV毒株发生重组.但重组对象不同:HENJY-2是由类NADC30毒株与TJ株发生重组;而HENXX-8则是由类NADC30毒株与WUH4、TJ株发生3毒株间重组.由于重组部位序列缺乏特异性分子标志, 因此无法确定与类NADC30发生重组的是HP-PRRSV还是其减毒的疫苗毒株.两株分离物的重组部位与早期分离毒株HENANHEB、JL580等有所不同, 均未涉及到ORF5基因, 而是集中在Nsp1Nsp2以及ORF2aORF3区域, 主要发生在病毒基因组的靠5#端 (307 000bp) 和3#端 (11 00013 000bp) 处.对部分重要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 两个分离株的ORF2a、ORF3基因与HP-PRRSV毒株相似性高, 表明重组病毒的这两个基因可能来自HPPRRSV毒株.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 参考毒株HENXC-4的毒力略高于分离毒株HENXX-8, 主要表现在体温升高、日均增重降低和肺部病变上.但两个分离物均未引起发病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 目前PRRSV2在田间的基因重组事件存在随机性, 提示不同毒株在田间的存在会加剧PRRSV重组事件的发生和流行、毒株类型更加复杂, 从而增加了临床防控难度.因此, 慎重使用活疫苗并持续监测活疫苗毒株在田间的变异动态, 对更好防控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大豆花叶病毒黄淮5号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作者:陈炯;黎昊雁;尚佑芬;陈剑平

    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我国黄淮5号(Y5)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该病毒基因组全长9*!585个核苷酸,3′-末端具poly(A)尾,包含单一开放读码框,编码一个349.2kD的多聚蛋白.基因组全序列和美国SMV G2和G7株系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4%和96.9%.多聚蛋白酶解后产生马铃薯Y病毒属典型的10个成熟蛋白.Y5、G2和G7 3个株系的不同成熟蛋白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9.6%~100%.多重比较分析表明,Y5株系P1蛋白N-末端区域与G2和G7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这3个株系的6K1、6K2、NIa-Pro、NIa-VPg、NIb蛋白中心区域和CP蛋白高度保守,P1蛋白N-末端,CI和P3蛋白C-末端以及HC-Pro蛋白变异较大,但是美国G2和G7株系已报道序列P1蛋白区域存在可能的测序错误.

  • B病毒感染及防治

    作者:郭秀婵

    B病毒(B virus),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称为猕猴疱疹病毒1型(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CeHV-1),拉丁文名为猴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imiae),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在35种非人灵长类疱疹病毒中,只有B病毒对人有致病性.

  • PR8F/NS1不同位点突变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崔卓栋;柴丹;解长占;温树波;张萍;朱羿龙;刘云霞;李一权;田明尧

    为了探索NS1不同位点突变对流感病毒毒力的影响以及NS1毒力相关位点的作用机制.分析流感病毒NS1蛋白的毒力相关关键基因区段和关键位点,以实验室保存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PR8F为模板,对其NS1基因的第42、81、149位氨基酸分别进行定点突变.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突变毒株PR8F-42、PR8F-81、PR8F-149.将获救病毒接种SPF鸡胚,连续传代5代,至病毒能够稳定扩增后,通过血凝效价分析病毒复制效率.并将获救病毒与PR8F均以106 TCID50/100μL感染BALB/c小鼠,观察各组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及存活率.剖检攻毒后死亡小鼠,观察病理特征,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并提取小鼠肺脏RNA,通过qPCR检测各组小鼠肺脏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PR8F的NS1蛋白第4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er)改变为脯氨酸(Pro)对小鼠的致病性无明显改变.第81位、149位氨基酸突变则都能减弱突变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进而为研究NS1毒力相关位点的作用机制提供平台.

  • 实时荧光PCR检测病原真菌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海平;杨莉佳;陶诗沁;赵英伟

    近年来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深部真菌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致使早期明确诊断十分困难,患者生前确诊率相当低,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传统真菌感染的临床鉴定主要依赖于镜检和培养,但这些方法存在周期长、阳性率低的缺点.

1241 条记录 5/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