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彭旭桦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56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穿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试验组(高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各28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对照组麻醉阻滞效果优良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注射完局部麻醉药30 min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应用于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提高麻醉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肌间沟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苏群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0.3%甲磺酸罗派卡因注射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加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李斌;张蓉华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分级为Ⅰ~Ⅲ级行前臂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组(C组)和肌间沟组(I组),每组40例。臂丛麻醉用药均为1%的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C 组采用肌间沟注射药物15 mL,腋路注射药物15 mL;I 组在肌间沟注射药物30 mL。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均在臂丛麻醉下完成手术,辅助镇痛药完成手术1例。I组改用全麻完成手术3例,复合镇痛药物完成手术8例。C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I组(Z=-2.748,P<0.01)。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用于前臂手术安全性较高,效果可靠。

  •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雷忠平;王小云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6例ASAⅠ~Ⅱ级前臂骨折病人用改良穿刺针进行麻醉.结果: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简单麻醉效果良好.结论: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作者:单小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拟于臂丛麻醉前提下开展上肢手术的患者74例参与本次研究,将其中37例设置为观察组,给予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将剩余37例设为对照组,给予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37/37),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8.4%(29/37),即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注药30分钟后关于运动阻滞程度观察组2级、3级以及4级占有率明显较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 超声 腋路 肌间沟 麻醉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阻滞探讨

    作者:冯景生

    目的 为了更深入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70例需要进行上肢手术的病患,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系统对肌间沟的阻滞部位进行定位治疗,而对照组只使用普通神经刺激系统.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P<0.01).实验组的神经起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起效时间要快(P<0.05).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秀率为86%,而对照组仅为68% (P>0.05).实验组术后无并发症患者,实验组4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使用超声引导治疗肌间沟神经阻滞症状,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起效快、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朱敏;凡道斌;俞维;陈宏赋

    自1989年始,在原先的"腰大肌肌间沟封闭、骨盆牵引及推拿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法的基础上[1]增加一项脱水治疗措施,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3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 神经阻滞后手法治疗肩周炎87例

    作者:侯树义

    我科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无痛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的临床应用

    作者:赖振汉;杨舒萍;陈红;黄宁结;王康健;吕国荣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是否可减少局麻药的用量及局麻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60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按引导或定位方式及局麻药剂量不同均分为四组,A组:采用解剖定位常规剂量(20 ml,单靶点);B组:采用超声引导常规剂量(两靶点);C组:采用解剖定位低剂量(14 ml,单靶点);D组:采用超声引导低剂量(两靶点).记录操作时间、操作及阻滞成功率、阻滞起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A、B、D三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C组(P<0.05).(2)D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C组(P<0.05),与B组相当(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两靶点阻滞可减少局麻药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但减少局麻药用量后并不减少局麻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高频超声引导肌间沟与腋窝臂丛神经两点阻滞的比较研究

    作者:赖振汉;杨舒萍;吕国荣;黄宁结

    目的 比较高频超声引导肌间沟径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利弊.方法 随机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及腋路两种不同径路行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两靶点阻滞.记录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阻滞起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肌间沟径路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90% vs 85%,P>0.05);肌间沟径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腋路[(4.55±0.98) minvs (7.41±1.06) min],P<0.01,阻滞起效时间长于腋路[(20.00±7.47) minvs (16.76±6.83)min],P<0.01,两者总麻醉相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5±8.21) minvs (24.18±7.25) min],P>0.05).腋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肌间沟径路(0/17 vs 12/18,P<0.05).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肌间沟径路和腋路臂丛神经两靶点阻滞各有优势,腋路较为安全,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径路.

  •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牛卯安;冯秀清;张学文

    目的 评价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 统计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428例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依据单纯肌间沟臂丛与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分为肌间沟组、肌间沟加颈浅丛组即复合组;肌间沟组198例,复合组230例;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复合组225例达到完全无痛,3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2例失败优良率>99%,肌间沟组8例无痛,189例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1例失败,优良率>99%.结论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独肌间沟臂丛阻滞,是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 关于臂从神经阻滞效果的分析

    作者:刘寒茹;李兰芝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B组臂丛(腋路)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痛觉消失的时间及阻滞范围.结果:两组神经阻滞对不同部位痛觉消失的时间及组织范围各不相同.结论:肌间沟对肩部、前臂外侧、手的挠侧阻滞快,腋路对上臂、前臂内侧及手的尺侧阻滞快.

  • 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

    作者:蒋克泉;朋立超;肖常思

    为了寻找一种上肢手术局部止痛效果好、全身不良反应少的止痛方法,我们建立了经肌间沟留置套管针法,用于术中连续臂丛阻滞及术后镇痛.此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前景.现报告如下.

