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韩云芳

    目的 探讨颈椎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分析7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问题、措施及效果,总结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特点.结果 患者术后康复快,卧床时间短,精神愉快.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有其特点,进行正确的康复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 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楼永坚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由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为解决该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人工椎间盘在避免相邻节段应力增加的作用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微创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为骨科医师通过微小创伤即解决患者痛苦提供了帮助,但诸多相关问题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论证.

  • 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飞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却加速了节段椎间盘的退变.与ACDF相比,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与人体颈椎间隙的解剖结构吻合,术后确保瞬时和长期的稳定性,抑制了加速的退变性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人工椎间盘的类型、疗效、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予以综述.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早期临床观察

    作者:徐南伟;周栋;牛文利;高翔;戚有成;黄勇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结果5例患者经1~6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术前JOA评分由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5例患者至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均未见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 对脊柱外科一些手术的浅见

    作者:卢世璧

    骨转移瘤是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20%脊柱转移性瘤会侵犯脊髓而加重症状,近年来应用联合治疗措施已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常需必要的内固定器材重建以稳定脊柱手术,且必须在全身情况能耐受的情况下进行.脊柱融合内固定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并发症逐步引起人们重视,力学检测证明,其与脊柱节段性融合后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加大有关.临床结果批判"脊柱内固定融合越坚固越好"的观点,避免脊柱固定器材的滥用.人工椎间盘的应用短期效果尚好,长期效果及长期并发症尚待观察.

  • 腰椎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张强;隋圣敏

    1运动节段的保留脊柱研究会学者们仍然对运动节段的保留和应用人工椎间盘关节成形术有浓厚的兴趣,一种人工腰椎椎间盘器械已经得到美国FDA批准.经过2~5年的随访,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有关这些器械长期耐久性和翻修的选择问题仍然需要研究,尤其是在L4~L5节段,在这一水平任何椎间器械都接近髂静脉,因此,翻修将有潜在的灾难性的并发症,但是椎间盘关节成形术后运动范围似乎得到了保留,异位骨化发生率很低.

  • 用人工椎间盘修复椎间盘病变

    作者: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 后方动态稳定在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杨志勇;程黎明

    腰椎动态稳定大致分为两种,前方稳定和后方稳定.前方稳定通过人工椎间盘或人工髓核置换以达到恢复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一定范围运动的目的;后方稳定是在保留椎间盘的前提下,利用非刚性固定的原理,通过改变脊椎后柱的动力学,减少腰椎超过生理范围、引起症状性疼痛的运动,其与坚强内固定的大不同是保留了一定范围的正常运动.

  • 人工腰椎间盘研究进展

    作者:郑召民;刘尚礼;黄东生

    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经40年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了临床试用阶段.由于胸椎间盘疾患较少见且胸椎结构较稳定,人工椎间盘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腰椎间盘,其次是颈椎间盘.

  • 半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植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广兵;姚庆强;王黎明

    目的 建立半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SIAD)及腰椎L4-5活动节段高精度三维有限元(FE)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提供标准数学模型.方法 在Auto CAD中设计SIAD假体,基于CT数据通过Mimics建立腰椎L4-5节段三维模型,将SIAD模型放置于L4-5椎间盘,数据导入Abaqus采用有限元装配技术转换成有限元模型.采用轴向负荷400 N以模拟L4-5节段正常的中立位负荷,采用轴向负荷400 N及10 N·m模拟后伸负荷,验证所建立模型的科学性.结果 建立了SIAD放置于腰椎L4-5活动节段高精度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腰椎L4-5活动节段FE模型34 123个节点及162 858个单元,SIAD的FE模型2 144个节点及6 279个单元.力学测试显示中立位负荷及后伸负荷时所建立FE模型力学分布与现有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方法建立高精度NAD假体有限元模型,Mimics通过基于阈值算法及参数化建模提供精确腰椎活动节段模型,两者可以基于有限元装配技术转换成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刘丹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病变,它可以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脊髓病变甚至可能造成四肢运动功能损害、感觉异常等。人工间盘的设计理念之一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另一设计理念是降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它既能保持脊柱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又能避免临近关节受到连累,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2013年11月,我科成功为一名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经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系统、精密的观察和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均感到满意,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 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影响

    作者:陈雷;李宜照;赵秀文;李康华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 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小关节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华;徐大启;胡建中;李康华;林涨源;雷光华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人工椎间盘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较理想的方法,但目前对人工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还非常有限.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小关节应力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正常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去除L4~5椎间盘、上下终板的有限元单元,加入SB-Chaite Ⅲ型人工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保留L4~5椎间隙的纤维环及相关韧带,形成L4~5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弯等不同载荷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小关节的应力,并与正常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应部位的应力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椎间盘置换后:①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前屈、后伸时上下椎体前、后方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③侧弯时上下椎体左右两侧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小关节应力可保持在正常运动节段的水平,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可以达到腰椎生物力学性能重建的目的.

