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对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文芳;肖云彬;胡原;刘倩君;陈文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测量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于南华大学儿科学院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331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32例纳入研究,收集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记录临床表现,并计算Z值.根据Z值分为无扩张组(Z值<2.5)、小冠状动脉瘤组(2.5<Z值<5)、大冠状动脉瘤组(5≤Z值≤10)、巨大冠状动脉瘤组( Z值>10),比较各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内径及Z值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扩张组、小冠状动脉瘤组、大冠状动脉瘤组、巨大冠状动脉瘤组KD患儿发热天数分别为(7.76±2.10)d、其余三组分别为(8.90±1.32)d、(10.31± 1.56)d、(12.05±1.09)d,无扩张组发热时间短,小冠状动脉瘤组、大冠状动脉瘤组、巨大冠状动脉瘤组发热时间比较依次延长,巨大冠状动脉瘤组长;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加增大,各组K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比较,无扩张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比较恢复期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小冠状动脉瘤组与巨大冠状动脉瘤组与急性期在内径及Z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能够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期的变化过程,对急性期临床治疗管理及恢复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Ash2样蛋白和含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3对川崎病患儿干扰素γ组蛋白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梅洁花;唐根;王勤;温鹏强;徐明国;崔冬;马东礼;刘琮;王国兵

    目的 探讨Ash2样蛋白(Ash2L)和含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3(Jmjd3)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干扰素γ(IFN-γ)基因组蛋白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并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36例(川崎病组)和健康同年龄儿童28名(对照组).另外,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6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0例).川崎病患儿均接受人丙种球蛋白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型辅助T细胞(Th1)细胞比例及IFN-γ、T细胞表达的盒状蛋白(T-bet)、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pSTAT)1、pSTAT4蛋白水平;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IFN-γ基因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H3亚基4号赖氨酸残基三甲基化(H3K4me3)和组蛋白H3亚基27号赖氨酸残基三甲基化(H3K27me3)]及相关酶Ash2L、Jmjd3和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结合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IFN-γ、IFN-γ受体(IFN-γR)1、IFN-γR2、白细胞介素(IL)-12受体亚基(IL-12R)β1、IL-12Rβ2、IL-18受体亚基(IL-18R)α、IL-18Rβ、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Toll样受体4(TLR4)、受体交互丝氨酸/苏氨酸蛋白1(RIP-1)和髓性分化原发反应蛋白88(MyD88) 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IFN--γ、IL-12、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1)川崎病组Thl细胞比率和IFN-γ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状动脉损伤组前述两项指标水平也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均<0.05).川崎病患儿治疗后前述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川崎病组CD4+T细胞IFN-γ mRNA水平及H3K4me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H3K27me3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川崎病组H3 K4me3/H3 K27 me3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IFN-γ mRNA水平呈正相关(r =0.55,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IFN-γmRNA、H3 K4 me3水平及H3 K4 me3/H3 K27 me3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而H3 K27 me3水平则低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均<0.05).川崎病患儿治疗后H3 K27 me3水平高于治疗前,而IFN-y mRNA、H3 K4 me3水平及H3 K4me3/H3 K27 me3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3)川崎病组IFN-y基因Ash2L、Jmjd3结合水平和CD4+T细胞T-bet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状动脉损伤组前述各项指标水平也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均<0.05).川崎病患儿治疗后前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川崎病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之间的IFN-γ基因Ezh2结合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川崎病组CD4+T细胞表面受体IFN-γR1、IFN-γR2、IL-12Rβ1、IL-12Rβ2、IL-18Rα、IL-18R3、TNFR1、TLR4 mRNA水平、下游信号分子RIP-1、MyD88 mRNA水平和pSTAT1、pSTAT4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川崎病组血浆IFN-γ、IL-12、IL-18和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状动脉损伤组前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均<0.05).川崎病患儿治疗后前述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 Ash2L与Jmjd3过度结合所致的IFN-γ基因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异常改变可能与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及血管损伤有关.

