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江秋香;祝伟宏;周小平;姚一明

    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应用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收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患儿中,79例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共79例,检查均可见冠状动脉管壁回声增粗、增强,6例为冠状动脉瘤,1例为巨大冠状动脉瘤,其中40例为左侧损害,29例为右侧损害,10例为两侧均有损害.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够将冠状动脉的主干与分支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对冠状的内径、管壁、回声等进行显示,明确是否有冠状动脉损害存在,可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准确率得以提升.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远期随访

    作者:敖琨;龙湘党;张轶;谢娟娟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究川崎病中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情况以及在随访中患儿的恢复情况.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我院收治的9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诊断分析,并远期随访冠状动脉损害患儿,随访时间为两年.结果:90例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损害为52例(57.8%).在对冠状动脉损害患儿随访的过程中,冠状动脉扩张组中36例患儿基本得到了恢复;小、中型冠状动脉瘤组12例患儿得到恢复,还有2例处于好转阶段;2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的患儿没有得到恢复和好转.结论:早期冠状动脉损害可以很好地得到恢复,如果冠状动脉损害已经发展为巨大型冠状动脉瘤,则很难治愈.所以,需要尽早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

  • 川崎病52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武红

    目的:学习和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川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52例中,男35例,女17例,男女比例2.01:1,平均发病年龄2岁2个月,合并冠状动脉损害13例,发病率2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轻或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作者:邹晓红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36例川崎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不同用法静脉免疫球蛋白对川崎患儿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静脉免疫球蛋白单次大剂量应用比连用数天更能有效地减轻川崎病患儿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 不完全川崎病23例临床特点

    作者:宋红;宋涣清;李志洁;鲍茹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以来收治住院的23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以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23例IKD患儿中男13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5个月~9岁,其中<1岁2例,1~3岁12例,3~5岁6例,>5岁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9个月;发病季节11~4月.临床表现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100%,6条诊断标准中仅具备2条者3例,占13.4%,具备3条者15例,占65.22%,具备4条者5例,占21.2%,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8例,占34.78%,无一例发生巨大冠状动脉瘤.复发一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具有很不典型的特点,要加强对IKD的早期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 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赵俊;邓丽萍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D)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否合并CAD将其分为两组,将合并CAD的94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将未合并CAD的106例KD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DCG、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比较两组ECG、DCG异常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DCG、ECG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观察组ECG、DCG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明显高于ECG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提高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 彩超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价值与治疗监测意义

    作者:史月秋;卢长庆;黄发基;方荣军;方杰;廖江;董宝玲;谢菲;李柯狄

    目的 探讨彩超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监测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37例患儿超声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冠状动脉扩张与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的超声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37例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LCA扩张12例,RCA扩张8例,LCA、RCA同时扩张16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扩张和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征象有明显差异.结论 彩超不仅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治疗监测有重要价值.

  •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价

    作者:郁怡;倪金洪;张玉奇;高玲玲;陈树宝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流特点.结果本研究共45例患者,男36例,女9例,年龄1个月~12岁,临床上被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超声分别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0~Ⅲ级.每例患者至少行两次检查,并比较其用药前后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15例属0级,26例属Ⅰ级,3例属Ⅱ级,1例属Ⅲ级,治疗后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的趋势.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董云;刘桂英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发生在年龄≤5岁儿童的急性发热性、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首次在日本由Tomisaku Kawasski报道后,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各种族均有报道,但仍以亚裔人种患病率高.在我国,北京地区1995年至1999年发病率在0.18‰~0.31‰,2000年至2004年统计,发病率上升至0.41‰~0.55‰[1].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优选剂量探讨

    作者:陈兆鸿;吕淑泓;刘特长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优选剂量.方法 IVIG 2g/kg单次输注72例,1g/kg单次输注43例,0.4g·kg-1·d-1连用4~5d 38例.对比分析IVIG不同用药方案急性期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恢复情况及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结果 2g/kg和1g/kg单次输注与0.4g kg-1·d-1连用4~5d比较,前两种用药方案治疗的患儿在急性期炎症消退较快,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次输注1g/kg IVIG治疗川崎病是有效的剂量,宜推荐作为川崎病首选治疗剂量.

  • 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孙丽丽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方法。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40例川崎病患儿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病历资料和治疗过程,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完全川崎病患儿117例(83.57%),不完全川崎病患儿23例(16.43%)。川崎病好发于春秋季(62.86%),患者以<3岁患儿为主(80.71%),男性发病率(62.14%)显著高于女性(p<0.001)。发热、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指趾端脱皮是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并发症以冠状动脉损害(83.57%)、支气管炎(75.71%)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白细胞升高110例(78.57%),CRP升高128例(91.43%),ESR升高122例(87.14%),血红蛋白下降47例(33.57%),血小板升高76例(54.29%)。经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患儿出院时体温正常,随访情况良好。结论:川崎病尚无典型的临床诊断特征。在诊断中,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儿,可考虑结合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手段加以判断是否为川崎病,并及时针对性治疗,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 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杨亚玲;邓淑珍;姜琳;陈慧萍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川崎病患儿分别采用单次和分次的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比较急性期症状缓解的差异.结果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急性期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分次的方法,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分次的方法.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强调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对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预测价值