  • 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

    作者:高桂锋;黎阳;周宇峰

    目的:观察与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需要实施掌指(手掌或/和手指)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对照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A、B、C3组;3组患者麻醉药物均为0.5%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其中A组采用的是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注入麻药各20ml,B组采用的是肌间沟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C组则腋路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观察与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比较,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C组短,而阻滞优良率(96.88%)则较B组(81.25%)、C组(81.25%)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6.25%)则低于B组(25.00%)、C组(28.13%)(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掌指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与肌间沟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Meta分析

    作者:王琳;陈丹莹;崔岩;张治宇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为了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绝大多数骨折均需要手术治疗.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传统的肌间沟入路有较多缺陷,而近些年兴起的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手术入路存在的诸多问题,受到很多临床医师的认可.目的:评估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7年3月前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有关肩峰下前外侧入路与肌间沟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5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肩峰下前外侧组手术切口长度(WMD=-6.98,95%CI:-7.73,-6.22,P<0.01)、手术时间(SMD=-23.76,95%CI:-29.36,-18.16,P<0.01)及术中出血量(SMD=-3.12,95%CI:-3.93,-2.32,P<0.01)优于肌间沟组;而两组间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WMD=3.32,95%CI:-5.41,12.04,P=0.46)、术后1年Neer肩关节功能优良率(OR=2.44,95%CI:1.26,4.74,P=0.008)、骨折愈合时间(SMD=-0.53,95%CI:-0.98,-0.08,P=0.02)及并发症发生率(OR=0.18,95%CI:0.04,0.69,P=0.0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显著降低软组织创伤,临床效果显著,推荐广泛应用.

  • 颈5加颈7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作者:李成宏;黎超明

    目的:观察C5+C7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18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各60例.术前均肌注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0.15 mg/kg体重.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10 ml+0.75%布比卡因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Ⅰ组(C6水平)、Ⅱ组(C7水平)分别注入局麻药30 ml,Ⅲ组(C5和C7水平)在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 ml,阻滞结束后按压两点间部位5 min.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Ⅰ、Ⅱ、Ⅲ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66.7%、75.0%和94.6%,Ⅲ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三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C6、C7水平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相比,C5+C7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安全、有效.

  • 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后镇痛的可行性

    作者:刘文奇

    目的 比较局麻药布比卡因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患者自控镇痛(PCIA)与吗啡患者自控镇痛(PCA)在肩关节手术后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肩部手术患者加例,随机分为肌间沟患者自控镇痛组(PCIA组)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组(PCA组).手术前,两组患者均行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同时注入0.375%布比卡因20ml,PCIA组,套管针留置于臂丛神经鞘周围.首次阻滞6h后,PCIA组给予0.15%布比卡因连续榆注48h,维持量5ml/h,负荷量3ml,锁定时间20min.PCA组连续输注吗啡48h,维持量0.5mg/h,负荷量2~5mg,锁定时间20min.VAS法行痛疼评分,并记录镇痛过程不良反应及镇痛结束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在12和18h内,PCIA组镇痛效果较好(P<0.05),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O(PCIA组)比25%(PCA组)和O(PCIA组)比25%(PCA组),(P<0.05),在PCIA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好于PCA组(P<0.05).结论 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自控镇痛(PCIA)技术在肩部手术后,第一个18h镇痛完善.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好.

  •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6例体会

    作者:蔡朝阳

    目的总结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56例经验.方法分析2002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锁骨部、肩部、上臂、前臂及手部手术.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尺侧皮神经和尺神经手支或单纯尺神经手支麻醉不全者28例,正中神经阻滞不全者9例,桡神经不全者7例.结论经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故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 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斌

    目的 对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对照组手术中应用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对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以及阻滞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静息、运动时的疼痛VSA评分均为0,术后12、24、48 h观察组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VS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临床疗效显著,成功率高、不良反应较少.

  • 臂丛阻滞辅助喉罩浅全麻用于断指(掌)再植术109例

    作者:赵景朝;王振宇;李燕;陈思;周俊涛;徐钦;齐征;王永伟

    目的:探讨断指(掌)再植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改善臂丛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109例断指再植术患者,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局麻药1%盐酸罗哌卡因10 ml+2%盐酸利多卡因10 ml混合液,然后全麻诱导置入喉罩机控通气,全麻维持用药量以耐受气管插管为度,观察HR、SBP、DBP、MAP记录不同时段的HR和MAP的变化。结果喉罩置入后的MAP、HR与基础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安静无痛,术后患者苏醒快、安静、无痛。结论经肌间沟臂丛阻滞辅以喉罩浅全麻用于断指(掌)再植术效果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

275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