  •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磷脂酰肌醇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兔川崎病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牛玲;傅鸣郁;田静;何秀华;张海宁;王庆文;王燕;李春利;王镇洲

    目的 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在兔川崎病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日本大耳幼兔耳缘静脉注射10%牛血清白蛋白(2.5 ml/kg,共2次,间隔2周),建立川崎病模型.将24只日本大耳幼兔分为4组:对照组(不注射10%牛血清白蛋白,共6只);建模后1d组(建立川崎病模型后第1天处死,共6只);建模后7d组(建立川崎病模型后第7天处死,共6只);建模后30 d组(建立川崎病模型后第30天处死,共6只).取各组的冠状动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冠状动脉PTEN和PI3K的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和肌酸激酶水平,并检测血中白细胞的数量.结果 (1)各组间比较显示,建模后冠状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变形,同时管腔增大.(2)建模后1d组、建模后7d组和建模后30 d组的冠状动脉PTEN表达水平分别为58.5±12.9、73.2±9.9和109.6±24.4,均高于对照组的25.5 ±6.8(P<0.01或0.05).(3)建模后1d组和建模后7d组的冠状动脉PI3K表达水平分别为57.2±11.1和39.9±4.8,均高于对照组的19.1±3.5(P<0.01或0.05);建模后30 d组的PDK表达水平为18.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建模后1d组和建模后7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建模后1d组、建模后7d组和建模后30 d组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89.1±15.5)、(76.9±9.9)和(19.8±4.4)ng/L,与对照组的(33.9±6.7)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建模后1d组与建模后7d组之间的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7d组与建模后30 d组之间的VEGF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建模后30 d组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建模后1d组和建模后7d组之间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建模后1d组、建模后7d组和建模后30 d组的全血白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PTEN/PI3K/VEGF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在建立兔川崎病模型后发生变化,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

  • 小干扰RNA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兆鸿;万根平;顾晓琼

    目的 观察川崎病急性期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摹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以及MMP-9小干扰RNA(siRNA)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MMP-9 siRNA质粒,脂质法转染血管内皮细胞(ECV-304).ECV-304细胞培养分为川崎病血清+siRNA阴性对照组、正常血清组、川崎病血清+MMP-9 siRNA1组、川崎病血清+MMP-9 siRNA2组、川崎病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组、川崎病血清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MP-9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川崎病血清组和川崎病血清+siRNA阴性对照组的MMP-9 mRNA、MMP-9蛋白表达分别是2.49±0.03、1.20±0.04和2.45±0.03、1.15±0.03,均较正常血清组(1.21±0.03、0.52±0.03)明显增高(均P<0.01).川崎病血清+MMP-9 siRNA1组(0.78±0.03、0.31±0.02)、川崎病血清+MMP-9 siRNA2组(0.74±0.04、0.28±0.04)及川崎病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组(1.58±0.03、0.88±0.04)的MMP-9 mRNA、MMP-9蛋白表达与川崎病血清组及川崎病血清+siRNA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血清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MMP-9表达增高,可能参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构建的MMP-9 siRNA能显著抑制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

  • 川崎病患儿261例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许会卿;朱利华

    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均有报道检出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如溶血性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Epstein-Barr(EB)病毒等~([1]).目前,有关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2]).本文通过对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6l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感染与川崎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 川崎病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分析

    作者:陈婷婷;石坤;柳颐龄;杨森;李焰;王献民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川崎病组.再按照是否伴冠状动脉扩张,将其进一步分为冠状动脉扩张亚组(CAL亚组,n=46)和无冠状动脉扩张亚组(NCAL亚组,n=74).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57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的24 h窦性心律进行HRV分析,并观察时域分析统计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率(PNNS0)]和频域分析统计指标[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LF/HF)].各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的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的时域分析统计指标SDNN、SDNN index、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2,2.20,4.81,3.64;P<0.05);而两组SDANN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85).川崎病组患儿的频域分析统计指标VLF、LF、HF均较对照组降低,LF/HF值较对照组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50,2.85,2.14;P<0.05).CAL亚组的SDNN、SDANN、PNN50、LF较NCAL亚组明显下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2.46,2.15,7.92;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HRV对预测川崎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川崎病患儿停止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判断指标

