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错位验光法在视网膜检影中的应用

    作者:马公明;魏静

    目的 探讨错位验光法在检影验光中的应用,为准确验光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3~12岁儿童67例(134眼),充分睫状肌麻痹,分别采用点状光常规柱镜检影验光法和点状光圆柱错位检影验光法,对两种检影验光方法散光轴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点状光常规柱镜检影验光和点状光圆柱错位检影验光散光轴位误差比较,复性近视散光组分别为3°、2°;复性远视散光组分别为2°、1°,混合散光组分别为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点状光柱镜检影中,圆柱错位检影验光法比常规柱镜检影验光法能够更精准的验证散光的度数和轴向.

    关键词: 检影 错位验光 散光
  • 济南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调查分析

    作者:刘国华;黄静;韩明磊;于淑娟

    目的 了解济南市学龄前儿童视力情况和屈光状态.方法 对济南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抽样调查,共187所幼儿园35440名幼儿(70880眼).视力异常者进一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结果 初筛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为14.7%,无性别差异.复诊儿童3646名,确诊视力不良者2685人(73.6%,4864眼),以远视为主占88.2%,确诊弱视儿童1658名(61.8%).结论 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有助于视力不良儿童早期治疗.

  •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散光眼分布特征

    作者:李江靓

    目的:调查3~7岁儿童散光的发生情况,探讨散光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矫正视力情况。方法对456例3~7岁视力低常伴散光儿童(865眼)散瞳验光所得散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眼散光占89.69%,单眼散光占10.31%;双眼散光中对称性散光占86.80%,不对称散光占13.20%;复性远视散光占68.67%,混合散光占16.99%,单纯远视散光占11.79%,复性近视散光占2.20%,单纯近视散光占0.35%;散光程度在0.50~1.00D者占31.68%,1.25~2.00D 者占46.36%,2.25~3.00D 者占15.61%,>3.25D 者占6.35%;矫正视力≥0.9者占23.82%,矫正视力≤0.8者占76.18%。结论3~7岁学龄前视力低下散光儿童865只眼中双眼多见。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中重度散光是弱视形成的主要原因,应早期筛查视力低常儿童,尽早合理矫正儿童散光眼。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

    作者:初翠英;代春华;宋修芬;纪芳;蒋广伟;姜善好

    目的:应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方法(OCT)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对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38例进行OCT检查,据弱视眼屈光状态分为远视散光弱视组18例,单纯远视弱视组20例,对侧健眼为正常对照组。分析比较三组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结果远视散光弱视组、单纯远视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厚度分别为115.77±13.42μm、111.34±10.30μm 和103.05±11.10μ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98.86±28.30μm、191.98±27.81μm,181.18±29.06μm。两弱视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两弱视组组间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其弱视眼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较对侧正常眼增厚,且远视散光弱视眼厚于单纯远视弱视眼。

  • 散光对小学生屈光变化的影响观察

    作者:陈艳艳;吴晓红;李兴;刘常明;王巍;尹忠贵

    目的:研究散光对小学生屈光变化的影响,为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川沙学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209人(418眼)进行眼科普查,了解其基础屈光状态。后随访2年,每年复查其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应用Minitab统计软件对无散光眼组、有散光眼组近视化进展程度进行比较,并对有散光组分别分析不同散光度数、不同散光轴向眼近视化进展的差异。结果有散光组近视化速度均高于无散光组,且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不同散光度数组与无散光组相较,其近视化进展的程度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2.00~1.25D散光组近视化进展速度快。不同散光轴向对近视化促进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散光可促进儿童近视化的进展。在对儿童进行屈光矫正的过程中,应对散光进行合理矫正,以达到进一步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散光 近视 屈光
  • 6-15岁儿童近视性散光的临床分析

    作者:段思琦;李静姣;钟华;周华;田琨;魏嘉

    目的 通过研究6-15岁儿童近视性散光的发生情况、散光主要类型、散光程度和轴向分布,分析其规律,有利于临床屈光检查以及验光配镜的佳矫正.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配戴眼镜的儿童近视患者710例,对其中伴随近视散光者483例749眼.在排除眼部疾病和经过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后收集数据,对近视性散光的患者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中,近视性散光共483例749眼,占近视患者的68.03%.近视性散光的483例中男性247例(51.14%),女性236例(48.86%).各散光类型在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发病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418, P>0.05).在顺规散光中6-12岁年龄组221例(63.14%),13-15岁年龄组129例(36.86%).各散光类型在不同近视性散光度组的发病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8.878, P<0.001);轻度散光组中,顺规散光315例(66.60%),逆规散光99例(20.93%),斜向散光59例(12.47%).顺规散光在轻度散光组315例(57.48%),中度散光组160例(29.20%),高度散光组73例(13.32%).各散光类型在不同屈光状态组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12.598,P <0.05).顺规散光在复合近视散光组303例(86.57%),单纯近视散光组47例(13.43%).结论 近视性散光在6-15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双眼较单眼发病率高,低度散光占大多数,复合近视散光较单纯近视散光更为常见.