  • 中国人腰椎间盘结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关的参数测量

    作者:王子轩;单涛

    背景:全椎间盘置换已应用多年,但国内鲜见对人腰椎间盘结构测量的大样本系统研究.目的:为中国人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中国成年尸体41具(男22例,女19例),解剖获得完整的腰椎标本.测量椎体软骨板断面厚度.随机抽取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157例(男89例,女68例).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结果与结论:成年尸体及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腰椎间盘软骨板厚度、椎体上/下横径、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 > 0.05).除L1/2相邻椎体矢状径、L3/4相邻椎体横径和L4/5相邻椎体矢状径外,其余椎间盘相邻椎体横径或矢状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各径线实测数值之间差距均较小.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L5/S1椎间隙与其他腰椎间隙存在较大差异,其相邻终板间夹角明显增大.

  • 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

    作者:马远;廖文胜;王利民;鲍恒;王卫东;谭洪宇;张威;菅光旭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 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田永福;刘雅莉;杨克虎;陈根元

    背景: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01/2009-04)、Embase(1989-01/2009-04)、Cochrane图书馆(2009,Issue 2)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01/2009-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01/2009-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01/2009-04)及所有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经CT或MRI证实为单一节段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所致的颈椎病患者,且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②影像学上手术节段严重不稳定.③创伤.④感染.⑤肿瘤.⑥全身代谢性疾病.⑦金属过敏.⑧有颈椎解剖异常.⑨严重颈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病变的颈椎病.⑩颈椎曾经手术治疗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由2名评价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及提取资料,并按Cochrane Handbook 5.0.1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及数据分析.结局评价指标:制作统一资料提取表提取数据,内容包括研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颈部活动范围、手术总成功率、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数、上肢疼痛评分、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由2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填入表格.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400例患者.所有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性偏倚及其他偏倚的可能性.7篇随机对照试验多数没有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且存在临床异质性,故未能进行Meta分析.4篇研究提示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篇研究肯定颈椎间盘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建议延长随访时间;1篇研究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对比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疗效相似.结论:颈椎间盘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然而纳入研究均未报告长期随访的相关资料,所以尚不能肯定颈椎间盘置换能否防止毗邻节段的退变.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

    作者:李康华;肖文峰;胡建中;雷光华

    目的: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共同维持腰椎的稳定,任何一个部分的退行性变都将引起另两部分的退变.观察SB Charite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置换对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实验于2003-03在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10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2~5椎体及其椎间盘,死者均为急性脑死亡的健康青壮年.肉眼及X射线观察以排除标本无畸形、退行性变及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②实验方法及评估:将Ω状微型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置入L4/5关节突关节,分别测量L3/4椎间盘完整和人工椎间盘置换两种状态下轴向(400~2 000 N)、后伸、对侧弯和同侧弯(2~10 N·m)载荷4种工况时L4/5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纳入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共10具,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标本无破坏和脱落.轴向、后伸、同侧弯及对侧弯加载条件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结论:①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时无明显改变.②人工椎间盘置换在重建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同时不会引起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改变.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治疗颈椎病:中短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高明勇;陶海鹰;卫爱林;贺斌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 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修复中年颈椎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比较

    作者:蒋新祥;徐海栋;路晓

    背景:脊柱非融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临近节段及操作节段的关节运动功能保护,在颈椎修复手术中非融合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开展。中年颈椎病患者对脊柱关节运动功能的要求较高,采用非融合技术可以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减缓临近节段退变风险。
      目的:评价在中年颈椎病患者人群中,采用颈椎前路不同植入材料(融合与非融合)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采取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中年单节段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例,并从同期采取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1年,通过影像学结果观察颈椎活动度变化,采用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感染及延迟愈合情况,均完成至少1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1年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改善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P<0.05),且治疗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然而在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的数据分析中,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非融合治疗组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针对中年颈椎病患者,由于其对颈部活动度的生活需求,采用非融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修复方案具有明确的临床优势。

  • 颈椎间盘置换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随机对照中期随访

    作者:罗成;瞿霞;陈波;彭忠毅;邹永根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随着手术病例和临床长期随访资料的增加,相关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方面近期疗效已得到业界公认,但中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的单节段颈椎病71例患者,随机分为置换组34例和融合组37例,分别进行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6,12,24,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再次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71例均获得平均33.5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修复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上肢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修复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在修复后3,6,12,24个月,置换组上述指标均优于融合组(P<0.05)。修复后各时间点置换组的修复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均较融合组大(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置换组有3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假体有<3 mm前移;翻修2例,均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融合组有3例假关节形成融合失败,1例螺钉断裂,3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2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9例均行再次修复治疗。结果提示,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疗效方面,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114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