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干乙醇阻滞治疗骨骼肌痉挛的报告

    作者:毛雅君;许光旭;杨晓颜;陈广城;励建安

    目的:观察神经干乙醇阻滞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电刺激引导下,对38例由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导致严重下肢痉挛的患者进行神经阻滞.神经阻滞部位:胫神经31条,坐骨神经20条,股神经2条,闭孔神经2条.在注射前和注射后2周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痉挛状态.结果:①第一次注射后效果:显效52.7%,有效29.1%,无效18.2%;②第一次注射后一周再次注射效果:显效53.8%,有效30.8%,无效15.4%;③个例:3个月内3次注射的患者也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电刺激引导下的乙醇神经干阻滞对缓解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下肢肌肉痉挛是安全有效的.

  •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威;王保国;刘延青;罗芳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 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 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下背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化平;冯慧;王健

    目的:观察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下背痛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的价值.方法:78例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电刺激仪引导下行复方倍他米松2mg联合利多卡因2ml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l周和第2周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改善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86.8%,改善率为64.3%;二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件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改善下背痛及提高腰椎活动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 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王蓓蓓1;2;王碧蕾1;曹震宇1;王岩1;2

    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 兔骨骼肌运动点与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雅君;励建安;李冰;刘守国;朱杰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小电刺激引起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强电流诱发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多,P组次之,C组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多,N组次之,C组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 颈丛深支一点法阻滞相关结构的研究

    作者:邓兆宏;张正洪;刘靖晶;洪松林;雷泽平

    目的:对颈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颈丛神经阻滞人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侧尸体颈部与颈丛神经阻滞人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颈丛深支穿刺进针深度:皮肤至第4颈椎横突距离(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平第4颈椎垂直刺入皮肤)左侧21.0±0.4(18.0-24.0)mm,右侧20.5±0.5(19.0-23.5)mm.获得了与颈丛穿刺相关结构的观测结果.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左侧为14.2±0.3(11.0-19.0)mm,右侧为14.5±0.5(10.0-17.0)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55.3±0.6(43.0-70.0)mm,右侧为57.5±0.7(51.5-80.0)mm.胸膜顶的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21.6±0.4(11.0-29.0)mm,右侧为26.5±0.5(11.0-39.0)mm.肺尖与颈正中线的距离,左侧为38.4±0.6(31.0-52.0)mm,右侧为38.3±0.9(31.0-50.0)mm.星状神经节多居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与第1肋颈之间的前方.结论:为颈丛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腰丛阻滞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

    作者:邓兆宏;陈龙菊;王先义;范吉云;郭国荣;李红霞;李珍;孙占锋

    目的:对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腰丛神经阻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0侧成人尸体腰部与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腰丛穿刺进针深度:穿刺点为髂嵴连线与背正中交点下3cm,在腰椎棘突旁开4-5cm,皮肤至腰丛的距离,左侧为(59.6±0.7)(51.4-72.6)mm,右侧为(59.9±0.6)(53.3-71.4)mm.结论:在进行腰丛阻滞时进针深度可以上述数据为解剖学依据,应注意误伤及腹主动脉、腰动脉、下腔静脉、椎管等.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彭全民;高金贵;张满和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含水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对氧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GB模型有效的家兔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空白对照组(I/R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GB组.SGB组再灌注开始时从兔颈部导管注入0.25%丁哌卡因0.5 ml/h至再灌注12 h时.NS组则注入NS 0.5 ml/h.I/R组不用任何药.各组于再灌注12h时断头取脑制成10%脑组织匀浆,检测SOD活性、MDA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NS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脑组织含水率增加(P<0.05),而I/R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I/R组、NS组比较,SGB组SOD活性显著升高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含水率下降(P<0.05).结论:SGB可明显减轻脑水肿,提高脑组织内源性SOD生物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明显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并因此而起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治疗

    作者:励建安

    运动控制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UMNS)常见的功能异常.目前国内的治疗集中在传统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但是近十年来国际上以神经溶解术(neurolysis)、化学神经阻断术(chemodenervation)为代表的神经阻滞技术迅速发展.外科矫治手术的进步,大大加强了康复训练的效果,从而使大多数患者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辅助或独立步行.本文着重介绍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要点,以及神经阻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应用.