    关键词: 儿童 散光 近视
  • 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续)

    作者:肖婷(综述);张黎(审校)

    Levi研究显示通过感知觉学习和视频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一系列视觉功能,提高视力并建立立体视觉[20],尤其是轻中度散光性弱视眼,更应该注意视觉刺激训练和实体视觉训练[21]。综合以上弱视治疗方法,将戴镜、遮盖、压抑、药物等传统治疗与激光、视功能训练相结合,选择适合患儿的弱视治疗方法,充分使用弱视眼,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儿童散光与子午线弱视

    作者:曾晓波

    散光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常见形式,散光对视觉发育有不良影响,特别是中、高度散光,可导致儿童形成一种特殊的弱视,即子午线弱视.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散光及子午线弱视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从散光的发病率及发病因素、散光可能导致的视功能缺陷、散光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及散光和子午线弱视的治疗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同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巩膜瓣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秀英;张鑫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效果虽好,但设备昂贵,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目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采用一次性手术器械或价格较高的手术器械,手术费用仍比较高,落后地区目前尚不能普及.我院对320例357眼采用巩膜瓣下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及视力恢复与隧道小切口手术相似.

  • 海南不同年龄白内障人群的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变化规律

    作者:孙文;陈海波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年龄白内障人群的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了解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于海南亮晶工程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6812例,排除角膜溃疡、角膜白斑、圆锥角膜、角膜外伤等角膜疾病者,按照年龄分为5组:A组10~20岁10例,B组20~40岁49例,C组40~60岁527例,D组60~80岁4 709例,E组80岁以上1517例.测量每个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角膜厚度:A组(515±12.8)μm,B组(526±5.6) μm,C组(505±1.5)μm,D组(495±0.5)μm,E组(487±0.9) μm.A,B组与C,D,E组之间,以及C组与A、B、E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A组(42.19±0.332)D,B组(43.62±0.266)D,C组(44.25±0.094)D,D组(44.62±0.028)D,E组(45.12±0.050)D.A组与B,C,D,E组之间,以及B组与D、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厚度、曲率与年龄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厚度逐步降低,角膜曲率逐步增加;在低年龄组,角膜厚度和曲率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0岁之后,这种差异逐步缩小.

  • 非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切口缝合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王一心;林郁之;郑军;封昌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状态的变化,评价切口缝合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27例(13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缝合与否分为A、B两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定期观察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年A、B两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6D±0.54D和1.84D±0.63D,差异有显著性(P<0.05);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89.92%和65.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状体植入术巩膜隧道切口未缝合者术后会产生较明显而持久的逆规性角膜散光.常规缝合切口会明显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 翼状胬肉及手术前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陈建卓;赖小青

    目的了解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方法对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63只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31只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 59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相关,以顺规性散光为主.术后3个月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生长至一定程度的翼状胬肉可引起顺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胬肉切除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散光
  • 角膜前、后表面像差在近视及近视散光人眼中的分布特点及补偿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晓晶;王雁;吴雅楠;吴文静;于长江;徐路路

    目的 探讨近视及近视散光人群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补偿机制及其与角膜表面曲率、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61例(300只眼),应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直径为2、4、6mm区域内角膜前、后表面及整体角膜像差,计算二阶到七阶各像差及总高阶像差的补偿因子(CF).并将其分为纯角膜散光和非纯角膜散光两组,比较两组间的CF.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不同像差及两组间CF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像差值与平角膜曲率(K1)、陡角膜曲率(K2)、眼压及CCT的相关性.结果 各像差均方根值随分析区域的增大而增大,二阶到七阶像差值随阶数的增大而减小.越向周边,以叠加为主,补偿机制所占的比例越低,而同一区域内,随着像差阶数的增高角膜前后表面像差逐渐由叠加机制向补偿机制转变.角膜中央区球差(Z40)表现为叠加,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机制;彗差(Z3±1)中央区(2mm)为补偿机制,但周边(6mm)无补偿;各分析区域下,角膜像散(Z2±2)CF接近于0,仅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三叶草(Z3±3)始终表现为叠加,但越向周边,叠加作用逐渐减小;各个区域内角膜前后表面次级球差(Z60)均表现为补偿.左右眼在不同区域下角膜前后表面各像差的补偿作用基本相同.角膜Z2±2、Z3±4、Z40与角膜K1、K2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整体角膜6 mm区域内彗差(Z3±1)和球差(Z40)与眼压呈负相关(r彗差=-0.188,P<0.05;r球差=-0.147,P<0.05),不同区域下不同位置各像差与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角膜中央区像差主要以补偿为主,越向周边,补偿所占的比例逐渐减低.角膜前后表面像散和球差在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作用,或许有益于夜间视觉质量的提高.角膜像差与角膜曲率、眼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周边区域(6 mm),眼压越高,球差及彗差相对越小.