    作者:丛晓辉;阿依布拉克·阿布都艾尼;鲁方圆;石琳

    目的 探讨根据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而停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川崎病类型,将82例患儿分为完全川崎病(CKD)组(n=48)及不完全川崎病(IKD)组(n=34).此外,根据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伴冠状动脉病变(CAL),将82例患儿分为CAL组(n=9)及无CAL组(n=73).对所有患儿于急性期治疗后发热消退达72 h时,开始采取低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剂量为3~5 mg/(kg·d).在出院后8周的随访期内,监测患儿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栓标志物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当4项指标均正常,并且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合并CAL时,停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并继续随访至患儿出院后8周.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x2检验,对如下计量与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①CKD组与IKD组、CAL组与无CAL组患儿的入院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后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②不同分类情况下,这82例川崎病患儿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 ①本研究川崎病患儿入院时,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CKD组[(10.2±4.9) mg/L,(1.1±0.3) mg/L]高于IKD组[(7.4±3.9) mg/L,(0.9±0.5) mg/L],CAL组[(13.9±7.6) mg/L,(1.7±1.5)mg/L]高于无CAL组[(8.5±3.9)mg/L,(1.0±0.7) m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8,P=0.007;t=2.716,P=0.027;t=3.402,P=0.001;t=0.382,P=0.017);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CKD组[(35.5±4.3)g/L]低于IKD组[(37.5±3.6) g/L],CAL组[(32.3±3.5)g/L]低于无CAL组[(36.4±3.8)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P=0.016;t=4.170,P<0.001).②CKD组与IKD组、CAL组与无CAL组患儿中,男性患儿比例,入院时Harad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值、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以及治疗后ESR、CRP、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82例川崎病患儿治疗后,炎症指标及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ESR为(44.2±9.4)d,CRP为(14.4±5.5)d,血小板计数为(31.5±10.9)d,D-二聚体水平为(33.5±6.3)d.④本研究川崎病患儿中,男性患儿ESR及CRP恢复正常的时间[(46.3±5.2)d,(16.4±5.6)d],均长于女性患儿的[(43.4±5.0)d,(13.3±4.8)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6,P=0.012;t=2.308,P=0.010);而发热持续时间≥7d和<7d,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有反应和无反应,以及Harada评分≥4分和<4分情况下的ESR及CRP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本研究川崎病患儿中,出院时伴CAL的1例CKD患儿和其余73例无CAL患儿,均在出院后3~4周时,复查炎症指标及血栓标志物水平正常,并且超声心动图提示无CAL后,终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并在之后的随访期内,无新的CAL发生.结论 通过对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水平的监控,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可个体化调整川崎病急性期后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而不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

  • 川崎病患儿骨桥蛋白基因-443C/T、-616G/T位点多态性分析

    作者:詹霞;李朋烛;谢圭;钱玉洁;田朗;陈佳;李卓颖;江杰;黄利华;杨作成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患儿骨桥蛋白(OPN)基因-443C/T、-616G/T位点多态性的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CAL)与这2个位点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川崎病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Sanger法,对204例受试者的OPN基因-443C/T、-616G/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2组受试者OPN基因2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AF)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并采用Pearson列联系数(r)和独立性x2检验,对川崎病患儿CAL与OPN基因上述2个位点多态性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并经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6-S155).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因检测前,均征得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结果 ①OPN基因-443C/T位点基因型分别为CC、CT、TT,-616G/T位点基因型分别为GG、GT、TT.②2组受试者OPN基因-443C/T、-616G/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A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川崎病患儿CAL与OPN基因-443C/T位点基因型频率及AF无关联性(r=0.133,x2=1.875,P=0.392;r=0.132,x2=1.834,P=0.176);与-616G/T位点基因型频率及AF亦无关联性(r=0.130,x2=1.775,P=0.412;r=0.059,x2 =0.365,P=0.546).结论 尚未发现OPN基因-443C/T、-616G/T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的发生及并发CAL相关联.

  •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对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预测价值

    作者:何玥薇;田杰;易岂建;刘晓燕;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川崎病后,接受规范化治疗,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217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血清PCT、CRP水平检测结果,以及川崎病发病后30 d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根据217例患儿川崎病急性期是否并发CAL,将其分别纳入CAL组(n=72)和非CAL组(n=145).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采用x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阳性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血清PCT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联合预测因子L.绘制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确定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R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佳临界值,同时计算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特异度.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CAL组与非CAL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16 μg/L与0.04 μg/L,血清CR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5.0 mg/L与16.4 mg/L,2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46;Z=-6.412,P<0.001).2组患儿血清PCT、CR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222,P=0.269;x2 =0.665,P=0.415).②以川崎病患儿是否并发CAL作为二分类结局变量,血清CRP、PCT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血清CRP、PCT水平升高,均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95%CI:1.027~1.190,P<0.001;OR=1.046,95%CI:1.015~1.078,P=0.003).构建的联测预测因子L的表达式为: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对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ROC-AUC分别为0.773(95% CI:0.700~0.845,P<0.001),0.560 (95% CI:0.475~0.645,P=0.148)和0.767(95%CI:0.695~0.839,P<0.001).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佳临界值分别为23.068、2.32μg/L和22.0 mg/L,此时其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分别为68.1%、30.6%、68.1%,特异度分别为83.4%、86.9%、80.7%.结论 监测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PCT、CRP水平及其联合预测因子L值(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对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具有预测价值.

