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源性膝痛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马锌明;张霆;李志明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源性膝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昌吉分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石河子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240例腰源性膝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各120例,并分别将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急性期对照组服用醋氯芬酸缓释片;亚急性期对照组行针灸治疗;两队治疗组均采用受压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法。对4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两队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源性膝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谷海妹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12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65例(超声引导组)和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组62例(解剖定位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解剖定位组麻醉效果Ⅰ级率(67.74%)显著低于超声引导组(93.85%),术后2h VA S评分(6.31±1.27)分、术后24h VA S评分(4.03±0.95)分、不良反应率(25.81%)显著高于超声引导组[术后2h VA S评分(3.22±1.09)分,术后24h VA S评分(4.03±0.95)分、25.81%],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不仅麻醉效果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建议推广.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吉贺;周锦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骨外科于2015年3月 ~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常规组,各35例患者,超声引导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常规组给予解剖定位法常规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无Ⅳ级麻醉效果者.超声引导组Ⅰ级33例(94.3%)、Ⅱ级2例(5.7%)、无Ⅲ级;常规组Ⅰ级24例(68.6%)、Ⅱ级8例(22.9%)、Ⅲ级3例(8.6%),超声引导组的麻醉效果Ⅰ级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引导组阻滞起效时间为(8.72±1.31)min,感觉恢复时间为(600.21±10.35)min,常规组则分别为(14.11±3.02)min、(538.84±12.54)min,超声引导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且感觉恢复时间长于常规组,组间比较,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具有定位准确、麻醉效果好、安全性好、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等优势.

  • 瑞芬太尼联合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骨折手术麻醉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鲍艳飞;白明;刘沙沙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某院骨科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上肢骨折患儿根据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术中采用泵注瑞芬太尼辅助镇痛,对照组采用静注氯胺酮进行镇痛,观察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等基础指标的波动情况差异.结果 在T2、T3时刻两组患儿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02监测值较T0时刻均有所波动(P<0.05);研究组的OAA/S评分1.8±0.9(分)、呼吸恢复时间7.3±2.8 (min)、苏醒时间15.5±2.4 (min)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联合应用对于降低患儿手术期躁动、加快患儿术后苏醒和恢复呼吸有积极作用.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作者:翁蕾鸣

    目的 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发展趋势”这一领域内所发表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了解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方法 通过在PubMed和SCI-E 2个数据库检索历年来发表的有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文献,借助GoPubMed平台和BIBLIOMETRC.COM分别对2个来源的文献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一系列比较分析,我们讨论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得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对发表此类文章的期刊和热点进行了总结.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目前在国际已经逐渐开始进入研究缓慢阶段,但我国的相关研究仍然还处在上升阶段,目前该领域的领先力量仍然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我们可以多加关注及追踪以提高自身的研究实力.

  • 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慢性疼痛在浙江省农村推广的适宜性评估

    作者:王红妹;朱雯;张扬;沈毅;李鲁;姒健敏;蒋健敏;朱炜;杨再峰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为70%~85%,中年人为25%~4O%[1].慢性疼痛虽然不直接造成患者死亡,但却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慢性疼痛发病率的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累计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审视慢性疼痛的治疗和康复问题.神经阻滞是作为一种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方法而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已有数十年历史,已列入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1].

  • 穴位按摩护理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

    作者:金利荣;高寅秋

    目的 观察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疼痛门诊接受神经阻滞加穴位按摩配合常规护理的症状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并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腓总神经和膝部胫神经阻滞.对照组只进行神经阻滞,阻滞方法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2周后疗效.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症状康复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 针灸远端取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映欣

    目的 对针灸远端取穴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依从性及复发率进行研究,证实其具有可行性.方法 选取针灸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9例).按照分组分别采用针灸远端取穴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就疗效,依从性及随访1.5年的复发率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82.6%的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87.0%的总依从率(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8.6%低于对照组21.7%的复发率(P<0.05).结论 针灸远端取穴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等优势,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 中药熏蒸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韩四勋;张平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选择因腰腿痛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熏蒸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周期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5.0%和8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JOA评分分别为(26.90±3.23)分和(22.24±2.13)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6.39±2.34)分和(16.87±2.45)分(P<0.05),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头晕、下肢无力、小便失禁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总体疗效的提高。

  • 宫廷正骨手法联合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作者:胡勇文;戚晴雪;甄鹏超;刘华;刘刚

    目的:观察宫廷正骨手法联合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宫廷正骨手法治疗,1次/周,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1次/周,3次为1个疗程.对2组患者进行VAS评分、JOA评分及疗效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当天与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JOA评分增长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优13例,良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70%,总有效率90%,观察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宫廷正骨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优势,其远期疗效也要优于单纯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

  • 激痛点神经阻滞联合针刀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张昶;周鹰;张怡;王瑞红;徐耀;廖奕歆

    目的:评价激痛点神经阻滞联合针刀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32例和“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组”31例,共2组.取穴:肱骨大结节激痛点和冈上窝激痛点.神经阻滞组于激痛点注射消炎镇痛液;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组注射消炎镇痛液后,行针刀治疗.1次/周,共3次,3周后随访.结果:2种疗法均能降低VAS评分,提高C-M分值(P<0.05).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组治疗后VAS=(23.39±22.30)分,C-M=(81.06±15.83)分,优于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组冈上肌腱炎疗效显著.