  • 基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智冬;包芳军;王勤美;黄锦海

    目的:建立散光性角膜切开术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初步研究各项手术参数对术后角膜形态改变、应力分布及散光矫正量的影响。方法采用Rhinoceros软件建立定量的散光角膜三维模型,设置不同的切口半径、切割深度、切口弧长等手术参数,模拟散光性角膜切开术,于Abaqus软件中完成有限元分析,得到模拟散光性角膜切开术后的角膜形态、节点坐标、应力及顶点位移情况,并计算散光矫正量。结果术后角膜在切口边缘及切口底部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应力大值随切口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隆起度增加。在切口半径3.5 mm、切割深度90%的条件下,切口弧长为45°、60°、90°的术后角膜应力大值分别为340392、361022、214187 Pa,前表面顶点位移分别为49.80、51.64、55.53μm,后表面顶点位移分别为54.15、55.91、59.67μm。术后角膜陡峭子午线上屈光力减小,平坦子午线上屈光力增大,角膜散光值减少,当切口弧长为30°、45°、60°及90°时,可分别矫正0.85、1.59、2.23及3.06 D的角膜散光。结论基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有限元模型可初步预测不同手术设计方案的散光矫正量。随着切口弧长的增加,散光矫正量增加。(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74-680)

  • 保留和去除负相垂直彗差行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丰菊;祁媛媛;于芳蕾;鲁智莉;王岳秀;孔繁学

    目的 探讨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G-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疗效,以及保留和去除负相垂直彗差Z(3,-1)术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对自愿接受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常规进行术前检查及波阵面像差检查,从中选取Z(3,-1)低于-0.15μm设为A组,高于+0.15μm者设为B组,共42例(78只眼)入选.依照随机排列表法将两组各自分别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眼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0.25μm,并且排除Z(3,-3),Z(3,1)、Z(3,3)、Z(4,0)大的病例.试验A组11例(19只眼),对照A组13例(26只眼);试验B组4例(8只眼),对照B组14例(25只眼).试验组行WG-LASIK,对照组则行常规的LASIK.分别评价各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视觉质量.结果 无论Z(3,-1)为正值或负值,术后早期各组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之后发生轻微回退,且屈光度均达到预期理想效果.试验A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大于对照A组,如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1个月Z(3,-3)均比术前增加,且试验A组增幅较大,术后3和6个月试验A组像差继续增加,而对照A组则减少(试验A组增加0.2706,对照A组增加0.1450).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各个时间Z(3,1)、Z(3,3)、Z(4,0)均增加,其中Z(4,O)试验A组增加0.1196,对照A组增加0.0728,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变化轻微.试验B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小于对照B组,如术后Z(3,-3)较术前增加,但对照B组增幅较大(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B组增加0.1243,试验B组增加0.0346).对照A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试验A组,如试验A组术后1个月无眩光对比敏感度数值比术前增加了77.0000,术后3和6个月逐渐恢复;对照A组术后数值比术前减少了74.2308.试验B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B组,如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分别减少83.2500和86.0000,对照组则分别减少40.9565和36.5218.术后6个月时,试验A组和对照A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有分别为10(83.3%)和14只眼(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5,P>0.05).试验B组和对照B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分别为8(100.0%)和13只眼(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8,P>0.05).结论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建议保留负向垂直彗差,消除正向垂直彗差,有利于合理节省角膜组织,避免不必要的角膜损失,有目的 地提高视觉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7-222)

  • 近视散光患者眼球高阶像差的研究

    作者:胡建荣;严宗辉;刘春风;黄丽娜

    目的了解国人近视散光患者眼球高阶像差的分布、瞳孔直径、近视、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使用依据Tscherning原理设计的 Allegretto Wave波前像差仪,对147只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的近视散光情况进行检查,分别提取当瞳孔直径为4.0、4.5、5.0、5.0、5.5、6.0、6.5及7.0 mm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根据近视和散光的度数高低分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同一只眼内从3阶到6阶像差的RMS值呈递减趋势;同阶像差内大值与小值相差6.1至36.6倍;随着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尤其以3阶的彗差和4阶的球差增速快.当瞳孔小时近视度数只影响次级球差(第6级),随着瞳孔增大,近视度数既增加次级球差,也增加球差(第4级),当瞳孔直径≥5.0 mm时,次级彗差(第五级)也增加,但在任何瞳孔直径下,近视度数对彗差无明显影响.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当瞳孔直径≥6.5 mm时,散光度数即使第3级彗差增加,也使第5阶的次级彗差增加,但在任何瞳孔直径下,散光度数对球差无明显影响.结论高阶像差在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瞳孔直径、近视和散光程度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