    作者:何玥薇;田杰;易岂建;刘晓燕;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川崎病后,接受规范化治疗,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217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血清PCT、CRP水平检测结果,以及川崎病发病后30 d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根据217例患儿川崎病急性期是否并发CAL,将其分别纳入CAL组(n=72)和非CAL组(n=145).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采用x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阳性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血清PCT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联合预测因子L.绘制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确定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R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佳临界值,同时计算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特异度.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CAL组与非CAL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16 μg/L与0.04 μg/L,血清CR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5.0 mg/L与16.4 mg/L,2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46;Z=-6.412,P<0.001).2组患儿血清PCT、CR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222,P=0.269;x2 =0.665,P=0.415).②以川崎病患儿是否并发CAL作为二分类结局变量,血清CRP、PCT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血清CRP、PCT水平升高,均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95%CI:1.027~1.190,P<0.001;OR=1.046,95%CI:1.015~1.078,P=0.003).构建的联测预测因子L的表达式为: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对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ROC-AUC分别为0.773(95% CI:0.700~0.845,P<0.001),0.560 (95% CI:0.475~0.645,P=0.148)和0.767(95%CI:0.695~0.839,P<0.001).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佳临界值分别为23.068、2.32μg/L和22.0 mg/L,此时其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分别为68.1%、30.6%、68.1%,特异度分别为83.4%、86.9%、80.7%.结论 监测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PCT、CRP水平及其联合预测因子L值(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对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具有预测价值.

  •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衍文;陈少华;王弘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为KD预后评估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有完整超声检查资料的KD确诊患儿31例,对CAL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KD患儿中,发生CAL 14例(45%).年龄、外周血WBC及PLT计数、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在临床诊疗中,遇到发热时间持续5d以上,年龄≤1岁,有WBC、PLT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红细胞压积降低的患儿应警惕KD合并CAL的发生.

  • 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作者:武万良;蒋宁;史延;李风侠

    目的:监测川崎病( KD)患儿急性期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变化,研究其与冠状动脉损害( CAL)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NT-proBNP诊断KD及早期预测CA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儿科及PICU收治的64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典型川崎病(TKD)43例(占67.2%),不完全型川崎病(IKD)21例(占32.8%);选取同期在本院儿科住院伴有发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64例KD患儿根据冠状动脉有无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 CAL)组22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 nCAL)组42例,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并行常规检查,KD急性期患儿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各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对NT-proBNP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预测CAL的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NT-proBNP与其他高危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儿血 NT-proBNP 为(559.7±202.1) ng/L, TKD 组为(982.1±335.4) ng/L,IKD组为(1103.4±357.4) n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46,P=0.000), TKD组与I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TKD组、IK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nCAL组血NT-proBNP为(914.7±257.6) ng/L;CAL组为(1237.3±428.4) ng/L,与对照组比较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16,P=0.000);nCAL组明显高于CAL组(P=0.000)。 CAL组患儿血谷丙转氨酶高于nCAL组,白蛋白、血钠明显低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L组血NT-proBNP与白细胞计数、CRP、ALT均呈正相关(r=0.251,P=0.003;r=0.410,P=0.002;r=0.465,P=0.001),与白蛋白、血钠水平均呈负相关(r=-0.387,P=0.012;r=-0.346,P=0.018)。以NT-proBNP 925.95 g/L为截断值预测CAL,曲线下面积为0.780,敏感度81.8%,特异度76.2%。结论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不仅有助于KD的诊断,而且具有良好的预测CAL的价值。

  •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超声研究现状

    作者:王嘉俊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损害可表现为动脉炎、动脉扩张、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检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首选方法,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内径及扩张程度.随着超声设备的升级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评估预后和长期随访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 心电图对川崎病冠脉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冬梅;宋述灵

    目的:观察小儿川崎病的早期心电图改变及其合并冠脉损害的提示作用。方法以77例川崎病患儿为临床观察对象。在发病早期做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检测,在亚急性期再做心电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测,把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观察组,未有冠脉损害的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患儿早期有冠脉损害的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儿77例,在发病早期超声没有改变而心电图已经发生明显异常,其中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和 ST-T 改变,其中有明显心律失常的占50%。结论在早期应用心电图检测川崎病患儿心肌的损害,并对提示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的意义。

  • 血清降钙素原与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湘津;李玉宁;颜娟

    目的 评价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预估价值.方法 将本院100例IKD患儿分为CAL组(n=32)和无CAL组(n=68).结果 CAL组的PCT升高比例及PCT水平均高于无CA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PCT水平是IKD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8,95%可信区间1.03~1.14).结论 血清PCT是预测I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预测因素.

  •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李智文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并作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n=23,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及研究组(n=7,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比较分析两组的相关症状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明确该类型疾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因素包括性别、发热时间、血小板指标、血沉指标、CRP指标、血红蛋白指标等.结论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发热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沉、血红蛋白等,临床可结合高危因素作预测因子.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预测价值的研究

    作者:仇慧仙;阮妙华;陈其;张园海;吴蓉洲;项如莲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n- 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 - BNP)在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0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对其年龄、发热天数、血白细胞计数、白蛋白、ESR、CRP、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02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扩张者25例(24.5%),无扩张者77例(75.5%).两组患儿间年龄、发热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NT-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BNP水平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次为发热时间,而年龄、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NT-BNP在预测川崎病冠脉扩张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出现冠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阴性预测值0.93).

175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