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彭旭桦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56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穿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试验组(高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各28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对照组麻醉阻滞效果优良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注射完局部麻醉药30 min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应用于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提高麻醉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李斌;张蓉华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在前臂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分级为Ⅰ~Ⅲ级行前臂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组(C组)和肌间沟组(I组),每组40例。臂丛麻醉用药均为1%的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C 组采用肌间沟注射药物15 mL,腋路注射药物15 mL;I 组在肌间沟注射药物30 mL。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均在臂丛麻醉下完成手术,辅助镇痛药完成手术1例。I组改用全麻完成手术3例,复合镇痛药物完成手术8例。C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I组(Z=-2.748,P<0.01)。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用于前臂手术安全性较高,效果可靠。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作者:单小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拟于臂丛麻醉前提下开展上肢手术的患者74例参与本次研究,将其中37例设置为观察组,给予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将剩余37例设为对照组,给予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37/37),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8.4%(29/37),即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注药30分钟后关于运动阻滞程度观察组2级、3级以及4级占有率明显较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 超声 腋路 肌间沟 麻醉
  • 关于臂从神经阻滞效果的分析

    作者:刘寒茹;李兰芝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B组臂丛(腋路)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痛觉消失的时间及阻滞范围.结果:两组神经阻滞对不同部位痛觉消失的时间及组织范围各不相同.结论:肌间沟对肩部、前臂外侧、手的挠侧阻滞快,腋路对上臂、前臂内侧及手的尺侧阻滞快.

  • 超声引导下一点法与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郭玲;柳兆芳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一点法与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肘部及肘部以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一点法组(SI组)和多点法组(MI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选择1%利多卡因与0.375%左旋丁哌卡因混合液20 ml。两组中均首先用5 ml阻滞肌皮神经,SI组在腋动脉后方近六点钟位置注入局麻药15 ml,MI组则定位正中、尺、桡神经各注入5 ml。分别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测定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SI组相比,MI组阻滞操作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延长,起效时间短(P<0.05),桡神经及尺神经阻滞成功率高(P<0.05),切皮时麻醉优秀率高(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产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一点法。

  • 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

    作者:高桂锋;黎阳;周宇峰

    目的:观察与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需要实施掌指(手掌或/和手指)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对照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A、B、C3组;3组患者麻醉药物均为0.5%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其中A组采用的是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注入麻药各20ml,B组采用的是肌间沟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C组则腋路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观察与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比较,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C组短,而阻滞优良率(96.88%)则较B组(81.25%)、C组(81.25%)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6.25%)则低于B组(25.00%)、C组(28.13%)(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掌指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同侧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伟;贺志勇;郭磊

    目的:探讨同侧肌间沟腋路臂丛应用低浓度局麻药物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方法:Ⅰ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利布复合液(2%利多卡因15 ml+0.75%布比卡因5 ml混合液)行神经阻滞;Ⅱ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利布盐水复合液(2%利多卡因15 ml+0.75%布比卡因5 ml+0.9%氯化钠溶液20 ml混合液)行神经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满意率为70%,Ⅱ组为96%,Ⅱ组较Ⅰ组麻醉效果显著(X<'2>=11.98,P<0.01);两组均无局麻药中毒及膈神经、喉返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结论:低浓度局麻药物联合阻滞可增强麻醉效果.降低临床麻醉风险,稳定手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作者:王建秀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

    作者:许春城

    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麻醉用于上肢肱骨中段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

    作者:王小红;夏荣;何林政;张静

    臂丛神经阻滞是骨科上肢手术应用广泛的一种简单可行,对全身情况干扰较小的麻醉方法.然而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肱骨中段以下的上肢手术麻醉常有阻滞不全,需要大量镇静或复合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我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对上肢肱骨中段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 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王志广;马永兵;潘宠勤

    目的 观察比较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120例上肢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采用0.9%的甲磺酸罗哌卡因,Ⅱ组采用0.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Ⅲ组采用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结果 3组比较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引起麻醉不良反应方面,Ⅲ组明显低于Ⅰ组、Ⅱ组.结论 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显著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从而减少或者避免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亓振国;王锋;王玉杰;李桂银;刘明月

    目的: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0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I、对照组II,每组5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0.3%的甲磺酸罗派卡因注射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 臂丛(腋路)神经阻滞入路分析

    作者:白秀荣

    目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血管定位法,评估此入路的麻醉效能.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选用臂丛(腋路)神经阻滞血管定位法,用国产2%氯普鲁卡因;对照组用常规臂丛(腋路)血管搏动法,用药同实验组.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以及痛觉恢复起始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实验组,有2例患者穿刺局部有淤血.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血管定位法与血管搏动法,两种方法麻醉效果基本一致.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作者:潘明;李晓峰;吴越;苗壮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50例择期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LD组,25例)给予0.5%左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5μg·kg-130ml,生理盐水组(LS组,25例)给予0.5%左布比卡因复合生理盐水30ml.比较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Ramssay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显著长于LS组(P<0.05).给药后各时点LD组HR慢于LS组(P<0.05),给药后10min、20min、30min、60min、90min和120minLD组MAP低于LS组(P<0.05),LD组Ramssay评分高于LS组(P<0.05).右美托咪定复合0.5%左布比卡因在老年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可显著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提供良好镇静.

  •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作者:申治国;薛建军;贺隶国;田建波;徐小想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100例ASAⅠ~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男性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0.406 cm,下缘1.662 cm。操作平均用时5分05秒,93%的操作用时在4~6 min内。麻醉效果:优91%(91/100),良9%(9/100),差0%,无效0%,有效率为100%(100/100)。不良反应:穿刺部位血肿1例;贝贾氏反射1例。无气胸、无局麻药中毒反应、无神经损伤、无严重止血带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上肢手部的手术,注药结束后,至少需等待16 min,如不能等待,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局部麻醉是有必要的。

  •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配伍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作者:何晓峰;范圣登;洪涛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局麻药配伍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期单侧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 高浓度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25%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均给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自注入局麻药后的30分钟内,每隔5分钟评价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臂丛神经阻滞(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与高浓度组比较,低浓度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P<0.05),但两组感觉,运动阻滞作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配伍(0.25%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即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徐文;袁超

    目的 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更有效的途径.方法 1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第1组5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2组45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3组91例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观察、记录各组麻醉效果.结果 3组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76.0%、64 4%、97.8%.结论 单一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单一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都存在不足,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 经腋路单点法选择性臂丛阻滞的临床疗效

    作者:车薛华;徐建光;梁伟民;刘志刚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14)、尺神经组(n=16)和桡神经组(n=9),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4.9%,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 体表定位法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连主;蒋强;苏帆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 基础麻醉下腋路连续臂丛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

    作者:宗林;葛东建;祁宾

    目的 探讨基础麻醉下小儿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方法 62例上肢手术患儿,入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础麻醉,腋路臂丛神经穿刺成功后留置套管,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复合液0.8~1.0ml/kg,手术时间超过2h,追加利罗复合液0.3~0.4ml/kg,小儿术中烦躁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0.2mg/kg,全程监测小儿心电图、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结果 手术期小儿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变化,对手术操作无反应.无麻醉失败病例,术后随访,局部血肿2例,无呕吐、躁动及精神症状.结论 基础麻醉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镇痛完全,可持续性,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是小儿上肢手术可行的麻醉方法.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