  • 穴位神经阻滞对肥大细胞功能和手针及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与机制研究

    作者:黄红;詹睿;余晓佳;张迪;李为民;丁光宏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I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 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2例

    作者:秦同来;刘巨超

    我科采用颌枕牵引、手法按摩、神经阻滞及中药等方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得良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72例总结报告如下.

  • 神经阻滞针刀松解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作者:贾松

    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处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该病以肩胛切迹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局封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低,且易复发.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临床症状典型病人21例,采用神经阻滞水针刀松解术治疗,效果满意.

  • 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大鼠激素性早期股骨头坏死

    作者:吴青;刘晟

    目的:探讨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ANFH)大鼠的疗效,并深入地研究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大鼠激素性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GANFH提供新药.方法:选取健康4月龄Wistar雄性成年白化大鼠4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300 ~ 35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14只/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复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0 μg· kg-11次.注射脂多糖24 h后重复注射1次;24 h后臀肌注射注射醋酸强的松龙40 mg· kg-1,连续3天,每次间隔24 h.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经臀肌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治疗组从第4d开始在闭孔神经注射脉络宁复合液2 mL· kg-1,3次/周,共8周;模型组和对照组常规饲养.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血生化及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观察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大鼠的疗效,并深入地研究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大鼠激素性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GANFH提供新药.结果:模型组的空骨陷窝率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仍然显著(P<0.05);模型组骨陷窝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的骨陷窝面积则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模型组的骨小梁面积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骨小梁面积高于模型组,但是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骨发生蛋白(BMP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阳性面积比及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的微血管密度(MVD)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与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治疗组的VEGF,BMPs,TGF-β1及Ⅷ因子相关抗原等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恢复,即激素性早期股骨头坏死大鼠经过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后,其VEGF,BMPs,TGF-β1及Ⅷ因子相关抗原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对3组之间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甘油三酯3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3组之间的血清内皮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TNF-α3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ET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脉络宁复合液进行闭孔神经阻滞对于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具体可以增加骨小梁数量,增加成骨细胞及造血细胞数量,减少坏死骨细胞、空骨陷窝及多核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轻骨坏死的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脉络宁复合液进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使与微血管及骨细胞生成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纠正脂肪代谢紊乱,降低高水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脂肪栓子的形成;促进坏死股骨头内微血管及软骨细胞的生成,进而促进了新骨的生成;降低TNF-α含量,同样减少血管内皮损害,保护骨质不被破坏,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

  •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腰神经后支综合征50例

    作者:王利群;陈鸿

    腰神经后支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约占非特异性腰腿痛人数的80%,其发病主要原因是L1-L4脊神经后支主干受到机械牵拉或压迫和化学物质(创伤产物)的刺激所致.目前临床针对该类患者主要采用液氮冷冻、神经阻滞,乃至射频损毁等治疗手段,但远期疗效欠佳.我科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38例

    作者:李毓;卫元璋;刘福鼎;邢群智

    目的:探讨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疼痛部位,常规记号笔标记,设计布针方案:腰腿痛者选取L1 ~L5棘突旁椎板处沿棘突旁3.0 cm直线布针2行,针距约1.5 cm,每行约为5~6枚,针尖横向斜刺至椎板,针体与皮肤约呈45°角;腰骶痛者选取髂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3肌附着处沿骨盆髂嵴缘弧形布针两行,针距约1.5 cm,每行6~8枚针斜刺;L1~L5横突背面沿棘突旁2.0 cm直线布针两行,针距约1.5 cm,每行5~6枚垂直进针.全部患者先行脊神经后支神经阻滞,然后再按照布针方案行温银针治疗,每周1次,治疗3次.结果:患者治疗后即刻,总有效率为86.8%(33/38);4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1%(35/38),VAS评分治疗后即刻、随访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P< 0.001).结论: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不仅可以迅速镇痛,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远期效果良好.

  • 中西医综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临床体会

    作者:田向东;方建国;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黄沪;李俊海;时宗庭;石鑫超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牵引、理疗、药物等传统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神经阻滞、小针刀、推拿为中西医综合治疗.观察其治疗4周及6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综合组总有效率96.7%,传统治疗组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综合组治疗6个月后疗效与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传统治疗组6个月后疗效较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明显.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

    作者:段小素;王育勤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 膈下逐瘀汤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段小素

    目的 观察膈下逐瘀汤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5岁以上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 膈下逐瘀汤联合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1700 条记录 4/85 页 « 12345678...84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