  • 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评分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吴美;王川

    自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以来,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是,10%~20%患儿对首次IVIG治疗发生抵抗,并且这些患儿较IVIG治疗敏感患儿具有更显著冠状动脉损伤趋势.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对川崎病IVIG抵抗进行系统评分,旨在早期预估川崎病患儿IVIG抵抗,并指导临床治疗.笔者拟就IVIG抵抗评分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罗秋红;周开宇(综述);华益民(审校)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 )为病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川崎病。KD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尿量减少及低血压等,可于病程早期发生休克。KDSS的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笔者拟就临床对KDSS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KDSS的早期识别能力,达到及时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及继发多脏器损伤的目的。

  • 血栓弹力图在川崎病儿童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邵魏;袁越;林利;马曙轩;崔烺;于霞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latelet maping,TEG-PM)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比较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对血小板抑制效应的差异及不同TEG检测时间、阿司匹林用量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率[M(P25,P 75)]62.45%(35.58%,90.95%)高于双嘧达莫对血小板的抑制率23.75%(11.60%,4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崎病患儿双嘧达莫抵抗的发生率(56.75%)高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崎病患儿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存在线性相关(r=0.351,P<0.01).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用药4 d后,用药时间长短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不同剂量对AA% 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G是一项可以有效评估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手段.

  • 川崎病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及其功能改变的研究

    作者:徐卫军;高宙;李泉水;李成荣;赵春玉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及其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技术对4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异常(内膜粗糙,管壁反射增强或增厚,管周反射模糊)而管径正常的川崎病患儿室壁运动功能进行动态观察,对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持续存在管壁异常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异常的患儿,配合铊201亚极量负荷心肌灌注成像(single photon emitting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检测.结果43例合并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的川崎病患儿,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复检冠状动脉管壁有非扩张性病变的分别为36例(84%)和32例(74%),同期DTI检查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减弱的分别为34例(79%)和31例(72%),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显著(xc2分别为9.64和7.14,P<0.01);31例经铊201亚极量负荷SPECT检查,17例阳性,其22处核素充填缺损或稀疏区在DTI上表现有相应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减弱的有18处,吻合率82%(18/22),室间隔,左室前壁上核素充填异常与DTI室壁运动减弱的一致性显著(xc2值分别为5.07,7.48,P分别<0.05和0.01).结论非扩张性冠状动脉管壁异常是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重要表现之一,该病变可降低心肌的灌注能力,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 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琍;林毅;苏英姿;汪芸;赵地;吴铁吉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2002年住院川崎病患儿283例,分析:(1)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2)合并冠状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83例中男186例,女97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71%;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主;不典型川崎病55例(19.4%);就诊前平均发热天数6.1 d,除发热外,其他症状出现频率的次序是:口腔黏膜改变(97.5%),淋巴结肿大(95.4%),球结膜充血(91.2%),指、趾端脱皮(89.8%),皮疹(81.5%).(2)心血管改变情况:治疗前合并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共103例(36.9%),住院2周后新发生冠脉扩张28例(13.3%);有13例形成动脉瘤(4.7%),在冠状动脉病变人群中占9.9%.分析动脉瘤的形成是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8.9 d)有关(P<0.05).治疗前合并心房、室腔扩大40例(14.3%);心包积液11例(3.9%);合并心电图改变有57例(20.8%).结论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经治疗后有13.3%新发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瘤的形成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有关.

  •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

    作者:张俊;桂永浩;杨毅

    目的 观测川崎病(KD)患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血浆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CP-1 mRNA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56例KD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浆MCP-1浓度及PBMC中MCP-1 mRNA表达变化,并与60例非感染患儿、66例非KD发热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浆MCP-1水平[(409.55±97.42)pg/ml]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1.97±0.77)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与发热组;KD患儿缓解期血浆MCP-1水平[(301.64±71.55)pg/ml]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1.31±0.39)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与发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中冠状动脉损害者血浆MCP-1水平和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期与缓解期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者.结论 MCP-1在川崎病患儿体内持续增高,可能参与了促使单个核细胞聚集于冠状动脉局部的趋化作用过程,有可能作为判断KD病情活动状态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抑制物1对预测和早期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

    作者:彭茜;周同甫;陈昌辉;华益民;刘瀚旻;洪华;张玲英;吴青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KD合并CAL患儿15例,未合并CAL患儿44例,急性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前后、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各抽取1次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为20例正常体检儿童.ELISA双抗体法测定血清MMP-9与TIMP-1含量.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TIMP-1含量及MMP-9/ TIMP-1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IVIG干预后KD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 TIMP-1比值降低(P<0.01);KD合并CAL患儿IVIG干预前血清MMP-9含量及血清MMP-9/ TIMP-1比值高于无CAL患儿(P<0.01).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 TIMP-1比值在急性期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提示MMP-9含量的急剧升高及与TIMP-1相互拮抗作用的失代偿可能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高风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MP-9含量和(或)MMP-9/ TIMP-1比值对预测和早期诊断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川崎病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调节因子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王国兵;李成荣;祖莹;杨卫国