  • 神经阻滞结合红外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娟红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运动性损伤,该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治疗方法有物理疗法、服药、局部封闭及手术治疗.作者对130例网球肘患者实施神经阻滞结合红外线治疗,与实施局部封闭治疗者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肩胛上神经阻滞为主联合治疗中老年肩关节周围炎疗效分析

    作者:洪雁;赵枫林;吴会新

    肩关节周围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是康复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人为常见,临床上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大多数患者是慢性发病,多因风寒、劳损、外伤等引起.

  • 直线偏振光照射联合局部浸润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超;伍少玲;曾海辉;肖秀红

    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由属于DNA病毒组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脊髓背根神经节[1].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与性别、季节无明显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年龄也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个主要因素.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理疗、神经阻滞和中医疗法等均有一定的疗效[1-2],但均不十分理想.本研究探讨直线偏振光照射联合局部复方倍他米松浸润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的临床疗效.

  •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牛卯安;冯秀清;张学文

    目的 评价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 统计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428例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依据单纯肌间沟臂丛与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分为肌间沟组、肌间沟加颈浅丛组即复合组;肌间沟组198例,复合组230例;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复合组225例达到完全无痛,3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2例失败优良率>99%,肌间沟组8例无痛,189例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1例失败,优良率>99%.结论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独肌间沟臂丛阻滞,是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 布托啡诺延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作用时间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亚军;于泳浩;王国林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 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 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人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 二组问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布托啡诺100 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间超长1例报道

    作者:初阳

    女性患者,50岁,因右前臂切割伤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清创探查术。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选用1%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配制成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体表定位穿刺患者自述右手拇指有麻木的感觉,推入0.5%罗哌卡因18 ml ,推注过程中患者自述麻木感加重。5min后右手5个手指都有麻木的感觉,10min后整个右臂都有麻木的感觉,手术区域无痛感,15 min后开始手术,手术开始20 min后,询问患者,患者自述整个右臂麻木,不能活动。手术较顺利,没有发现肌腱和神经血管的损伤,手术于麻醉后1.5h结束。术后送患者回病房,患者自述仍不能活动,麻木感仍非常明显,一直到第2天中午12点,距麻醉后14 h患者麻木感有减轻,手指能够轻微活动,下午14点,距麻醉后16h,患者右臂基本活动正常,麻木感基本消失。第2天患者的生化检查回报均无明显异常。

    关键词: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40例疗效分析

    作者:龚海涛;杜鹏斌;杨玉妹;王清华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症患者,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行患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用药为0.25%盐酸利多卡因(内含醋酸泼尼松龙25mg+腺苷钴胺1.5mg),然后行手法治疗.结果:25例经1个疗程治愈;另7例经2个疗程治愈;其余8例经2个疗程好转.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效果良好、持久,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

    作者:聂鹰;黄江焱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esthesia, CSEA)具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的双重特点,以其SA起效快、阻滞完善、肌松满意和EA的不受时间限制、可术后镇痛等优点,近10余年来临床应用逐渐增多[1].单纯硬膜外麻醉失败率较高.对一些难度大、范围广的手术,尤其肥胖的患者,进行脐以下部位的手术时,往往因麻醉平面狭窄或骶神经阻滞不完善而影响手术操作.为此采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的方法,可达到互补的效果,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笔者将CSEA与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EA)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针法配合音乐治疗68例效果观察

    作者:常通海

    颈部手术、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多采用C2、C3、C4三针法麻醉,其操作繁杂,穿刺点多,细菌污染机会多,误入血管和蛛网膜下腔机会多,导致后返神经阻滞,霍纳氏征机会多.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9月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针法配合音乐治疗,在颈部手术中实施68例,麻醉操作简便,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 痛点神经阻滞对慢性疼痛治疗的研究

    作者:王悦之

    世界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oi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在1986提出: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疼痛[1-4].

  •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超激光)合并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桑清文;白树东;严相默

    目的:观察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给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Ⅱ组只采用单纯神经阻滞疗法.以VAS评价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及皮损改善的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和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缓解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损改善的显效率Ⅰ组为15%,Ⅱ组为26.7%,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优于单纯神经阻滞,前者在治疗带状疱疹皮损改善中有较好的效果.

1700 条记录 7/85 页 « 12...45678910...84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