    作者:李艳;李镜海;周芳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间用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患者34例(66只眼)进行随访,观察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数、波阵面像差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平均13.2个月.结果 34例(6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3.20±0.32)D,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有3只眼上皮瓣周边部有破损,其余完好.术后1 d上皮瓣基本透明者55只眼,11只眼有轻度的水肿.取镜时间平均为(3.35±0.49)d.术后3个月有56只眼(85%)屈光度数介于±0.50 D之间,64只眼(97%)屈光度数介于±1.00 D之间.有3只眼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无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haze 0.5级者10只眼(15%),1级者2只眼(3%).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1-985)

  •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观察

    作者:董方;赵桂秋;王青;马玉娜;李晓白;马凤华;赵善瑶;王谦

    目的 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患者60例(80只眼),依据晶状体型号分为T3,T4,T5a及T5b组,于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晶状体轴向.选取同期植入Acrysof Natural IOL的患者45例(65只眼)作为对照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的q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T3,T4,T5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5b组视力低于其余3组;Toric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19±0.14),优于对照组(t=4.04,P<0.05).T5b组术后残余散光为(1.69±0.68)D,与T3,T4及T5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oric 组术后残余散光为(0.51 +0.78)D,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P<0.05).T3,T4,T5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b组低阶像差及彗差高于其余3组;Toric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组低阶像差及彗差低于对照组.67只眼(83.75%)晶状体旋转≤5°,所有患者晶状体旋转≤10°.结论 Acrysoftoric IOL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疗效准确、稳 定,具有较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 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周边部角膜溃疡穿孔

    作者:黄挺;王玉娟;冀建平;高娜;陈家祺

    目的 探讨不同形状的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治疗周边部角膜溃疡穿孔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40例(42只眼)周边部角膜溃疡穿孔患者,根据溃疡和穿孔区的大小和形状,分别采用半月形LKP(14只眼)、新月形LKP(11只眼)、双凸面形LKP(7只眼)、指环状LKP(5只眼)及全LKP(5只眼)治疗.术后随访3~21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角膜散光及并发症,分析原发病的种类和复发情况.结果 周边部角膜溃疡穿孔的原发病主要有Terrien边缘性角膜变性(15只眼,35.7%),蚕食性角膜溃疡(13只眼,31.0%),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5只眼,11.9%),眼部化学烧伤或热烧伤(4只眼,9.5%)及周边部角膜扩张性病变(3只眼,7.1%)等.LKP后34只眼(81.0%)板层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角膜透明.术前13只眼(31.0%)视力为0.1以下,术后仅3只眼(7.1%)视力为低于0.1.术后27只眼(64.3%)视力提高,9只眼(21.4%)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5.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7.23 ±1.22)D,术后6~9个月(已拆线)角膜散光减少为(3.72 ±1.76)D.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双前房(8只眼,19.1%),继发性青光眼(8只眼,19.1%)等.结论 LKP治疗周边部角膜溃疡穿孔,可有效修复穿孔,挽救眼球.采用不同形状的LKP可避免损伤过多的正常角膜,制作与植床高度匹配的植片可减轻术后严重角膜散光,从而使大多数患者改善或保存了视力.

  • OCCI与TCCI手术切口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徐力;郑丹莹;罗莉霞;林英;刘奕志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准确性和散光矫正能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25例(39只眼),散光度数为1.00~2.26 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术中分别采用陡峭轴(即角膜的大曲率径线)角膜切口(OCCI)即OCCI组(20只眼)或颞侧角膜切口(TCCI)即TCCI 组(19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手术源性散光值、IOL 轴位偏差、散光矫正指数以及植入准确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Z检验.结果 术后角膜散光改变比较,OCCI组减小(0.31±0.26)D,而TCCI组增加(0.28±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6,F=0.000).IOL轴位偏差比较,OCCI组为0°±0°,而TCCI组为2.22°±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00).手术矫正散光指数比较,分别为1.04±0.27和0.59±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7,P=0.004).散光矫正的准确性比较,分别为0.838和0.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0,P=0.049).结论 与TCCl相比,OCCI提高了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准确性和矫正散光的能力.

940 条记录 7/47 页 « 12...45678910...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