    目的 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途径调节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急性期KD患儿48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儿童(对照组)16例,感染性疾病对照组(ID组)16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C)TLR4信号途径传导分子,调节因子及前炎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C TLR4的表达.结果 (1)急性期KD患儿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AK1)、TAK结合蛋白1(TABl)和TAK结合蛋白2(TAB2)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KD患儿及ID组患儿MC正性调节因子TLR4相关蛋白(PRAT4B)和信号转导接头蛋白2(STAP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DAP12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LN29、RP105及MD-1 mRNA表达上调(P<0.05),4种负性调节因子均显著低于ID组(P<0.05);KD患儿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明显高于ID组(P<0.05);(3)体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KD患儿及对照组正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显著上调,对照组负性调节因子表达上调(P<0.05),KD患儿除DAP12表达上调外(P<0.05),FLN29、RP105及髓样分化蛋白1(MD-1)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4)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组)MC正性调节因子PRAT4B和STAP2表达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组)(P<0.05);KD-CAL+组负性调节因子FLN29、RP105和MD-1表达显著低于KD-CAL-组(P<0.05);KD-CAL+组前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D14+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高于KDCAL-组[(11.9±2.4)%vs.(6.5±1.7)%,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TLRs信号途径负性调节因子调控失衡可能是导致KD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

  • 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赵丽丽;王一彪;索琳

    目的 探讨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 检索包括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及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学位论文中关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临床资料,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采用Coe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软件(Revman4.2)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进行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提取资料行统计分析结果示:发病年龄≤1岁[OR=1.58,95%CI(1.23,2.04),P=0.0004],男性[OR=1.48,95%CI(1.29,1.71),P<0.000 01],WBC>20×109/L[OR=1.73,95%CI(1.32,2.26),P<0.0001],CRP>100 mg/L[OR=2.37,95% CI(1.49,3.77),P=0.0003],发热>10 d[OR=3.23,95%CI(2.08,5.02),P<0.000 01],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 d[OR=2.50,95%CI(1.98,3.16),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R>100 mm/1 h[OR=1.34,95%CI(1.02,1.75),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结论不稳定.PLT<300×109/L[OR=0.85,95%CI(0.62,1.15),P=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中国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发病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WBC>20×109/L、CRP>100 mg/L、发热天数>10 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 d.

  • 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淋;杜忠东;金兰中;王芳韵;马桂琴;卫海燕;张鑫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正常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变化的动态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中国儿童,除外心脏及其他各系统疾病,终选取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好且冠状动脉显示清晰的儿童共400名,男230名,女170名,年龄0d~18岁,平均(6.43 ±4.45)岁,采月 HP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按冠状动脉内径标准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结果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在各年龄组闾(0 d~12个月、~3岁、~6岁、~9岁、~12岁、~18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688、51.343、46.375、50.192,P均<0.01,组间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年龄组比较P均<0.05),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值范围0.71~0.85,P<0.01).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分别随体表面积变化进行七次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选取其中适方程,利用其系数,描记出Z值曲线图,经临床实践的验证,选取Z值在±2之间为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范围,得出适合中国儿童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的范围.结论 冠状动脉Z值曲线图为超声医生及临床医生准确、快速判断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异常提供了客观依据.

  • 靶向捕获测序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研究

    作者:朱丹颖;宋思瑞;谢利剑;裘锋;杨竞;肖婷婷;黄敏

    目的 应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对川崎病患者进行基因定制芯片筛查,探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川崎病患儿114例作为川崎病组和门诊健康查体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组.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制备靶向捕获测序文库并测序,分析后得到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采用负担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易感基因.结果 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中TNFRSF11B基因(rs2073618)G>C突变(p.N3K),GG、GC、CC基因型(12、37、65比2、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2,P=0.00).有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无CAL组中TNFRSF13B基因(rs34562254)C>T突变(p.P251L)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19、6、3比29、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40,p=0.01).LEFTY1基因(rs360057)T>G突变(p.D322A),该位点有CAL组和无CAL组TT、TG、GG基因型频率(25、2、1比5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5,P=0.01).结论 利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针对中国人群进行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基因易感性的初步筛查,对开展多中心更大样本川崎病高危预测评分标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40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